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读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春秋历谱谍》:泛指古代的年历和谱谍类典籍。《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五家历》、《古来帝王年谱》、《帝王诸侯世谱》等书,共十八家,六百零六卷。,至周厉王周厉王:西周第十世国君姬胡,为政暴虐,在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太史公在读《春秋历谱谍》时,每当读到周厉王之时,总会放下书并发出叹息。
曰:呜呼,师挚见之矣师挚:鲁太师名挚,与孔子同时代人。周道衰微,雅乐失堕,他整理了王室音乐,在鲁国演奏《关雎》,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见《论语·泰伯》第十五章。!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王骄奢逸乐,箕子见微知著而为之悲叹。象箸,象牙筷子,象征淫逸。箕子,纣王的叔父,他因谏纣不听而佯狂为奴。唏,悲叹声。
说:唉!鲁国的太师挚可真是有真知灼见啊!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而箕子因为他的奢侈而悲叹。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衽席:卧具,喻夫妇之道。,《关雎》作《关雎》:《诗经·周南》中的第一篇,本是一首民歌爱情诗,东周初年时的作品,后经文人加工改造成为贵族婚礼上的唱诗。《毛诗序》曲解说是歌颂文王夫妇道德的作品,司马迁根据鲁诗说认为《关雎》、《鹿鸣》都是讽刺诗。
周朝的政治尚有缺陷,诗人以男女爱情生活为基础,作出了《关雎》。
仁义陵迟陵迟:衰败。,《鹿鸣》刺焉《鹿鸣》:《诗·小雅》中第一首诗,是贵族宴会宾客时的唱诗。
仁义日渐衰败,诗人创作《鹿鸣》诗以讽刺。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彘:古邑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到了周厉王,因为厌恶听到别人对他指出过失,那时的公卿都害怕遭到杀害而不敢直谏,祸乱由此而发生,结果厉王逃奔到了彘,祸乱是从京师开始的,后来朝廷由周公、召公联合起来执政。
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力政:凭恃武力征伐。政,读“征”。乘:乘势欺凌。,兴师不请天子兴师不请天子:《论语·季氏》第二章,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予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室衰微,诸侯自专,征伐由己,但仍打着尊王的旗号为诸侯盟主,这就是春秋时代的兼并战争。
从那以后,不同的诸侯国彼此开始武力征伐,强盛的国家欺压弱小的国家,征讨也不再请示周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五伯:即春秋五霸。伯,读“霸”,诸侯盟主。五伯有两说:《孟子·告子篇》赵岐注孟子说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伯。《荀子·王霸篇》则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赵王勾践为五伯。《史记》并存其说。这里指孟子说。《货殖列传》所叙五伯采荀子说。《天官书》兼包二说。,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贼臣篡子滋起矣:弑君的臣和杀父自立的儿子一个接一个起来了。滋起,频繁地发生。《太史公自序》说,春秋时代有弑君的臣三十六。
但这些诸侯国却都假借着朝廷的名义讨伐别的国家,争夺盟主之位,政令都操纵在五霸手中,诸侯任意横行,奢侈淫乱,不守法度,作乱篡权的臣子渐渐兴起了。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成周:指西周盛世。,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齐、晋、秦、楚等国家在西周时都十分弱小,他们有的封地百里,有的只有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阻、负、介、因:变文互义,都是具有凭恃的意思。三河:河东、河内、河南的总称。雍州:古九州之一,指今关陇地区。,四国迭兴迭兴:更替兴起。,更为伯主,
晋国有三河相阻,齐国背负着东海,楚国则划长江、淮河为界,秦国所依靠的是雍州的险固,这四个国家依次兴起,相继做过霸主,
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文、武二句:指周初文王、武王所封的大国如鲁、卫、燕、蔡等反而被原来微小的而后兴起的五霸征服了。
文王、武王曾经褒封过的大国,都因为他们的声威而顺服。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干七十馀君:干,求。孔子周游列国,据《孔子世家》记载,曾到过宋、卫、陈、蔡、齐、楚、晋、曹等十多个国家。“干七十馀君”,包括所求的一些诸侯大夫在内,但并无七十馀君。这里凭传闻作夸张记述,用以形容孔子谋求用世的积极精神,不必指实。,莫能用,
因此孔子为了彰明帝王之道,曾经为七十多个国君做事,都没能得到重用。
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西观周室五句:指孔子西去周王室观览图籍,论述历史记录和过去的传闻,依据鲁国历史的发展编次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制:制定,引申为寄寓。义法:指《春秋》的褒贬笔法。例如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王道备,人事浃王道备,人事浃:指《春秋》对王道和人伦的阐述十分完备和周洽。浃(jia),同“洽”。
所以孔子就向西去观阅周室的图籍,论述历史旧闻,以鲁国的历史记录为基础编成《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向下一直到鲁哀公时的获麟之年。他简略了史籍所用的文辞,删去了那些繁琐冗杂的地方,以此来制定义理和法度,进而让王道更加完备,让人事得以通彻。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褒讳挹损:褒讳与挹损是对待词组合的偏义复词,偏重讳、损之义,指《春秋》以隐讳、刺讥为重点,表扬、增饰为辅。挹,“益”之借字。
孔子的七十多个徒弟都接受了他亲口传授的意旨,因为其中包含着批评、规劝、褒扬、隐讳、贬抑、损伤之类的文辞,所以不能从书面上表达出来。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解释《春秋》的书。《左传》以历史事实充实和解说《春秋》,因而是一部真正的编年史。
鲁国的君子左丘明担忧孔子的徒弟们都各持异端,各执己见,丧失掉《春秋》的最初面目,因此他以孔子编的历史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写出了《左氏春秋》。
铎椒为楚威王傅楚威王:战国时楚国君,名熊商。,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铎氏微》:《汉书·艺文志》春秋类有《铎氏微》三篇,楚太傅铎椒著。这是一本删取各种史书论述历史变迁、朝代兴亡的一部简编史书,早佚。
铎椒是楚威王的师傅,因为楚王无法阅读全部的《春秋》,他就选取了其中讲述成败的经验教训部分,写出了四十章,命名为《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赵孝成王:战国时赵国国君,名赵丹。,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虞氏春秋》:《艺文志》儒家类有《虞氏春秋》十五篇,赵相虞卿著。《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说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篇目差异,可能是刘向校书时多分出了七篇。其书已佚不可考。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儒家类有《虞氏春秋》一卷。,
赵孝成王之时,他的宰辅虞卿上采《春秋》的记载,下观当今时代的形势,也写出了八篇著作,也就是《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秦庄襄王:战国末秦国国君,名子楚,秦始皇之父。,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为秦相吕不韦集门客所作,《艺文志》入杂家类。
吕不韦,是秦国庄襄王的丞相,他也查阅了远古史迹,删减或是选用《春秋》的内容,汇集了六国的时事,写出了八览、六论、十二纪,称之为《吕氏春秋》。
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荀卿:战国时赵人,名况,著《荀子》三十三篇。孟子:战国时邹人,名轲,著《孟子》七篇。公孙固:齐闵王时人,著有《公孙固子》,《艺文志》记载为一篇,十八章,已佚。韩非:战国时韩国诸公子,名非,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从历史典籍中采录资料以著书。捃(jun)摭(zhi):收集,摘取。春秋:这里泛指典籍,不是孔子的《春秋》。,不可胜纪不可胜纪:无法完全统计。
而到了荀卿、孟子、公孙固及韩非这些人,也都时常各自采取《春秋》的文义来著书立说,实在是难以全部记述下来。
汉相张苍历谱五德张苍:西汉历算家,汉文帝时官至丞相,著有《终始五德传》。,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董仲舒,西汉武帝时著名哲学家,长期任中大夫之职。西汉中大夫秩千石,相当于古制上大夫,故称“上大夫董仲舒”。推:推演,发挥。推《春秋》之义,即发挥《春秋》义理之书。《索隐》认为是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按:先秦史书凡各国编年史泛指“春秋”;凡称专书必冠以他名,如《虞氏春秋》、《吕氏春秋》;而孔子《春秋》享有专名,本文共三处:“兴于鲁而次《春秋》”,“推《春秋》之义”,“表见《春秋》、《国语》”。故本文将泛指典籍的“春秋”用引号而不用书名号以资区别。,颇著文焉。
汉朝的丞相张苍采用历谱的格式写出了《终始五德传》,上大夫董仲舒推究《春秋》所包含的微言大义,也很是写出了一些文章。
【段意】: 以上为第一段,写古往今来的各种著述都是时势的需要和反映,着重写孔子著《春秋》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儒者断其义:指儒家经传偏重阐明义理,对历史事实记述很少,不能叫历史书。,驰说者骋其辞驰说者聘其词:指纵横家、杂家的著述,这里指《铎氏微》、《虞氏春秋》、《吕氏春秋》等,虽谈说博辩,但没有系统地记述史实。
太史公说:对于《春秋》来说,儒者所用只是断章取义,游说家发挥的只是它的辞令,
不务综其终始不务综其终始:概指儒、纵横、杂家之书不探索历史兴亡本末。“综其终始”,是司马迁重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之一。,历人取其年月历人取其年月:指历谱家的著述只记录些流水帐式的年月,缺少史实。,数家隆于神运数家隆于神运:指阴阳家的著述空谈历史是天命循环,如张苍的《终始五德传》之类。隆,丰厚之意,引申为偏重。
并不重视综合其始终;钻研历法之人只看重《春秋》的年月,研究命运的人只看到《春秋》的神运,
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
整饬谱谍的人只借鉴《春秋》的世系,所用的言词都十分简略,我们想一睹《春秋》的要旨都相当困难。
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表见二句:这里是说《十二诸侯年表》的内容是将《春秋》、《国语》所述史实,作一终其终始的轮廓摘要,以便观览。《国语》,记述春秋时的国别史,相传《左传》、《国语》均左丘明所作。《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因此我就将春秋时期的十二个诸侯国编成系谱,上起共和下至孔子,用年表的形式把钻研《春秋》《国语》的学者所得到的盛衰意旨详述在本篇中,为那些立志成学治古文的人提举纲要,删去芜杂。
【段意】: 以上为第二段,总结前代名家历史典籍的得失,肯定孔子所修《春秋》家历史,《十二诸侯年表》就是删取《春秋》、《国语》反映历史大势的。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春秋历谱谍》:泛指古代的年历和谱谍类典籍。《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五家历》、《古来帝王年谱》、《帝王诸侯世谱》等书,共十八家,六百零六卷。,至周厉王周厉王:西周第十世国君姬胡,为政暴虐,在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太史公在读《春秋历谱谍》时,每当读到周厉王之时,总会放下书并发出叹息。
曰:呜呼,师挚见之矣师挚:鲁太师名挚,与孔子同时代人。周道衰微,雅乐失堕,他整理了王室音乐,在鲁国演奏《关雎》,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见《论语·泰伯》第十五章。!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王骄奢逸乐,箕子见微知著而为之悲叹。象箸,象牙筷子,象征淫逸。箕子,纣王的叔父,他因谏纣不听而佯狂为奴。唏,悲叹声。
说:唉!鲁国的太师挚可真是有真知灼见啊!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而箕子因为他的奢侈而悲叹。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衽席:卧具,喻夫妇之道。,《关雎》作《关雎》:《诗经·周南》中的第一篇,本是一首民歌爱情诗,东周初年时的作品,后经文人加工改造成为贵族婚礼上的唱诗。《毛诗序》曲解说是歌颂文王夫妇道德的作品,司马迁根据鲁诗说认为《关雎》、《鹿鸣》都是讽刺诗。
周朝的政治尚有缺陷,诗人以男女爱情生活为基础,作出了《关雎》。
仁义陵迟陵迟:衰败。,《鹿鸣》刺焉《鹿鸣》:《诗·小雅》中第一首诗,是贵族宴会宾客时的唱诗。
仁义日渐衰败,诗人创作《鹿鸣》诗以讽刺。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彘:古邑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到了周厉王,因为厌恶听到别人对他指出过失,那时的公卿都害怕遭到杀害而不敢直谏,祸乱由此而发生,结果厉王逃奔到了彘,祸乱是从京师开始的,后来朝廷由周公、召公联合起来执政。
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力政:凭恃武力征伐。政,读“征”。乘:乘势欺凌。,兴师不请天子兴师不请天子:《论语·季氏》第二章,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予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室衰微,诸侯自专,征伐由己,但仍打着尊王的旗号为诸侯盟主,这就是春秋时代的兼并战争。
从那以后,不同的诸侯国彼此开始武力征伐,强盛的国家欺压弱小的国家,征讨也不再请示周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五伯:即春秋五霸。伯,读“霸”,诸侯盟主。五伯有两说:《孟子·告子篇》赵岐注孟子说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伯。《荀子·王霸篇》则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赵王勾践为五伯。《史记》并存其说。这里指孟子说。《货殖列传》所叙五伯采荀子说。《天官书》兼包二说。,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贼臣篡子滋起矣:弑君的臣和杀父自立的儿子一个接一个起来了。滋起,频繁地发生。《太史公自序》说,春秋时代有弑君的臣三十六。
但这些诸侯国却都假借着朝廷的名义讨伐别的国家,争夺盟主之位,政令都操纵在五霸手中,诸侯任意横行,奢侈淫乱,不守法度,作乱篡权的臣子渐渐兴起了。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成周:指西周盛世。,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齐、晋、秦、楚等国家在西周时都十分弱小,他们有的封地百里,有的只有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阻、负、介、因:变文互义,都是具有凭恃的意思。三河:河东、河内、河南的总称。雍州:古九州之一,指今关陇地区。,四国迭兴迭兴:更替兴起。,更为伯主,
晋国有三河相阻,齐国背负着东海,楚国则划长江、淮河为界,秦国所依靠的是雍州的险固,这四个国家依次兴起,相继做过霸主,
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文、武二句:指周初文王、武王所封的大国如鲁、卫、燕、蔡等反而被原来微小的而后兴起的五霸征服了。
文王、武王曾经褒封过的大国,都因为他们的声威而顺服。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干七十馀君:干,求。孔子周游列国,据《孔子世家》记载,曾到过宋、卫、陈、蔡、齐、楚、晋、曹等十多个国家。“干七十馀君”,包括所求的一些诸侯大夫在内,但并无七十馀君。这里凭传闻作夸张记述,用以形容孔子谋求用世的积极精神,不必指实。,莫能用,
因此孔子为了彰明帝王之道,曾经为七十多个国君做事,都没能得到重用。
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西观周室五句:指孔子西去周王室观览图籍,论述历史记录和过去的传闻,依据鲁国历史的发展编次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制:制定,引申为寄寓。义法:指《春秋》的褒贬笔法。例如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王道备,人事浃王道备,人事浃:指《春秋》对王道和人伦的阐述十分完备和周洽。浃(jia),同“洽”。
所以孔子就向西去观阅周室的图籍,论述历史旧闻,以鲁国的历史记录为基础编成《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向下一直到鲁哀公时的获麟之年。他简略了史籍所用的文辞,删去了那些繁琐冗杂的地方,以此来制定义理和法度,进而让王道更加完备,让人事得以通彻。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褒讳挹损:褒讳与挹损是对待词组合的偏义复词,偏重讳、损之义,指《春秋》以隐讳、刺讥为重点,表扬、增饰为辅。挹,“益”之借字。
孔子的七十多个徒弟都接受了他亲口传授的意旨,因为其中包含着批评、规劝、褒扬、隐讳、贬抑、损伤之类的文辞,所以不能从书面上表达出来。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解释《春秋》的书。《左传》以历史事实充实和解说《春秋》,因而是一部真正的编年史。
鲁国的君子左丘明担忧孔子的徒弟们都各持异端,各执己见,丧失掉《春秋》的最初面目,因此他以孔子编的历史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写出了《左氏春秋》。
铎椒为楚威王傅楚威王:战国时楚国君,名熊商。,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铎氏微》:《汉书·艺文志》春秋类有《铎氏微》三篇,楚太傅铎椒著。这是一本删取各种史书论述历史变迁、朝代兴亡的一部简编史书,早佚。
铎椒是楚威王的师傅,因为楚王无法阅读全部的《春秋》,他就选取了其中讲述成败的经验教训部分,写出了四十章,命名为《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赵孝成王:战国时赵国国君,名赵丹。,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虞氏春秋》:《艺文志》儒家类有《虞氏春秋》十五篇,赵相虞卿著。《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说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篇目差异,可能是刘向校书时多分出了七篇。其书已佚不可考。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儒家类有《虞氏春秋》一卷。,
赵孝成王之时,他的宰辅虞卿上采《春秋》的记载,下观当今时代的形势,也写出了八篇著作,也就是《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秦庄襄王:战国末秦国国君,名子楚,秦始皇之父。,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为秦相吕不韦集门客所作,《艺文志》入杂家类。
吕不韦,是秦国庄襄王的丞相,他也查阅了远古史迹,删减或是选用《春秋》的内容,汇集了六国的时事,写出了八览、六论、十二纪,称之为《吕氏春秋》。
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荀卿:战国时赵人,名况,著《荀子》三十三篇。孟子:战国时邹人,名轲,著《孟子》七篇。公孙固:齐闵王时人,著有《公孙固子》,《艺文志》记载为一篇,十八章,已佚。韩非:战国时韩国诸公子,名非,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从历史典籍中采录资料以著书。捃(jun)摭(zhi):收集,摘取。春秋:这里泛指典籍,不是孔子的《春秋》。,不可胜纪不可胜纪:无法完全统计。
而到了荀卿、孟子、公孙固及韩非这些人,也都时常各自采取《春秋》的文义来著书立说,实在是难以全部记述下来。
汉相张苍历谱五德张苍:西汉历算家,汉文帝时官至丞相,著有《终始五德传》。,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董仲舒,西汉武帝时著名哲学家,长期任中大夫之职。西汉中大夫秩千石,相当于古制上大夫,故称“上大夫董仲舒”。推:推演,发挥。推《春秋》之义,即发挥《春秋》义理之书。《索隐》认为是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按:先秦史书凡各国编年史泛指“春秋”;凡称专书必冠以他名,如《虞氏春秋》、《吕氏春秋》;而孔子《春秋》享有专名,本文共三处:“兴于鲁而次《春秋》”,“推《春秋》之义”,“表见《春秋》、《国语》”。故本文将泛指典籍的“春秋”用引号而不用书名号以资区别。,颇著文焉。
汉朝的丞相张苍采用历谱的格式写出了《终始五德传》,上大夫董仲舒推究《春秋》所包含的微言大义,也很是写出了一些文章。
【段意】: 以上为第一段,写古往今来的各种著述都是时势的需要和反映,着重写孔子著《春秋》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儒者断其义:指儒家经传偏重阐明义理,对历史事实记述很少,不能叫历史书。,驰说者骋其辞驰说者聘其词:指纵横家、杂家的著述,这里指《铎氏微》、《虞氏春秋》、《吕氏春秋》等,虽谈说博辩,但没有系统地记述史实。
太史公说:对于《春秋》来说,儒者所用只是断章取义,游说家发挥的只是它的辞令,
不务综其终始不务综其终始:概指儒、纵横、杂家之书不探索历史兴亡本末。“综其终始”,是司马迁重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之一。,历人取其年月历人取其年月:指历谱家的著述只记录些流水帐式的年月,缺少史实。,数家隆于神运数家隆于神运:指阴阳家的著述空谈历史是天命循环,如张苍的《终始五德传》之类。隆,丰厚之意,引申为偏重。
并不重视综合其始终;钻研历法之人只看重《春秋》的年月,研究命运的人只看到《春秋》的神运,
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
整饬谱谍的人只借鉴《春秋》的世系,所用的言词都十分简略,我们想一睹《春秋》的要旨都相当困难。
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表见二句:这里是说《十二诸侯年表》的内容是将《春秋》、《国语》所述史实,作一终其终始的轮廓摘要,以便观览。《国语》,记述春秋时的国别史,相传《左传》、《国语》均左丘明所作。《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因此我就将春秋时期的十二个诸侯国编成系谱,上起共和下至孔子,用年表的形式把钻研《春秋》《国语》的学者所得到的盛衰意旨详述在本篇中,为那些立志成学治古文的人提举纲要,删去芜杂。
【段意】: 以上为第二段,总结前代名家历史典籍的得失,肯定孔子所修《春秋》家历史,《十二诸侯年表》就是删取《春秋》、《国语》反映历史大势的。
原文~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呜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国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译文~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太史公在读《春秋历谱谍》时,每当读到周厉王之时,总会放下书并发出叹息。说:唉!鲁国的太师挚可真是有真知灼见啊!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而箕子因为他的奢侈而悲叹。周朝的政治尚有缺陷,诗人以男女爱情生活为基础,作出了《关雎》。仁义日渐衰败,诗人创作《鹿鸣》诗以讽刺。到了周厉王,因为厌恶听到别人对他指出过失,那时的公卿都害怕遭到杀害而不敢直谏,祸乱由此而发生,结果厉王逃奔到了彘,祸乱是从京师开始的,后来朝廷由周公、召公联合起来执政。从那以后,不同的诸侯国彼此开始武力征伐,强盛的国家欺压弱小的国家,征讨也不再请示周天子。但这些诸侯国却都假借着朝廷的名义讨伐别的国家,争夺盟主之位,政令都操纵在五霸手中,诸侯任意横行,奢侈淫乱,不守法度,作乱篡权的臣子渐渐兴起了。齐、晋、秦、楚等国家在西周时都十分弱小,他们有的封地百里,有的只有五十里。晋国有三河相阻,齐国背负着东海,楚国则划长江、淮河为界,秦国所依靠的是雍州的险固,这四个国家依次兴起,相继做过霸主,文王、武王曾经褒封过的大国,都因为他们的声威而顺服。因此孔子为了彰明帝王之道,曾经为七十多个国君做事,都没能得到重用。所以孔子就向西去观阅周室的图籍,论述历史旧闻,以鲁国的历史记录为基础编成《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向下一直到鲁哀公时的获麟之年。他简略了史籍所用的文辞,删去了那些繁琐冗杂的地方,以此来制定义理和法度,进而让王道更加完备,让人事得以通彻。孔子的七十多个徒弟都接受了他亲口传授的意旨,因为其中包含着批评、规劝、褒扬、隐讳、贬抑、损伤之类的文辞,所以不能从书面上表达出来。鲁国的君子左丘明担忧孔子的徒弟们都各持异端,各执己见,丧失掉《春秋》的最初面目,因此他以孔子编的历史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写出了《左氏春秋》。铎椒是楚威王的师傅,因为楚王无法阅读全部的《春秋》,他就选取了其中讲述成败的经验教训部分,写出了四十章,命名为《铎氏微》。赵孝成王之时,他的宰辅虞卿上采《春秋》的记载,下观当今时代的形势,也写出了八篇著作,也就是《虞氏春秋》。吕不韦,是秦国庄襄王的丞相,他也查阅了远古史迹,删减或是选用《春秋》的内容,汇集了六国的时事,写出了八览、六论、十二纪,称之为《吕氏春秋》。而到了荀卿、孟子、公孙固及韩非这些人,也都时常各自采取《春秋》的文义来著书立说,实在是难以全部记述下来。汉朝的丞相张苍采用历谱的格式写出了《终始五德传》,上大夫董仲舒推究《春秋》所包含的微言大义,也很是写出了一些文章。

太史公说:对于《春秋》来说,儒者所用只是断章取义,游说家发挥的只是它的辞令,并不重视综合其始终;钻研历法之人只看重《春秋》的年月,研究命运的人只看到《春秋》的神运,整饬谱谍的人只借鉴《春秋》的世系,所用的言词都十分简略,我们想一睹《春秋》的要旨都相当困难。因此我就将春秋时期的十二个诸侯国编成系谱,上起共和下至孔子,用年表的形式把钻研《春秋》《国语》的学者所得到的盛衰意旨详述在本篇中,为那些立志成学治古文的人提举纲要,删去芜杂。

解读~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十二诸侯年表》年经国纬,谱列春秋之时的列国事件,共有十四栏,即: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除首栏周为共主外,实谱十三诸侯。因第二栏鲁象征《春秋》当一王之法,不计在十二数中,故表名《十二诸侯年表》。

《十二诸侯年表》与《三代世表》相接,划分上古史为两个时期。《三代世表》反映积德累善得天下的古朴时期,《十二诸侯年表》反映春秋霸政时期。《十二诸侯年表》断限起西周共和元年,讫孔子卒,即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476年,共366年。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因《十二诸侯年表》用周历纪年,而周敬王卒于公元前476年,故年表的下限绝对年代延伸了三年,这是为了便于纪年而作的变通处理。表序云:“自共和讫于孔子”,示意年表断限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临界点,表现了司马迁杰出的历史断限理论。

《十二诸侯年表》摘载春秋时大事,书诸侯相攻,书篡弑之罪,书淫乱之事,书日食天变,书孔子、晏婴、子产等贤人事迹,书征伐会盟,皆精言摘要,“不骋其词”。周匡王二年载齐懿公“不得民心”;周景王二十年载郑火,“欲禳之,子产曰:不如修德”;周敬王四年载齐国彗星见,晏子曰:“田氏有德于齐可畏”。这些记载就是司马迁“综其终始”所得到的认识,故载于表中。表序阐述修撰史书的价值,曲折地表达了《史记》效《春秋》以当一王之法的目的。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秋》 简介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史记 卷一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读《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
司马迁传(二)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三百七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