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经》第九十篇《风雨》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风雨


  
  [经·国风·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作品介绍]


风雨》,《诗经·郑风》篇名。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十二字。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注释]


①喈(jiē 皆)喈:鸡鸣声。

②云:语助词。胡:何。夷:平,指心中平静。

③胶胶:或作“嘐嘐”,鸡鸣声。

④瘳(chōu 抽):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⑤晦(huì 会):如夜


[译文]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赏析一]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象征意象,一诗多解。《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然而,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却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毛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这样,“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这虽属附会,却也有其文本依据。因为,“君子”,在《诗经》时代,可施诸可敬、可爱、可亲之人,含义不定。因此,把赋体的白描意象理解为比体的象征意象,就可能生发“乱世思君”的联想;而把“风雨如晦”的自然之景,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审美规律。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云:“梁正士兰陵萧纲,立身行己,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郭沫若创作于五四运动退潮期的《星空·归来》中也写道:“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从现代接受美学看,这种立足文本的审美再创造是无可非议的;而《毛序》的这一“附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赏析二]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郑风·风雨》的意境就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等待,最后终于见到了要等的那个人。他们事先应该约定好了见面的时间地点,其中女子先到一步,还没有到时间,或者快要到时间了,女子有些期待地等待着,心跳也许已经加快。
  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这时候竟然突降暴雨,闪电交加,风也呼啸,豆大的雨点就打在地上,连鸡窝的鸡都惊得咯咯地叫。女子的心随着雨声鸡叫也不安起来。他还会来吗?这么大的雨,他也许就不来了,他最好也别来,这么大的雨,淋坏了怎么办?此时她的心理是矛盾的,既希望他能够冒雨践约,但是又怕淋坏了他。正在矛盾之时,抬眼看见对方满身风雨而来。
  女子脸上笑容的绽放,她心情澎湃,这就是:“风狂雨又骤,天地一片黑暗,鸡儿跟着不停地叫,我的心潮随着起伏,他突然冒雨到来,顿觉喜上眉梢。”
   《风雨》的感染力极强,在这首诗中,借用了外界景物的描述,以反复强调为主,通过“风雨”、“鸡鸣”这两种外界事物加以渲染女子的思绪,反衬出女子的担心与矛盾,加重着苦苦等待之中一个人的孤独与沉闷。
  等待是一件苦差事,容易让等待的人变得焦躁不安,在左顾右盼之中觉得时间过得怎么这么慢。而能不能等到要等的人还是两回事。等到了,对方能够践约,说明他人还不错。要是负约的,大多让人伤心,落下一个坏名声。所以,等待是一件极难做到的事情。
  女子的翘首以盼,如果等不到男子的倾心相约,那边只能是情感的支离破碎。有时,女子的等待是可以耗尽前世今生,而男子的赴约却只是一场碰巧的游戏。当二人最终擦肩而过,等待的女子就算是耗尽一生,也不能等来让她倾心的人。
  其实,等待与约定竟是两回事。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胭脂扣》中对守约与负约有淋漓尽致的体现,烟花女子如花与阔少爷十二少以胭脂盒私定终身,谁知却遭到了十二少父母阻拦。绝望之时,两人相约一起吞食鸦片殉情,不巧,如花死了,十二少被救活。成为孤魂野鬼的如花在地下苦等。
  但她没有《风雨》中这位女子幸运,《风雨》中的男子穿越风雨来践约,如花等的十二少在人间活了下去,终于有一天,如花按捺不住等待的心,费尽心思重返人世,遍寻十二少,等到见到他,才知道他真的负约了。她只好将当年定情之物胭脂盒塞还给她,对他说了一句“谢你,我不想再等了”,黯然离去。
  许约容易守约难。
  《庄子·盗跖》中记载着一个誓死守约的故事,流传千年,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男子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于是就私订终身,这个与十二少不一样的是,女子家嫌弃尾生家境贫寒,两人就与约定在韩城外的桥梁相会,双双远走高飞。那一个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变化无穷,突然就下起了滂沱大雨。不巧山洪又暴发,大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尾生不肯离去,抱着一根桥柱死去。
  尾生抱柱而死的故事对于诺言的信守虽然有点迂腐,但古人确实能够一诺千金,满身风雨来践约是习以为常之事,有时候为了诺言他们不惜牺牲掉自己的性命,尾声就是鲜活的例子。
  《风雨》中,那个两千多年前那个穿越风雨践约而来的男人,满身风雨的赶路,只为给自己爱的女子一个交代。因为他知道,等待是多么辛苦。
  席慕容有诗句证实:“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这世间有多少等待的故事,迪克牛仔的粗狂歌声中有多少人掉泪,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满身风雨的我,还能等到你么?
  痴情男女,心中的相思好像一条苦恼的河,就看是否有耐心等待那个渡河相守的人!而风霜雪雨都只能算是一种考验,考验他是否会不顾一切穿越而来,结果也只有两个:来,或者不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要是来了,那会是怎样的惊喜。


[赏析三]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初读到这些诗句时的惊艳表情,念在嘴里,心绪总会黯然沉寂下去,沉入脚下的尘土里,然后开出一朵淋漓鲜明的花。蓦然回首转瞬间眼里的恍惚与温柔,流光溢彩,身后茫茫尘世,清亮浓烈地轰然后退。

《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玄《毛诗传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又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历经三千年的欢悦、忧伤、怀念、悲苦与今日一般无异,可《诗经》是哀而不伤的思无邪,连两两相悦都是那般清净光华,明澈见底。

《诗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于是,在风雨来临之时,有一种薄凉疏离的意蕴在心底萌生,所以,在两千七百年前的一个风雨之夜,有人唱出如此深沉浓厚思念恋人的歌声。

两千七百年前,一个女子不安地等待着爱人赴约而来,心中时刻惊悸不宁。漫天风雨,日色昏暗,然而所有的暗淡凄凉,都是后来相见欣喜的伏笔。女子在一心一意等候良人,哪怕窗外是“风雨潇潇”,患得患失,心是辗转思念的凄楚。但只要他姗姗而来,所有的焦急所有的委屈都瞬间涣散,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眉目流转,爱意满盈,纵有千言万语的怨念却终于等到了所期望的结局,那一份巨大的喜悦,又怎能不把眉眼心思都绽放开来?却然也只轻声道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而那轰然而至的喜悦,如同暗夜里的灯盏,有着剔透而又沉静的明亮,灼灼耀目。风雨怀人,终于得见。“风雨”一词,自《诗经》后,成了彼此痴心不渝的象征。而那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则把女子心底柔媚的爱慕已抒写得细致悠长,而此时拿出端然赏阅细细思之,却觉得那时的情愫,宛若净水浸过的月光,锦绣含蓄,深爱如许,美到无复。

转念再看《风雨》,却发现其中的精妙处,不在于这爱情滋生的绝望。既是笔锋一转:“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大开大阖的腾挪,这样的喜悦与绝望的对比,则是情感瞬间的跌宕,真实亲切得黑白分明,不禁让人心扉释然。

《风雨》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言笑晏晏的喜悦,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的欣然。正如在金庸《神雕侠侣》第十五回《东邪门人》中写道:……午后那少女又坐在桌边写字……写一张,出一会神,随手撕去,又写一张……原来纸上写的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八个字……只听室外萧声幽咽。即把程英见到杨过后那种复杂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短短的八字,心意随着墨迹流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良人总是那样的理所当然,却不知,女子在这样的喜悦后,有多厚重的忧伤。此时的心境,如隔岸对歌,可望而不可及。明明知道,这只是幻觉的美好,却还是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诗歌给了我们一个臆想。却然在金庸的武侠故事里程英与杨过的相逢,注定是一场情劫。因为在他心底的那个人,谁也无法代替,而她沉浸在那一刻的幸福感觉中,哪怕是以全部的感情去换一个无望的结局,也是执着的,只等那一刻,他再出现时,她放逐自己所有的悲苦和温柔,只回忆着初见时的惊艳,再见依然心动。

然而,什么样的君子,才配得到这样的情意?是从风雨过后夕光里走来的男子,心性定然如辉光积淀,意蕴深藏,令世间女子思慕不已。爱情,有时就是这般,有幸遇见了对的人,却无奈相识在错误的时间。你若悲伤,你可以思念他,却无法改变他的坚持。原来,我们信仰的爱情,是这样的决绝,邂逅的那一刻开始,便注定了悲伤的结局。

命运,是很玄妙的际遇,却谁也躲不过它心血来潮的爱恨。我们有时候要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去爱,去等待,去怀念,只是为了不那么寂寞,哪怕这所谓的爱有些自欺欺人,哪怕这样爱的结局不过是悲凉。

虽遇良人,然而你竟不是我的。我们永远地隔着流光风景,也许横亘着,是一种未完成的契合。可是,你值得我等待,虽然你不在,依然有些许回忆留在心底,拥有这些回忆,足够温暖一生那么久。爱一个人未必用一生那么长久,而思念却可以地老天荒连绵不断。即便知道一切都是惘然,即便走到暮色沉沉依旧是孑然一人,我亦会朝着光亮的方向行走,那尽头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听见那一声轻轻的叩门声,你终于来到我的门口。我盈盈含泪的双目,透过暮春的流光,颔首相望,心中盛满的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温柔。




[赏析四]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郑风  风雨》

对《郑风风雨》的印象,是早年看《神雕侠侣》时无意间留下的。程瑛救了受重伤的杨过,却不以真面目示人。当杨过醒来时,看见程瑛在纸上反复写着一句话:“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以杨过的聪明,对程瑛的心思当然有所感知。很喜欢程瑛人淡如菊心似水的从容,含蓄丰满端然可亲,所以记得这两句。后来读《诗经》,也觉得最美的两句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窗外天色昏暗,鸡儿不住鸣叫,在风雨即将到来的时候,等待的人心里是惴惴不安的:这样的天气,他会不会如约前来呢?仿佛看得见,她倚门而立,蹙眉遥望。她等待的那个人,应是沾衣不湿杏花雨似的人。

这诗中“风雨如晦”的意境很为王国维所欣赏。风雨如晦,并不是真晦,只是阴惨得显得凄凉而已。“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都是这个意思。四乡如墨,一灯如豆,这时才显出“晦”的影响之大。鸡鸣不已,天色越来越暗,心情也变得焦急——他终是来了,未负初约,踏雨而来,青衫不湿。这样有信的男子,即使是风雨如晦看不清楚面目的时候,显出的凤仪也是令人心折。

有道是“最难风雨故人来”,来的又是心仪的君子,无怪那女子欢欣雀跃,低低吟唱:“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他的到来如透过云层的光线,原先因为天气阴晦带来的压抑感一扫而空。

想起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有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历来为人称道,然而也可以从《风雨》中找到根源。读《诗经》就有这种好处,它告诉你所有的艺术都有迹可循,无须过度迷信崇拜,只是语言的天才会将文字表达得落花无声,踏雪无痕,叫你轻易寻不到来处。

天将雪未雪,也是一种晦。在这有点期待又有点廖落之际,突然有人对你说,我已准备好新酿的美酒,点燃了温暖的火炉,这么阴寒的天气,不如到我家来共饮一杯吧。这种温暖妥帖的邀请,在寒冷的天气里尤其令人无法拒绝。那个隐在《风雨》诗后的男子,他也是被邀请和等待的人,应该有刘十九这样的惊喜和温暖,心怀期待地行在路上,眼前微微地烛光摇晃。夜行人所不能拒绝的,正是远方坚定的等待。

诗中未说女子准备了什么?新酒还是佳肴,或许只是清粥小菜。然而那也无妨。温暖的定义原不在于物质的丰裕,家的概念也是广大无形的。在某一刻,有人递过一碗热汤,笑眼相映,顷刻间心中已显家的形象。

无论是《风雨》还是《问刘十九》,所描绘的都是温暖世俗的图景,让人心生期待,而《风雨》的对比更截然一点。一开始“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由景入笔,带出凄冷的意境,接下来却笔风陡转,由景入情。结果不仅是诗中的女子,连读诗的人也像走过叠叠迷津进入桃花源的渔人一样,无限惊艳喜悦。

等待,是天亮花开。




 [赏析五]

 

这是《诗经·郑风》里的《风雨》,描述了几千年前一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一名幸福的女子在恋人冒雨不期而至时惊喜莫名的心情。

人类的情感往往是共通的。几千年前那名女子的欣喜与幸福,通过这首小诗,传达给了今天的我们。在几千年的光阴里,想必有更多的人会和我们一样,与这名女子一起,感受这个风雨之日的脉脉温情。其中,或许也包括了曹公。《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描绘了这样一个相似的雨夜。

这一日的白天,宝钗和黛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成为了可以互相交换心事的朋友。原本黛玉希望宝钗能在晚上再过来和她说说话,不想还未到日落就变了天,开始下起雨来。“知宝钗不能来”,她便自己看书,写诗,然后打算早早睡觉。

没想到,这时宝玉却来了。戴着箬笠,披着蓑衣,没有铺垫罗曼蒂克的前奏,也没有准备华丽动人的词藻,只是很家常地询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这三句话问得如此自然,如此流畅,想必是他每次来看黛玉时必要关心的事情吧张晓风在她的《一个女人的爱情观》里说,“爱一个人会使人变得俗气。”宝黛之间的爱情,也总是在这些琐碎俗气的事情中,透出隐藏不住的温情来。

在这样一个特地点着灯笼披蓑戴笠去看黛玉的雨夜,宝玉并没有和黛玉谈什么重大主题的内容,只是关心她的气色是否好了些,和她讨论了一下北静王送的这套精致的蓑衣斗笠,看了她写的诗,便被黛玉请回去了。临走还不忘问她想什么吃,明早去回老太太,并就玻璃绣球灯的事推托了一番,被黛玉讽为“剖腹藏珠”,才终于接了灯回去。

这样一个雨夜,于这时的他们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夜晚,所以黛玉会在聊不了几句之后,便对宝玉说:“这会子夜深了,我也要歇着,你且请回去,明儿再来。”宝玉也不以为意,看了看表,发现时间不早了,就赶紧告辞回家。反正他们有的是明天,还有明天的明天。黛玉说了,“谢你一天来几次瞧我,下雨还来。”他们有的是见面的机会。

然而,生活总爱与人开玩笑。当这样的夜晚对他们来说再平凡不过时,他们只是闲谈说笑,并未特意留意这样的温馨。而当忽喇喇大厦将倾的那天终于到来时,这样平静安详的夜晚却再也不能来临了。依稀记得87版红楼里,贾府抄家时宝玉独独抱了这个绣球灯。于他来说,即使陋室空堂,衰草枯杨,即使深陷牢狱,两鬓成霜,有了这个雨夜留给他的温馨记忆,有了这个绣球灯所记载的脉脉温情,有了那名女子曾给予的深情爱恋,他仍然是一个富有的人吧。《东邪西毒》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当你无法再拥有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我们不知道千年前诗经里的那个女子有没有和她的爱人白头到老,但是,我们记住了她曾有过的幸福,并为这样的幸福感动着,期待、寻找着我们的幸福。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玄《毛诗传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

       《诗序》和郑笺都说是“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泊客没有那么高的志向分析,但无疑,《风雨》是女子见到恋人的喜出望外的心境描写。

       读《风雨》,泊客以为要掌握以下关键:

       一是比兴。《风雨》三章开头,都是以风雨与鸡鸣开头起兴。室外风雨如晦,室内良人思念恋人,心潮起伏,凄凄潇潇,如风如雨,如昏如晦,久不能寐。反复描绘、渲染了淑女的思绪和情感变化,衬托出女子的焦灼、担心、孤单与坚持。

       “鸡鸣喈喈“,点出时间已近清晨,新的一天来临,但君子不归,鸡鸣不已。更是扰乱良人之不平心境。盼归,盼归,君子胡不归?

       二是每章后两句的研读。泊客在初读《风雨》时,还闹出了笑话:虽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句更有名,但是泊客更是喜爱“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初读时,泊客自己翻译为“既然我已经见到了君子,但是我的心里为什么还不欢喜呢?”也许,那个时候,正是泊客初恋失恋的时候吧?呵呵。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其实为反问句:“(风雨之时)见到了君子你,我的心又怎能不欢喜?”

       反问句强化了淑女良人喜出望外的心情。风雨之时,正是淑女思念君子盼归君子之诗,正是其心境如晦,久不能寐之时。正在这个时候,忽然君子来到自己的面前,带给淑女的是雀跃,是惊喜,更是安慰。

       三是写作手法。每章前两句,既是场景描写,也是心境描绘;后两句是反问句对比前两句,抒发了淑女见到君子之后喜出望外之心情。

       四是思考一下,淑女喜爱着的、盼归着的这位君子是位怎么的一个人?本诗对君子没有任何一字的描述,但从全篇对场景、心境以及淑女见到君子之后雀跃欢呼的喜出望外的心情抒发描写。君子该是怎样的一位翩翩君子才能配得上淑女对他的盼归、喜爱和惊喜啊?

       《诗经》之美,一如斯篇;

        爱情之美,一如斯篇。


诗经90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风·郑风.风雨》全文解释及赏析
读诗经•郑风•风雨•赋意(16)[五律]
描写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风雨
最美的遇见
《诗经》里的谦谦君子,总有一款是你的男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