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乐乐:乐乐古今(附 1983---至今部分作品)

X U L E L E'S A R T W O R L D

乐乐古今

——谷泉

文章来自知网

现代人物画,是中国画发展中的一大变象。古往今来,山水、花鸟没有多少面目上的差别,但是人物的衣饰相貌和精神气质却有天壤之别,表现起来非常困难。从徐悲鸿、蒋兆和、赵望云等大家开始,中国人一直努力用自己的绘画方式去表现人物题材,历尽艰难,也有所成就。而后人物画中的“浙派”异军突起,创造达到高潮,几乎占居了人物画中的全部江山。

现代人物画的普及,造成对传统人物画主流的抑制。尤其是“文革”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大众的欣赏习惯,还是美术学院的教育,都与传统绘画路数格格不入,传统的东西好像都要做黄鹤去了。改革开放以来,整体社会环境宽松,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文化,美术也再不甘心只扮演为政治服务的配角,自然要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于是,重新发现传统、挖掘传统,希望从传统宝藏中创造出能解决现代问题的机会,成为一些画家的精神追求。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兴趣,各自走着不同的道路,画传统路数的画家也零星出现,徐乐乐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从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获得各方面瞩目,并且一发不可收,这种情形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审美趣味变化有必然的联系。

虽然徐乐乐是“新文人画”的主力,但是她此前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儿童画的创作上,多次在儿童读物插图大赛中获得过好成绩。她最早知名的作品,是 1989 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的《聊斋》。虽然还是以插图面目出现,但这件作品已经奠定了她以后的风格基础,也是她艺术走向的重要标志点。之后徐乐乐很快改变了以往给大众的印象,变成了一位纯粹的中国画家。她原本与儿童为伍的游戏情节,非常流畅地转移到对高人逸士的描绘上。她这么一转,却转出一片天,不仅风格鹤立、佳作迭出,而且行里行外都十分认同,成为传统人物画的代表。

徐乐乐的转折,与她融入“新文人画”的圈子有很大的关联,但根本的动因仍然是她对传统美学的认同。徐乐乐 1978 年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其时众多老先生尚在,耳濡目染,时间久了,内心不可能不种下传统的种子。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各种新潮涌现,她也有过彷徨。她在《学画手记》中写道:“我那易受影响的头脑受到了影响,画一些莫名其妙的上楼梯、下楼梯的人形,水墨乱泼,有眼无珠,等等。亚明先生不乐意了,他说,这里是国画院,不是西画院!当时不服气,想当反传统的英雄。可是后来自己熄火了。绕了一大圈,从玛格利特画到芭蕾舞,没找到立足点,又转了回来。”

此时出现的“新文人画”派恰恰与徐乐乐的心理契合。这场中国画的“进化运动”,不仅提出了明确的理论方向,而且影响力波及全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对中国画的整体看法,成为中国画创造的一种重要力量。这种力量对于认同它的画家来说是一种归属。群体中的一员可以把精力集中到自己想做的事上。徐乐乐与其他“新文人画”派画家,如董欣宾、朱新建、王孟奇、杨春华等,除了有风格上的联系,还能彼此支持和帮助,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同成就了一番事业。

此后徐乐乐的风格就没有太大的变化。有批评说徐乐乐的古装人物有陈洪绶的影子,这个没错,但她的画不是传统的翻版。其中有许多独到的意味,这与画家气质有天生的联系。比如他画中的人物从事着各种活动,有文人雅集、商山四皓、曲水流觞之类,其意味却不完全是现代人想象中的那种高古。这也许与徐乐乐先前画儿童插图和爱看侦探小说的嗜好有关,她非常着迷地揣摩古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但不过于在意他们行为的约束。表面上那些被画家随意经营的日常活动,反而给观众一种真实感。当然这种事实不是说回归历史的真实,而是说画家对古人生活的揣摩得到观众对细节的认同。那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举止,在徐乐乐笔下,除了有一番古雅的情调,还成为唱合古今的最佳图画。

被徐乐乐揣摩的陈洪绶,原有一种特殊的高古意味,与纷繁复杂的现实有天壤之别。观众很容易从这样的绘画意想中发思古之幽情,徐乐乐自己也非常在意这样的味道。但非要说她如此画画,是要批判现代的工业文明,却不是画家的初衷。我觉得她就是画她喜欢的风格,没有其他更多牵强理念值得附会。这是徐乐乐绘画的另外一面,也是女性画家常有的率真和细腻的一面。她的这种画风如果呈现在男性画家的作品中,没准会显得矫揉造作。

徐乐乐风格已经成型,艺术水准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她的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在她的画中自有地传递着古今意象。虽然还很难预测徐乐乐的绘画会有怎样的发展,但她的画现在受到追捧确是事实。也许现代人喜欢画家营造的这种古意空间,它不真实,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大家就是喜欢这种变形的历史。就像那句话——“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一样。我们不仅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揣摩自己,我们更喜欢我们自己。所以在徐乐乐那些有着古代幻想的创作中,我们也许喜欢的就是那种自己精心营造的自由空间,就像他的名字,慢慢地乐。这也应了句老话“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美妙的事情都是要慢慢地来。

徐乐乐老师

(部分作品)

1983---至今

图片来源自

知网、雅昌艺术网、月展览、临沂艺术网、中国画家杂志社、工笔画论坛、看得书画、明怀文化艺术服务、兰韵美术馆、上上阁艺术沙龙、一心书院等微信公众平台

1983年作品

1987年作品

1988年作品

1988年作品

1988年作品

1989年作品

1990年作品

1990年作品

1995年作品

1996 年作品

1998年作品

1998年作品

1998年作品

1998年作品

1998年作品

1998年作品

1998年作品

1999年作品

1999年作品

1999年作品

1999年作品

2000年作品

2000年作品

2000年作品

2000年作品

2000年作品

2000年作品

2000 年作品

2000年作品

2002年作品

2002年作品

2002年作品

2002年作品

2002年作品

2002年作品

2002年作品

2003年作品

2003年作品

2003年作品

2003年作品

2003年作品

2004年作品

2004年作品

2004年作品

2004年作品

2004年作品

2004年作品

2004年作品

2004 年作品

2004年作品

2004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5 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5年作品

2006年作品

2006年作品

2006年作品

2006年作品

2006年作品

2006年作品

2006年作品

2006年作品

2006年作品

2006年作品

2006年作品

2006年作品

2008 年作品

2010年作品

2011年作品

2011年作品

2013年 作品

2013年 作品

2013年 作品

开脸集系列均为2015年作品

青年男子像

取自《波斯,15-19世纪绘画与图画》

老者像

驼背富人

因此书用伊朗文标注,不识字,只能自行取名了。

青年男子像

画着画着就发现,和中国一样,写生肖像系列之外,主打绘画细密画也有自己的程式化造型。早期脸短圆,后期脸长圆。个人虽略有不同,可再有突破,也突破不了整个时代的审美。在中国,大的变化要以朝代为“计算”标准。难道他们连这个也学去了?

樱桃小口,脸蛋圆成这样,都快圆过中国人了……突然就生出疑问来。

因为这个疑问,很辛苦但又刹不住地写了二千字的文章《造型的断裂》,附在书后。

权贵男子像

权贵男子像

取自土耳其出版的诗集《POET》

油画国王肖像

波斯进入近代,改称伊朗,未知缘由。

德黑兰王宫内挂满了的油画,一眼看去,便知伊朗的“朗世宁”占据了话语权。哈哈,僵得很。不如中国的郎世宁。

所以这幅画临得自我感觉良好。

油画王妃肖像

人物尺寸画大了,有点抢国王的戏。

青年女子像

另一座较早时期的王宫壁画。名称失记,年代只能估计为17—18世纪之间。

青年女子像

舞女

波斯波利斯城墙浮雕

公元前5世纪

两河流域文明

13亚述萨尔贡宫殿浮雕

公元前8世纪

废了两张宣纸,也没临出浮雕的精彩之处。诸位看原作吧。

亚述阿赫迈尔王宫壁画

公元前8世纪

在叙利亚北部出土。不同于埃及,西亚的壁画太稀罕了!这几块残片还藏在叙利亚本土,令人捏一把汗……

又一个不幸的今天,二零一五年九月一日,电视报道叙利亚的极端组织用“锤子和锥子”破坏尼尼微文物。忙不迭地换台,还是不幸瞟了一眼:不好!在展厅里……第一个念头:希望“帝国主义”已经将好的运走了……

埃及

15帝王谷第18朝法老墓壁画

公元前13世纪

最常见的样式造型。

和两河流域的雄壮比起来,埃及的造型显得瘦长,飘逸。动物造型亦如此,配套得一塌糊涂。

披豹皮的哈索女神——图坦卡蒙墓壁画

公元前13世纪

少女——未知名墓室壁画

公元前13世纪末

画法率性。

1820年,英国谍报人员德阿瑟纳西发现此墓并盗走壁画,文字记录遗失。哈哈,谍报人员也来插一脚啊。

希腊

“巴黎女郎”与献祭女神的组合

克里特岛,公元前14世纪

“巴黎女郎”之称缘自壁画残片上的形象,红唇欲滴,直接与当今时尚掛上了勾。另一石棺上女子形象,挺胸撅臀,好玩,嫁接一下。还有更精彩的造型,比如“渔父”,但是画全身更好,留给哪一天画“姿态集”时再说吧。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中心,当初是独立的王国,归于希腊文化因其属于“希腊精神”。一出手便人性化,世俗化。地中海民族的自由天性?

刺瞎独眼巨人

原始阿提卡尖底翁画,约公元前670年

希腊的宗教,“圣经”便是希腊神话。哪有神呀,全是人:爱神、智慧女神、复仇女神、酒神、嫉妒之神、自恋之神(那位对着自己的倒影爱慕之极以至溺死的美男子),人性的每一个优点弱点都对应一个神,就连蛇发恶女美杜莎都有自己的神庙!

(在土耳其南部!两次与它擦肩而过……唉,伤心史就不提了。)

总之,如果这也算宗教的话,恐怕是最自由散漫的宗教了。

科利斯人的希腊瓶画

约公元前6世纪

“耳熟能详”的造型。

一边画,一边隐约有种感觉,够得着……不遥远……很现代……一个当代的插图画家稍微变变形就能达到……

全盛时期的希腊瓶画,造型确实有这个感觉。论年代够早的,同时期的中国还笼罩在青铜器时代一片朦胧神秘的云雾中,最早的人物帛画还要晚3个世纪才出现,他们那里却已经和现代造型接上了地气。正因为这个遥远神秘感的缺失,我临摹时也少了几分敬畏。

这种隐隐约约“退步”的感觉并不陌生,立刻回想起几个场景。

开罗博物馆,靠近出口处有一个厅,两边全是希腊雕塑。心下一惊:怎么这么弱?

雅典博物馆,转完之后坐在门口休息等人。不久同行的一位南艺朋友周一清出来了,坐下来第一句话:“哈哈,原来‘今不如昔’不是中国才有啊……还是两河流域风格的最好。”英雄所见略同。

第一次从埃及回来,感受太深,唾沫星子乱飞地向人演示:“你看埃及是这样……格格正正……正面如何,侧面如何,动作如何……到了希腊,扑哧——松了胯。”

S形站姿。多了人性,少了神性。

玛雅

桑巴托罗壁画中的神祗

中美洲伯利兹境内,公元前1世纪

羽冠从别处移来,效果欠佳。又因脸部较为满意,没有重画的动力,只好……马马虎虎啦。

再细看说明:“正在进行放血仪式的神袛,手握尖锐的工具,刺向自己的阳具,献血四溅……”够残忍的。(全身图片只有一寸见方,估计编辑都有点不忍目睹。)

“鸟美洲豹”国王浮雕像

墨西哥、危地马拉之间,公元3世纪

介绍文章点明了“鸟”的原意:“自称‘阳具美洲豹’的王朝……”

想起一个史实,玛雅文明刚发现时,一些掌握话语权的英国“绅士”考古学家坚信这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以观天象为主要生活内容。为维护这个理想,即使发现一个山洞,满壁的战争场面,也压着不让发表。压也压不住,越来越多的证据——雕刻中的捆绑,砍头,活人祀祠,最后文字被破解,证明这个文明与其他文明别无二致,残暴惨烈方面只有更甚。

玛雅女贵族像

圆形容器,危地马拉出土,约公元4世纪

这样一副尊容居然是一位女子。

这期间国王名称有“凤尾美洲豹”、“暴风雨天空二世”等等,“名号被刻写在碑石上。”

帛画人物御龙图

公元前4-2世纪,湖南长沙出土

当画到亚述王侧面像时,就想着对比一下中国的形象,也是侧面。前者公元前8世纪,后者公元前2世纪,晚六百多年。唉,显而易见嘛,咱们的老祖宗,脸部刻画只能说是漫不经心,几根线位置摆对就行了。精彩之处在龙的变形和人物整个身形所表现出来的气息,自由随性和中规中矩——奇怪的组合,端的是天人合一。

帛画的功用是为墓主人升天摇旗开道的,按理说也应属于拜神拜天的朦胧时期,然而这个人物却俨然有一副儒家架势。怎么会这样,孔老夫子的功劳?

孔子,生卒年为公元前552年至公元前479年,春秋时人。确实早于战国。细观艺术史美术史,会发现中国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是花插着来的,青铜器时代尚未结束,具有“教化”含义的人物故事壁画就已经出现了。

咱们的人性启蒙那么早就开始了,孔老夫子功不可没啊。

(又要说句题外话了。不光是如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想想孔老夫子当初就多么痛心疾首:礼崩乐坏啊……)

帛画軚侯之妻

西汉,公元前2世纪-公元8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972年出土

“一家之主”男子像

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公元345-406年)

手卷宽七寸半,人物头部只有蚕豆瓣大小。借助放大镜,仔细地按比例放大,一边起稿一边心下嘀咕:形很准嘛!虽然胡子部分只是一些暗影,但位置恰到好处,还是美男子呢,是顾恺之原本就这么细腻,还是唐人摹得好,加入了唐代技巧?得,不去纠结,双方皆是天才。

勾线时,呵呵,咱们国人,玩线条是根本啊。

顾恺之,在我的想象中永远属于“中青年”,因为有小名唤作“虎头”什么的,估计性格率真热闹。不管怎么样,打他开始,文人介入画画,人物样式确立,画家从此留名……

文字也很有意思。

这位一家之主,身旁簇拥三女子三孩童,箴言如下:

夫言如(知)微,荣辱由兹。勿谓玄漠,灵监无象。勿谓幽昧,神听无響。无矜尔荣,天道恶盈。无恃尔贵,隆隆者坠。鉴於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则繁尔类。

我古文水平可怜得很,只能大概毛估估。一,丈夫荣辱皆由他——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嘛。二,不要以夫贵而自矜自大,一则天道不喜欢,二则一个踏空,摔得重。最后一句似乎是将自己比作小虫一样不重要,方能使家族繁盛。

除了最后一句有损妇女权益,其他谆谆教导越过一千五百年仍适用于今天的官太太,富太太们。

车中男子

女史箴图之二

这一段表现女子不应与身居高位的丈夫同车,别抢了风头。车中人脸上有些微表情,自愧不如?

抬轿的扛夫形象不佳,属于咧嘴塌鼻梁之类。中国这么早就在造型上分出贵贱,这怪不得画家,也是拜教化所赐。或可以倒过来说,是顾恺之“清晰化”了“正面”形象,在这之前,回想存世有限的帛画,汉代壁画的形象,可以说张三正,李四歪,王五滑稽,赵六涂鸦。

集大成者的出现,前后左右一定有铺垫,比如老师以及老师的老师,只是痕迹全无。这说明顾画一出现就很受宠,收藏者如获至宝,精心呵护代代流传。临摹本相当于手抄本,临本复临本,怎么办呢,没有印刷品,大家都想一睹芳容嘛。

揽镜女子

女史箴图之三

“人咸知修其容,莫知修其性。”在教化的“主旋律”下,正是画美女的好时光。

书写女子

女史箴图之四

这一段文字为:“女史司箴图敢告庶姬。”书法漂亮之极,望之兴叹。

擅自在服装上加绘花纹,用汉代图案。不料,前几天“听”电视得知这个事实:晋代已受西域服饰影响,以团花图案为主了。(是啊,汉代那些繁复纤细的图案均为手绣,一匹丝绸要花多少年功夫,贵如黄金……)

整个手卷的高古气息,那种自然而然的天生丽质,咱们是无论如何也触碰不到的。远处遥望而已。

刘靈像

南朝砖画,公元420-589年

《世说新语》中称刘伶。竹林七贤“刘伶欲醉图”画过多次了,此为正宗原装版本。造型确实有喜剧色彩,鼻子大,正合我意。值得提醒一下的是,发髻上有小乱发呲出,原版如此。通体简约,此处却生动写实。本来嘛,哪能梳得光滑溜顺,又没有发胶。

唐代的竹林七贤

唐,公元618-907年

原作者孙位,生卒年不详,浙江会稽人。从风格看怎么也得中晚唐以降了。

标准文人形象。还是南方人。

门吏

山西太原北齐娄叡墓壁画,南北朝时期,北朝公元386-581年,北齐550-577年

北齐太有说头了!这么短的王朝,却有这么好的审美和旺盛的创造力,留下的遗产足够咱们……啧啧。

娄氏本姓匹娄(瞧这姓!),鲜卑族豪强,北齐首领高欢手下重臣。这一时期国家众多、民族“混乱”,我只能大概归结为,鲜卑族或其他什么族彪悍善战,帮助一部分汉人将西晋驱赶到长江流域,是为东晋,东晋再分裂成若干国,称南朝。北方则称北朝。国号更替之快,目不暇接。

绘画的气息、风格,似乎也就此分出南北。

几年前,一行人在朋友怀一引领下游览大同。怀一顺口说他是鲜卑族人,还加上两个字:拓跋鲜卑。当时并没有多加注意,只是掠过一个念头:似乎在书上见过这几个字,如今有这族吗?填表时民族:鲜卑,没有吧。再看看本尊尊容,一副憨厚好面相,汉人嘛。往大了说,同是蒙古种。如今知道,汉人的来源多种多样,恐怕只能概括为被汉化了的蒙古人种群。

看看这些汉字所传递的信息:匹娄,鲜卑,匈奴,突厥,胡人,倭国……汉文化博大精深,外加堂而皇之地自我为中心。

汉文化的等级分明,尊卑有序,还反映在服装上,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官服制式。老祖宗孔夫子别急,礼仪等级深入人心呐。

在这个墓里也有反映。

这个匹娄叡氏墓室壁画中,门吏着汉制官服,漆纱笼帽,簪貂——插了一截貂尾。汉人做官的替我看门,什么意思嘛?俺土豪,俺有面子,俺出一口恶气!可惜主人本尊没有出现在壁画上,不知着什么服饰。话说回来,北齐建国只有短短二十几年,自己的制式还没有设计出来呢。

同为“墙上装饰”,北齐壁画与南朝砖画一比,顿显彪悍。五官轮廓刚劲挺拔。鼻是鼻,眼是眼,嘴唇厚实,线条坚定。得,只好暂且认为南朝的画家们热衷伏案挥洒于尺幅丝绢之上,咱不干体力活。抄一段文字,《中国美术全集》石刻线画第6页:

南北朝时期的画家名传于今者,多籍南朝谢赫、姚最等品画专著的刊行。然二公皆为南朝名士,所辑之画家及其画评都是南朝名家。因南朝文人士大夫都是中原南迁的士族,他们对北方朝廷否认其为正统,北朝的画家因此并不被士人所看重。

原来如此,话语权被抢了嘛。

作为一个生于南京的画家,写到这里,不免嘴角歪笑:不好意思,北方人亏大了哦。不过,别急,如今可是北方人,或者说,北京抢了话语权。南方各省的画家们,多少人前赴后继地奔向北京发展,再不济也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或“今日”或其他时尚场馆展示一回,以期获得肯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服气吧您哪。

将士们

北齐娄叡墓

徐显秀像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乍一看,以为这才是鲜卑正宗服装,一副游牧民族架势。再一看,不对啊,墓志铭记载:徐显秀,名颖,以字行,其祖、父曾任北魏高官,他先投尔朱荣,后追随高欢……入北齐后,因作战勇猛……封武安王,卒于武平二年(571年)。汉人嘛。“以字行”——汉文化人嘛!这算是什么着装啊?

细读概述,方知这个地区深受外来艺术影响,主要为印度和波斯,陈寅格也有此语:“……可知六朝文化与中亚关系之深矣”云云,更让我惊异的是:有证据显示“徐显秀可能有某种程度的袄教背景。”

隐隐约约感觉袄教好像是波斯的拜火教,赶紧请人百度一下——果真如此。

想起在伊朗时,被导游千里迢迢带到一个鸟不生蛋的荒漠,看一座建在光秃秃山崖上的拜火教寺庙。暴走族们噔噔噔上山,下来后,就着相机给我看了几幅照片:半新不旧的庙,一金属锅供着一盆火。

(可以想见这个本土宗教的悲惨命运——总算没有被赶尽杀绝,星火犹存。不知怎的又联想到萨满教在匈牙利的同样悲惨命运……在中国东北内蒙偏远地区尚有残存……)

在波斯波利斯参观时,导游也总是指出,哪一处图案是拜火教图腾。她读成拜,活,教,可尽管她拜活教拜活教的,谁也没当回事。

想不到,居然这里遇见!公元4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只是这一点星火并未造成燎原之势。

这边十一世纪蒙古扩张将中国绘画技法带入波斯,那边早在汉代起顺着丝绸之路西域文化就影响中国,真是……人啊人,暴走没商量。

演乐女子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还真有波斯服装的影子。

妆容很有意思,嘴角也点上一朵红。开脸与娄墓类似,线条却显犹豫、不肯定。鉴于两墓年代相隔不远,估计画工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再加些符合袄教教义的因素。

唐吏之后脑勺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终于见到一个真实的后脑勺!原画更生动,还傻乎乎憨厚样。让我一不留神临成工笔了。唉。

仕女

唐房陵公主墓壁画,公元673年

两图拼接,各取脸与手。

仕女

唐房陵公主墓壁画

原壁画脸部缺失,发式,手势,姿态……好玩。而且这位画家画手时表情丰富,抑制不住的活泼多动。有朝一日再来一本《手势集》吧。

胡服美人图

大约作于704年,日本私人收藏

妆容……

弃棋仕女

大约作于744年,新疆吐鲁番出土

又一种妆容……瞧这脸胖的。

满脸妆靥的妇女

敦煌莫高窟61窟供养人壁画,五代907-960年

登峰造极的妆容!

程序为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黛眉;四,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

胖脸才能玩!表情还不能多!

抱琴女子

《执扇仕女图》 周昉(约公元8世纪)

并不强调妆容。保留至今的各种仕女画名作皆如此,似乎是“上流社会”与民间的差别。

周昉大有意思。前面已有圆润流畅的“遊丝描”和刚劲挺拔的“铁线描”存在,以及成熟的线条组合模式深入人心,连壁画画工们都能熟练运用,他不,他另起炉灶。直的,方的,滞的,笨笨的,正配他的人物造型,个个笨胖得漂亮。临《执扇仕女图》最好临全身,瞧那脖子短的!瞧那背呵的!瞧那个肚子凸的……眉眼嘴角也是小心翼翼地惜墨如金。不情愿用内敛、含蓄这些词来形容,因其含“有意为之”的成分,更不是“稚拙”,这个词散发出一种卖弄的酸气。人家已经是全力以赴,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人家是真笨。

加真有才。

手笨而得到上天的惠顾,让手巧的人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簪花仕女

五代 公元907-960年,旧题周昉

在学校时就临过,当时可没有什么愉悦,总是纠缠在怎么涂不均,怎么涂脏了之类的烦恼中。进入老年(一眨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再临,嘿,嘿,摩拳擦掌。

还是有一二根线勾重了些,未能全部满意。

《簪花仕女图》有自己的妙处,富丽堂皇等等就不用多说了,只是跟周昉不搭。

《宫乐图》之一 唐

美术全集称此画为宋摩本。

这个宋摩本,好就好在保留了古意,不像《捣练图》那样被宋人临得滴水不漏。

依我看是五代人原创。

原创的感觉,来自于虽然技巧较周昉等等精巧了些,仍然情感饱和,盖过技巧。或者说,即使这是一位临摹者,也因为他挟憨气之余威全力以赴的虔诚,使这幅画散发出自己个人的精神力量。

原创的感觉,还在于不像是经后人的摹写过而“合理”地填补完了缺陷。而从某种程度上说,缺陷相当于原创。

写到这里,不禁心有余悸地庆幸,当初画素描,无论怎样一门心思地写实,虚眼一对照:鼻子大了。改也改不过来,打从划轮廓线起就落下毛病了。到后来,在全面“作怪”的内因外因作用下,鼻子扩张到……不能提,被一位姓周名京新的家伙恶狠狠地嘲笑为“一斤头二斤鼻子”的“江南鼻王”。

当然,渐渐回归了,“天道恶盈”嘛。

《宫乐图》之二

《宫乐图》之三

最后再说一下唐画与晋画(准确地说,唯《女史箴图》一幅)的差别。唐画好歹能扒出个缝隙钻进去瞧一瞧,看能偷出点什么来,陈老莲就这么干过,我也不例外。晋画就不行了,不胖不瘦不刻意变形没个抓手,就这“古意”,古意能学吗。

关于向唐画靠拢不是没有心里犯过嘀咕。从陈老莲入手尚能怀揣“越位”之野心,多年前一看唐画,要死,太合我意了。造型都好成这样了,还能变出什么花样来啊。远离为上!(想起一位姓范名杨的画家佬儿说过:黄宾虹我从来不看。嘿嘿,不看就不黄宾虹了吗?)没办法,实在太受吸引,咱就学一下吧,好像小朋友跟在大朋友后面,心虚地咕哝着:带我玩玩不行嘛。

2016年作品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之十一

之十二

徐乐乐

1955年生于江苏南京

1973年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中国绘画

197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1978年进入江苏省国画院,擅长工笔人物,画法师承陈老莲。

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 THE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画家徐乐乐
中国美术史试题库/中国美术史纲要复习思考题答案
简易标美: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赏析
国之精粹--中国绘画之人文篇
徐乐乐 ——乐在画中
工写结合|她笔下的人物意趣盎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