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5个版本肖邦《夜曲》在我心中的位置

小编说:最近新粉丝不少,我们把经典专题重推一次,欢迎大家加入。。。

注意此文有41463字,仔细阅读需要几个小时,建议收藏慢慢读,边读边听,或转发给需要的人。以下是正文——

肖邦《夜曲》有19首版录音和21首版录音。我都会涉及。但是详细分析,只能从中选取6首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单曲。

一方面是知名、重要、流行版本罗列评价,另外,也进行了两组三人对比分析:

  • 肖赛1955年大奖获得者:傅聪、哈拉谢维兹、阿什肯纳及;

  • 亚洲知名钢琴家:李云迪、邓泰山、白建宇

最后,我也给出了,我自己喜欢的前三名。。。

1.鲁宾斯坦

19首录音版唱片,我们理所当然的要从鲁宾斯坦开始。

1976年6月10日,出生在波兰的鲁宾斯坦在伦敦威格莫音乐厅,以89岁高龄举行了告别舞台的音乐会,此前,在漫长的人生中,他曾经三次录制过肖邦《夜曲》全集的唱片。

除了我们熟悉的RCA立体声版,还有EMI参考系列的单声道录音。鲁宾斯坦演奏曲目的范围很宽,从莫扎特到拉赫玛尼诺夫,几乎主流的钢琴音乐作品他都留下过录音,早年间我听了他不少在RCA的唱片,那时候切口盘渠道尚在如火如荼的卖货,我和“老沈“经常一起奔赴五道口一带扫荡。

大量的鲁宾斯坦系列录音仍在那没人要,花费很低的价格能收一大堆,这给扩展欣赏曲目带来了很大好处。

说实话,鲁宾斯坦的德奥古典作品,拉赫玛尼诺夫这样的近代浪漫主义音乐,都弹奏的非常成功,他和梅塔合作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从第一声钢琴独奏出来就极大的震撼了我,也成了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我最爱的版本之一。

然而,鲁宾斯坦演奏的《夜曲》却从未使我满意,即使在刚刚接触肖邦《夜曲》的时候,我似乎就没觉得鲁宾斯坦版有一点让我感动的地方。

听EMI版和RCA版的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鲁宾斯坦演奏的很随意,速度很快,按照乐谱的标记,这首曲子的速度是甚缓板,这个速度标记和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一样,是比较典型的浪漫曲风格。

鲁宾斯坦的EMI版弹的像要去赶飞机,音符在键盘上飞快的划过,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停留和徜徉。

即使多年以后的RCA版,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虽然全曲时长多了一分钟,但是节奏和EMI版差不多,如果你不看说明是《夜曲》的话,没准会以为是一首进行曲呢。几个问题罗列如下,大家可以一起探讨——

  • 第四首F大调夜曲,EMI版的左手伴奏声部丝毫没有韵律感,听不出来有起伏和轻重,照本宣科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样的处理同时影响了右手,旋律也成为没有情感的一张假面具

  • 第二主题的爆发显得很乱,没有层次,回到梦幻般的第一主题时也过度的不自然。相比来说,RCA版的第四首F大调夜曲好了一些,乐曲开始的部分,左手有了韵律,不再是一个轻重到底,第二主题依然弹的不好,还是爆发的成了一团乱麻,不过回到第一主题时的过度和渐弱比EMI版好了很多,给人一点能够遐想的空间。

  •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这是一首冷色调的夜曲,虽然无比优美,然而基色是冷冷的,犹如冬夜的星空般,美丽又寒冷。

EMI版的录音,也许是由于久远的单声道录音,倒是始终保持了音乐的克制,可惜是缺少了深层次的挖掘,更多的流于表面的音乐处理。

  • RCA版的降D大调夜曲是这套录音里不可多得的好演绎,鲁宾斯坦在这版中不但全曲都抑制了过分热闹的演奏倾向,在音乐情绪上保持了淡然,高贵的沙龙音乐格调是这版演绎的神来之笔

  •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EMI版处理的速度还不错,RCA版则显得太慢,水波摇曳的动感不足,中段的舵手之歌,EMI版太喧闹,RCA版又缺乏歌唱性,两个版本的录音都层次不足,变化不多,本来这首G大调夜曲是肖邦《夜曲》中特别有故事的一首,也是最赋歌唱性的一首,鲁宾斯坦两版演绎都差强人意

  • 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这首题献给邀请他去伦敦演出的珍妮 史达林克小姐的夜曲是肖邦晚期作品里的精品,由开始的行板到中段的激情直到再现第一段收尾,我在序言里写过,这首夜曲的技巧不难,对于像鲁宾斯坦这样的大家来说更是信手拈来,也许正因为如此吧,EMI版和RCA版处理都比较草率,直白

鲁宾斯坦与斯坦威。

虽然乐曲的几段都没有大问题,但是连接的段落不够精致,情绪转化和音色变化没有做预先的铺垫,让人会觉得不自然。

鲁宾斯坦两次肖邦夜曲录音,尤其是RCA版,所以在音乐爱好者和发烧友里占有如此崇高而不可撼动的地位,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由于立体声录音早,再有就是他波兰裔的身份,现在听来,无论是演绎还是录音,之后超过鲁宾斯坦RCA版的大有人在

单说RCA的录音,即使是3800日元的最好CD版本,也存在RCA早期立体声钢琴录音声音肥厚的毛病,钢琴琴身共鸣和木质感也不是很好。现在这版录音无论日版还是美版,二手市场都价格惊人,我个人不推荐盲目追逐这个版本的头版唱片

2.桑松·弗朗索瓦

19首版里,桑松·弗朗索瓦的EMI录音是必须提到的重要版本。

这位只活了46岁的法国钢琴神童,为我们展现了法国钢琴学派对肖邦作品的理解,也为我们推开了远眺巴黎璀璨灯火之窗。

做为法国钢琴学派泰斗-科托的入室弟子,弗朗索瓦对法国作品,诸如德彪西、拉威尔的诠释几乎没有任何异议,不过他的EMI肖邦录音,却是褒贬不一。

鉴于以前舆论把肖邦努力包装成一个以马祖卡始马祖卡终的波兰爱国者,他的音乐自然也就带有波兰精神,似乎成了波兰独立和自由的象征。不革命不肖邦,不战斗不雄邦,在一段时间之内成了许多人的共识。

灯红酒绿浸染下的弗朗索瓦版肖邦一出来,离经叛道之说甚嚣尘上。

巴黎的肖邦音乐会。Władysław Kolbusz

肖邦1810年出生,1830年二十岁时移居巴黎,1849年在巴黎去世,一生39年的时间,在波兰20年,在法国19年,主要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活动都是在法国期间完成,巴黎沙龙的芬芳和迷醉,对肖邦的音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至于20岁就离开的故乡,也是更多的只是遥远而模糊的印象。

弗朗索瓦在EMI的《夜曲》录音1966年发行,至今依然是音乐爱好者的“话题盘”,有人爱到选为自己的第一版本《夜曲》,有人厌到只要一提弗朗索瓦的肖邦就赋予轻蔑的一哼……我自己听弗朗索瓦不算早,当年大学时代和钢琴系同学一起到小魏店里买碟。

几个钢琴系同学都买了弗朗索瓦的肖邦,我根本不知道此公为谁,直到工作以后,很偶然的机会听了他录的圆舞曲,彼时正对肖邦的圆舞曲感兴趣,还找了那首最简单的遗作自己扒拉了几次。

弗朗索瓦与众不同的演绎,让我觉得新鲜,于是乎找了当年EMI老大盒廉价版的弗朗索瓦肖邦夜曲。我对弗朗索瓦的《夜曲》谈不到特别喜欢,也不反感,下面就我选的几首对标曲目随便聊聊。

  •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弗朗索瓦的演奏抓住了如梦似幻的感觉,右手的旋律很突出,左手起到了若隐若现的烘托作用,旋律声部弹的连贯又散淡,把握这样淡泊的触感很不容易,旋律声部并不算妩媚,反而时而在重音上强调了严肃性,仿佛我们酣梦之际不时的处在半梦半醒之中

  • 后半段再现主题时,旋律弹的沁人心脾,透明的质感由愈加表露的左手声部陪衬下更显得晶莹剔透。单纯从格调上说,能弹到弗朗索瓦演绎的第一首夜曲的人,并不算多

  • 第四首F大调夜曲,三段式的这首夜曲,被弗朗索瓦弹的融合为一体。歌唱性的第一段,弗朗索瓦没有过分强调其幻想性,在优美的律动中,我能感觉到似乎潜藏这某些不安,爆发的小调部分,他的处理层次异常清晰,这也是我听过了不少的夜曲版本里,对这段交待的最清楚的之一,爆发性之强,条理之清晰,让我这个听众很享受

  • 回到第一段的旋律时,相较第一次的不安,这次的旋律淡然了很多,平和的情绪一直到这首曲子结束。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弗朗索瓦的情绪是直爽的,这种直爽冲淡了乐曲本身的冷寂气氛.

同样是很冷的冬夜,弗朗索瓦的这首夜曲像壁炉里将熄的暗火一般,我能感到丝丝的温热,在灰烬中闪出自己的星星光亮。

  • 第八首夜曲,弗朗索瓦的堆叠功夫极高,清晰明了的起笔和运笔,虽然并非浓墨重彩,依然是大家之做,全曲听下来,即使最响亮的段落,还可以保持音色的优美控制力。

  •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又到了这首肖邦和乔治桑在西班牙海岛度假之作了,这首夜曲可能离经叛道的成分多,我听下来丝毫没有乔治桑记述的当天经历之感,夜晚、星光、海浪、舵手之歌,这些至少从音符的演绎表面上听不出来。

弗朗索瓦的G大调夜曲是喧闹而欢快的,没有丝毫纤细瘦弱的姿态,倒是像肖邦写给丰坦纳的信中所描述的马略卡岛:“天空像绿松石,海洋像碧玻璃,山岗像翡翠,空气像天堂。太阳整天热焰当空,每个人都穿着夏天的衣服,入夜吉他歌声不断。……总之,这真是爽快生活!”

弗朗索瓦弹奏的这首夜曲,健康结实,皮肤黝黑,带着浑身的热情走近你。也许,这种演绎会让很多人别扭,我们放下那些二手、三手甚至N手的记叙和回忆,单纯的去领略这首夜曲,未尝不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吧。

  • 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恐怕这首夜曲的上,弗朗索瓦的演绎也要被人诟病,缓慢迟疑的步伐,在弗朗索瓦的指尖下,成为漫不经心的散步,这样的节奏感,我忽然想起来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漫步主题。

  • 前半段的行走和后半段再现的行走,听上去似乎区别不大,但你如果仔细听,后一半的再现部分虽然短暂,那种惶恐的意味也就更重,弗朗索瓦对情感的表达与抒发,不在我们轻易能感知的层次,在表象之下,会隐藏很多细微的表情。

我其实很期待,弗朗索瓦录制的是21首的版本,我希望听到他的升c小调夜曲,那肯定会是迥然不同的一次演绎,但没有如果,对于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来说,没有如果……既有的许多多弗朗索瓦的评论,大都着眼在他带给肖邦的所谓红酒、香槟或者雪茄味儿,似乎这就是巴黎的味道。

《肖邦在 Prince Radziwill的沙龙上演奏钢琴》西米拉斯基波兰作品

与其说这样,不如说肖邦的作品自身早已打上巴黎的烙印,弗朗索瓦做为一个法国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帮我们找到了肖邦作品中被隐藏的关节,不为庸俗的物议改变自己的三观,这是我听弗朗索瓦的肖邦《夜曲》时最深切的体会。

3.波里尼

19首版本的有名录音不太多,大多数钢琴家,尤其是新派的钢琴家一般都选择21首的版本录音,在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人里面,意大利人波里尼的19首版录音,值得我们品评。

 Maurizio Pollini at the Royal Festival Hall in March 2016

提到波里尼,我想也是尽人皆知,无论他获得肖邦大赛冠军以后,EMI请他录制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这几乎成了肖邦大赛冠军的一堂必修课),还是后来在DG录制的波罗乃兹、前奏曲、练习曲这三张肖邦作品的权威演绎,都让波里尼在现代的肖邦作品演奏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然而,他却迟迟没有录制《夜曲》全集,《夜曲》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中的地位不言自明,缺少这部作品的录音,实在是巨大的遗憾,这个遗憾直到21世纪,波里尼年过六旬之际,才被弥补,在他长期合作的DG唱片公司,早已华发满布的波里尼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夜曲》全集录音。

波里尼是肖邦大赛冠军获得者中,曲目拓展的最宽泛的一位,很多肖邦比赛获奖者,要么就此默默无闻,要么成了“肖邦专家”,很难跳出这样的宿命。

波里尼通过自己的内省和分析,不断去接触与肖邦音乐类型不同的钢琴音乐作品,他的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新维也纳乐派、新古典主义钢琴作品以及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钢琴协奏曲录音,几乎都成了该曲目的录音里前三甲之列。

这样伟大的钢琴家,他甲子以后的《夜曲》录音着实让我期待了很久。

  •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波里尼的这首夜曲,完全不再是他年轻时在DG录制肖邦的风格。音乐的呼吸兴奋而悠长,乐曲的开始就是活泼的速度,没有拘泥单纯的菲尔德风格,整首夜曲不到五分钟就演奏完成。右手旋律的推进很明显,牵着左手的伴奏不停歇的前行。

  • 然而这种较快的速度,与鲁宾斯坦两次录音的粗率又不相同,波里尼在快速中蕴含了极多的层次和铺垫,我们在五分钟之内没有丢失任何细节。降b小调夜曲给我一个全新的开始,这让我对后面的演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 第四首F大调夜曲,清晰的左手声部是一段美好的开始,波里尼左手的变化丰富,似乎每句都微微有些不同,左手的紧凑和右手旋律上的放松,给中段暴风雨的来临铺上一层积云。中段的爆发,踏板技巧完美无瑕,对键盘足够的重击力,异常分明的层次和巨大音量的爆发,是我在《夜曲》全集录音里很少听到的

  •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在这首夜曲的演奏中,波里尼没有强调夜曲的唯美性质,甚至说不但不唯美,而且谈的不太美了。这首夜曲是典型的沙龙风格,愁肠百结,装饰音就像晶莹剔透的露珠洒遍作品的表面,波里尼的演绎弱化的有点过多,全曲冷的过分,虽然音色依然是透明的、水晶般的,还是觉得不够美,不够温婉。好像一个容颜美好,但不可近身的美人儿一般,这样的女子,不亲近也罢。

  •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和弗朗索瓦的速度差不多,审美倒是传统的。开始的水波摇曳有点赶,如果摇曳到这样,怕肖邦要晕船了,中段的舵手之歌演的极好,初唱的雄壮,反复的悠扬都是我轻易就可以看到的画面,等到再现第一段的旋律时,力度降下来不少,海波轻摇,船上的肖邦又可以进入他在乔治桑笔下记载的半梦状态,轻声的吟唱那些未知的旋律。

  • 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这首夜曲波里尼的演奏的很像是贝多芬,悲剧气氛浓烈,和弗朗索瓦那种轻松的步态相比,波里尼的演奏使我想到英雄的葬礼上,人们扶着用炮车装载的灵柩,缓缓而行的画面,沉重迟缓的步子,悲痛而坚定。波里尼演奏时的力度变化丰富,

    f小调夜曲里类似的音符和音型不少,他都能够给予合适的力度来表现,以力度和触键4度、强度、速度的细微变化,多种情绪并存的这首夜曲之幕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波里尼的这套19首版《夜曲》全集,我个人并不欣赏,他的演奏没了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显得暮气沉沉,虽然不能说有什么显著的大毛病,我也觉得失望。这可能也是新世纪以来,波里尼虽然依然频出唱片,爱者聊聊的原因。

4.阿劳

21首的录音版本,首先应该聊聊阿劳在飞利浦公司的录音。曾经是我的最爱,重点写写。

这位西班牙裔的智利钢琴大师,以贝多芬奏鸣曲全集著称于世,但我恰恰对他的贝多芬极度不感冒,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翻看年初写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版本对比。

阿劳和斯坦威

他弹的李斯特不错,可惜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基本没内容,就像是全运会里的武术比赛,花里胡哨看着特热闹,你来我往之间都是套路而已,我并不喜欢。

阿劳这套《夜曲》,记得是在中图公司米市大街门市部买的,这个随着东四到东单大街拓宽工程早已消失的所在,是很多京城资深爱乐人士的“圣地”。

满屋唱片柜,琳琅满目的CD和黑胶,在墙上悬挂的一对英国QUAD静电音箱、随着喇叭线引下来看到的一台老关K6和那台我曾经特别想拥有的雅马哈CD机,柜台后面几位永远没笑模样的中图音像部大姐(对老发烧友还是可以笑笑,我当时是学生,肯定看不到笑脸)。

QUAD静电音箱

中图门市部似乎是我青春时代对音乐和唱片不可磨灭的部分记忆。那次是春节后,大学生舔着脸还是拿了长辈亲戚(包括姐姐)给的压岁钱,第一考虑就是要去买唱片,那时候到中图门市部的同时,还可以逛金鱼胡同口的三家店,王府井大外文书店、小外文书店和音乐书店,尤其是对我这个穷学生,逛多了可能捡漏。

逛了一下午,没什么漏可捡,最后来到米市大街,阿劳的CD一般都会摆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以前好像没太注意过这套CD,那时候我开始喜欢飞利浦的封面设计,尤其那道金色的线横在封面上面,吸引我的注意力。

阿劳的《夜曲》是厚盒子双张,两张要价264块,很咬手,还没捂热乎的钱就这么没了吗?正巧,边上站了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兄,应该是看到我的踌躇,跟我聊了几句,无外乎阿劳是大师,阿劳贝多芬多牛逼,阿劳的夜曲也特别好。

RamónVinay和Claudio Arrau

其实,人在花钱的时候,找别人问意见,那就是给自己找理由罢了,这钱不花出去不会痛快。买买买,用门市部的小塑料袋兜着这套《夜曲》,高兴的回家了……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

阿劳对于第一首的处理非常饱满而灵动,略带迟滞的第一个音,弹下去以后,动人的旋律就不断奔涌出来。

左手伴奏声部深沉和平实,仿佛巨人泰坦托举着大地,右手旋律声部的进行,主题满怀热情,不断的上下起伏,阿劳对于第一首夜曲旋律上无比连贯的处理方式,确实并不多见,很多演奏家会可以弹的散漫一些,以此烘托夜间的宁静和慵懒,阿劳反其道而行之,让悸动的心灵去感触夜晚的温情。再现主题的尾段,阿劳加快了一点左手的节奏,右手的旋律再现的略微安静,整首乐曲在回复平静以后结束。

动人的阿劳

这首降b小调夜曲,先声夺人,真可以说让我耳目一新。

第四首F大调夜曲

阿劳对于乐曲第一个音的演奏,都是神来之笔,第一音触键之后,阿劳略作休止,让后续的第一段旋律更多拥有了期待感。和别人不同,阿劳没有让这首夜曲的旋律声部过分妖娆,在美丽的旋律中,阿劳暗藏了些许不安,与第一首降b小调不同,阿劳在F大调夜曲显得更加宽广,宏伟。

我们在这段旋律中看到的是古希腊那些雕塑,在细腻刻画的肌体之中,蕴含了力量之美。爆发的f小调第二主题,没有嘶喊和咆哮,钢琴发出贝多芬式奏鸣曲的伟大音响,崇高的站在我面前,这是男性的爆发,而非泼妇般的厮打。

雕塑感的阿劳

旋律重回第一段,复归的音乐悠长而淡然,与第一次出现时的宽广又不同,更多是对爆发原因的释然,这让我立即想到了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第二乐章,那样从容不迫的漫步,现在不只属于贝多芬,它也属于了肖邦,这是阿劳的伟大。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

这首夜曲,阿劳以他对音乐的塑造能力,把肖邦音乐中的歌唱性推到极致。乐曲开始的旋律明朗,安宁,阿劳对踏板娴熟的运用,让这段旋律始终保持了“声断情不断“,情绪上的连贯让听众大为享受,左手偶尔会凸现一下,和同时演奏的右手旋律声部共同撩拨一丝情愫,瞬间又把水波止息,只让你观看莲叶下的鱼戏。

控制力之手

乐曲尾段,音乐充满幻想性,阿劳对颗粒性保持了良好的控制,一个个音符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晶莹剔透又温润可人。这首本来略显冷色的夜曲,阿劳为它点燃了一小堆篝火,在怀恋的冬夜里,增添温暖。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

阿劳版本的这首夜曲,开始的海浪摇曳就会让肖邦进入梦乡。阿劳的触键无比柔和,带着梦的色彩,碰触键盘就像父亲抱着刚出生的婴儿,任何动作都怕会伤到孩子那柔嫩的肌肤和四肢,带着某些不知所措的欣喜。舵手之歌的中段,阿劳弹奏的歌声依然是柔肠百转,收束着自己的喉咙,不忍惊醒熟睡的人们。

在他版本中的演绎,我更多的是重构的一幅画卷,肖邦自己的画作是古典主义,而阿劳的重构则是印象派,他更多的在音乐中强调了光和影之美。

恬静的阿劳

这种美,我最熟悉的艺术品是法国画家莫奈的那些静物画。

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

肖邦的这首夜曲,很多人会按照特别戏剧化的形式来处理,强调情绪的变化,在速度、力度和踏板上都会夸张一些。

阿劳又和别人不同了一次,他的f小调夜曲并没有表达多少主观情感,相反,阿劳貌似平淡与克制的演绎给我更深刻的印象,他以音乐上的超然态度给这首夜曲平添了几抹亮色,在明显可以做文章的段落不去显示自己的技巧和能力,以更高级的情绪统治作品,我想这也是肖邦自己想做的事情。

沧桑的阿劳

以讲述者的客观角度叙述自己的悲伤,这似乎是很多人一生中所无法完成的难题。

第二十首升c小调夜曲

终于可以聊这首夜曲了,我想,以阿劳的版本开始升c小调夜曲的比较,是十分合适的。

开始的六个和旋,就像一次问候,重复的六个和旋,像是试探着再次问候,问候谁,试探什么,我们今天无从知晓,只有随后到来的升c小调旋律沁人心脾,散发着醉人芬芳。

我的上一篇推文后面,公号粉丝“瘦胖子”老兄留言甚多,尤其针对这首升c小调夜曲,谈了他最心仪的版本和对乐曲的感受,我也无比钟爱这首夜曲。

阿劳的几个和旋,一下就弹到了我心里,那么有期待的意味,又那么不露声色,升c小调主旋律一出现,就是小心翼翼的,像是初识的恋人们之间,不自觉的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怕一丝丝的不快影响了相互的爱恋,装饰音的急促似乎要提醒一声,良夜将尽,到了各自归寝的时候。


丰富的阿劳

我们都明白的是,相爱中最美妙的时间恰是欲说还休的阶段,阿劳的再现部分,情似乎更浓了一些,漫步的恋人在克制自己的冲动,而弥漫的夜色却督促他们勇敢的示爱。

现在,阿劳的飞利浦录音已经不是我的第一选择,为了写推文我拿出来重听之时,还被他营造的美好所缠绕。毫无保留的推荐,二手市场德国铁芯或日本头版,价格还都处于理性阶段。

5.皮雷斯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进行下一个版本的21首肖邦《夜曲》的点评和比较。DG公司在1996年以4D录音的形式发行的皮雷斯版《夜曲》,这个版本很快就成为许多人的心头好。

生于1944年的葡萄牙女钢琴家皮雷斯,几岁就以神童在当地出名,成年后多次获得国际大赛的优胜,成为继阿格里奇之后,另一位“明星化”的女性钢琴家。

在古典音乐界逐渐商业化以来,女性音乐家的专业水准和姣好的容颜,成了能够在国际上成名的条件,回望皮雷斯年轻时期的照片,确实是一幅南欧美人儿的模样,加上专业确实很不错,红起来自然不奇怪。

年轻的皮雷斯

1996年,皮雷斯已经52岁。

在此之前她在ERATO和DG公司,录制过两次肖邦的第一、第二协奏曲,ERATO版的14首圆舞曲,ERATO/DG版的24首前奏曲各一次,在DG公司还零散录制过肖邦的马祖卡、波罗乃兹、奏鸣曲等等,可以说硕果累累。

多年以来,似乎女性演奏家在演奏肖邦的作品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感情细腻,音色优美,精致动人等等评价一直都围绕着女性演奏家的肖邦录音,这可能是因为以往的媒体导向问题——把肖邦和他的作品过度女性化、过度沙龙化的必然结果

第1首降b小调夜曲

夜曲的第一句右手是11连音,第二句是22连音,这两句处理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一套《夜曲》全集的成败。皮雷斯这两句的连音弹的没问题,但是左手的伴奏声部不清晰,该发出的低频近乎没有,这直接影响到了对右手旋律声部进行的衬托,虚弱的伴奏声部,让美好的旋律飘忽不定,失去了平衡感,这种情况时而有改善,但右手始终不够坚定。

中间段的情绪积累我认为是突兀的,缺少渐进性和层次感,忽然爆发的能量不知道从哪里而来,来去都很匆忙,渐强和减弱来回交替几次,虚张声势的成分多,表演的痕迹很严重。再现部分,左手依然近乎缺席,没有低频衬托又强调过度的旋律,尖锐刺耳,非但没有给我再现部的梦幻感,反而显得做作。从第一首夜曲的录音,这套CD缺乏低频的问题,一直困扰到全集的终止。

第4首F大调夜曲

以F大调开始的第一部分,皮雷斯演奏的连贯性不错,律动性也不错,但是过于平铺直叙,加上左手伴奏声部的弱化,造成第一段过于平庸,几近失去层次,像是一幅在家居市场贩卖的劣质油画,可怜的那一点油彩被均匀的涂抹在稀疏的画布上,透着艺术的廉价。这样的第一段,很难给f小调的第二主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雷鸣电闪的中间段,皮雷斯弹的出彩,这得益于过硬的技巧,巨大的音响之中,保持了丰富的层次和清晰的声部,即使第一段的铺垫不慎精彩,这段出色的f小调中段也足以给皮雷斯扳回一分。

转回F大调的第一主题时,比起来第一遍,稍微有了每句的音头,这让音乐的行进感好了一点,不过因为右手伴奏的问题,这样弱奏时的乐句,都会显得单薄,孤零零的行走着。我个人并不喜欢把肖邦的旋律弹成一根麻秆,他的音乐整体上是健康的。

第8首降D大调夜曲

可以说在这个全集中,这首的演绎是我最欣赏的。皮雷斯在弹奏第一主题时把“自由速度”运用得当,这段旋律适合把速度慢下来,皮雷斯用接近静止的速度来演奏,似乎略微再慢一点,旋律就要消失一样,皮雷斯用她强大的控制力把旋律推进下去,并且辅以悠长的呼吸。

这种演绎的方式,让我想到很早以前在TELARC的一版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的唱片后面,带着的一首女高音演唱版《练声曲》,美国女高音麦克奈尔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演唱这首《练声曲》,可以说即体现了高超的技巧也取到了戏剧性的吸引力。

美国女高音麦克奈尔

皮雷斯的这段旋律和麦克奈尔如出一辙,缓慢而不断的推进,琴声温暖湿润。几次的情绪小起伏,皮雷斯优雅的姿态令我难忘,中间段大段的八度,宽广宏大,延展性得到释放,虽然速度加快力度加强,但不失润泽度,这首的录音,低频相对比别的曲目饱满。

再现部,在一大串优美的装饰音以后,速度逐渐又回到了极慢,皮雷斯比第一段弹奏的起伏更大了一点点,摇曳的音符飘散在旋律之中,直到最终寂静无声。

第12首G大调夜曲

有前面第8首的优秀演绎,我很难理解为什么这首夜曲会弹的这么直白,这么缺乏律动性。在马略卡岛的这首G大调夜曲,是肖邦夜曲之中很容易出彩的一首,流畅优美的旋律和明确的动感,都会在演奏上增光添彩。

皮雷斯对第一段的海浪轻抚没有给出可以随之起舞的乐感,她的这旋律比较随意,显得漫不经心,缺乏设计,音乐的色彩也没有被弹出来,而且演的速度偏快,没给够音乐能挥洒的空间。中段的舵手之歌相对好一些,速度稳当了一点,然而歌唱性不够,乐句之间没有呼吸的过程,这种呼吸要依靠分句间合理的停顿和休止来完成。

第二段的小行板,皮雷斯依然没能让美好的旋律动起来,即使有层次,也明显是硬堆叠起来的,不够自然。很可惜,皮雷斯在G大调夜曲上的轻率,使整个全集的价值大打折扣。

第15首f小调夜曲

右手旋律的第一个音和第二个音之间,如果不做文章,那么这首夜曲注定没有内容。很多演奏家都在这两个音之间运用“自由速度”和下键的力度去阐释自己的感觉,皮雷斯恰好是没做文章的那一小批人。

我从皮雷斯的这套夜曲中,真的无法感受到女性的细腻、敏感,这样的细节都放着不做,真是不可思议

开始的两句疑问式的旋律,皮雷斯弹的没有变化,触键力度几乎一样,变化去哪了,我不知道。这首夜曲里,左手的伴奏还是不清晰,本来好听的右手旋律时而扎耳朵。

本该温暖和坚定的中段,只剩下简单和坚硬,缺乏厚度的录音让这段更加难听,OP55的这首夜曲,是肖邦夜曲之中最有悲剧色彩的,也是最难弹好的一首,需要的技巧和需要的表现力正好是向着两端拉伸,以最认真的态度去演奏即使最简单的乐曲,才是一位音乐大师的本分,皮雷斯在这首夜曲上的演奏,明显是没有认真研究下的匆忙录音。

第20首升c小调夜曲

我不明白皮雷斯为何把开始的六个和旋弹的几乎一个表情,诚然,重复一遍的时候,声音是轻了,但是表情完全一样,傻愣愣的看着听众,只在音量上增减,不在速度和表情上变化,真是可怕的处理。和旋结束后,升c小调的旋律一出,也是这样毫无表情的样子,辜负了肖邦少年时代的纯真感情

在左手的简单分解和旋伴奏下,皮雷斯丝毫不吝惜自己的力气,右手猛砸键盘,高音区的琴键发出刺激性的声音,完美的破坏了意境。

本来在中段,肖邦的和声营造了空旷的效果,之间大调和小调旋律的互相缠绕,也像蓬开在墙边的美丽花丛一样,在不经意之间散发出迷人的芳香,皮雷斯的粗暴让这一切美好瞬间就失去了意义,中段,应该是一些小跳跃,皮雷斯弹的还是太笨重,没能让音乐具有一些跃动感,再现部分,升c小调旋律重新开始,按耐不住的猛击键盘就不可遏制的来了,好在乐曲即将结束,杀戮一般的演绎我也不用再继续听下去多久。

两个传奇人物。

能把升小调夜曲弹的刀光剑影频现,皮雷斯的本事一般演奏家还真是没有。我至今不解,为什么这套夜曲会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即使我并不欣赏的鲁宾斯坦版,谬误也没有皮雷斯版的多,而且4D录音能如此不平衡,也是很服气。

回头去听皮雷斯在ERATO的肖邦圆舞曲,倒是真的清新可人,那是她80年代的录音,我相信,某些艺术家的灵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的,信然!个人不推荐购买这版录音,有兴趣上TIDAL听听也就足够了。

6.瓦萨利

瓦萨利的20首夜曲版录音是德国DG公司的作品。我刚买瓦萨利版的CD时,没有全集,我一直以为他只录过那张CD中的15首。

黑胶唱片的前10首

瓦萨利做为肖邦大赛第一名,唱片公司找他录肖邦作品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当年觉得挺奇怪,要么录几首也可以理解,都录了15首了,怎么会不全录完呢。

瓦萨利肖邦《夜曲》全集,就是在我短暂的黑胶生涯里才知道的,原来不是没有录过全集,是进行数码转制时没有发行全集,类似这种情况,其后还遇到过多次。瓦萨利这套《夜曲》全集,还是到了环球公司发行三张廉价套装的TRIO系列才全部面世的。

也许是出于商业方面的考虑,各大唱片公司在黑胶时代的录音,转制数码的并不多。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

瓦萨利的演绎属于中规中矩,比较注重右手旋律声部的刻画,突出旋律线条的明朗和清晰,速度和轻重音的起伏不大,这种演奏方式,左手伴奏声部三连音没有对旋律起到该有的烘托,而且多少觉得有点在旋律中捣乱,整体说音乐的渐强和减弱过度不够细腻,层次也不太丰富。

主题在尾段再现的时候,平淡的现象略微有所改善,平淡这词有时候褒义有时候贬义,还要看表现的语境。瓦萨利的降b小调,弹的有些照本宣科。

第四首F大调夜曲

瓦萨利这首弹的很出色,毫无平庸之态。开始左手声部的三连音带有倦怠之意,慵懒的缓慢弹奏,节奏不急不徐,右手的旋律声部的几处节奏变化特别抓人心情,两个短休止符增添了歌唱性的优美。

中段的爆炸,对,是爆炸一样的突然,完全出乎意料的热情和激动,李斯特炫技作品一样狂砸键盘,随即,瞬间又陷入不安的情绪,就这样来回反复了两次,主题旋律回归之时,不再是开始的模样,慵懒的安格尔《大宫女》换做德拉克洛瓦的肖像画,阴郁的气氛虽然不易觉察,但从声音中依稀可辨,这种隐约可见的阴郁一直到乐曲结束。

瓦萨利在这首夜曲上的演绎,真是万中无一!精彩!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

这首夜曲的开头,瓦萨利弹的很慢,速度很自由,分解和旋解构的十分清晰,中段之前刻意迟滞了一点的速度,给中段激情的表达做出了铺垫,右手旋律的几处重音强调了节奏的改变,尾段再现旋律,与开始的缓慢不同,在这段,瓦萨利把手里的旋律完全铺陈开,音符洒满每一个角落,仿佛北京秋日的银杏大道一样,金黄色是主旋律,在蓝天和暖阳的映衬之中愈发显得美好。

在D大调夜曲的演绎中,瓦萨利让键盘真正的歌唱起来,我似乎能感到他给旋律的生气。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

粼粼波光立刻浮现在我眼前,太可爱的画面,瓦萨利真是一位音乐的魔术师,从他的G大调夜曲一开始,就给我直接带到了地中海的艳阳下,音符都透着海岛人的热情,装饰音的表现让波浪和粼光包围在我周围。

舵手之歌反而是轻声哼唱,温柔而随意的哼唱,半梦半醒之间,我能和船上的人们越过时空相见……瓦萨利在乐曲的最末尾,重复主题的第一句,忽然暗淡了情绪,让一切归回梦中。

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

这首乐曲的演绎,瓦萨利相对传统,开始的部分,阴晴不定的旋律预示了不安在蔓延,行走般的音型,让我觉得这是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旅行者不知自己会去向哪里,遇到什么,如何结束,就这样一直徜徉的街上。

忽然,中段坚定的情绪来了,瓦萨利的触键异常坚定从容,似乎旅行者拿定了什么主意,然而,漫步主题再次回来了,还是那样彷徨无助,大量装饰音在瓦萨利手里形成五光十色的镜面,在镜中反射的旅行者是不真实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于是,屈从生活,回到现实中去。

第二十首升c小调夜曲

前面的12个和旋,呈现渐弱的姿态,升c小调旋律在平静中流出来,直到这段旋律终止,瓦萨利保持了这种状态,他没有强调这首夜曲的艳美,升c小调夜曲很容易被弹的十分娇艳,娇艳的话,反而容易落入俗套。

舒展的中间段,瓦萨利展现的是健康与阳光的身体,每一次特别扎实的触键都让我联想到马甲线带给人们的骄傲,紧致而优美。旋律再现,依然平静,在这种情绪下,瓦萨利结束了升c小调夜曲的演奏。

瓦萨利的20首版本肖邦《夜曲》,玩黑胶的朋友绝对应该拥有一套,并非大热门,价格不贵,品相也都很好。

至于听CD的朋友,建议购买单张,20首全的那个三张套,压片和声音都非常不理想,且现在也绝版多年,不值得以超过发行价来购买。如果用数播和流媒体的朋友,我就不用多说了。

7.1955年肖赛三杰个案分析

傅聪、哈拉谢维茨阿什肯纳及

1955年,冷战的两个集团已经形成和确定,除了在军事和经济上抗衡以外,在文学和艺术上也免不了争夺一番,这届在华沙的比赛也就被华约集团的国家更重视起来,苏联和波兰的国内预选赛就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程度,只有最优秀的选手才能遴选出来代表自己的国家参加肖邦钢琴比赛

1955年初赛盛况。

1955年的肖邦钢琴比赛,评委会由30多位著名的演奏家和作曲家组成,最富盛名的是法国钢琴教育家玛格丽特 朗,意大利著名钢琴家、教育家米凯兰杰利,还有中央音乐学院的老院长,作曲家马思聪。

参赛者除了欧洲这些传统上的音乐强国之外,还有很多人来自美洲、亚洲甚至非洲,同样来自亚洲-日本的女选手田中希代子在赛后成为日本国内的钢琴传奇。

Jarosław Iwaszkiewicz during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results of the 5th Competition (1955), Warsaw Philharmonic

比赛分为三个阶段,演奏肖邦的夜曲、练习曲、马祖卡、波罗乃兹等等内容,当年新增了塔兰泰拉舞曲和摇篮曲等选择曲目。

决赛时,参赛者必须与华沙爱乐乐团合作必演曲目,肖邦的两首协奏曲自选其一。这样的赛程,对于很多年轻的选手来说,技术上的难度、表现上的深度和心理上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后来的几位获奖者里面,

出生在波兰克拉科夫的哈拉塞维茨1932年生人,当时23岁

代表苏联参加比赛的阿什肯纳及1937年,当时不过18岁

而来自中国上海的傅聪,出生在1934年,也不过才20岁

A. 哈拉谢维茨

在1955年的获奖者中,最是默默无闻,虽说他在获得头奖后的几年红透半边天,1960年肖邦诞辰150周年时还在纽约联合国会议大厅举办了个人演奏会。

然而我们今天几乎听不到他的音乐会消息,翻看录音资料,只有飞利浦公司为他录制过的十余张黑胶。

如果不是后来飞利浦小双张的发行,他的夜曲、波罗乃兹、前奏曲、圆舞曲和练习曲恐怕会被我们逐渐遗忘,好在这些廉价而不劣质的CD唱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哈拉谢维茨的窗口,也让我们通过聆听感受到,虽然他的演奏和录音仅限于肖邦作品。

但并非如坊间所传是波兰训练出来的一台“肖邦应试机器”,他留下的肖邦录音,有血有肉,富有感情。

B.阿什肯纳及

他是前三名获奖者中取得艺术成就最大的,也是商业录音上最成功的一位。

2015年接受皇家音乐学院奖

获奖一年后,他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金质奖章

1962年在莫斯科举行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得并列第一名。

阿什肯纳及在DECCA签约期间,先后录制了肖邦包括协奏曲在内的所有钢琴作品,《夜曲》在开始并不太受到国内重视,原因有二:

  • 第一是这套唱片录音时间从70年代直到80年代,最终结集出版耗费了相当的时日

  • 第二是《傅雷家书》中父子谈艺时对于苏联钢琴学派所谓“有技术没感情”的提法,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爱乐者,阿什肯纳及做为55年排名在傅聪之前的获奖者,受到天然的“轻视”,

直到我开始听肖邦钢琴作品时,依然很多人告诉我阿什肯纳及的肖邦没有灵魂,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C.傅聪

1955年肖邦钢琴比赛的第三名,是中国人在世界级的音乐比赛中首次获得名次。

在他之后

  • 1960年第六届比赛上李名强获得第四名

  • 2000年第十四届比赛李云迪获得冠军、陈萨获得第四名的成绩。

陈萨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选手在肖邦比赛所取得的所有成绩。

傅聪做为开先河者,他随后出走英国的经历,他与翻译家父亲傅雷的来往书信在1981年被收录成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70年代末期,傅聪终于能够回到国内进行演奏与学术交流,他的家庭长期积淀的社会关系和人脉在其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内专业领域对傅聪和他的肖邦演奏推崇备至,我们能从国内的网络上查到德国作家黑塞对他的高度评价、他的同行阿格里奇、鲁普等人对他的赞誉有加。还有,英国《泰晤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报纸的优异乐评。

傅聪本人受到他家庭从小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颇有修养,在西方孤独的那二十多年里,傅聪经常以中国的诗词意境阐释他对肖邦、莫扎特、德彪西作品的理解,这在西方人中一直受到欢迎,这也是傅聪的高明之处。

傅聪的这套肖邦《夜曲》是在1977年他43岁时录制,录音地点在伦敦“殉道者圣乔治教堂”,由CBS公司发行黑胶唱片。

1984年日本JVC购买了CD版权进行了第一次数字载体发行,1993年CBS公司自行数字重整发行了两张套《夜曲》全集,再以后发行了小双张的廉价版本。

这些版本的唱片,在二手市场的价格居高不下,奇货可居。傅聪弹的真有那么好吗?

下面,我们分上下篇,按照此前的节奏,对1955年的前三名夜曲,进行横向比较,今天比较两首,明天比较4首,以管窥豹。

7.1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

A. 哈拉谢维茨

  • 开始的11连音和22连音,在短短的两句里,哈拉谢维茨的变化就极端丰富,几个平铺直叙的音符过后,节奏稍稍拉伸,随即进入第二句,第二句的后半句显示出欲说还休的姿态,这种在小空间之内的细腻调整,让整个曲子的启示就充满了吸引力

  • 清晰的左手和同样颗粒性极强的右手旋律声部相得益彰,二者之间的美妙平衡让音乐的流畅性增强。旋律声部的装饰音,被哈拉谢维茨弹的尤其晶莹剔透,闪烁出水晶般的光泽,这样可爱的装饰音,在别人的演奏版本中尚未听到

  • 乐曲进入中段,情绪逐渐浓烈,音色也暗了下来,琴声显得愈加宽厚,钢琴的响度越来越大,不过即使共鸣巨大,我们丝毫不会觉得有吵闹之感,这是因为哈拉谢维奇在声部之间把平衡的功夫做到极致,他在堆积感情方面有着天生的敏感,直到中段结束,我才注意到他做的一个大渐强,不声不响的把渐强做到位,其间没有任何生硬的推进。

  • 再现部比第一段更加浓郁,旋律的起伏也更加强烈,在一个高潮之后,哈拉谢维茨会迅速把情绪平复下来,让旋律重回温暖与柔软。

这首夜曲,在不经意间开始,不经意间结束,让听众不会产生什么刻意的情绪共鸣,此为高手之作

B. 阿什肯纳及

  • 开始的两串连音,阿什肯纳及演奏的迟滞感,是逡巡在恋人窗前的少年,充满热情又举棋不定,在这种情绪指引下,右手的旋律却在继续欢快的流出,左手的伴奏和旋不露行迹的暗自跟随右手发展。

  • 第二次两串和旋的重复,装饰音点缀上斑斓的色彩,这种色彩梦幻般的不真实,像彩虹那样不可触及。乐曲进入中段,澎湃的情感波澜逐渐兴起,此时左手坚定的支撑就更显得可贵,阿什肯纳及在踏板运用方面比一般演奏家积极但更节制,中段的深情款款,营造氛围时踏板功不可没

  • 再现段,更加小心翼翼的弹出连音,然而下键更深,装饰音也更为强调。

这首夜曲,阿什肯纳及的演奏,让肖邦早期作品摆脱了菲尔德式夜曲的素雅,他为我们展现的是盛装下的单纯和美好

C. 傅聪

  • 可怕的左手,伴奏声部弹不匀,触键很不清晰,在含混中开始了音乐。11连音和22连音弹的很机械丝毫没有韵律感,干巴巴直愣愣的倾泻出来,连音仔细听,也是连滚带爬的弹下来的


    傅聪对于休止和停顿的处理,很生硬,好像告诉你“我这里要停一下啊,你听好”降b小调夜曲开始的优美旋律被他演奏的不成一体,旋律线条全部断掉。

  • 乐曲进入中段,中间段的情感是粗鲁的,也是突兀的,在第一段的结尾处没有进行任何铺垫,傅聪下键几乎没有弹性,触键后发出的琴声很木讷他对键盘的控制能力不够,这导致在他想让琴箱的共鸣更大的时候,得到了是一团乱七八糟的声响。糟糕的左手依然持续,几乎听不清伴奏声部的三连音,只要声音一大就是混乱,在中间段,很多次听上去右手的旋律声部几乎弹错音,让我无法精心的去欣赏。

  • 再现段落是十分做作的表演,扭捏作态的连音们,给肖邦的音乐涂上庸脂俗粉的艳丽,夜曲在最后几个不知所云的音符强调下结束

总结

  • 哈拉赛维茨的无穷变化

  • 阿什肯纳吉的沉稳成熟

  • 傅聪的故弄玄虚

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部作品的开端是最重要的,也奠定了整体的基础。

7.2 第四首F大调夜曲

A. 哈拉谢维茨

  • F大调的开始部分,被哈拉谢维茨演奏的淡然而高贵,左手伴奏声部的稳定与松弛,给整个第一部分奠定了风格的基础,右手的旋律始终处于一种自我哼唱,不是表演给别人,而是唱给自己的内心世界,歌唱性的随意,是别人的版本里难觅的。重复的乐句则更加安静,最终停顿在渐渐迟缓下来的节奏上。

  • F小调的中段爆发,是完全没有预兆的,决堤洪水一样奔涌而出,左手急促的丰满的音型催促洪峰不做停留,虽然中间段的篇幅不长,这股摧毁一切的力量就马上远去了,但随即响起的再现段却又和开始的情绪大不相同。

  • 相比第一段,哈拉谢维茨强调了左手的伴奏声部,伴奏声部低音区的强调,增加了不安定感,即使左手的旋律声部重归优美,也伴随了些许不安,仿佛刚才肆虐的猛兽不曾走远,依然会回来搅扰这份安宁美好。

能把这首夜曲演奏的拥有如此巨大的情绪变化,我想单单依靠刻板练习而没有独立的审美思维,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B. 阿什肯纳及

  • 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轻柔的扇动着翅膀,阿什肯纳及对左手的处理温和柔美,右手的旋律简单而真挚,每一个触键清晰可辨,深沉的主旋律徐徐进行,速度减慢下来,以不稳定音停顿在爆发之前的宁静中,

  • 中段的爆发是被强大的弹力弹出的,阿什肯纳及猛击键盘却发出极有弹性的声音,一强一弱两段爆发之间,是片刻的休息,第二段爆发后,潮水退去,世界重归静谧之中,

  • 左手的三连音不知疲倦的奏响,回归以后的旋律,是经过激烈搏斗的战士,健硕和优雅尚在,身体已感到疲惫,阿什肯纳及的演奏明显缓和下来。

一个长长的休止符,给最末尾的一句以悠长的呼吸,在恬淡中结束了这首夜曲。

C. 傅聪

  • 还是左手,上来就是那种完全没有任何弹性的三连音,这种节奏和现在公园里最不专业的交谊舞水平近似,只懂得跟着“蹦擦擦”转圈,身体没有一丝一毫的律动性。

  • 右手的旋律依然不顺畅,三连音一瘸一拐的蹦跶着,让我回忆起施纳贝尔在EMI的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类似的三连音问题,这种基础的技术问题,很难按照演奏风格的差异化来解释。

  • 在右手旋律中出现的倚音,都没法站得住,慌张的一晃而过,这样技术上漏洞百出的旋律,根本无法表达什么音乐的情绪,只有靠演奏者努力表演来掩盖自己的这些缺陷

  • 中段转到f小调,轰然响起的热情洪流,在这里化作地震引起的山崩,几组和旋之间无法分离清楚,或是应该衔接在一起的旋律线条被强制割裂,泥沙和巨石纷纷而落,热情转换为自然灾难左手伴奏声部和右手融合不到一起,各自为政,互相攻击

  • 再现部分,除了左手不均匀以外,右手旋律声部的触键直白粗俗,没有典雅之感,再现部很勉强的想为听众营造梦幻,右手的努力总是被拙劣的左手阻挠,最终两小节琶音,支离破碎。

7.3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

A. 哈拉谢维茨

1963年的哈拉谢维茨

这首夜曲号称是肖邦夜曲中最富诗意和沙龙性最强的一首,许多演奏家会去着力刻画这首夜曲的妩媚动人和幻想性,甚至弹的特别纤细,试图呈现肖邦的女性化特质。

  • 哈拉谢维茨的这首降D大调夜曲,却完全是男性化的表达方式。左手一开始的分解和旋,虽然声音不强,但触键坚定,随后的右手旋律,轻快的流出,没有扭捏作态,整体上音乐的推进是比较迅速的

  • 歌唱性主题之后,是更加歌唱性的段落,由大量装饰音点缀的旋律,让这首夜曲拥有了声乐一般的效果,哈拉谢维茨即使最最优美的乐句,也不过分留恋,只不过在速度上略做拉伸和停顿,他的降D大调夜曲没有别人的暗色和冷寂,倒是多了不少的温暖

  • 再现段落,哈拉谢维茨让音乐慢了下来,仿佛忙碌之后的休憩那样甜美,这段的装饰音也弹的分外玲珑,像是遍布在朦胧睡眼之前的星空,渐渐迷离,渐渐沉入梦中。

B. 阿什肯纳及

1950年代的阿什肯纳及

  • 阿什肯纳及首先给与了这首夜曲以空旷的感觉,左手伴奏声部的厚重朴素,右手旋律声部的细腻灵动,一下就把音乐的维度拉开

  • 这首夜曲旋律动听,演奏起来不难讨人喜欢,阿什肯纳及让这些旋律更多的有了色彩感,忽而明快,忽而阴郁,音乐进入中段以后,速度加快,情绪也逐渐激动起来,难以平复又无法爆发,随着旋律的进行。

  • 乐曲进入再现部分,“自由节奏”在这个再现段落中得以掌控局面,阿什肯纳及以符合韵律和呼吸的节奏演奏再现的旋律,左手的起伏,右手明亮的旋律像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水,小花和树叶在其上随波逐流,且行且住,漫无目标的流向远处。

C. 傅聪

1954年,在波兰华沙为比赛做准备的傅聪

  • 这只夜曲的前一多半,傅聪演奏的还是不错,左手的伴奏声部终于表示了自己的正常存在,相对均匀的在低声部进行与衬托,右手旋律声部虽然还是有一些缺少颗粒性,不过触键克制了,直白的成分略微减少。

  • 乐曲中段,热情的段落,傅聪多少还是犯了技术缺陷的问题,长串跑音阶的起头和收尾,都给我一种即将控制不住之感装饰音弹的比较不负责任,相当散漫的处理装饰音,我认为,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装饰音要特别重视,点缀得当的装饰音是肖邦迷人之处的一部分

  • 最后的再现部分,傅聪试图以弱奏来变化与头两段相同的旋律,他控制能力弱的问题,在这里最后这段很明显,音量够弱就近乎听不到,如果能听到,声音就不够弱,这方面,他和哈拉谢维茨、阿什肯纳及的绝对技术上,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总结

  • 哈拉赛维茨健康温暖的表达,

  • 阿什肯纳吉空灵飘渺的律动,

  • 傅聪在技术上的硬伤,给这首夜曲赋予不同的面貌

7.4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

A.哈拉谢维茨

  • 这首夜曲,哈拉谢维茨演奏的速度比较快,显然这是他对肖邦作品的一种非传统处理方法,让容易散掉的节奏紧凑起来,增加更多一些的动感,这在G大调夜曲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即使速度不慢,我们丝毫不会认为海浪会把身体虚弱的肖邦摇到呕吐,反而因为节奏的紧凑带来更多的欢愉之感。

  • 舵手之歌的旋律一出,节奏立即慢了下来,旋律像真正的歌唱那样悠长,所谓歌唱性,正是能够给予那些非气流驱动乐器以呼吸,让它们能真正唱起来

  • 几次调性和旋律的转换以后,一切情绪都变的短暂而模糊,海上游船的所有人都将睡去,只有肖邦依然在那里半梦半醒的吟唱自己的旋律。

B.阿什肯纳及

  • 摇曳生姿!阿什肯纳及的开始太美了!开始的段落,海上的波光、浪涌的轻摇、船儿的浮沉、船上乘客的心情都可以立刻从音乐中领悟到,如此美好的夜晚,如此陶醉的异国情调,这一切都是那么引人入胜

  • 舵手们的歌声响起来,质朴的歌声飘荡在空中,阿什肯纳及把这段音乐弹的健康而温柔,这让我联想到海边水手们古铜色的皮肤和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直率的旋律被肖邦装饰的美妙无比

  • 波浪和粼光重回,歌声不久后也跟随着又听到了,当夜色渐浓,潮水退去,海中的游船荡的更加轻微,也渐渐离我们远去,阿什肯纳及在最后的两句船歌上,给人以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声音,真正去营造了一个乔治桑描述的场景


C.傅聪

  • 如此荡漾的热带风情的夜曲,感谢傅聪彻底毁了这份情趣可以说他在做广播体操,也可以说他在急匆匆的赶路,就是没法和马略卡岛的海波荡漾联系到一起。

  • 傅聪给这首夜曲的旋律,是拥挤和错乱的,他经常念叨的诗情画意去哪了右手的旋律基本不分轻重音,也就没有了律动,没有了活力,这样的演奏丝毫不能让听众放松下来,相反更加紧张。

  • 舵手的歌唱,忽然慢了下来,与前面着急忙慌的波涛形成强烈的对比,过这歌声的态度很虚假,虚假到让我想起荣昌古镇的旅游毡帽师爷,为了迎合游客的镜头做出满脸谄媚的样子,不真诚,不健康。

  • 在波光和歌声中几经转换,傅聪在后半部分似乎要制造梦幻感,但他的音阶基本都立不住,每个音在键盘上不待结束就赶快跑掉,大部分音符处在不稳定状态,这样连缀起来的旋律,很难给人稳定感

  • 即使表现摇曳生姿,即使表现表现挚情的歌唱,在键盘演奏中还是要稳定,没有这个基础,很难让人信服演奏者在此外的说辞

总结

  • 哈拉赛维茨动感的音乐节奏

  • 阿什肯纳吉异国情调的美妙演绎

  • 傅聪举步维艰又故作姿态的弹奏,对音乐格调和情感的判断上,也就自然分出来高下

7.5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

A.哈拉谢维茨

  • 哈拉谢维茨在这首乐曲上的处理,并非大起大落,他把音乐的情绪按照近乎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关系,平铺在一个画面之中

  • 开始的两句,没有多少疑问存在,右手的旋律声部在肯定的敲击下键盘以后,逐渐递进,形成了一个即将发生的小高潮,不过这个高潮到底没有发生,就这样消退下去;

  • 重复的旋律再次响起,装饰音表示了与之前的不同之处,音乐行进到了中段,是各种情绪的矛盾,时而欢喜,时而烦躁,时而叙述,时而哭泣,这短短一段乐器之间听到如此丰富的表情,难为演奏者的巧思冥想,能够如此布局

  • 再现部份的乐句,相对开始,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音符间的不安也更加明显,从降B大调转回到f小调,以幽暗的颜色结束全曲

B.阿什肯纳及

  • 阿什肯纳及的开始很淡,仿佛很随意的弹奏音符那样,装饰音也没有突出,左手慵懒的弹奏着低音伴奏声部。

  • 只不过稍微坚定两句,旋律随即又陷入彷徨,这样举棋不定反复了几次,人生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时刻,做出改变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内心又不愿维持现状,人生的烦恼很多来自于此吧。

  • 阿什肯纳及对f小调夜曲的阐释,没有给出任何确定性,他更强调了情绪上的两难境地,再现段落的装饰音起到点缀思维空间的作用,结尾处的两个琶音,叹息而无奈

C.傅聪

  • 相对技术上比较简单的这首夜曲,傅聪的表现也就随之好起来了

  • 第一段的漫步主题,弹的不算精致,也没有特别明显的闪失,平淡的推进,旋律声部感觉不到有多少细微的变化。傅聪对于旋律声部似乎没有什么计划,几段类似的旋律本来可以在速度、力度与表情上做出很多细腻的文章,他就那么弹过去了。

  • 到了中段,热情倒是足够,却让我感觉这热情来的很无端,声嘶力竭的砸键盘,声音近乎失真,踏板踩的也死,整体来说很呆板,情绪暴起之时又相对村野。这似乎不是我心中肖邦作品该有的样子。

  • 再现部有气无力,不过也可以解释成内心撕扯后的疲惫吧稀里糊涂地结束了这首夜曲。

总结

  • 哈拉赛维茨平铺式的叙事方式

  • 阿什肯纳吉彷徨中无奈的思绪

  • 傅聪照本宣科的平庸演绎,给这首即使技术略微简单然而更难表现的夜曲以自己的答案。

7.6 第二十首升c小调夜曲

A.哈拉塞维茨

  • 开始的两个小节,十二个和旋,哈拉塞维茨弹奏的就像呼喊和回声,第二个小节六个和旋完全是第一小节的投影,轻巧的踏板保持了琴声的纯洁和干净

  • 当主旋律出现之时,我注意到哈拉塞维茨很注意保持左手伴奏声部的稳定,即使右手旋律声部如此迷人,还是可以清晰听到不可忽视的左手声部,这种严谨的演奏风格,是对“自由速度”的有力支撑

  • 中段是极其温柔的,哈拉塞维茨让这种温柔加倍,他对琴键的触摸特别克制,始终让中段的琴声如丝绸般柔软

  • 再现段的颤音使音乐与这首夜曲的开始主题略有不同,肖邦在音乐中始终把控感情,让它不会泛滥,哈拉塞维茨敏锐的捕捉到作曲家的意图,最终以稳定的左手和腼腆又漂亮的跑动音阶结束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升c小调夜曲

B.阿什肯纳及

  • 前两小节的十二个和旋,虽说力度和节奏变化细微,但是异常的缓慢,这给后面的旋律做了期待性的铺垫。

  • 升c小调旋律以同样缓慢,极富控制力的姿态来到我们面前,这首夜曲的主题是由音域超过10度的分解和旋构成,别说弹奏的如此缓慢,即使正常速度演奏,对右手的手腕灵活性也有着很高的要求,阿什肯纳及不愧是真正的钢琴大师,俄罗斯学派的优秀传人,这些技巧性的难点完全拦不住他恣意发散的天分

  • 乐曲的中段极度甜美,阿什肯纳及在保持了甜美的同时,在左手部分以持重感的伴奏不让华丽的左手过分娇媚。当第一段旋律再现时,颤音的弱奏沁人心脾。

  • 结尾的部分,左手稳定的伴奏继续让音乐保持理性的态度,右手如梦似幻的分音跑动,也在阿什肯纳及强大的控制力之下丝毫不让听众感觉技术上的难度。所谓举重若轻就是这样子吧

C.傅聪

  • 这首夜曲是我在傅聪整套夜曲录音中听到的最佳演奏

  • 虽然有点小毛病,但整体在水准以上,旋律流畅,伴奏均匀,触键优雅,音色美好

  • 说实话,听傅聪的一套《夜曲》,比我听别人几套都累,就容我偷懒把最后这首一笔带过吧,谢谢各位朋友。

总结

  • 三位获奖者在这首夜曲中都是合格以上水平,前两名得分应为A

  • 第三名傅聪勉强是C

  • 即使是C,也比前面不及格强多了

7.7  总结,兼论傅聪

A. 哈拉塞维茨

哈拉塞维茨的肖邦《夜曲》是21段坚定而热情的表白,是《夜曲》全集录音里不可多得的上品佳作,玩黑胶的朋友们我相信很多人早已拥有。

飞利浦版小双张CD早已绝版,好在有合并以后挂DECCA标的10张肖邦作品廉价套装。

或者找找二手市场里的飞利浦小双张,都是保留一个好版本《夜曲》的办法。

B.阿什肯纳及

阿什肯纳及的肖邦《夜曲》,在不久以前还是我的最上选版本,历时十余年的录音也正赶上DECCA录音的黄金时代,威尔金森、古德欧、摩尔福特等DECCA的著名录音师都参与了这套《夜曲》的录音工作。

从唱片中我可以轻易听到标准的DECCA之声,音场宏大、泛音稠密、残响适中,录音能捕捉到演奏中的每一处细节。

玩黑胶的朋友自可以选购黑胶碟片,听CD的朋友我建议购买日本LONDON标头版双张,德版铁芯也很容易购买到中古碟(日本与德版封面不一样,请注意)。

C.傅聪,及对傅聪的再认识。

我承认,我在刚开始听肖邦时候也很盼望有一套傅聪弹的马祖卡、有一套他弹的夜曲,机缘巧合只是借来听过,90年代末期听过他几次现场音乐会,印象不甚佳,觉得满手错音后来和朋友里钢琴专业的交流过有关傅聪的一些疑问,得到的答案和自己的分析有重合之处,也就慢慢释然了。

于是,在我心目中,傅聪的人设就这样崩塌了。

还记得,傅敏编辑的《傅雷谈艺录》,记录了这样的话,

1955年比赛期间,评判员中巴西的女钢琴家,七十高龄的塔里番洛夫人对傅聪说:“富有很大的才具,真正的音乐才具。除了非常敏感以外,你还有热烈的、慷慨激昂的气质,悲壮的感情,异乎寻常的精致,微妙的色觉,还有最难得的一点,就是少有的细腻与高雅的意境,特别像在你的《玛祖卡》中表现的。我历任第二、三、四届的评判员,从未听见这样天才式的《玛祖卡》。这是有历史意义的: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玛祖卡》的表达风格。

”英国的评判员路易士·坎特讷对他自己的学生们说:“傅聪的《玛祖卡》真是奇妙,在我简直是一个梦,不能相信真有其事。我无法想象那么多的层次,那么典雅,又有那么多的节奏,典型的波兰玛祖卡节奏。”

意大利评判员,钢琴家阿高斯蒂教授对傅聪说:“只有古老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萧邦的意境很像中国艺术的意境。”

我从小关注傅雷,佩服这位国民父亲的精神和气节,也相信傅聪得到的教育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是深刻的,优秀的,但是这并不能给他作为“大师”的琴艺提供任何保护伞。

看了《傅雷谈艺录》里,老外的赞叹,我只能说,如果我不了解傅聪,的确会惊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国人,但是,抱歉,我听过他的很多音乐,我只能说,这是老外的客气!

昨天公众号后台收到大量留言,还有私信我的信息,有很多探讨是有价值的,但是也遇到很多出言不逊的,那么,基于这点,我要多说几句,我们某些爱乐者,有时候说来可怜,就喜欢遵奉“大师”,如果心中权威大师不占有一席之地,就觉得自己的音乐趣味不够,其实,错了。

出生大师之家的傅聪

我们发烧友啊,有一类人,学校里,没有基本的美育教育,自己有点爱好,固然好,可是,自学的时候,又碰到各式各样的榜单(尤其是那些早年港台榜单!),而且捧着这些东西,小心翼翼很多年,跌跌撞撞地走着自己的爱乐路;

还有一类,干脆就是听所谓的“大烧”前辈,而前辈压根没有好的音乐常识训练,更不要说美育教育,结果,聋的掺着瞎子,一路行走。

爱乐的早年,我也是如此。也为此买了很多所谓“黄金时代”名演唱片。好在,逐渐都淘汰了。

以我熟悉的声乐领域来说,

很多男高音都为了能在歌剧里唱到高音C而努力,即使低一个音,比如说我们都特别熟悉的歌剧《图兰朵》里头的“今夜无人入睡”,高音到B,也就是比高音C低一个音而已,能唱到这么高的音,而且保持住,才可以谈演唱“今夜无人入睡”。

这就是技术门槛,唱不到这个音,你也无法谈怎么唱这首咏叹调了。

基于这种这状况,我必须明确表达:傅聪完全是被高估的,如果你喜欢唐诗宋词,为什么非要在《夜曲》里找?钢琴,是一件非常严肃而考验技术的乐器,没有技术,就不可能有艺术表达,哪怕这种表达,他(傅聪)内心是极其高级和真实的。

傅聪1950年代在欧洲

这套《夜曲》之中不否认有一些闪光点,但是微乎其微,与其在二手市场花大几百块买一套CBS的中价套装碟去追寻中国古诗词中的韵律,还不如把这些钱买书看来的更实在一些。

从聆听傅聪获奖之后的一些早年录音,我相信那时候他的演奏水平处于巅峰,和我以后听到的傅聪不在一个水准线上,即使他到了晚年练琴依然辛苦耗时,技术衰退恐怕从半业余学琴的时候已经注定要发生。

8.亚洲钢琴家分析

邓泰山、李云迪、白建宇

A.  邓泰山

故事之重泰山之轻

1980年第十届肖邦钢琴比赛,因为来自南斯拉夫、技压群雄的选手波格莱里奇在第三轮被评委会淘汰,以及十分欣赏他的评委阿格里奇愤然退出评委会而名声大噪。

这年的冠军,来自越南的选手邓泰山,之前不为人知,即使获得了冠军和包括马祖卡等几个单项奖,因为波格莱里奇随后的大红大紫和力挺他的阿格里奇巨大能量的覆盖

1980年的阿格里奇

邓泰山在拿了当年对他完全不可想象的巨额奖金,挽救了病危父亲的生命后,选择回到“铁幕”背面,断绝了和西方世界的交流。

获奖后为数不多的录音,除了一张德国DG的唱片。

1980获奖时候的邓泰山

就是在日本居留的两年之间,由日本JVC唱片公司录制的一系列肖邦作品。邓泰山重新回到全世界听众面前,是在90年代他移居北美以后,而听众也仅仅知道这是一位曾经获得过肖邦比赛头奖的越南人。

至于越南人怎么会弹钢琴,越南人是不是都应该在胡志明小道上看着美国飞机轰炸,越南人还能得肖邦比赛冠军,这些稀奇古怪得想法,应该是困扰了听众们很久时间。

邓泰山获奖后,荣归故里

至于现在演出宣传文案里“越南钢琴之母”、防空洞练琴、全校用一台破琴、被苏联专家选拔到莫斯科音乐学院等等,更大意义在于讲故事

这和傅聪的李后主词义释肖邦、朱晓玫的张家口下放冰室弹巴赫异曲同工,没有故事的人,在东方似乎总是缺乏一些吸引力。邓泰山的肖邦夜曲到底弹的怎么样呢?

B. 李云迪

伤仲永,还是商中庸?

对于各种的国际音乐比赛,我们国内一直特别重视,如果能成为其中的获奖者,不但回到学校以后会受到比较特殊的待遇,社会上也会多少对你刮目相看。

音乐比赛里面,绝大多数外行连名字也不知道,只有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即使外行,即使很多从来不听肖邦的人,也都知道这项赛事。

1982年出生在重庆的孩子李云迪,在2000年第14届肖邦钢琴比赛上,从94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这个数量的参赛人数在历届肖邦比赛中算少的)获得第一名。

同时获得最佳波兰舞曲演奏奖,当年这个消息轰动一时,谁也没听说过李云迪的名字,更不知道他老师但昭义是何方神圣。

宣布获奖后的表情

同一届获得第四名的陈萨亦来自但昭义的门下,不是中央音乐学院、也不是上海音乐学院,但昭义自己在深圳开办的钢琴艺术学校,就能培养出不止一个肖邦比赛获奖者,实在匪夷所思……

按照肖邦比赛的惯例,国际唱片公司找到了第一名,李云迪和DG公司签约,发行了自己获奖后的第一张名为《RECITAL》的专辑。

曲目有肖邦钢琴奏鸣曲、大波兰舞曲、练习曲、夜曲和即兴曲,其中技巧性最强的练习曲、大波兰舞曲和奏鸣曲表现出众,我回忆当年听这张唱片的感受,也觉得不愧是肖邦比赛冠军的身手。

李云迪陆续在DG录下六七张唱片,曲目范围由肖邦扩展到了莫扎特、舒曼、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虽然这些唱片专辑不如开始那张一样受到广泛的好评。

在21世纪头十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坊间传出不少有关李云迪的负面传闻,在专业上,李云迪和继续默默无闻专心弹肖邦的同门师妹陈萨不同。

和蜚声国际在国内外大红大紫的朗朗也不同,他走了一条相比更时尚化的道路。

 Olivia Palermo, Yundi Li, Whitney Port, Jessica Minh Anh attend the Lanyu fashion show during the September 2016 New York Fashion Week: The Shows at The Dock, Skylight at Moynihan Station on September 13, 2016 in New York City.

在社会上很多流行文化的标志性场合,我们都能看到李云迪的身影出现,媒体和音乐爱好者们不禁质疑起李云迪现在琴弹的到底怎么样了呢?这套在EMI公司的《夜曲》全集就是在2010年,舆论的质疑声一片之时,录制和发行的。

C. 白建宇

国内名声不大,发行唱片很多

出生在1946年的韩国钢琴家白建宇,虽然2000年就来到过北京与中国交响乐团合作了协奏曲,但是在我国真正出名,还是7年以后,他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系列音乐会的举办。

在中国举行这样重量级的系列音乐会,对于一位钢琴家来说,无异于是挑战,无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汉城出身的白建宇,1961年就来到美国纽约,就读于茱莉亚音乐学院,之后又远赴英国和意大利,随当地钢琴名师学习演奏,1974年,在伦敦的威格莫厅连续演出三场,籍此敲开了欧洲音乐厅的大门。

白建宇的演出活动遍及全球各个角落,最终,他把居住地选在巴黎,和他韩国电影明星妻子尹静姬共同生活在那里。

白建宇在演奏和录制唱片上,曲目范围很广,在那索斯完成的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协奏曲全集,在DECCA完成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雅宾专辑、法国作品专辑,在DG公司录制的两张勃拉姆斯钢琴作品,以及今天我要谈到的,2019年刚刚发行的肖邦《夜曲》全集。

虽然说肖邦在白建宇经常演奏的曲目中并没有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这套《夜曲》从我听到的第一声,就深深的打动了我。

8.1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

A.邓泰山

  • 完全以一种菲尔德式的调子开始了这套录音。

  • 11连音和22连音相当清晰和明快,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迟滞,水银泻地一般流淌出来。这是在演绎肖邦作品,尤其是夜曲的时候很难遇到的演奏方式。

  • 左手的伴奏很稳定,虽然处理的声音不大,但是节奏可以感受到,也是古典的。在重复两次连音的段落,邓泰山让音乐的情绪微微有了一点点就起伏,这种起伏依靠稍微踩深一些的踏板来实现,在邓泰山的演奏里,对踏板严格的控制是从第一声响起就能很明确了解到的

  • 乐曲的中段,邓泰山没有让钢琴的声音响亮起来,中段的音乐还是暗色的,左手的分解和旋比开始强调了一些,不过我个人认为强调的有点机械和过分,多少影响了右手旋律声部的效果。到了这首夜曲的后半部分,再现的缺少变化,装饰音演奏的不够华丽,不错的开始和相对平庸的中段以后

  • 再现部分如果稍稍带一些光泽性的声音,那会是对整个乐曲的提升,可惜年轻的邓泰山没有这样做。

B.李云迪

  • 好在李云迪在DG第一张专辑里面有这首曲子,否则我真无法确认这是肖邦比赛第一名的演奏。

  • 11连音和22连音,DG版里弹的流畅可爱,轻巧而灵动;EMI版的左手上来就是呆板的,没有任何起伏,右手的两组连音,处理的很草率,他让这种标志性的肖邦音乐轻易的滑过,没有做一点停留,实在可惜。

  • 重复的两组连音,能听出来李云迪试图做不同的处理,但是依然是没有什么细节,勉强的一点姿态也做作,给听众很刻意的感觉

  • 中间段,右手好了一点,不再急于把旋律推进下去,节奏上自由了一些,但是右手依然是木讷的,没有什么律动感,相比之下,DG版到这段的时候,感情很充沛,音乐好像有呼吸一般的歌唱,左手也在韵律里跑动,所谓歌唱性的肖邦也不过如此了

  • EMI版在中间段最大的问题,来自整体琴声的单薄,如果完全按照菲尔德风格处理,那么琴声单薄一些我理解,现在这种浪漫主义的处理方式下,中段依旧如此,造成结构性的失误,风格与体量不对称

  • 再现部分,DG版的甜美,在EMI版不复存在,那些优美的装饰音被随意抛撒,我从这版的演奏中,总是能感觉到李云迪的心思不完全在演奏,不知道某一部分飘到哪里去了

  • 再现部分是运用“自由节奏”最合适的地方,“自由节奏”可以给两段基本相同的旋律以不同的面貌,在EMI版的再现段落中,我听上去还是那么急匆匆的晃过去。从DG版看,李云迪获奖阶段的技术水准,即使在EMI版有所打折扣,不至于完成不了更精妙的设计

C. 白建宇

  • 左手自然的呼吸和节奏,甚至比右手的11连音与22连音更使我感动

  • 白建宇在这首夜曲开始的时候,就为其中倾注了深沉的情感,他特别重视左手的韵律,在稳定的触键和节奏下,右手的旋律沉稳的进行,这样的处理,格调上是菲尔德式,音响上则是贝多芬式的,兼具了灵性与厚度

  • 中间段的速度继续缓慢下来,而声音也更宽广,白建宇保持了左手的呼吸,同时,右手强调了旋律线条的轮廓,着重的几个音,让勾勒明显,音乐画面立愈加立体起来

  • 再现部分,装饰音使熟悉的旋律时而泛起银光,即使速度再缓慢,音乐依然是被推进前行的,很多演奏者为了表现技巧去追求速度,殊不知能在极其缓慢的速度下让音乐流动,才是最高级的阐释

8.2 第四首F大调夜曲

A.邓泰山

  • 左手的三连音均匀铺散开来,右手的旋律声部恬淡的进行,这首夜曲的开头,邓泰山依然以哑光效果装饰音乐,很多钢琴家会在中段情绪剧烈变化之前多强调一些缠绵和柔美,然而邓泰山的白描手法倒真的很东方

  • 对左右手声部各自准确的表达,用理性建筑了一条感性的小桥,横跨在肖邦的音乐之上

  • 这首夜曲的前三分之一,邓泰山赋予了音乐更多的叙事性,即使中段的爆发,也是在控制范围以内的,他没有给钢琴轰然响起的巨大能量,右手扎实的伴奏声部,让中段厚重起来,坚实而有层次感,在这段里面,踏板即使踩的更深,收束也是那么利落,避免了嘈杂不清的爆响之音。

  • 音乐回到再现部分,更多的装饰音出现了,在邓泰山手下,装饰音是那么朴素,像是少女装饰在头顶,随意摘取的野花一样自然。

  • 乐曲的结尾句,速度减缓,一捧音符被撒在天鹅绒般的深色背景上

B.李云迪

  • 开始就是十分虚弱的触键以虚弱来营造所谓的梦幻气氛,是错误的选择。

  • 左手三连音不扎实,即使弱音,也应该以扎实的声音来衬托右手的高音声部旋律。整体上第一段的演奏很平淡,缺乏层次,在情绪转换之前,没有为后面的突变做铺垫,很随意的结束在尴尬的休止符上

  • 爆发性的中间段,只有胳膊、手腕和手指爆发了,情绪被远远的甩在后面,李云迪在这段的演奏,很机械,完全没有从感情上把音乐的能量调度起来,虚张声势的中间段,弹的没头没尾,热闹不知道从哪来,也不知道最终往哪去了。

  • 再现部分,表现的好些,旋律声部不再那么虚弱,左手和踏板也坚实了一些,到了结尾乐段,李云迪的表现好了起来,不再是完全没有设计的随性演奏,不过,此时此刻,这首夜曲也即将结束。

C. 白建宇

  • 在这首夜曲开始的部分,白建宇没有去强调第一段的梦幻性,他下键很干脆,丝毫不拖泥带水,左手负责节奏的推动,右手对旋律的演奏也没有故意慢下来,这样的演绎,给这首乐曲带来了一种健康的基调

  • 在第一段的最后两句,节奏逐渐迟缓,略带疑问的减弱。中间段的爆发,白建宇不是那种瞬间的,忽然的,神经质的,他做了一个乐句的渐强,之后才把音量推上去,这样虽然乍听上没有普通处理那样具有戏剧性,不过有了这句渐强,也就多了一个层次

  • 在中间段,这样的渐强还有几句,由激动而抚平,又由安静到呐喊,多层次的情绪转换与变化,中间段立即丰富,不再由一个情绪从头控制到尾

  • 再现部分,左手的动感强烈,右手加上的装饰音变化多端,在音色统一的基础上,每一段都稍稍有点不同,这样微妙的小变化,我只在白建宇的版本中听到过

8.3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

A.邓泰山

邓泰山对于夜曲全集的淡然处理,几乎见于之中的每一首

  • 在降D大调夜曲开始的部分左手分解和旋里重音的强调,十分特别,伴奏声部的忽隐忽现,让右手的旋律声部那些装饰音显得分外晶莹,不过这种装饰音的晶莹并非廉价珠宝那样闪耀,邓泰山弹的装饰音克服了演奏肖邦音乐时惯常的过度矫饰,把这首夜曲所带有的淡淡忧伤包裹在重重花瓣之内

  • 到了中段,第二主题响起,音乐变的热情了一些,我特别赞赏邓泰山对踏板的运用,在这种热情的段落中,踏板用的十分频繁,但又收敛,左手伴奏声部份量重的时候,尤其克制了踩踏板的深度,这让他演奏的夜曲,无论什么乐段,都拥有一目了然的层次感

  • 这段音乐在情绪上显得比较激动,起伏很大,但是随即被控制住。音乐回到对第一主题的再现,节奏逐渐放缓,音量逐渐渐轻,在这一个巨大的渐弱之中,邓泰山让再现部份的潮水缓缓退去,装饰音不时萦绕在右手旋律声部的周围,闪着幽暗的光。

B.李云迪

  • 初听貌似还可以,没多大问题,但是无法接受认真的分析

  • 慢板、回旋曲式,这首夜曲的两个主题和两次再现,能否弹出不同和风味,决定了一曲演绎的成败。第一主题出现的时候,李云迪左手的伴奏声部是轻浮的,没有沉下去,右手旋律声部像蜻蜓点水一样,任何一个音的键子都没有下到底,主要依靠踏板完成了音符之间的连接

  • 第二主题出现,本来很优雅的平行散、六度装饰音,被弹的十分喧嚣吵闹,整个第二主题在急躁的情绪里进行

  • 第一主题的再现,李云迪还是缺乏变化,节奏上没有缓下来,再现应该起到的强调和变化,都没有感受到

  • 第二主题的再现,肖邦在乐谱中除了继续保持双音连奏,在装饰音上做了许多添加,哪怕是照本宣科,我觉得也可以相对正常的完成这首夜曲,李云迪把渲染热烈理解成热闹,夜曲中多少带来一点非肖邦的乡间“吹歌会”色彩,这种俗气的热闹,在肖邦的音乐里应该完全不见踪影才是。

C. 白建宇

  • 这首夜曲的诗意,被白建宇演奏的淋漓尽致

  • 所谓诗意,并非显而易见的情感,我个人更喜欢旧体诗,语言是简练的,情感是含蓄的,不像新诗那样外露和浅薄,现代汉语早已失去了诗意的存在,好在肖邦的音乐之中还有着含蓄之美

  • 白建宇对于这首作品,以朴素取胜,开始就缓慢而厚重的左手清楚的表达了自己对这首夜曲的直观认识,左手的伴奏声部像一颗大树,右手的旋律声部则如同牵牛花一样缠绕在之上,不时绽放出一朵美丽但不妖艳的花朵

  • 中间段,白建宇完全挥洒开右手的旋律,隽永如诗的旋律始终不绝于耳,所谓萦绕在耳畔,应当就是白建宇在这首D大调夜曲的中间段制造的效果,两三句渐强和加速,把中间段推向高潮,随即是再现的部分

  • 再现部份的旋律,白建宇弹奏的很有实体感,一反肖邦夜曲里再现部对装饰音轻巧透明的处理手法,他的装饰音很健壮,即使在高音区,装饰音也不是细弱的,而是充满活力的健康音符。这首一直以冷色调著称的夜曲,在白建宇的手里被炭火烤的微红

8.4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

A.邓泰山

  • 这首夜曲,邓泰山开始的速度很快,基本上没有清波摇曳之态,倒是更像记载中肖邦晕船,浪涌很硬,不过我也承认,音色处理的很美,装饰音弹的特别好听,只不过韵律感差

  • 舵手之歌第一次出现,不像很多版本的录音那样有歌唱性,很随意的哼唱,缺乏一些水手们惯有的热情在里面,不过这种随意哼唱,也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演奏

  • 海浪第一次再现,速度基本和第一次一致,情绪更热烈了,这种热烈影响到舵手之歌的再现,虽然还是哼唱,不过更沉稳,更深邃,织体也更厚重,逐渐的,歌声再次轻盈和随意起来,而海浪则比开始温柔了许多,邓泰山在左右手两个声部的平衡度掌握的极好,他可以让音乐的浓度在不易觉察的缓慢之中堆积,这种演绎在别人的版本里面确实从未得见

  • 在波浪与歌声几次轮番再现之后,G大调夜曲迎来结束的段落,略微阴郁的音型出现,旋律戛然而止,只有在邓泰山的版本里,我才注意到阴郁的结尾,恐怕是因为相对理性与克制的演绎,能让我更加客观的观察这首作品之故吧

B.李云迪

  • 这首马略卡岛海浪轻抚的夜曲,李云迪的演奏,全曲都是匆忙的

  • 虽然开始的节奏并不快,但依然没有让人感觉荡漾之意,海浪的主题,随着音乐的推进,越来越快,越来越重,在这种明显具有描绘性的乐段,完全忽视亲身经历者对过程的记述,在肖邦比赛第一名这个级别的演奏者里面,应当属于仅见的了

  • 忽然,舵手之歌唱起来了,单独听,每一句还都可以,但是连缀在一起就出现了问题,完全没有气口,没有呼吸,唱歌和传统相声里面的贯口,还是应当由明显去别的,贯口追求短时内表达更多的信息,也显示表演者对口腔能力的刻苦训练,歌唱则不然,气口是情感的一种表露方式

  • 歌者会通过显而易见的呼吸来调整感情的抒发,李云迪在舵手之歌的主题中,一点气口没留,这样如果真人演唱,就会出现喜剧小品里的场景,被迫接尾音的表演者一直继续唱,最后气急败坏的追打别人,以报快要憋死之愁

  • 李云迪刚获奖时候是有很强的律动性的,为什么此刻就丢失了呢?

c.白建宇

  • 真慢啊,真慢啊,但是海浪依然在推动船舷,难道这是白建宇的魔术吗

  • 白建宇对于G大调夜曲的开始部分,弹的极慢,仿佛带有呼吸的左手,是驱动海波的神奇魔法,如果没有如此出色的左手,那么这样缓慢的速度下,除了停滞不会出现第二种可能,他的右手旋律自由,水天一色般发出透明的亮色,陪伴着动感的左手,虽然极慢,动感依旧

  • 舵手之歌的转换,以特别健康的面貌出现,我试着跟着白建宇的节奏去哼唱,没问题,可以跟上呼吸的节奏,这个速度的舵手之歌成立,这些舵手并非慵懒的依靠在船边,而是在行驶的航船之上,迎着扑面而来的海的气息咏唱

  • 在这首乐曲里,白建宇基本上以海波主题极慢,舵手之歌主题很快来做转换,给我耳目一新之感,两种速度的对比让这首G大调夜曲活了起来,更多健康的情绪被注入到音乐中。

8.5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

A.邓泰山

  • 乐曲的开始是一次步履不停,邓泰山依然保持了他在左手声部的严谨,坚定的节奏伴随着右手的旋律的进行,这种对左手伴奏声部的古典处理,完全符合肖邦自己对音乐中古典美学的坚持,右手略带彷徨,又保持了了行进的方向,与左手配合的天衣无缝

  • 这首夜曲里,几次情绪的转换,邓泰山演奏的都比较拖鞋,两种情绪之间没有形成强烈的对比与戏剧性的冲突,到了中段靠后的部分,他才让无助的状态表露,右手的旋律声部份量上强调了一些,左手从始至终保持超然,始终没有参与对右手旋律声部的支持,仿佛一位旁观者,冷静的洞悉一切

  • 曲子结束前一连串装饰音,弹的轻巧又灵动,给整首夜曲的黯淡一丝色彩

B.李云迪

  • 这首夜曲的节奏特别稳定,技巧也不难,在这种基础上,真正能把细节研究到位,设计合理,表现充分,说白了能够弹好听,其实并不容易

  • 按照一般的理解f小调夜曲是伤感的,我从李云迪的这个版本里,感觉不到伤感;当然也可以弹的很超然,我们在前面的版本浏览里面遇到过,也能成立,李云迪弹的也并非超然物外,他对于这首夜曲的第一主题,显得依然漫不经心,很难从他的演奏里体会到感情,无论表浅还是深层次的,我都没有感触

  • 第二主题出现的时候,几乎没有经过过度,就昂然而立,声音壮硕的很突然,这种雄壮不知所云,也不知道情绪从何而来

  • 第一和第二主题的几次转换,如果设计得当,每次,甚至每句都会有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累积起来,就是一幅内容丰富的画作,虽然尺寸不大,但透视、明暗、色彩都合理的存在,这才是一件好的艺术品

  • 李云迪贯穿始终的轻浮与草率,让这套夜曲格调始终高不起来

C.白建宇

  • 这首夜曲,白建宇弹得十分淡然,即使在最容易激动的段落,他仍然采取克制的态度

  • 开始的部分,略微显得有些沉重,随着音符的行走,左手的重音明显加强,右手的旋律也从落寞的情感中微微自拔,装饰音被收敛起来,随即,旋律走进明朗一些的段落

  • 在这个段落里,白建宇又让明朗的颜色略微蒙上些许阴翳,右手旋律声部的音符晦暗,缺少光泽,这应该是对踏板使用的妙处,在一种情绪的基础上,添加另一种相反的情绪,这种反衬手法,让两种情绪在听众的头脑中都得到了加强

  • 音乐进入了再现部分,对第一段旋律的增强,对伴奏声部的细微弱化,让这段流浪者般的旋律有了坎坷与沧桑感

  • 乐曲进入尾声,音乐经过多次转调,结束在没有答案的无奈之中,白建宇对这首作品准确的把控,给了音乐提出的问题更多开放性的答案。

8.6 第二十首升c小调夜曲

A.邓泰山

邓泰山与姐姐

  • 十二个和旋,更明确听到的是左手低音的承托,这让一个叙述句,一个疑问句都各自成立,也给后面升c小调主旋律的淌出做了良好的准备

  • 随着旋律的倾诉,我们感到了并非对美好的主观描述,在左手低音声部无比清晰的伴奏下,右手旋律宛如一位凝思的古典美女,沐浴在夕阳之下,望着远方,这时候你想着的是,千万不要过去打扰这种雕塑般的美丽

  • 中间段,邓泰山对音乐的表述是平静的,即使大量装饰音,也没有凸显这些音符的华丽,他把这些音符纳入自己的美学体系以内,让它们和左手的伴奏之间相互融合在一起

  • 夜曲进入结尾部分,很难稳定演奏的大量颤音,似乎也没有给邓泰山带来什么困扰,最终几句,在饱满而清脆的琴声中,结束了这首升c小调夜曲的演奏。

B. 李云迪

李云迪接受斯坦威老大颁奖。

Steinway & Sons president Bruce Stevens (R) presents recording artist Yundi Li a commemorative medal at the Steinway's 15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n June 5, 2003 at Carnegie Hall in New York City

  • 开头的和旋,貌似也迟滞了一下,第二组和旋,貌似也疑问了一声,这些都做了表面文章,只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 李云迪在升c小调夜曲这首大俗大雅兼备的曲子里面,没能有一点突破,开始的两组和旋,很勉强的有点表情,如果仔细听,这两组和旋是基本一样的,模样略微不同,内在没有任何变化

  • 升c小调旋律经由右手流淌出来,也就那么流淌走了,这条小溪是笔直的,没有回旋也没有缠绕,这段旋律的另外一个问题,还是缺乏歌唱性,肖邦自己喜欢意大利美声歌剧,而且特别欣赏当时那些装饰音极多的花腔唱段,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其实不难感受这种影响的存在

  • 首先是歌唱性,其次是装饰性,李云迪对歌唱性的缺失,在这首升c小调夜曲中很突出,失去了歌唱性的旋律,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生气

  • 如此美妙的一首夜曲,结束的时候随意到似乎着急完成演奏,真是令人费解

C.白建宇

白建宇与太太,2011年太太获得一项演艺界的大奖。

Yoon Jung-Hee (R) pose with her Husband Kun-woo Paik after she receives the medal 'Chevalier des Arts et lettres' at Ministere de la Culture on April 5, 2011 in Paris

  • 白建宇在开始的两串和弦,从力度、速度、踏板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 第一句采取用踏板连接的断奏,第二句踏板踩的很轻,在钢琴键盘上做了音符的连接,当升c小调旋律奏响之时,“自由速度”被白建宇发挥到了极致,完全撒开的一串串音符,自由自在的飘荡的空气中,似乎填满了一切空间,又似乎“留白”无处不在,旋律缓慢又轻盈的悬浮,这种音符对身体的包围,持续到中间段的出现

  • 中间段音乐是略微活泼的,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虽然这种跳跃更像是漫步沉思之时不自觉地小跳,浪漫又可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之中,和声在中间段的解决与速度的极度缓慢,给人音乐就要结束的错觉

  • 音乐尚未真正休止,再现部分又响起来了,升c小调旋律以缠绵悱恻之态出现在眼前,以迷离又真挚的目光打量你,做为听众,很难不被这样的处理所感动,再现部分的情感起伏更显著,大量装饰音的加入,给这首夜曲的结尾增添迷幻色彩,白建宇对装饰音赋有颗粒性的玲珑演奏,为我们再现了青年肖邦尚且稚嫩的一面

8.7 总结

A.邓泰山

邓泰山的年轻时代,由于国际政治原因,相当长时间远离公众的视线。现在听来,即使像JVC录音这样年轻时代的作品,也可以欣赏到他独立的美学观点。

虽然看他的演奏曲目范围比较窄,肖邦和法国作品占据绝大部分今天的音乐会节目单,但即使是单就肖邦的音乐,他足可以占据世界最高水平的一席之地

1993年的邓泰山

这套夜曲属于初听一般,全集都是冷色调处理,不特别抓人,如果耐心听到第二次,就很容易从中寻找到独特的美感

JVC80年代的录音相当出色,琴声丰满,细节丰富,即使二手市场中一套《夜曲》的CD要卖到大几百块,我个人认为值得拥有,退而求其次是以前普罗艺术的引进版,当年算诚意之作,现在二手价格克制,寻找也容易。

B.李云迪

李云迪的夜曲,由以前的EMI标变成了现在华纳标,继续出版发行,90多到100多块,我个人不推荐。

不过,中国人弹的夜曲全集,到现在似乎也并不多吧。按照李云迪获奖后第一张专辑的水准,我完全应该期待一套有灵性有风范的录音,然而现实很残酷,也很真实,至于为何成了现在的样子,我给不出答案

C.白建宇

2019年,白建宇已经73岁,他2018年9月份在韩国庆尚南道统营市统营国际音乐堂录制了这套21首版的肖邦《夜曲》。

白建宇对媒体说,他是当初在DECCA公司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时在录音棚里看到的肖邦夜曲全集的谱子,虽然之前他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求学之时已经浏览过夜曲,但是此时看到乐谱却有焕然一新之感。

白建宇在DG公司录制的这套夜曲,是按照自己想的顺序进行的。虽然以1号开始,但会以11号、12号、2号的方式进行。DG这次的录音,效果非凡,这也是我迄今为止听到过的无论从演绎或录音最完美的一套唱片,白建宇的演绎,令我打开了聆听肖邦的又一扇窗

以下进入重要版本罗列

9.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

第一个是由TELDEC发行,出生在格鲁吉亚的前苏联女钢琴家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录制的21首版本。

这套唱片,我很早就见过,也是很偶然的机会知道了这位钢琴家,按照传承应该算是李斯特的第四代或者第五代再传弟子

出生在1945年的莱昂斯卡娅早在7,80年代就开始在西方演出和录音,这套夜曲处理的偏向古典和理性,不太是人们习惯的那种所谓的“浪漫气质”

  •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节奏很稳定,左手交待很清晰,整体触键干净漂亮,只是右手的旋律弹的略微呆板了一些,缺乏音乐的流动性,全曲听下来让我感觉不太流畅

  • 第四首F大调夜曲,ABA三段体,由于两个A段都弹的僵硬,导致了B段的爆发显得不自然,前后没有准备与呼应,虽然手艺没问题,技术很好,结果就是不好听

  •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这首夜曲相对来说情绪起伏不很大,莱昂斯卡娅的细腻但不太有情感流露的演奏方式还奏效,这首夜曲被弹的很素净,即使缺少了很多幻想性的调子,整体情绪是成立的

  •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这首夜曲的波浪和歌声,只剩下歌声还存在一部分,也是既有气无力又无精打采,海波呢,肯定荡漾不起来,都是劣质装饰画上那些固化的油彩一样。装饰音也弹的不好听,肖邦作品把装饰音弹的死气沉沉,实在不是好现象。

  • 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全曲平淡无味,每一个音都很漂亮,音乐的结构也交待的清楚,但是完全感觉不到有个人感情在音乐之中。

  • 第二十首升c小调夜曲,这首弹的不错,即使依然很克制和冷静,不过音符处理的很美,装饰音也回到了肖邦该有的灵性之中。

莱昂斯卡娅这套《夜曲》,有一些名不副实,也许是她自己不喜欢肖邦或是不适合肖邦,这套夜曲像是修道院里嬷嬷唱歌,没有多少的世俗情感,其实她录的舒伯特奏鸣曲、即兴曲、与爱乐乐团/殷巴尔合作的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等等德奥作品,倒是真心弹的不错。个人不推荐她的肖邦《夜曲》。

10. 凯瑟琳·斯托特

出生在1958年,毕业于皇家音乐学院和梅纽因音乐学校的英国女钢琴家凯瑟琳(Kathryn Stott)斯托特,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她在英国hyperion录制的福列钢琴作品全集却得到了一致好评。

与马友友的演出

斯托特的演奏曲目广,从德彪西、福列、肖邦到卡巴列夫斯基、斯梅塔纳和一些近代英国作曲家的键盘音乐

斯托特的这套肖邦《夜曲》专辑在musical concepts公司录制和发行。

  •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很轻盈的开始,音色漂亮,弹的不是很华丽,左手的伴奏声部清晰的进行,右手装饰音在某些地方刻意处理的出离整体的安静情绪,带有一丝飘渺和玲珑。这首乐曲在平和中暗藏美感

  • 第四首F大调夜曲,也属于速度慢的演绎,虽然我个人希望速度再稍微快一些,左手烘托的很稳当,右手第一段装饰音神来之笔,异常美妙。中间段的爆发厚重结实,情绪突变的有准备,有预示,这样的处理是符合逻辑的尾段的再现部份,从容淡定,把键盘上的音符交待的清清楚楚,也做了一些留白处理,让音乐有了空间感

  •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像漂浮在太空中飞行的宇航设备之内,音乐呈现了一种感觉上的失重,全曲即使最重的乐段,斯托特都是收束状态的演奏,踏板也十分克制的运用,这种虚无缥缈的乐感,让听者觉得很舒服。

2016年的演出

  •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开始就弹的水波荡漾,声音一点点推进,一点点增加厚度,一直到推出舵手之歌,是顺势而为,好像就是那么自然而然的应该歌唱了一样。歌声是雄浑而直率的,健康的歌声四处回荡。重回波光之时,比第一段多了一些静谧,歌声也带有了摇篮曲的甜蜜,这样细致的处理,给这首夜曲很好的整体效果。

  • 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整首乐曲的基调是平和的,即使其中激烈的段落,也并非撕心裂肺的情感,斯托特以旁观者的视角来演绎这首乐曲,客观的去表现这首夜曲,前半段没有什么彷徨和伤感的情绪,后面的渐强也做得有条不紊,句句扎实稳定

  • 第二十首升c小调夜曲,除了优美,声音的颗粒性极强,所有细节都纤毫毕现,斯托特在这首最优美的夜曲中寄托了不止一种情感,有热烈的,有温柔的,有唯美的,有带着些许任性的,升c小调旋律第二次响起时,她弹的优雅而深情,让我听了十分感动

这个版本,是基本被忽视的好演绎,必须推荐!

可能唱片在国内相对难买点,可以考虑海外购或通过流媒体欣赏。

11. 伊斯瑞拉·玛格丽特

美籍以色列钢琴家伊斯瑞拉·玛格丽特(Israela Margalit),可能我们完全不知道她是谁,如果说她是指挥家洛林·马泽尔的夫人,那么很多人就会明白她的身份。生于1944年。

玛格丽特虽然和马泽尔婚后就很少出来演奏,她本身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十几岁就开始了自己的公开演奏生涯,从以色列出来以后到巴黎和慕尼黑继续追求钢琴演奏的发展。

玛格丽特的录音很少,这可能与她婚后的生活以家庭为中心有关,这套《夜曲》全集是在英国QUARTZ MUSIC唱片公司录制的,品牌很不熟悉,实体唱片也很罕见。

  •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弹的很淡雅,有比较明显的菲尔德风格,左手分解和旋稳定单纯,右手的旋律波澜不兴,音乐中情绪的转换都是细微的,以钝角来做过度,全曲保持了安静的气氛。

  • 第四首F大调夜曲,在开始的两三个乐句之内,玛格丽特以及做了很多细腻的变化,速度、节奏、音量都能给我精心设计之感。爆发的中间段锤击力巨大,然而收的也非常干净漂亮,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的情况,这反映出一位高水准钢琴家收放自如的基本素质。

  •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宽广而甜美,在铺散开的节奏上,装饰音被她时而撩拨得犹如炭火上腾起的火星儿,夜曲的后半段,逐渐活泼起来,音乐有了些许跳动,即使这种跳动轻微的几乎不能察觉

  •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赋有动感的开始,摇曳的似乎不止是海浪和船身,连心也被玛格丽特的键盘摇曳起来,几次波浪和舵手之歌的转换,每次都会有小小的变化,变化带来丰富的体验,在几分钟的小曲子里面,能让听众感觉到多样性的变化,确实是高手所为

  • 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流畅的演奏,由稳定到奔跑、急停,再次缓慢下来,持续的律动,给这首夜曲行走的节奏以动感

1972年夫妻合影

  • 第二十首升c小调夜曲,速度刚一开始的速度比较快,比较出乎意料,一般人都会在开始的和旋上把劲头拿足,才让升c小调旋律流淌出来,玛格丽特没有这样做,她在升c小调旋律的第二句才开始把节奏散开,与众不同的演奏方式,让她的这首夜曲别有风味

像小提琴家卡米拉 维克斯当年一样,伊斯瑞拉·玛格丽特也因为爱情放弃了自己的演奏事业。在为罗林·马泽儿生儿育女多年之后,她以一套肖邦夜曲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1983年夫妻合影

我们从这点上,可以说肖邦的作品,从格调和性情上更趋古典,即使皮雷斯那样的新派演奏家,实际也难于理解肖邦作品中的古典情怀。在女性解放的今天,在我们中国女性地位完全超越男性的今天,聆听伊斯瑞拉 玛格丽特的肖邦夜曲,仿佛回首一百年前的世界,相夫教子和夫唱妇随是完美的主旋律。

她的这套《夜曲》很值得拥有,QUARTZ MUSIC 恐怕国内也买不到 只能求助海外购的渠道和流媒体。

12. 伊蒂尔·比瑞特

伊蒂尔·比瑞特(ldil biret)是一位土耳其女钢琴家,她当年在那索斯唱片公司的初创阶段,为公司录制了大量唱片,除了大量的肖邦以外,还录了不少拉赫玛尼诺夫、勃拉姆斯、李斯特、舒曼等作曲家的钢琴作品,因为那索斯的低廉售价,比瑞特的唱片曾经是中国发烧友的入门版本。

比瑞特在那索斯也录制了一套肖邦《夜曲》全集,分两张CD发行。

首先是那索斯当年的恶劣录音,让这套唱片天生就有了很大劣势,钢琴的形体录的不清晰,琴身的边界并不清晰,也没有九尺演奏琴的身形存在,高音区的残响不够,低频也松弛不下来,这种录音现在听来,很难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了

  •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比瑞特这首夜曲弹的相对草率,从始至终的速度基本没有变化和调整,左手也许是录音的问题,含混不清,很多小节中听不清楚左手在哪里,整体的音响效果是朦胧一片。右手的旋律弹的平,体会不到起伏

  • 第四首F大调夜曲,急匆匆的不知道要去干嘛,本来,这首曲子是那种很有节奏感和微动力的乐曲,不让速度略微缓下来,无法把细节交待清楚比瑞特在装饰音的演奏上多少也存在一点技术问题,会有不均匀的现象产生

  •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太随意了,这么有美感的夜曲弹的太随意。后半部分比瑞特对演奏做了一些修正,速度慢了下来,多多少少有了想法,不过整体来说还是弹的缺乏层次感。

  •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这首夜曲的录音里还能听出错音来,无法置评了,好歹也是市售CD吧

  • 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这首弹的还可以,没弹错,只不乐曲中两种情绪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听着都差不多,一个快点一个慢点,一个轻点一个重点罢了(最终还碰错了一个音)

  • 第二十首升c小调夜曲,开始的这些和旋很呆滞,两组和旋没有任何变化,升c小调的旋律赶路一样着急。

这首夜曲被布瑞特弹的实在不忍听下去了。那索斯早期劣质录音加上比瑞特的低劣演奏,难道还有推荐的理由吗?

13. 安杰拉·休伊特

加拿大钢琴家安杰拉·休伊特(Angela Hewitt),以演奏巴赫的键盘作品驰名,她在hyperion公司历时十一年完成的巴赫键盘作品全集,是这个领域为数不多的仅靠一己之力修成的正果,从这项工程上,可以看出来休伊特的艺术修为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肖邦《夜曲》全集同样也是在hyperion录制的。

  •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直白和喧闹了一些。我一直认为,夜曲的第一号和第二号,可以按照菲尔德式的古典审美简单化、纯真化处理,也可以按照更肖邦一些的浪漫主义审美,节奏和速度上自由一些,装饰音弹的更漂亮一些。这两种倾向都能给这两首夜曲接近完美的外衣。休伊特对巴赫的演奏,多少还是受到她长期弹奏巴赫的影响,显得更严肃,这样的问题是音乐不能真的放松下来。

  • 第四首F大调夜曲,这首夜曲弹的比较松弛,前一部分舒缓,音符经过休伊特的排列错落有致,节奏上不拖沓也不急,减缓以后给中间段的爆发做了铺垫。中间段没有形成疾风暴雨,即使由雷雨也是在远处看到电闪和隆隆的雷声,并非在耳畔炸响。再现段落的幽静是可以感觉到的,甜睡般的松弛。

  •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全曲在梦中开始,梦中结束,休伊特在乐曲开始的时候散开了音乐的节奏,给旋律流淌出来腾挪了空间,乐曲中段的第一个小高潮,她控制了音量和踏板的深度,不让音乐过度鸣响,到第二个高潮时,休伊特才让声音尽情释放,随即又收回,踏板也没有过度停留,干净利落的回到乐曲开始的柔和状态

  •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这首略微着急了点,节奏太赶,如果能抻开会好的多。海浪 舵手之歌 海浪 舵手之歌 海浪……两个主题的来回切换,从节奏没能很明确的区分开,而且弹的有点乱,尤其在舵手之歌的部分,又赶又乱

  • 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这首夜曲弹的不出色,也没有大毛病,休伊特的一个特点,或者说在演奏肖邦时候的一个缺点,就是对比不够强烈,另外速度偏快,虽然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结果会把很多音符弹的缺少感染力,肖邦的作品如果这样是很致命的。

休伊特的肖邦《夜曲》和她演奏的巴赫比起来,对作品的把握上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即使她的名气很响,也是因为巴赫而非肖邦,我个人不推荐她的版本。

14.巴伦博伊姆

男性钢琴家里,还存在一些大公司的著名版本,先从巴伦博伊姆的DG版本说起。

巴伦博伊姆很年轻的时候就以钢琴家身份出道,随后又学习指挥,不仅演出频繁,唱片录制上也属于高产,大部头的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就录了不止一版,还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协奏曲的全集,以指挥家身份录了基本曲目以及很多晚期浪漫派如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再有就是大量歌剧,从莫扎特到瓦格纳。

如果单从唱片数量和占有率上看,巴伦博伊姆无疑应该是一位伟大的钢琴家、指挥家,可是,即使他不辞辛劳、不厌其烦的录音,他的唱片基本不会出现在该曲目头三位的选择之列

巴伦博伊姆的录音,乍看上去还不错,听听没问题,缺乏鲜明的性格,曲目涉猎广,也就能起到马三立老先生说的相声“算命”里面大全合人那样,问嘛有嘛,这套肖邦《夜曲》也是类似的产物。

  •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触键干净,音色也很美,就是觉得演奏不走心。左手随意的弹奏让音乐的基础不牢固,右手缺少抑扬顿挫,也缺少纯真的表达,某些段落对左手的强调没有必要,强调了不美的伴奏声部,意义在哪里?全曲的声音不扎实,显得很轻佻。

  • 第四首F大调夜曲,这一首曲子,巴伦博伊姆的处理基本到位,虽然也是表面功夫做的多,但总算情绪上的衔接不生硬。ABA三段,两个A段变化不明显,B段的激烈演奏总觉得哪里别扭,这应该是一种感觉,我很难用文字描述的感觉,下键也好,踏板也好,总有一种没到位之感

  •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这首弹的不错,没什么幻想性,声音也太实在了一些,整体上氛围还是对,巴伦博伊姆的优势在于技术没有丝毫问题,只要他想的就一定能做到,对于夜曲,他没有任何技术障碍,这首夜曲的音色上即使不是我喜欢的处理方式,也依然无懈可击,DG的早期数字录音,我想对于巴伦博伊姆琴声的还原确实起到了劣化作用,典型的早期数字录音干硬、过于明亮

  •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这首让我怎么评价呢,不能说没做,不能说巴伦博伊姆对乐曲的基本解读不认真,也可能就是性格的原因吧,这首夜曲的表现的夜航马略卡岛,很像是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而且是低成本情景再现,非职业演员把命令他们表演的海浪和舵手之歌以更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再现是不合理的,让人一看就是在表演,搭配上劣质的道具和布景,无论如何我也无法去回溯乔治桑对此行此夜的描述了

  • 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没层次,没反差,就像没透视关系的画,音乐也成了一个平面。

  • 第二十首升c小调夜曲,两组,12个和旋,基本弹的一样,好在升c小调旋律出来以后不错,首先唯美做到了,旋律弹的空灵,这就够了。但是,可怕的事情在后面,升c小调旋律在休止符以后再现的时候,竟然被巴伦博伊姆“自由节奏”到几个音符谁也不挨着谁,一个字一个字的蹦出来,还真没听过这么干的,基本的连贯都不要了啊

巴伦博伊姆的DG版本,要特点没特点,要录音没录音,就是正价碟的封面挺好看的,为了封面买一套吗?!

15.尼尔森·弗莱里

巴西钢琴家尼尔森·弗莱里,一位出道已久,但从未大红大紫的人,从DECCA发行的他60-70年代的广播录音听,在那个时候,他的演奏就已经完全成熟。

费莱里即使后来签约DECCA公司,录音也不太多,这套20首版的肖邦《夜曲》全集,是他重要的录音之一,录音时间是2010年肖邦诞辰200周年之际,是音乐家对肖邦的一次怀念。

  •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开始的部分很轻快也很轻柔,左右手的份量均衡,整支乐曲从头到位基本保持了一个速度,中间或有快慢,都是在不影响整体速度的情况下做了一点变化,到乐曲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在速度上真正的渐慢,最终把音符散开,结束全曲。这样的演奏,初次听会觉得似乎没有什么设计,仔细多听两次,会发现伴奏和旋律声部都有不少极其细微的变化,不太容易觉察而已。从音乐的基调上,费莱里的演绎是古典风格的,细节上却是浪漫的,这个在古典外壳包裹下的浪漫内核,颇为有趣

  • 第四首F大调夜曲,如果听开始的这段,我肯定不会想到中间段会那么激烈。夜曲开始的部分,像是一幅点了一点水粉的速写,没有特别强烈的明暗关系,也没有浓重的色彩铺陈,看似随意的几笔,把音乐的结构合理搭建起来,偶然几个音符的跳脱,也就是那几点水粉,淡淡的涂抹在速写上面。雷声由远而近,很激烈的演奏,但并非炸雷,是三伏天的闷雷,重量感十足,带着巨大的威力滚过头顶,盘旋了一会儿,远去了。夜晚恢复了安静。

  •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这首夜曲可以被弹成月光之下花园中的一位轻盈的少女,把音乐演奏的梦幻、迷离,许多演奏家是这样来处理的。费莱里则不然,他给我们描绘了一位雍容的女性,成熟而恬静,在费莱里的琴声中,是丰满的音响,织体很稠密,踏板运用频繁,在保持了安宁的前提下,给这首夜曲注入了更丰富的内容

  •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这首夜曲,费莱里弹的爽朗,虽然也是悠悠荡荡的,但他操纵的钢琴发出声音很健康,像是海边那些常年被海风吹拂的人那种古铜色的皮肤,使船和唱歌的,都是古铜色皮肤的人,这首夜曲已经不被肖邦描绘,也不被乔治桑记述,他们的感受在健壮的肌肉和粗糙的大手下已经不重要了,费莱里演奏的G大调夜曲,完全给我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是美好的认识

  • 第十五首f小调夜曲,费莱里的演绎已经没有了常人所说的彷徨、凄凉和无助之感,全曲充溢着勇气和热情DECCA录音好的不得了,斯坦威大琴的尺寸丝毫没有缩水

  • 第二十首升c小调夜曲,这首调性迷人的夜曲,费莱里的演奏时长是3分34秒,基本就是正常演奏应该的长度,我们无法期待他可以把这首夜曲拆分成很多如泣如诉的段落来感动我们,但是,前奏两组和旋过后的升c小调旋律一出声,那种迷人的程度,恐怕是这次版本对比里面最动人的前三个版本了

尼尔森·费莱里的DECCA版,无条件全力推荐,在不凡的演绎和优秀的录音之下,即使我没有把它列为前面几次更新的详细版本,也已经足矣传世。

16. 布鲁诺·里古托

下面这位法国钢琴家布鲁诺·里古托,又是一位没什么名气,但是很有实力的人物。里古托是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教授,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曾经在玛格丽特朗大赛和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获奖。

里古托在肖邦的作品上下了很大功夫,这是法国钢琴学派擅长的曲目,里古托一共录制过两版肖邦《夜曲》全集,在EMI是1979年,2019年又在法国本土的Aparte发行了一套全集,EMI版网上可以听到,请各位自行寻找,我就这新录音简单聊聊。

  • 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犹如一首尚松,弹的感情很外露,法国式的表达,音乐的起伏剧烈,不过依然保持了美感,不像一般演奏家那样安静的弹琴。热情归热情,不吵不闹

  • 第四首F大调夜曲,两种情绪的对比很强烈,里古托即使在最安静的段落都弹的有内在激情,是那种不容易按捺的激情,第一段速度比较快,很快进入中间段,右手的音稍微碎了一点,略略影响整体的雄浑,不过没有大问题。乐曲的后一半,装饰音弹的美,介于男性化和女性化之间的美,这个分寸不好把握,也就是一种更唯美的尺度

  •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速度比较快,比那些慢速版本快了一分多钟,我能知道速度快,但是不会感觉急促。左手保持的好,低音声部扎实自然,右手的旋律声部音色饱满、宏亮,里古托的版本之中,健壮与丰满是主要基调

  • 第十二首G大调夜曲,与前面提到的费莱里版本的阐释很相似,都是走大开大合的路数,结构搭的很好,大线条也都不错,如果你喜欢这首夜曲的诸多小细节,那可能这个版本不太符合要求。

  • 第二十首升c小调夜曲,不走寻常路的版本,右手升c小调旋律弹的很结实,有点与众不同

布鲁诺·里古托的Aprte的《夜曲》全集我个人没法给出准确的评判。

  1. 首先技术没问题,所有的阐释不是因为技术不行给自己找辙

  2. 其次全套都很热情,热情洋溢,这样的情绪和我们习惯的夜曲似乎不太沾边,但他弹的确实也是夜曲的乐谱

  3. 再者,是正经的唱片公司录音,而且四十年前EMI也给他录过一套夜曲,不能说人家是玩票。

综上所述,这就是一套情绪很极端化的版本,如果恰好你喜欢热情的肖邦《夜曲》,那里古托的版本一定会是最佳选择。

17.拾遗补缺

除了这些大的,我觉得还有一些小公司的录音值得一提,那么也就提一句,做个版本罗列。

17.1 弗朗西斯·查普林

2010年,法国公司ZIG-ZAG发行了一套《夜曲》全集,是法国凡尔赛音乐学院的教授弗朗西斯·查普林演奏的。

法国似乎真的不缺这些潜伏的钢琴人才,查普林的版本歌唱性十足,气息悠长,属于唯美派的演奏方式,整套作品都搞得很优雅

ZIG-ZAG录音水平也高,这次用的是一台雅马哈的CFIII型三角琴,还原的音色柔和透明,如果不是查资料,我想不到是一台雅马哈琴。

17.2 清水和音(Kazune Shimizu)

我特别喜欢的唱片公司EXTON,在键盘音乐子品牌TRITON发行过一套肖邦《夜曲》,演奏家是日本人清水和音,他是1981年玛格丽特朗国际比赛的第一名,并且获得了独奏奖。

从2004年起,清水和音就在OCTAVIA公司录制肖邦的钢琴作品。他的这套《夜曲》我听完以后,第一觉得录音好,特别自然,EXTON单点录音的优势很明显。第二,弹的一板一眼,缺少乐感,这个就要命了。所以,我觉得如果碰见做特价,倒是还可以考虑买一套,做为钢琴的测试碟听。

17.3 法佐·赛伊

土耳其钢琴家法佐·赛伊,2017年在华纳录制了一套肖邦《夜曲》。这位在德国接受钢琴和音乐教育的钢琴家,从90年代开始出道,录制和发行了不少唱片,评价一直不错,不过这套《夜曲》的开始弹的实在不怎么样。

如果说清水和音弹的没一点灵气的话,赛伊的问题是速度不可饶恕的飞快,尤其是夜曲第一号,飞一样的狂奔,不明白他为了什么采取这样不可理喻的速度。

其实呢,往后听,基本还是不错的,可圈可点,呼吸特别悠长,即使某些乐曲中间还有极快速的段落,整体的平衡也做得好,升c小调夜曲弹的缠绵悱恻,百转千回。如果第一号能重新录一遍,这套绝对是应该大力推荐的版本。

17.4 爱德华·奥尔

美国钢琴家爱德华 奥尔,有一些发烧友可能对他有点印象,当年非常时髦的一个发烧唱片公司clarity recording发行过奥尔的一些录音,比如舒伯特三名琴的金碟等等。奥尔在独奏方面一直着重肖邦的作品,这套《夜曲》在culture/demain 唱片公司录制,分两集发行

奥尔这套弹的不算出彩,中规中矩吧,比较有趣的是在录音中,他偶尔会即兴演奏一些自己的装饰音和华彩,这是我听了一大堆版本里唯一的特例。算猎奇?可以听听

17.5 尼尔森·格纳

1969年出生在阿根廷的尼尔森·格纳,我第一次注意到他还是因为一张WIGMOREHALL LIVE的唱片,在那张唱片中他演奏了全场的肖邦作品,包括夜曲、练习曲、前奏曲和大波兰舞曲等等,那张唱片完全展示了他的实力,肖邦弹的太完美了。

随即,写作这次专题时,也碰巧看到了他在阿尔法公司2017年录的全套《夜曲》,把21首全部听完以后,我相信这是新录音中的上品。格纳的曲目范围实际很广,贝多芬、勃拉姆斯、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这些需要不同气质的作曲家作品,他都演绎的如鱼得水。

降b小调第一首的清洒,F大调第四首的从容,降D大调第八首的迷醉,G大调第十二首的娟秀,f小调第十五首的落寞,升c小调第二十首的持重,这些一一到位的感觉,使这套《夜曲》的价值倍增,即使是比较新的录音版本,我也郑重推荐给大家,不但可以买,而且可以做为重要版本收藏

18.大结局及排行榜

肖邦夜曲的系列专题写到这里,又到了跟朋友们说再见的时候。

18.1榜单

《夜曲》是肖邦留给我们的一辑小笺和一个谜团,和他很多时代性鲜明的作品不同,《夜曲》更多记录的是私人的时间与情绪,既然如此,《夜曲》的录音也应当更私人化,有自己的好恶取舍了。最后说一下我最喜欢的三个版本吧——

NO.1 白建宇

我最晚被韩国钢琴家白建宇的版本感动,却最终屈从于他所营造的肖邦的世界,年龄也许是化解肖邦作品中美艳之态的最终良药,白建宇的年龄将要是肖邦享年的一倍,无数的过往是肖邦音乐之舟最佳的船桨;

NO.2 阿什肯纳及

其次,阿什肯纳及对于肖邦夜曲的阐释,排在我热爱的版本第二位,本来它是长居榜首的冠军,只因为相比白建宇略显纤细和华丽,才在2019年跌落宝座,我想如果阿什肯纳吉今天重新录制一套肖邦《夜曲》,80岁以后的老人未必没有对生命全新的感受

NO.3 阿劳

排在第三名的是阿劳的飞利浦版,有人说这不是肖邦,我说这不是人格缺陷的肖邦而已,在阿劳的键盘上,肖邦是健全的男人,是爱与恨兼备的男人,只不过他天性的爱和善良把他塑造成俗世所知的模样,阿劳赋予了肖邦音乐全然不同的演绎,音乐与爱在其间潺潺流淌

18.2 那些19世纪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

对于这种主题系列写作,我们一直用“哪家强”作为标题。其实无论哪家强还是哪家弱,这并非我写这个专题的目的。我们都热爱肖邦和他的音乐,我们都期待找到只属于自己的肖邦夜曲。

本次写作历经三个月,我与朋友们不断去追寻和探索肖邦的世界—他的生活和他的创作。我试图以更本真,更直观的视角去观察19世纪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无论是文学家、画家还是音乐家,他们在推动时代前行的同时,也被时代裹挟着融入洪流之中。

魏玛花园别墅的李斯特沙龙

19世纪的巴黎,是艺术家的天堂,肖邦1831年在这里落脚,从18世纪后期,新的财富使中产阶级日益扩大,每个富裕的法国中产阶级家庭都必须有一台“现代”的普勒耶尔或埃拉德钢琴,这座城市充满了音乐,有最好的歌剧和歌手,管弦乐队和音乐会。

巴黎当时有比肖邦大一岁的门德尔松,有比肖邦小一岁的李斯特,画家德拉克洛瓦,还有大作曲家柏辽兹等;文学家与哲学家方面,巴黎还有自我放逐的海涅,流亡的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巴黎的艺术家群体。

最重要的是,肖邦在这里遇到今后要相爱相杀十年之久的女作家乔治桑。我们的生活和肖邦的生活一样,都是无数种偶然凝成的必然,我们离巴黎很远,离心却很近,追寻肖邦《夜曲》的旅程,今天并非结束的时候,这是另一次开始。

向肖邦致敬,向音乐致敬,向19世纪浪漫主义致敬。

总策划:相对论音乐实验室

撰稿:古强

编辑:springson

排版:M2M

图片编辑:M2M

顾问:古春派

第一读者:老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肖邦练习曲全盘介绍,练肖练前必读~
纪念肖邦丨论肖邦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
肖邦作品风格与特点
​精神世界的富人必听的古典音乐:肖邦《降b小调夜曲》
肖邦夜曲演奏要点管窥丨以《c小调夜曲》(Op.48 No.1)为例
076肖邦夜曲Op15No2世界钢琴经典名曲100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