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艺科技---资产负债率 50.51%
公司概况:消费电子传统业务稳健,钠离子电池业务快速拓展。公司是笔记本电脑输入设备龙头,不断丰富产品矩阵,深度绑定Lenovo、华为、富士康等头部优质客户。近年来消费电子行业趋于饱和,增速逐步放缓,公司从2022年6月开始全面转型钠离子电池,通过建立孙公司传艺钠电,进行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根据公司年报和合作协议公告,目前公司钠离子电池进展领先,在手订单3.3GWh,一期4.5GWh产能已于23年初逐步释放,预计钠离子电池业务将于2023年贡献业绩,后续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主要增长点。
行业需求:钠离子电池资源、成本、性能优势明显,立足储能、两轮车、A00级车三大市场,需求强劲。钠离子电池与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相似,且部分工艺、设备与锂电可共用,加速产业化进程。相较于磷酸铁锂及铅酸电池,钠离子电池优势明显:1)资源端:全球锂资源储量紧缺,而国内锂储量尤为稀缺且开采难度大,丰度高、性能好的钠有望替代锂成为新的载荷离子。2)成本端:钠电正极材料价格低且采用价格低廉的铝箔作两极集流体,我们测算量产前后钠电成本分别为0.78、0.5元/Wh,成本降幅达36%,且在碳酸锂价格下降至10万吨时仍具性价比。3)性能端:电化学性能全面超越铅酸电池,倍率及安全性能好于锂电。预计2026/2030年全球钠离子电池需求规模113/526GWh,对应2023-2026/2026-2030年CAGR分别为196.4/45.9%。钠离子电池上车量产在即,根据工信部公布第372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其中包括两款搭载钠离子电池的车型,分别为江铃汽车与孚能科技共同合作的车型——羿驰牌玉兔;另一款是奇瑞汽车与宁德时代合作的车型——奇瑞QQ冰淇淋。
公司分析:卡位钠电主流技术路线,一体化布局彰显成本优势。1)技术路线:公司正极层状氧化物和聚阴离子型双线并举,负极聚焦于高技术壁垒的硬碳,已实现储能市场双覆盖。2)产品:公司动力型产品密量密度达150-160Wh/kg,储能型产品循环次数有望做到10000次以上,产品性能行业领先。3)量产进度领先,公司已获3.3GWh确定性订单,预计23年形成批量出货。4)一体化布局带来显著成本优势。公司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环节坚持自研自产,预计电芯成本0.4-0.5元/Wh,远低于行业平均0.73元/Wh。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9亿元,同比增长1.9%/327%/80%,
----------------钠电产能23年预计增加10倍 杉杉硬炭负极量产规模达千吨级--------------
负极材料方面,杉杉作为在钠电硬炭负极产品研发和量产进度较快的厂商,目前已成功开发出高容量、高首效的硬炭材料,并率先实现产业化。公司称,相关技术解决了市场上硬炭负极材料量产难、容量低的固有难题,产品获得头部电芯客户认证,实现批量销售。
据介绍,杉杉负极在硬炭研发上起步早、发展快,自2012年以来不断完善专利布局,目前已拥有硬炭及钠电池相关专利逾40项,授权发明14项,专利数量在国内领先。通过持续投入高额研发费用,匹配专业研发人才,定制专有设备,杉杉打造硬炭核心研发平台,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硬炭负极的容量关系到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当前硬炭产业化的最大难点。”杉杉负极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最新研发的产品硬炭容量已达350,根据客户需求可以迅速上量,2023年量产规模将达千吨级,在行业内都是领先水平。”
杉杉负极致力于通过原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优化,提升硬炭产品竞争力。随着大规模生产带来的产品成本大幅降低,杉杉钠电硬炭材料的价格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据悉,负极材料是杉杉股份(600884.SH)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ICC鑫椤资讯2022年负极数据,杉杉负极出货量突破20万吨,同比增幅100%,市占率继续提升,全球份额达16%,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蝉联榜首。持续深耕负极领域的杉杉股份,或在需求量与日俱增的钠电硬炭材料方面占据新的“制高点”。
前期,有电池企业的钠电池研发人士曾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钠电池的发展已经非常快了,去年上半年的时候,可能我们BOM成本在1.5元/Wh左右,现在已经降到1元/Wh以下了。”
此次通过测试的某钠电池公司的研发人员对财联社记者透漏,基于公司现有的中式线,在量产产线尚未建成的情况下,钠电池BOM成本在0.9元-1元/Wh。
上游正极材料企业美达瑞公司董事长韩珽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钠正极材料层状氧化物市场售价在5万-8万元/吨,钠电负极材料硬碳在3万-8万元/吨,钠电解液在3万-8万元/吨。综合起来,钠离子电池电芯材料成本在0.5元-0.8元/Wh。“但不是谁都能拿到下限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钠电池产业化需要时间,2025年或是业内比较公认的能够“收获”钠电池降本成效的时间节点。
据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级业务经理徐若晨分析,钠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目前在100~160Wh/kg,有的甚至还不到100Wh/kg,而锂离子电池基本上是在150~250Wh/kg左右。此外,大部分的钠电池的循环寿命在2000~4000次左右,锂电池在4000~6000次左右。
这意味着,对于主要需求是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来说,钠电池的应用受限。对储能来说,则不仅需要高能量密度,还需要长循环寿命,所以相较锂电池,钠电池在动力和储能两个领域的应用都有所受限。
但其中,在储能市场,钠电池也是公认的“潜力股”。徐若晨表示,预计2030年钠电池在动力电池方面的装机规模将达到约54GWh,在储能方面的应用将达70GWh。
在业内普遍看来,影响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正极材料路线选择上的分歧,该环节也直接决定了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性能。
目前,在上百种钠离子电池相关的正极材料中,主要形成了三种路线——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与普鲁士蓝类化合物,三者各有优劣,也皆有主流企业进行布局。
层状氧化物主打能量密度,但在潮湿空气中稳定性较差;普鲁士蓝主打低成本、高比容量,但循环稳定性和压实密度都偏低;聚阴离子主打循环寿命,但也具有低离子导电率和低比容量的缺点。
据浙商证券研报整理,现阶段,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企业处于研发和技术储备阶段;派能科技、立方新能源、百川股份等公司处于小试阶段;鹏辉能源、同兴环保、传艺科技、众钠能源、为方能源等进入中试阶段;宁德时代、海四达、悦纳新能源、维科技术、孚能科技处于量产布局初期,具有明确的产能规划;中科海纳、华阳股份以及多氟多等进展最快,目前已实现产品下线。
结合近期相关公司的订单披露,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时间表还在不断提速。
自7月以来,如普利特、传艺科技、格林美、华阳股份和普路通等相继公告获得相关订单,或是进行送样、出货。
如在7月,格林美与盘古新能源达成钠电材料战略合作,在同等市场条件下,盘古新能源将优先采购格林美钠电池正极材料,预计供需量约为1万-1.5万吨/年。值得一提的是,格林美6月还参与了盘古新能源天使轮融资。
鹏辉能源则与青岛北岸控股集团签订5MW/10MWh钠离子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其钠离子电芯正式导入市场,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阶段。传艺科技控股子公司传艺钠电进入某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体系并获得其子公司的订单,为其提供应用于乘用车领域的钠离子电池产品。
8月,多氟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钠离子电池目前已在部分现有客户处装车试用。华阳股份全球首批钠离子电池电动二轮车也正式宣告商业化应用落地。
此外,还有普利特控股子公司海四达与天宸能源达成5GWh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合作,众钠能源也宣布台铃科技将在2年内将向其采购不低于200万套聚钠1号钠离子电池包等。据悉,众钠能源已与全球电动车出货量排名前列的数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两年内累计意向定单超过5GWh。
产业链方面,国泰君安庞钧文认为,钠电产业链已经完成冷启动,后续进展有望超市场预期。考虑从锂电到钠电的切换,建议重点关注转型的电池企业、硬碳负极企业以及稀缺的正极材料标的。
三、相关上市公司:传艺科技钠电正、负极材料量产线正式开工,公司钠离子电池制造一期产能4.5GWh,二期产能规划为5.5GWh。目前公司钠离子电池项目一期产能正按计划爬坡,目前进展顺利。
同兴环保表示,公司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电池产品的中试放大实验正在稳步推进中,争取尽快实现产品量产。
钠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更低,价格更具优势。以NaCuFeMnO/软碳体系的钠离子电池较磷酸铁锂/石墨体系的锂离子电池材料成本更低,可降低30-40%。从成本材料结构来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本占比最高,为43%,而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成本仅为26%。在不考虑锂-钠电池系统的情况下,预计2025年钠离子电池国内储能装机需求空间约为41 GWh,电动两轮车钠离子电池需求空间也超过40 GWh,A00级别汽车钠离子电池需求空间约为34.14 GWh,三大场景国内钠离子电池需求空间合计超过116GWh。
------------------------------------------------------------------------------------
2023年被视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元年。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了钠离子电池最新投资进展和量产计划。
7月14日,鹏辉能源与青岛北岸控股集团签订5MW/10MWh钠离子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位于青岛北岸控股大数据中心,将实现钠离子电芯在储能电站的大规模应用。
鹏辉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鹏辉能源钠离子电芯正式导入市场,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阶段,对于钠电产业化具有标志性意义。据悉,三年前鹏辉能源就布局了钠离子电池技术研发,2022年已完成小圆柱、大圆柱、方形电芯的批量试制及送样测试。
----------------------------------------------------------------------------------
23-09-07 中国钠离子电池部分产能规划!2023年被业内认为是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元年。今年以来,中科海钠、众钠能源、天能股份等企业密集发布钠离子电池产品,能量密度多在120~155Wh/kg,循环寿命多在2000~3000次。在应用上,2023年2月,中科海钠与思皓新能源公开联合打造的行业首台钠离子电池A00级试验车——思皓EX10;2023年3月,雅迪携手全资子公司华宇新能源发布首款钠离子电池电动车——极钠S9;2023年7月,立方新能源与美联新材、美彩新材料、七彩化学、星空钠电五家公司联合成功打造的首个普鲁士蓝钠离子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总体来看,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储能电池,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https://pics7.baidu.com/feed/14ce36d3d539b600b015633851dcf526c45cb7fb.jpeg@f_auto?token=dd423b02f6d238cc0b7e4449210f7ff7来源:鑫椤钠电
--------------到2023年年底,钠电产能将增加至21 GWh,同比增长950%。-----------
23.6月28,中比能源科技股份公司(下称中比新能源)发布钠离子电池新品“臻钠E1”。
中比新能源总工程师田秀君介绍,此次发布的“臻钠E1”为车规级大圆柱钠离子电池,将率先应用于便携式储能领域。未来将逐步扩展至两轮自行车与摩托车、多功能三轮车和低速四轮车、电动汽车等领域。
田秀君称,目前中比新能源钠离子电池实际量产产能为0.5 GWh,计划将产能扩充到10 GWh。但该公司并未披露扩产的具体时间表。
ICC鑫椤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国内钠电产能仅为2 GWh。据其预测,到2023年年底,钠电产能将增加至21 GWh,同比增长950%。中科海钠是目前少数几家已量产钠离子电池的企业。
钠离子电池是指使用钠盐作为电极材料的电池。相较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储备量丰富、成本低、充电快等优势,但在能量密度方面落后于锂离子电池。
目前市场上较为普遍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路线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层状氧化物路线和聚阴离子路线。其中,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高,聚阴离子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但使用寿命更长。
“臻钠E1”选择的是层状氧化物路线,其能量密度达140 Wh/kg。充电方面,“臻钠E1”快充10分钟,电量可达90%以上。此外,在零下40℃的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85%以上的放电率。
中比新能源成立于2001年,其业务包括锂电池及锂电池原材料,下辖电动汽车、轻型电动车、储能三大业务板块。
2022年,中比新能源实现营收2.49亿美元(约合18亿元人民币),净亏损为945万美元(约合6853万元人民币)。
“锂电和钠电两大业务将是中比新能源未来增长的双轮驱动。”中比新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云飞表示。
中比新能源6月1日公告,华宝新能(301327.SZ)将投资2500万元,用于中比新能源钠离子电池研发。同时,华宝新能将成为中比新能源钠离子电池的首个客户,钠离子电池将会被应用于便携式储能领域。中比新能源称,预计由此产生的订单金额将达到数亿元。
-----------------------------------------------------------------------------------
电池企业半年报:毛利率见顶,出口、储能求突破
近日,电池企业纷纷发布上半年财报,营收同比大增成为主旋律。
不过,《电动汽车观察家》梳理发现,虽然营收增长,但由于动力电池内卷加剧,众多企业的毛利率增幅远低于营收增幅,已经接近见顶,有下行的趋势。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众企业纷纷拓展海外市场,并加大在毛利率更大的储能市场的投入。
然而,随着电池产能的严重过剩,以及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靠拢,电池企业的淘汰赛不可避免地加速。
01
营收与毛利的反差
国内电池企业的上半年财报在这几天密集发布,营收增长普遍为两位数。
其中,以锂电龙头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的营收增幅最大,分别同比增长67.52%和76.42%。中创新航和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的营收同比增长也都超过了33%,亿纬锂能同比增长 53.93%。
图为宁德时代总部
伴随营收的增长,净利润也实现了大幅增长。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153.64%、223.75%、60.8%、58.27%。
相比之下,欣旺达的净利润增长幅度则较小,为17.86%,而孚能科技甚至还亏损7.97亿元。
营收的增长,主要是动力电池的持续热销,进一步说就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
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293.6GWh,同比增长36.8%;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74.7万辆,同比增长44.1%,市场占有率达28.3%。
转化到企业端,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收入同比增长76.16%,亿纬锂能为71.92%,国轩高科、中创新航、欣旺达分别为58.56%、20%、23.47%。
不过,与整体营收大幅增长相反的是,上半年整体利润涨幅,以及动力电池的毛利率涨幅却并不大,甚至小的可怜。
中创新航上半年纯利约为1.47亿,同比下降12.1%,毛利率为9.6%,同比提升0.1%;亿纬锂能毛利率为15.93%,同比增长0.97%。
国轩高科毛利率为15.35%,同比上升0.93%,欣旺达毛利率为14.46%,同比增长0.7%;孚能科技二季度毛利率为2.86%,环比增0.95%,但同比下降13.52%。
稍微好点的是宁德时代,其上半年整体毛利率同比上升2.95%,为21.63%。
毛利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动力电池拖了后腿,今年上半年虽然动力电池整体营收涨幅颇大,但毛利率涨幅都不高,国轩高科和亿纬锂能的动力电池毛利涨幅不足1%。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业务的毛利率也比公司毛利率低一些,为20.35%,同比增长5.3%。
究其原因,是行业的内卷。由于动力电池产能的扩张及原材料价格的下降,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头部企业为了保持市占率,率先开始降价。今年年初,宁德时代推出“锂矿返利”计划主动降价将碳酸锂六折出售。随后,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孚能科技等纷纷开始调价。
年中时,磷酸铁锂未税动力电池报价已经低到5毛甚至5毛以下,三元锂电池则在6毛左右,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而由于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回落,但部分车企仍在消化之前采购的动力电池库存,在订单方面并不积极,甚至退掉了之前“超订”的订单,动力电池企业为了保住客户,即便是薄利甚至是亏损,也得继续供货。
孚能科技表示,公司今年一季度主要销售2022 年末的库存产品,由于去年下半年原材料成本高于今年,而主要客户定价根据原材料价格随行就市,因此拖累毛利下滑。公司也因此计提了1.43 亿元存货跌价准备,共同导致经营性亏损。
国轩高科董秘潘旺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下游厂商需求下降,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在二季度相关电池售价下降。
02
海外市场发力
整体营收的增长,很大一部分也来自海外市场的增长。
宁德时代海外市场收入约为656.84亿元,同比增长195.15%,占总营业收入的35.49%,同比提升11.09%。国轩高科和中创新航的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96.74%、115.7%,远高于同期中国大陆市场32.5%的增幅。孚能科技海外客户占比达70%,亿纬锂能的外销占比已经达到40%。
图为宁德时代企业布局
据SNE research的数据,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04.3GWh,同比增长50.1%。而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锂电池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69%,而这其中又主要以动力电池为主。
热销海外的原因,一方面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对动力电池需求暴增;另一方面,国内动力电池产能严重过剩,内卷加剧,出海成为最好的突破口。
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83.2万辆,同比增长40.2%,市占率达到15%,2023 年第二季度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0%。
上半年,欧洲纯电动汽车累计注册量同比大涨45%至93万辆,接近百万辆大关;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同比猛增了50%,虽然落后于2022年全年65%的增幅,但电动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7.2%,一年前还是5.4%。
此外,如印度新能源汽车上半年销量达4.8万辆,同比增长137%,市占率为2.4%。Canalys预测,2025年印度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增长到30万辆以上,占轻型汽车辆市场的6%以上,复合年增长率达到59%。
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等纷纷公布了海外投资计划,加速出海。
欣旺达公告在匈牙利建立动力电池工厂,初始投资额高达 19.6 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我国的动力电池产能严重过剩。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的动力电池产销量分别为293.6GWh、256.5GWh,但装机量却只有152.1GWh。
另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欧阳明高去年3月预计,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而出货量仅为1200GWh,产能将明显过剩。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则在6月的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说,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为1000-1200GWh,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
但电池扩产潮还在继续。《电动汽车观察家》不完全统计,今年截止目前有近30家锂电相关企业如亿纬锂能、星云股份、雄韬股份、科力远等抛出再融资计划,合计拟募资638.52亿元。融资主要用途就是扩产。
03
储能电池成救命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融资扩产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储能电池的项目。例如,募资额最高的亿纬锂能,拟发行可转债募资70亿元,其中40亿元拟用于23GWh的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
储能业务对电池企业的重要性,在今年上半年也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可以说是电池企业的救命稻草。
上半年,众多电池企业的储能业务增长都保持在三位数。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欣旺达、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的储能电池业务营收分别增长119.73%、268.1%、152.06%、224.33%、120.17%。
储能电池远超动力电池的收入增幅,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国轩高科表示,其储能业务收入规模达到41.47亿元,同比增长224.33%,占营收比重达27.21%,且其储能营收已超去年全年水平。
亿纬锂能的储能电池收入70.72亿元,同比高增120.17%,占总营收超过30%。中创新航为19.1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7%猛升至15.6%。
伴随增幅和收入占比增长的同时,储能业务毛利也在快速上涨。
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的储能电池业务毛利率涨幅分别上涨14.89%、71.9%、14.7%,其中,上半年他们的储能电池业务毛利平均为18%,超过动力电池业务平均14%左右的毛利率。
更重要的是,可见的未来,储能电池的业务还将快速增长。上半年,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储能电池累计销量31.5GWh,其中出口达6.3GWh。
有观点认为,碳酸锂产能逐渐释放,价格逐步回落,未来几年储能市场需求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100%。此外,今年上半年,国内储能招投标增速超过200%,工商业储能快速爆发。
在动力电池内卷加剧,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除了海外市场,储能电池就成了电池企业维持高毛利的重要业务。以目前如此高的增速来看,也将成为电池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命脉业务。
04
行业洗牌加速
但不管是出口海外、还是发力储能市场,严重的产能过剩事实就摆在那。商业规律是,当供大于求时,就只能内卷,行业洗牌也就不可避免。
GGII数据,今年7月的动力电池订单仍集中在一二线企业,产能利用率高于50%,而中小企业普遍低于30%。
上半年,亿纬锂能的锂电池产能利用率不出意料的从此前的93.06%降至如今的78.47%,巨头宁德时代产能利用率也仅为60.5%,同比下降近两成。
亿纬动力在湖北荆门第十二工厂
储能市场也好不到哪儿去,由于行业扩产积极,国内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00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
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即技术驱动期、规模效应期、红海竞争期。当技术路线已成定局,产品开始同质化,企业将开始拼规模、拼成本;当产品全面同质化,行业进入红海竞争。
事实上,从今年年初宁德时代率先开启价格战时,就标志着行业目前已经到了拼规模、拼成本的阶段,而这种内卷首先导致的是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2022年,动力电池领域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TOP2的动力电池企业市占率上升至71.7%,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再次上涨1.55%。比亚迪在2021年底的电池市占率只有16.2%,仅一年半时间,其动力电池市占率已上升了13个百分点。
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这3家企业,在3年前的市占率只有70%,三年后变成了80%。前10名开外的企业,只能争夺不到3%的“蛋糕”。
毫无疑问,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呈现强者恒强现象。咨询公司科尔尼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预计2026年第一、第二梯队(市占率排名前7)的电池企业将占据市场96%的份额,进一步蚕食其他小企业份额,尾部供应商的产能利用率将持续下滑,甚至低于20%。
需要注意的是,在20余家动力电池产业链上市公司披露了半年财报或预告后,有媒体统计,尽管头部企业利润同比增长接近翻番,但却有近64%的企业依然亏损。
在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后,扩产潮一轮接着一轮。如今,行业既面临产能过剩,又面临同质化现象加剧状况。往左是产能过剩,往右是内卷导致的毛利率降低,同时,行业资源正也不可避免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接下来,中低端产能淘汰赛将拉开帷幕。
----------------------------------------------------------------------------------
-----------------------------------------------------------------------------------
钠电厂商的正极选择:主攻层状氧化物,紧跟其他路线
宁德时代于 2021 年 7 月发布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是普鲁士白作为正极材料,电芯单体能力密度达到 160Wh/Kg。宁德时代也在持续的跟进和研发层状氧化物为正极的钠离子电池,甚至不排除也有聚阴离子化合物方向的技术储备。
传艺科技当前的研发和量产重点是层状氧化物,根据公司的披露,目前公司层状氧化物路线的钠离子电池电芯能量密度为 145 Wh/kg,循环次数为 4000 次, 一期 2GWh 钠离子电池产线也将以层状氧化物为主。而实际上传艺科技也有聚阴离子技术路线的储备,并表示对应的电池的循环次数能达到 10000 次,所以公司在二期阶段会针对大型储能市场规划聚阴离子正极材料产线。
维科技术(合作方为钠创新能源)和中科海钠目前也以层状氧化物作为主攻路线。实验室环境下,维科技术(合作方钠创新能源)和中科海钠三家公司制备的钠离 子电池能量密度在 145-150Wh/Kg,循环次数 3000-5000 次之间。维科技术目前也开始对聚阴离子正极材料进行测试,而中科海钠早在 2019 年的一项专利上面就对聚阴离子有过深度研究。
国内外主要钠离子电池厂商正极材料技术路线
钠电厂商量产进度:新势力热火朝天,锂电池厂商动作平缓
钠电新势力动作频繁,积极规划和投建钠离子规模化生产线,多数拟在 2023 年实现量产。中科海钠于今年 7 月份在安徽阜阳举行了 1GWh 钠离子电池生产线落成仪式,今年 9 月则举行了山西阳泉 1GWh 钠离子电池项目的出品仪式。维科技术初期拟建 2GWh 钠离子电池生产线,主要面向低速车和储能市场,项目拟在今年开工,2023 年 6 月实现全面量产。传艺科技拟在 2022 年先投产中试线,2023 年实现 2GWh 生产线的量产。立方新能源预计 2022 年 6 月份公司将开始小批量生产钠离子软包电池,并在 2023 年开始大批量生产。上海汉行科技有限公司一期规划拟建设年产 10 万吨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和 10 条电芯制造生产线,该项目于今年 8 月正式落地山东济宁市,投产时间推测或在 2023 或 2024 年。众钠能源钠离子电池今年处在中试线验证当中,拟 2023 年进入量产阶段。海外方面,英国的 Faradion 公司,以及美国 Natron Energy 和柯锐世合作的钠离子电池工厂也将于 2023 年开始量产。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内钠电新势力新建钠离子产线不同,美国 Natron Energy 是基于 Clarios 公司在密歇根州现有的锂离子电池 Meadowbrook 工厂的生产设施进行改造来建成钠离子产线,这为国内钠电新势力企业的量产布局提供了另一种策略。
传统锂电池厂商关于钠离子电池相关的量产规划动作不多,部分厂商布局相对滞后。宁德时代表示一直在致力于 2023 年实现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但是目前并没有公司投建大规模的钠离子电池生产线的公开信息。2022 年 6 月,鹏辉能源与三峡电能就钠电池联合研发和储能示范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同时,鹏辉能源已完成小批量的钠电池试产,并送样给下游客户试用。孚能科技计划于2023 年推出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产品。
传统厂商钠电布局动作较为平缓,与钠电新势力热火朝天的势头形成较大反差, 可能原因是钠离子电池生产线和锂电池产线大部分设备可以共用,传统锂电池厂商通过原有锂电池产线可以切换至钠离子电池领域,从而实现快速的量产。
具备锂电池的量产经验,有现成的可以切换至钠电的锂电产线,以及相对充足的资金实力,这些是传统锂电池厂商的优势。所以,对于传统锂电池厂商而言, 对掌握钠离子电池技术路径,并同步策动上游正负极和电解液等供应商进行配套研发是重点。
如果根据正极材料的技术路线来划分,从量产进度看,以中科海纳和传艺科技等为代表的层状氧化物路线布局相对领先,2023 年实现量产的概率较高,可能是最先量产的钠离子电池路线。普鲁士蓝路线的几家钠离子电池厂商,包括美国的 Natron Energy 在内,也有量产计划,但是由于均为非上市公司,具体量产时间线和节奏相对模糊。聚阴离子化合物路线方面,传艺科技和中科海钠其实都有相关技术储备,但是目前并未作为量产的重点,目前仅有众钠能源表示2023 年可能实现量产。
四、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化进度
锂电池正极供应商:层状氧化物送样测试阶段
布局钠离子正极材料的厂商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振华新材、容百科技等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其主要目标也是在于为锂电池企业的钠电池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提供配套;第二类是传统化工领域具有普鲁士蓝(白)材料生产技术优势的企业,其目标在于通过为下游电池企业配套正极材料,将化工领域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拓展至新能源材料领域,实现老产品的新应用,典型企业如美联新材、七彩化学和百合花;第三类是传艺科技、华阳股份等钠电新势力,其正极材料主要用于为自身的钠离子电池产线提供配套。
振华新材、容百科技等锂电池正极供应商钠电正极布局以层状氧化物为主,目前大多处于小批量送样检测阶段,容百科技、格林美和长远锂科对普鲁士蓝(白) 化合物亦有研究和储备。截至 2022 年 7 月末,振华新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氧化物)累计已送样 0.65 吨、销售 4.13 吨,实现吨级产出并销售。公司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预计在 2022 年四季度完成主要客户初步评估,进入小批量试用阶段。定增的 10 万吨正极材料产能建设期为 36 个月,即预计 2025 年将开始形成有效产能,对应贡献收入也将于 2025 年正式开始体现。振华新材钠离子正极材料布局领先其他传统正极材料企业,主要原因包括:1) 三元正极材料领域大单晶技术体系同样可以应用于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中, 有利于稳定材料的晶体结构,改善钠离子电池的高温高电压循环性能,特别是 高温稳定性;2)公司已掌握多元素协同掺杂、晶体结构调控、低 pH 值及低游 离钠控制、形貌尺寸及颗粒粒径调控等多项核心技术,是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业务的另一核心竞争力。
简称技术路线电芯能量密度产能规划
振华新材层状氧化物客户吨级送样阶段; 预计今年小批量试用沙文一期现有 1.6 万吨三元产线兼容钠离子正极材料;沙文二期在建 1.4 万吨产线兼容钠离子电池;2022.06 定增 45 亿,拟投资 10 万吨正极材料,可兼容钠离子正极材料
容百科技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白)每月几十吨出货;预计 2023 年批量供货2023 年规划层状氧化物产能 3.6 万吨;2025 年规划层状氧化物产能 10 万吨
当升科技层状氧化物送样测试阶段;预计 2023-2024 量产2022.07 公司亮相了采用特殊微晶结构前驱体的钠电正极材料,目前无公开产能规划信息
格林美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白)送样测试阶段目前无公开产能规划相关信息
厦钨新能层状氧化物百公斤试产完成;国外客户送样中截止 2022H1 公司完成了前驱体和正极材料百公斤试生产工作;截止 2022.07,与国外客户展开了合作
长远锂科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白)客户送样中截止 2022H1,公司在普鲁士蓝和层状氧化物均与客户进行了联合布局开发
容百科技 2022 年 8 月份披露,公司目前每月几十吨层状氧化物正极出货送样中,预计在 2023 年批量出货。产能规划方面,容百科技 2023 年规划层状氧化物产能 3.6 万吨,2025 规划产能 10 万吨。当升科技于 2022.07 亮相了采用特殊微晶结构前驱体的层状氧化物钠电正极材料,目前处于产品送样测试阶段。格林美、厦钨新能和长远锂科等其他正极材料企业基本都处于客户送样检测阶段,研发重点均以层状氧化物为主,这些公司目前没有产能规划相关的公开信息。另外,除了层状氧化物路线,容百科技、格林美和长远锂科同时也都在研发和布局普鲁士蓝(白)化合物。
层状氧化物和三元正极材料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二者在工艺路径和设备端也会有相同之处,所以三元正极材料厂商进行层状氧化物的开发具有天然的优 势,这也是多数锂电正极供应商选择层状氧化物作为钠电正极材料突破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化工厂商:普鲁士蓝(白)老产品的新用途
与三元正极企业布局层状氧化物的优势一样,美联新材、七彩化学和百合花等厂商在普鲁士蓝(白)路线上也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美联新材 9 月 18 日公告,公司拟与七彩化学共同出资成立子公司(各持股 50),暂定投资 25 亿元人民币,建设年产 18 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产业化项目。该项目一期拟建设1 万吨,预计 2023 年底建成投产;二期拟建 5 万吨;三期拟建 12 万吨。同时美联新材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披露,公司目前现有的普鲁士蓝正极材料 50 吨中试生产线已投产,并已通过部分电池厂商的检测。
美联新材具有普鲁士蓝(白)材料上游核心原材料氰化钠的产能、成本和技术优势,七彩化学则有普鲁士蓝(白)产业化技术和成本优势,双方的合作系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协同。
与美联新材和七彩化学背景相似,百合花作为化工颜料企业亦拟研发和布局电池级普鲁士蓝(白)材料。百合花本身拥有成熟的无机颜料普鲁士蓝生产技术, 公司目前已经开始进行电池级普鲁士蓝(白)材料的实验室小试。百合花在无机颜料领域深耕多年,同时在光刻胶用色胶材料领域有晶型控制的技术积累, 所以公司在普鲁士蓝材料的结晶水问题解决,晶型控制等方面有丰富的技术优势。
综合而言,以上化工企业主要是利用普鲁士蓝(白)颜料老产品的技术优势, 布局钠电池材料这个广阔的新能源赛道。如果普鲁士蓝(白)产品能在钠离子电池材料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化工企业的成长性会迎来质变和跃迁,这也正是这些企业积极布局钠电正极材料的动力所在。
目前普鲁士蓝(白)路线因为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备受质疑,第一个方面是担忧普鲁士蓝(白)材料分解后产生氰化物而引致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该材料的晶体结构中有大量的结晶水,严重影响其实际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
普鲁士蓝(白)材料中的主成分是亚铁氰化钠(又叫黄血盐钠),该材料在油漆、涂料和油墨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甚至也用于医药口服试剂中,从未有报道因为该材料产生氰化物安全性的问题。另外,黄血盐钠在 435℃的高温下才会分解,而无论是储能还是动力锂电池中,电池的工作温度区间都远远低于该值,所以关于普鲁士蓝(白)氰化物安全性问题的担忧实属多虑。普鲁士蓝(白) 结晶水的问题确实是当前阶段该正极材料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根据百合花的研发进展,目前在实验室小试环境下已经可以把普鲁士蓝(白)的结晶水控制在合理的水平。换而言之,普鲁士蓝(白)化合物结晶水的控制在技术上完全具备可行性,目前单纯因为结晶水的问题而否定该技术路线会过于武断。
图表 8:国内化工颜料厂商电池级普鲁士蓝(白)布局进展
简称技术路线电芯能量密度产能规划
美联新材&七彩化学普鲁士蓝(白)通过部分厂商检测2022.09,现有 50 吨中试生产线;拟合资投建 18 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一期 1 万吨预计 2023 年建成投产,二期 5 万吨,三期 12 万吨
百合花普鲁士蓝(白)实验室小试阶段公司一直生产无机颜料普鲁士蓝,2022H1 半年报中披露在进行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目前无公开产能规划相关信息
钠电新势力:层状氧化物自给自足,与电池产线同步量产钠电池市场崛起与否,对于钠电新势力而言是生死之战,对于锂电池企业则只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钠电新势力作为锂电行业的新玩家,并没有传统锂电池厂商布局钠电的诸多优势。所以,钠电新势力推广和应用钠电池产品的动力更为迫切,这就导致了钠电新势力主要通过自建配套材料产线方式来解决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等上游供应链问题。
简称技术路线电芯能量密度产能规划
华阳股份&中科海钠层状氧化物(铜铁锰酸钠)千吨级产线投产2021 年,中科海钠和华阳股份共同成立了 2000 吨钠离子正极材料产线,已经于 2022H1 投产
传艺科技层状氧化物实验室小试阶段0.2GWh 中试线级配套材料产线 2022 年底前投产;2GWh 电池产线和配套材料产线 2023 年投产
多氟多层状氧化物中试线小批量下线公司表示钠离子正极材料中试线已经建成,并小批量下线(2022.09 公告)
钠创新能源层状氧化物实验室小试阶段2022.06,钠创新能源计划 2022 年投产 3000 吨正极材料,未来 3-5 年分期建设 8 万吨正极材料
众钠能源聚阴离子化合物实验室小试阶段/
华阳股份等个别企业层状氧化物千吨级产线已经实现投产,多数企业正极材料处于实验室小试阶段。在钠电新势力中,华阳股份钠离子正极材料(层状氧化物技术路线)布局进展居前,其 2000 吨层状氧化物钠离子正极材料产线已经于2022H1 投产。多氟多 2022.09 表示其层状氧化物钠离子正极材料中试线已经建成,目前有小批量下线。钠创新能源亦计划今年完成 3000 吨层状氧化物钠离子正极材料产线的投产。传艺科技和众钠新能源目前的钠离子正极材料产线处于实验室小试阶段,下一步为中试线的建成和投产,其中传艺科技表示今年年底前会完成 0.2GWh 电池产线和配套材料的产线的投产。中长期产能规划方面,传艺科技 2GWh 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产线和配套材料产线拟在 2023 年投产。钠创新能源未来 3-5 年拟分期建设 8 万吨正极材料产线。
与前文中所述钠离子电池产线布局进展相呼应,无论是传统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厂商的钠电正极材料布局,还是钠电新势力的正极材料配套产线,层状氧化物路线的整体产业化进度明显领先于普鲁士蓝(白)和聚阴离子路线。
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白)和聚阴离子三种正极材料对比,单纯就成本而言, 层状氧化物并非最优路线,其成本高于普鲁士蓝(白)。然而,当前电池级碳酸锂超 50 万/吨的价格下,磷酸铁锂和三元正极材料价格居高不下,钠离子正极材料的成本空间会相对较大,电池厂商或者下游企业对钠电正极材料成本接受区间会相对宽泛。所以,在成本要求相对宽泛背景下,钠电正极材料技术路线性能参数的达标和量产可行性和会是电池厂商当前最需要解决问题。而普鲁士蓝结晶水的问题和聚阴离子能量密度较低的痛点在短期内可能难以解决,和三元材料结构和工艺趋近的层状氧化物自然成为了锂电池厂商和钠电新势力不约而同的选择。
从中长期看,锂盐价格的回落是必然。而锂盐价格的回落带来的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价格的下降,必然会压缩钠离子电池的成本空间,从而让成本问题成为钠离子电池拓展下游应用的核心。而普鲁士蓝(白)和聚阴离子正极材料随着各厂商的研发推进,技术问题也可能会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面对较大的成本倒逼压力的时候,或者在一些对成本较为敏感的应用领域,锂电池企业和钠电新势力在正极材料技术路线上可能会做出与当前不一样的选择,普鲁士蓝或者聚阴离子都有可能成为更优的选项。
所以,中长期看,储能和电动车领域应用场景丰富,钠离子正极材料大概率和现有锂电池正极材料一样,会是多种路线并存的格局。层状氧化物路线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可能会适用于低速电动车等领域,普鲁士蓝路线成本低的优势对于两轮车等成本敏感的领域匹配度可能更好,而聚阴离子稳定性高、循环寿命长对于大型储能等场景有比较好的满足度。
五、重点公司:振华新材,容百科技,美联新材
1)振华新材:技术可迁移,产能可切换
公司钠电正极材料验证进度较快,并且三元正极材料产线兼容钠电,未来可以实现产能的高效扩张。截至 2022 年 7 月末,振华新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累计已送样 0.65 吨、销售 4.13 吨,实现吨级产出并销售。公司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预计在 2022 年四季度完成主要客户初步评估,进入小批量试用阶段。公司目前现有的沙文一期 1.6 万吨正极材料(包括技改的 0.6 万吨)和已经在建的沙文二期 1.4 万吨正极材料产线,均可以兼容钠电正极材料,可以快速响应下游电池厂商的钠离子电池的配套需求。未来而言,新扩产的义龙三期 10 万吨正极材料产能兼容钠离子正极材料,预计 2025 年将开始形成有效产能,可以充分保障钠电正极材料的中长期扩张空间。
振华新材在层状氧化物钠离子正极材料上面具有技术优势,未来提升钠电正极材料性能水平的路径较为清晰。公司在钠离子正极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1)三元正极材料领域大单晶技术体系同样可以应用于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中,有利于稳定材料的晶体结构,改善钠离子电池的高温高电压循环性能,特别是高温稳定性;2)公司已掌握多元素协同掺杂、晶体结构调控、低 pH 值及低游离钠控制、形貌尺寸及颗粒粒径调控等多项核心技术。而公司在三元正极材料中积累的大单晶技术、晶体结构调控技术和多元素协同掺杂技术等均是迁移至钠电正极材料领域,是可以用来提升钠电正极材料性能参数水平的有效路径。公司目前生产的层状氧化物钠电正极材料在比容量、结构稳定性、压实密度、倍率性能指标上表现良好,得到了下游主流客户的认可。
图表 10:振华新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线规划
产线名称项目性质产能/万吨目前主要产品未来规划产品
义龙三期定增募投项目10.0/优先:高镍三元材料(镍 8 系,镍 9 系)兼顾:中高镍(镍 6 系)、中镍(镍 5系)三元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沙文一期现有产线1.0中高镍(镍 6 系)、中镍(镍 5 系)三元材料、钴酸锂、复合三元中高镍(镍 6 系)、中镍(镍 5 系)三元材料、钴酸锂、复合三元、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沙文一期技改中0.6
沙文二期扩产在建1.4实验室小试阶段中高镍(镍 6 系)、中镍(镍 5 系)三元材料、钴酸锂、复合三元、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公司大单晶技术在中镍低钴/无钴、高镍、超高镍等多个领域布局,充分受益于三元正极单晶化趋势。公司 2009 年在全行业较早推出第一代大单晶 NCM523 产品,经过不断的升级迭代,目前已全面覆盖中镍、中高镍、高镍、超高镍全系列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另外,公司大单晶工艺涵盖了了三次烧结和二次烧结工艺。三次烧结工艺在三元前驱体选择的宽泛性、公益性和晶体结构完整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改善镍含量的提高对三元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安全性和循环性能的父母影响,更适应正极材料技术发展趋势。目前公司大单晶中镍 5 系、高镍 8 系多款型号 NCM 三元正极材料已通过宁德时代产品认证, 已经处于放量供货阶段2)容百科技:新产品研发多线布局,产能有序高效扩张
层状氧化物当前吨级别送样中,2023 年有望批量出货,中长期产能规划高达 10 万吨/年。2022 年 7 月份的新产品发布会上,公司推出了 4 款钠电池正极产品,涉及普鲁士白和层状氧化物技术路线,能量密度最高可达到 200Wh/kg。目前公司钠电池正极每月几十吨层状氧化物正极出货送样中,预计在 2023 年实
现批量出货。中长期产能规划方面,公司规划 2023 年钠电正极材料产能 3.6 万吨/年,2025 年钠电正极材料产能 10 万吨/年。
超高镍,中镍高电压,磷酸锰铁锂等新产品研发多线布局。超高镍 Ni90 产品目前是月出货量超过 500 吨,Ni92 以上系列产品月出货量达到几十吨,公司预计 2023 年会大规模量产。公司的中镍高电压产品已与国内的主流客户在进行开发,进展比较顺利,计划 2022 年底或明年初实现中低镍高电压产品的规模量产。磷酸锰铁锂正极方面,目前子公司斯科兰德的磷酸锰铁锂年产能 6200 吨,其中包括临汾中贝 5000 吨产能,和四川新国荣 3 年期限 1200 吨/年独家排他性的外委产能。公司磷酸锰铁锂产品在配合下游客户开发纯用和混用产品,在手订单目前 200 多吨。其中,两轮车领域头部企业稳定出货 200 吨/月。四轮车头部企业车型开发中,每月吨级供货,预计磷酸锰铁锂和三元掺混产品今年底完成量认证,纯用产品明年一季度完成量产认证,2023 年实现部分车型批量化应用。
3)2025 年公司产能预计将扩张至 60 万吨/年。公司 2022 年产能规划 25 万吨,2025 年产能规划 60 万吨。根据公司披露,2022 年底公司正极最大化产能预计为 25.0 万吨,增长 108.33。分区域看,湖北鄂州基地目前三元正极产能已经达到 12 万吨;贵州基地目前产能达到 4 万吨,年底将实现 8 万吨;韩国基地年底将达到 2 万吨产能达产;仙桃基地已于 3 月份动工,年底预计达到 3 万吨产能。未来三年,公司表示将继续加大正极产能建设,预计每年计划新增产能 10-15 万吨,预计 2025 年年底产能达到 60 万吨,较 2021 年底产能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24.5。公司整体正极材料产能的高效扩张为公司在超高镍,中镍高电压, 磷酸锰铁锂,钠离子电池等领域出货量的增长提供了有效保障。
2)美联新材:多线布局钠离子正极材料,湿法隔膜产能有序释放
钠离子正极材料三条技术路线均有布局,普鲁士蓝化合物路线优势更为明显。美联新材拟与七彩化学共同出资成立子公司(各持股 50)暂定投资 25 亿元人民币,建设年产 18 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产业化项目。同时公司目前现有的普鲁士蓝正极材料 50 吨中试生产线已投产,并已通过部分电池厂商的检测。美联新材具有普鲁士蓝(白)材料上游核心原材料氰化钠的产能、成本和技术优势,七彩化学则有普鲁士蓝(白)产业化技术和成本优势,双方的合作系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另外,公司在层状氧化物和聚阴离子方向也有布局,其中,参股公司华纳新材侧重于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技术路线,部分产能正在建设中;公司控股孙公司美南新材侧重于聚阴离子技术路线和半固态电池的合成材料研发。
公司积极布局湿法隔膜,对应产能或在 2023 年迎来集中释放。目前公司的1.5 亿平米湿法隔膜产能已经实现满负荷生产和批量供货。产线合计 1.5 亿平米湿法隔膜产线也已经开始试生产,预计 10 月份可以全面投产。明年公司会继续强化湿法隔膜产能布局,拟新增 4 亿平米左右产能。而且, 实际上公司已经就第五、六条隔膜产线的设备与日本芝浦签订了采购合同。隔膜产品出货方面,公司 2022 年力争出货 5000 万平方米,2023 年预计出货 4 亿平米,2023 年公司湿法隔膜业务将迎来产能的释放。
三聚氯氰行业龙头,具备技术、成本和规模等多重优势。公司目前具备 9 万吨三聚氯氰产能,实现了原材料氰化钠、氯气和碱的自行配套。同时,公司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以三聚氯氰含盐废水会用为核心的水循环,以及以氰化钠和氯碱副产品含氢尾气为核心的气循环,为公司的三聚氯氰产品提供了成本优势。2022H1 子公司营创三征实现营业收入 8.7 亿元,同比增长 95.5,其中三聚氯氰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7.3 亿元,同比增长 103.9。2022H1 公司三聚氯氰业务收入大幅增长,显示前期响水事件对公司该业务的影响逐步消除。三聚氯氰行业生产许可证稀缺,行业供给有限,而下游需求以农业为主,需求相对刚性,公司三聚氯氰业务有望继续保持量价齐升的格局。
简称正极技术路线电芯能量密度循环次数
宁德时代
160Wh/Kg/
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白)
立方新能源
140Wh/Kg/
传艺科技
145Wh/Kg4000 次
维科技术/钠创新能源
150Wh/Kg3000 次
层状氧化物
中科海钠/华阳股份
150Wh/Kg4500 次
英国 Faradion
140-155Wh/Kg/
Natron Energy普鲁士蓝(白)50Wh/Kg50000 次
星空钠电
//
上海汉行科技
150Wh/Kg4000 次
众钠能源
//
鹏辉能源
//
山东章鼓聚阴离子//
法国 TIAMAT
//
法国 NAIADES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钠电行业13家“潜力股”介绍,多家已经融资过亿
高锂价“终结者”来了?上游玩家连续出手 厂商发话了
世昀科普丨钠电渐行渐近,一文看懂钠电池
【钠离子电池独占鳌头】2022年上半年最火爆的赛道
钠离子电池深度——施毅
这一正极材料或将率先量产 钠电圈地“马蹄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