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四点半课堂”撬动社区参与

相关数据显示,2015 年全国在校小学生有9360 万人,因减负政策要求缩短孩子在校就读时间,所以绝大部分学校是下午四点左右放学,这一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上正好存在“真空地带”,未成年子女缺乏照看导致意外因素增加,而大部分家长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全国许多社区纷纷开办“四点半课堂”,为小学生放学后的课业学习提供场所和服务,降低孩子的安全隐患,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实际问题。

但是,社区对居民需求的回应仅仅是提供服务吗?社会工作者在推动社区综融发展上还有哪些空间可以创新?本文结合实务经验进行讨论。


“四点半课堂”的普遍服务模式与挑战

“四点半课堂”一般由社区出场地、筹集志愿者资源,接纳辖区学生开展管理服务和兴趣辅导,时间通常为下午放学后的430600 之间。“四点半课堂”通常没有全职的师资力量,由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学习指导与秩序管理。很多社区不仅辅导学生家庭作业,开设书法、绘画、舞蹈、乐器等拓展性课程,还将科普知识、交通安全教育、健康讲堂、社区志愿服务和各类小游戏穿插其中,通过互动式学习,提高孩子的人际互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青少年参与社区发展,解决社区居民困难。不过,许多社区在开展“四点半课堂”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挑战:

志愿者缺乏、志愿者能力不足。大部分社区能发动的志愿者是社区老年人、社区低保户等有限群体, 这些志愿者往往数量有限、参与时间短、专业性不强。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托管的孩子内部形成了拉帮结派等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亚文化氛围,而且动员社区工作人员参与, 社区正常服务也会受到影响。

青少年参与不足、流失严重。由于社区场所和人员的先天不足,很多“四点半课堂”只能提供基本的照看服务和作业指导,使其异化为学校之外第二课堂。但相比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性服务,其教育水平明显较低,青少年参与的兴趣下降,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笔者在多个城市看到“四点半课堂”试点在一两年后无法运作或形同虚设。

家长参与不足。“四点半课堂”的最根本动力是帮助解决工薪家庭接送孩子的困难,但是社区惯用的行政工作方法大多大包大揽,没有充分挖掘家长的潜力,家长作为最大的服务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更没有借机提升家长这一社区主体的参与意识。

相关配套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四点半课堂”是联结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但现有的“四点半课堂”大多缺乏学校的参与, 学生放学后往返学校、家庭、社区居委会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加之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督,必然导致孩子的安全无法保障。部分社区因意外事件产生冲突后关闭“四点半课堂”。


社工介入后……

梳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四点半课堂”首先解决的是学校作息时间与家长工作时间的冲突问题,但深层原因是父母对青少年教育和成长的关注,这就为服务的拓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四点半课堂”提供了课后学习、娱乐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场所,避免了意外风险,但是青少年更看重同辈群体互动参与,“四点半课堂”可以使他们在社区中跨年级、跨班级互动交流,这也是实现青少年社会化的良好过程。

促进社区和家长有效沟通。“四点半课堂”似乎概念先行地就将家长排除在外,因为时间的冲突,家长们几乎是“天经地义”地不参与四点半工程。但在社工对家长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家长们对孩子们普遍抱有过高期望或非理性认知。究其原因,客观上家长因忙于工作,自己没有时间关照才把孩子送到“四点半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往往用“父母的眼光和标准”对待孩子,缺乏对孩子的同辈群体、成长阶段特点和在班级中表现的了解。

进行任务分解。家长不可能天天请假到“四点半课堂”去接孩子, 但是一个班级大概40-50 名孩子, 在校时间约90 天,这就意味着每位家长在一学期中只需要请两次一个半小时的假就可以。如果父母两人共同参与的话,只需要各请一次假就行。这样的换算使很多家长恍然大悟, 开始计划一个月至少抽出1 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参与“四点半课堂”。


社区参与的撬动

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社工和社区居委会开始共同尝试推动综融性社区发展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将家长由服务的享受者转变为服务的提供者。家长的直接需求和社工的引导,使得家长开始成为“四点半课堂”志愿者队伍最重要的蓄水池, 每天至少有一位家长成为“四点半课堂”的辅导老师和管理者,大大缓解了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不足的压力,家长之间有机会交流教育的困惑与经验,居民之间的互动也更为密集。东巷社区的居民王先生表示:“我们两口子都忙,对孩子要求也高,所以经常批评孩子,来‘四点半课堂’当志愿者以后,慢慢知道这是他们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孩子的表现其实是很好的,我们批评得少了,孩子比原来更自信了。”更为重要的是, 平常很少露面的家长们是社区参与中最稀缺的中青年居民资源,借由“四点半课堂”,社区有机会与社区中青年居民建立有机联系。

盘活了社区、学校、家庭的互动关系。家长参与“四点半课堂”是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最关键一步,通过参与能够更多地了解社区服务的过程,也更好地将社区中青年居民的需求反馈给社区工作者。东巷社区居委会主任反馈:“以前我们上班的时候居民们也上班,通知个事情都麻烦。这些家长来了以后把社区居委会拉入他们的微信群,我们也更好地了解到中青年居民的需求了。”家长还将课外观察的体会通过Q Q 群等方式进行分享,集中通过每个班级的家委会代表反馈给班主任,大大提升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学校作为辖区单位对社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也不断得到提升。

促进了青少年、中青年居民的社区参与。长期持续的“四点半课堂” 开始稳定地将社区中30-50 个家庭链接到社区服务中,社工和社区得以组织居民发掘社区内外资源,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和谐发展。比如,社区居委会反馈:“居民经常觉得我们社区就是专门搞形象工程的,不干实事。凯凯爸爸参与‘四点半课堂’后,不但看法改变了,还帮社区居委会把电脑网络方面的问题全部承包了。我们最近还准备一起联合开办使用电脑网络的公益讲座, 给社区居民做培训。”社区还将“四点半课堂”上家长和青少年共同完成的绘画作品,进行装裱之后展示在社区的公共空间中,不仅使社区多了几分温馨,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对社区的认同感。



来源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编辑:谢 霄
设计:谢 霄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稿平台:http://tg.shehuiwang.cn

新浪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分享是一种美德,请将本文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月 二剃龙头,爱心义剪进社区
【乐益行·隆安】震东社区:“事事有回应”,您的认可是我们服务的动力!
“爱之家”四点半课堂项目召开总结表彰会
社区“三点半课堂”青少年校外照顾平台建设 | 社工课
【益快讯】放学去哪儿?四海八荒的小上仙们都去新竹了~
【志愿服务】支队+班团:擦亮慧眼,铸就防骗长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