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阅读表达技巧题之“结构技巧”

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体现出来。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照应、以小见大等。

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即时体验]

1.(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曹霸是唐代著名画马大师。诗人在这首诗中细腻地描写了曹霸画玉花骢的过程。第一问,理解“一洗万古凡马空”一句的含意,就是理解曹霸所画的马在诗中有何特点,需结合“斯须九重真龙出”一句来理解。从整首诗来看,只有最后两句主要描写了曹霸所画之马的特点:那画中马神奇雄俊,好似腾跃而出的九天龙马,足以超过以往所有画上的马。第二问,实际是考查曹霸作画的过程。诗中描写曹霸作画的句子有“意匠惨淡经营中”和“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所以要答出此题,需要先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惨淡”在此是形容苦费心力,“经营”在此是指“筹划”,“意匠惨淡经营中”意指曹霸苦心构思;“斯须”意思是“一会儿”,指作画时间短,形容曹霸所画之马是须臾之间,一气呵成的。

参考答案: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作的铺垫。先看前两句,“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这两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骢许多画师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同,但都不逼真,暗含玉花骢难画之意。这是第一层衬托。再看后两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迥立”“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含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实属不易。这是第二层衬托。

参考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描,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

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

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

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诗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即时体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郑户曹①

苏 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②有田常乏食,广文③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注] 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②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③广文:郑虔,在广文馆中任博士而被当时人称为“郑广文”,他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曾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本诗首联和尾联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该题,可以从内容、结构及情感等角度分析。从内容上来说,首尾两联说的都是欣赏春天的美景,前后关联,抒情一致;从情感上来说,首尾两联都表达了对郑僅的赞美之情;从结构上来说,首尾两联,结构上形成前后照应,做到了首尾圆合。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相互关联,都紧扣赏景作文之事,首联写郑僅游遍钱塘湖众山的美好往事,以及写出的优美文章,尾联写叮嘱归去应趁春天,好与美景相互辉映;②情感上形成反复,这两联都表达了对郑僅的赞美之情;③结构上前后照应,使诗歌浑然一体。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句子里“二乔命运”乃一小事;以“二乔”立意,反映三国之争、东吴霸业,此乃大事。    

[即时体验]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

王禹偁①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 ①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谪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

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本诗。

答:                                    

解析:题干要求赏析诗歌的构思技巧,从“以小见大”的角度切入。“两株桃杏”生长在篱笆旁,本为寻常多见的情形,是为“小”;生长在这么偏僻之处的桃杏也被“吹折数枝花”,这是“何事春风容不得”吗?诗人以此所寓的“诗旨”,却关乎朝廷、人才、忠奸等,可谓“大”。诗人被贬,心情愤懑,借桃杏之“小”,抒蒙冤之忿,抨击奸佞与当权者的昏庸,发胸中块垒之“大”。分别指明“小”“大”之所在,分析以小见大的效果。

参考答案:诗人使用比喻手法,以“春风”喻当权者,以“花枝”喻贤才,借春风吹折桃杏的花枝这种平常小事,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和佞臣所容而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昏庸无知的谴责。

两株桃杏斜映着篱笆,点缀着商州团练副使的家。

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点可怜的装饰呢?惊走了黄莺又吹折数枝花。  

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处于诗歌结尾,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即时体验]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 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典出《新唐书·苏味道传》,指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不要固执己见。

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先分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尾联的上句写自己整理行装是实写,下句想象自己归隐后的生活是虚写,所以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同时也间接地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愤懑,所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

参考答案:整联虚实结合,卒章显志。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誓,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之念的思想感情。

我已经白发稀疏、老态颓唐了却还是一个郡丞,又一次在隆兴府观看上元节的花灯。

我也不屑和那些无耻之徒争什么长短高低,还不如东奔西走,挣二斗米糊口吃饭。

天天在公文上随着主官的意志画押签名,丝毫不能做主,甚至连属吏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有人来苦苦劝说:遇事可以模棱两可,不要固执己见。

我正准备归里赋闲的行装,不信你看,我游走用的藤杖都准备好了。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让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心境产生无限想象,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还是对于现实的忧怨?    

[即时体验]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 下

黄 滔①

匹马萧萧去不前,平芜千里见穷边。

关山色死秋深日,鼓角声沈霜重天。

荒骨或衔残铁露,惊风时掠暮沙旋。

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

[注] ①黄滔,晚唐著名诗人。

试从艺术手法和主旨两方面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诗句内容、主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意思,把握其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以上所说的某一方面进行赏析,有时还要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本题要求从艺术手法和主旨两方面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题干已经确定了要赏析的诗句是诗歌的尾联,赏析的角度是艺术手法和主旨。仔细阅读尾联,“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诗人看到边疆荒野的白骨横陈,想象历代抛骨边地的征戍者魂魄不散、冤气无归,最后都郁结为边地久聚不散的阴云笼罩在天空。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边疆阴云笼罩天空久聚不散的原因,同时把自己悲沉的情感融入杳然流飞的阴云之中,景中含情,以景结情,避免了情感的直露,含蓄蕴藉。诗人还由自己眼前之景扩展为历代边疆常见的普遍情景,揭示无休止的边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哀悯之情,深化和丰富了诗的主题。

参考答案:①想象奇特,诗人想象历代抛骨边地的征戍者魂魄不散、冤气无归,最后都郁结为边地久聚不散的阴云,使景物描写染上了浓郁的悲凉情调。②以景结情,把悲沉的情感融入杳然流飞的阴云之中,避免了情感的直露,含蓄蕴藉,韵味悠长。③通过“陇头、冤气”等词,作者将一时一处之景,扩展为历代边地常见的普遍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哀悯,有力地深化和丰富了主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杜甫
【诗歌鉴赏】最新模拟题汇编之诗歌对比鉴赏(一)
杜甫: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年轻时我比李白更爱玩
诗歌百练:房兵曹胡马/病马(杜甫)
预告|2018.06.06 芒种诗歌节:与诗人的仲夏夜约会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