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例说“存在域”扩展

例说“存在域”扩展

冯跃峰

所谓“存在域”,就是指某种对象的变化范围,它实质上就是函数定义域的拓广。在研究某些问题时,若我们的观察点囿于所研究对象已有的存在范围,则常常难以发现问题的本质规律。如果将存在域适当的拓广,则可使一些规律趋于明显。

存在域拓广的最常见的方式,使将原有的存在域复制,然后按适当的方式将其拼合在一起,使研究对象的变化更“自由”。当发现了规律后,再将原存在域与扩展的存在域叠合在一起,便得到原问题的解决方案。

下面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例1、设M={1,2,…,1989},求证:可将M划分为117个子集Ai(i=1,2,…,117),使|A1|=|A2|=…|A117|,S(A1)=S(A2)=… =S(A117)。(第30届IMO试题)

这是一个早期的国际数学竞赛试题,但很有代表性。通过研究,我们得到了多种解法,最后将问题进行了推广。

【题感】从条件看,1989=17×117,每个子集中元素个数都为17。因为数据较大,可先考虑简单一点的问题。

该问题的一般形式是:设m、n为奇数,将1,2,…,mn排列成m×n的数表,使表中各列的和都相等(每列中的数构成一个子集)。

由此研究特例,希望发现排列的规律。

【研究特例】先考虑m=3的情形:将1,2,…,3×(2n+1)排列成3×(2n+1)的数表,使各列的和都相等。

【化归特例】进一步发现,只要解决了m=3的情形,则m>3的情形是轻而易举的:后面m-3(偶数)行利用“高斯方法”即可(相邻两行中,一个是递增连续自然数,另一个是递减连续自然数)。

【多层次特例】对于m=3的情形,我们再研究其特例:令n=1,考察1,2,…,3×3的排列方法。

先按自然顺序,将1,2,…,9排成3行:

1,2,3

4,5,6

7,8,9

【以简驭繁】尽量调整尽可能少的数:保持第3行不动(最大的3个数),只调整前两行中的数。

进一步,为使调整简便,我们只对同一行中的数进行调整(每个数调整后仍在原来的行中)。

【充分条件】注意到第3行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所以我们只须将前两行的列和调整为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最后把7、8、9 分别放在列和为大、中、小的列中即可。

【穷举构造】先按自然顺序排好1、2、3,再考虑4的排法。

容易发现,4不能与1同列。否则,列和为5、7、9或5、8、8,都不是连续自然数的排列。

于是,4的排法有2种可能,我们看看哪种排法是“好”的(便于推广)。

本题非常有趣,这两种可能都是“好”的,由此可得到不同的构造。

(1)先考虑第一种排法:将4排在3的下方的情形,则前两行排法是唯一的。

1,2,3

5,6,4

如何将其迁移到一般情况?我们需要发掘这一排法的规律。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将产生不同的理解,得到不同的解法。我们 期望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同一行的数最好是成等差数列排列,特别是自然数列。

●角度1:存在域向左边扩展。

考察第二行的5,6,4,其中4只能排在3的下方,不能调整位置。考察与4相邻的数5,它被6隔开,现在想象将6调整到其他位置,则连续自然数4、5呈现“跳跃式”排法:每隔一个位置排一个数。由此想到由5再向左隔一个位置排6,这就要将“存在域”向左扩展,于是上述排法可理解为:

【发掘特征】第一行是1,2,3排列两次,第二行则按如下规则排列

从最后一个位置开始,依次排列4、5、6,每隔一个位置排一个数(数量特征:逆向递增;位置特征:跳跃排法)。

【特征迁移】再看n=2的情形,此时M={1,2,… 15}。

●角度2:存在域向右边扩展。

重新考察第二行的5,6,4,其中4只能排在3的下方,不能调整位置。

考察4之外的两个数,发现5、6按自然顺序“紧凑”排列,由此想到将5、6同时调整到4的右侧,则4、5、6整体呈现“连续”排法,这就要将存在域向右扩展,于是上述排法可理解为:

但此时的特征还不太明显,关键是“4”的位置不好刻画,容易误以为4排在第一行第一个周期的末尾位置,其实不然,再看一个特例。

当n=2时,类似排列如下: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10,12,9,11,13,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

【发掘特征】第二行第一个数6排在第一行第一个周期段(1,2,3,4,5)的“中线”右侧的第一个位置。

如果我们不囿于每一行按连续自然数排法,则n=1的特例中的第一种排列方式还有另一种形式的理解。

●角度3:分块观察。将第一种排法分为左右两块,它可理解为:

则可得到第二种构造方法。

【发掘特征】第一行是自然序列,第二行则可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位置特征),其左边部分是连续的奇数,右边部分是连续的偶数(局部数量特征)。

【特征迁移】再看n=2的情形,结果同样如此: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10,9,13,12,11,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

上面3种理解都可迁移到一般情况,便得到原题的解答。

【解法1】(原解答)将前234个自然数排成如下两行:

其中第一行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第二行中,奇数项和偶数项分别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177,236,178,237,…292,234,293,235,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

现在,适当调整各列的顺序,使每列两个数的和从左至右构成一个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最后,将235,236,…,1989依次排成这个数表的后15行,每行117个数,奇数行是从右至左排,偶数行是从左至右排,则以每列的数构成一个集合,这117个集合合乎要求。

【解法2】一般地,对n=2r+1,类似的排法如下,其中第二行从左至右是递增的连续自然数,且第一个数2r+2排在第一行(1,2,3,…,2r+1)中位于中心的数r+1所在的列的右边一列:

【发掘特征】两行都是自然序列,第二行第一个数4排在第一行第一个周期的“中线”位置。

【特征迁移】再看n=2的情形,结果同样如此: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9,11,13,10,12,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

同样,如果跳出“自然顺序排列”的禁锢,也可从另一角度理解上述特例的第二种排法(分块处理)。

【发掘特征】第一行是长度为n(n=3)的自然序列(1,2,3),第二行可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位置特征),其左边部分是连续的偶数,右边部分是连续的奇数(数量特征)。

【特征迁移】再看n=2的情形,结果同样如此: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11,10,9,13,12,其中左、右边部分分别是连续自然数,合起来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

上面2种理解都可迁移到一般情况。

【解法4】一般地,对n=2r+1,排法如下:

第一行是长度为n(n=2r+1)的自然序列(1,2,3,…,2r+1),第二行是紧接着的长度为n的自然序列(2r+2,2r+3,…, 4r+2,),其中第一个数2r+2排在第一行(1,2,3,…,2r+1)的“中线”位置。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3r+3,3r+5,…,5r+1,5r+3,3r+4,3r+6,…,5r,5r+2,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同样可得到合乎条件的排法。

【解法5】一般地,对n=2r+1,前两行排列如下:

第一行是长度为n(n=2r+1)的自然序列(1,2,3,…,2r+1),第二行前r+1个为连续偶数,后r个为连续奇数。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4r+3,4r+2,4r+1,…,3r+4,3r+3,5r+3,5r+2,…,4r+5,4r+4,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同样可得到合乎条件的排法。

其中以解法4最简单,解法5的“列和”最有规律,解法1最复杂,而命题组给出的恰恰是最复杂的一种。

利用解法4的构造方式,很容易将该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形。

例2、设X={1,2,…,n}能划分为r个子集A1,A2,…,Ar,满足|A1|=|A2|=… =|Ar|,且S(A1)=S(A2)=… =S(Ar),求所有合乎要求的自然数n、r。(原创题)

【题感】从目标看,欲求的自然数n、r,需要建立关于n、r的等式和不等式,这可先由等和划分,得到n、r满足的必要条件,然后再验证该条件是充分的,进而求出自然数n、r。

从条件看,划分涉及集合容量及元素和两方面的信息,自然想到考察|X|及S(X)来探索相关结论。

【必要性】考察|X|及S(X),得到如下两个等式:

n=|X|=|A1|+|A2|+…+|Ar|=r|A1|;

n(n+1)/2=S(X)=S(A1)+S(A2)+…+S(Ar)=rS(A1)。

由第一个等式可知,r|n;

再由第二个等式可知,n(n+1)=2rS(A1)为偶数,但这个估计是“无效”的,因为2| n(n+1)是显然的事实。

由此想到对第二个等式进行“换边”变形:不仅n(n+1)为偶,而且除以r后,n(n+1)/r仍为偶。此外,显然有r<n。

再注意到n/r为整数,从而两个结论可合并为:n/r、n+1中至少一个为偶,且r<n。

【检验】反之,当n/r、n+1中至少一个为偶时,是否一定可r-等和划分呢?用具体数据进行检验,发现该条件也是充分的。

我们只需将1,2,…,n排列成n/r行,每行r个数,使每列和相等,然后以每列数作成一个集合即可。

【充分性】如果n/r为偶数,令n/r=2k。注意n/r的意义:每个子集中元素的个数,可知按高斯方法将n=2kr个数如下排列即可:

(2) 若n/r为大于1的奇数,则n/r≥3(至少3行)。由“充要条件”知n+1为偶数,即n为奇数。又n/r为奇数,所以r为奇数,令r=2k+1。

只需前2行排成“列和”为连续自然数,后偶数行按高斯方法排列即可。前两行如下排列合乎要求:

综上所述,n、r满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r、n+1中至少一个为偶,且r<n。

如果n/r为偶,令n/r=2s,r=t(s、t∈N+),则(n,r)=(2st,t);

如果n/r为奇,则由“充要条件”知n、r都为奇,令n/r=2s+1,r=2t-1(s、t∈N+),则(n,r)=((2s+1)(2t-1),2t-1)。

综上所述,一切合乎要求的自然数n、r为(n,r)=(2st,t),((2s+1)(2t-1),2t-1),其中s、t∈N+。

【注】为方便复制编辑,特提供纯文本文档如下:

所谓“存在域”,就是指某种对象的变化范围,它实质上就是函数定义域的拓广。在研究某些问题时,若我们的观察点囿于所研究对象已有的存在范围,则常常难以发现问题的本质规律。如果将存在域适当的拓广,则可使一些规律趋于明显。

存在域拓广的最常见的方式,使将原有的存在域复制,然后按适当的方式将其拼合在一起,使研究对象的变化更“自由”。当发现了规律后,再将原存在域与扩展的存在域叠合在一起,便得到原问题的解决方案。

下面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例1、设M={1,2,…,1989},求证:可将M划分为117个子集Ai(i=1,2,…,117),使|A1|=|A2|=…|A117|,S(A1)=S(A2)=… =S(A117)。(第30届IMO试题)

这是一个早期的国际数学竞赛试题,但很有代表性。通过研究,我们得到了多种解法,最后将问题进行了推广。

【题感】从条件看,1989=17×117,每个子集中元素个数都为17。因为数据较大,可先考虑简单一点的问题。

该问题的一般形式是:设m、n为奇数,将1,2,…,mn排列成m×n的数表,使表中各列的和都相等(每列中的数构成一个子集)。

由此研究特例,希望发现排列的规律。

【研究特例】先考虑m=3的情形:将1,2,…,3×(2n+1)排列成3×(2n+1)的数表,使各列的和都相等。

【化归特例】进一步发现,只要解决了m=3的情形,则m>3的情形是轻而易举的:后面m-3(偶数)行利用“高斯方法”即可(相邻两行中,一个是递增连续自然数,另一个是递减连续自然数)。

【多层次特例】对于m=3的情形,我们再研究其特例:令n=1,考察1,2,…,3×3的排列方法。

先按自然顺序,将1,2,…,9排成3行:

1,2,3

4,5,6

7,8,9

【以简驭繁】尽量调整尽可能少的数:保持第3行不动(最大的3个数),只调整前两行中的数。

进一步,为使调整简便,我们只对同一行中的数进行调整(每个数调整后仍在原来的行中)。

【充分条件】注意到第3行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所以我们只须将前两行的列和调整为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最后把7、8、9 分别放在列和为大、中、小的列中即可。

【穷举构造】先按自然顺序排好1、2、3,再考虑4的排法。

容易发现,4不能与1同列。否则,列和为5、7、9或5、8、8,都不是连续自然数的排列。

于是,4的排法有2种可能,我们看看哪种排法是“好”的(便于推广)。

本题非常有趣,这两种可能都是“好”的,由此可得到不同的构造。

(1)先考虑第一种排法:将4排在3的下方的情形,则前两行排法是唯一的。

1,2,3

5,6,4

如何将其迁移到一般情况?我们需要发掘这一排法的规律。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将产生不同的理解,得到不同的解法。我们 期望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同一行的数最好是成等差数列排列,特别是自然数列。

●角度1:存在域向左边扩展。

考察第二行的5,6,4,其中4只能排在3的下方,不能调整位置。考察与4相邻的数5,它被6隔开,现在想象将6调整到其他位置,则连续自然数4、5呈现“跳跃式”排法:每隔一个位置排一个数。由此想到由5再向左隔一个位置排6,这就要将“存在域”向左扩展,于是上述排法可理解为:

1,2,3,1,2,3,

6, 5, 4,

【发掘特征】第一行是1,2,3排列两次,第二行则按如下规则排列

从最后一个位置开始,依次排列4、5、6,每隔一个位置排一个数(数量特征:逆向递增;位置特征:跳跃排法)。

【特征迁移】再看n=2的情形,此时M={1,2,… 15}。

按照上述规律,可得排法如下:

1,2,3,4,5,1,2,3,4,5

10, 9, 8, 7, 6

─────────────────

12, 13 9, 10, 11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12,13,9,10,11,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将左右两个表叠合成一个表得到构造如下:

1,2,3,4,5,1,2, 3,4,5

10, 9, 8,10 7,9 6

─────────────────

规律:第二行从最后一个位置开始,依次排列6、7、8、9、10,每隔一个位置排一个数。当排到第一个位置后,再从最后一个未排数的位置排起,直至排完所有位置。此时,从右向左看,奇数位是递减的自然数列,偶数位是递增的自然数列。

●角度2:存在域向右边扩展。

重新考察第二行的5,6,4,其中4只能排在3的下方,不能调整位置。

考察4之外的两个数,发现5、6按自然顺序“紧凑”排列,由此想到将5、6同时调整到4的右侧,则4、5、6整体呈现“连续”排法,这就要将存在域向右扩展,于是上述排法可理解为:

1,2,3,1,2,3

4,5,6,

但此时的特征还不太明显,关键是“4”的位置不好刻画,容易误以为4排在第一行第一个周期的末尾位置,其实不然,再看一个特例。

当n=2时,类似排列如下: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9 10

─────────────────────

10 12 9 11 13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10,12,9,11,13,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

【发掘特征】第二行第一个数6排在第一行第一个周期段(1,2,3,4,5)的“中线”右侧的第一个位置。

如果我们不囿于每一行按连续自然数排法,则n=1的特例中的第一种排列方式还有另一种形式的理解。

●角度3:分块观察。将第一种排法分为左右两块,它可理解为:

1 2 3

5(奇) 6(偶) 4(偶)

则可得到第二种构造方法。

【发掘特征】第一行是自然序列,第二行则可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位置特征),其左边部分是连续的奇数,右边部分是连续的偶数(局部数量特征)。

【特征迁移】再看n=2的情形,结果同样如此:

1 2 3 4 5

9(奇) 7(奇) 10(偶) 8(偶) 6(偶)

───────────────────────────────

10 9 13 12 11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10,9,13,12,11,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

上面3种理解都可迁移到一般情况,便得到原题的解答。

【解法1】(原解答)将前234个自然数排成如下两行:

1, 2, 3, 4, 5, … 112,113,114,115,116,117,

176,234, 175,233,174,… 179,120,178,119,177,118

其中第一行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第二行中,奇数项和偶数项分别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177,236,178,237,…292,234,293,235,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

现在,适当调整各列的顺序,使每列两个数的和从左至右构成一个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最后,将235,236,…,1989依次排成这个数表的后15行,每行117个数,奇数行是从右至左排,偶数行是从左至右排,则以每列的数构成一个集合,这117个集合合乎要求。

【解法2】一般地,对n=2r+1,类似的排法如下,其中第二行从左至右是递增的连续自然数,且第一个数2r+2排在第一行(1,2,3,…,2r+1)中位于中心的数r+1所在的列的右边一列:

1,2,…,r+1, r+2, r+3,…,2r,2r+1, 1, 2, 3 …, r+1

2r+2,2r+3,…,3r,3r+1,3r+2,3r+3,3r+4,…,4r+2

─────────────────────────────────────

3r+4,3r+6,…,5r,5r+2,3r+3,3r+5,3r+7,…,5r+3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3r+4,3r+6,…,5r,5r+2,3r+3,3r+5,3r+7,…,5r+3,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同样可得到合乎条件的排法。

【解法3】一般地,对n=2r+1,前两行排列如下,其中第二行前r个为递减的连续奇数,后r+1个为递减的连续偶数:

1, 2, 3, …, r, r+1,r+2,…, 2r-1, 2r, 2r+1,

4r+1,4r-1, 4r-3,…,2r+3, 4r+2,4r, …, 2r+6,2r+4,2r+2,

( r个奇数 ) ( r+1个偶数 )

─────────────────────────────────────────────

4r+2,4r+1,4r,…, 3r+3, 5r+3,5r+2,…,4r+5,4r+4,4r+3,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4r+2,4r+1,4r,…,3r+3,5r+3,5r+2,…,4r+5,4r+4,4r+3,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于是,适当调整各列的顺序,使每列两个数的和从左至右构成一个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最后,按高斯方法,在后面排列奇数行,可使每列的和相等。

(2)再考虑将4排在2的下方的情形,则前两行排法如下:

1,2,3

6,4,5

●仍采用角度2:存在域向右边扩展。

考察第二行的6,4,5,其中4只能排在3的下方,不能调整位置。

容易发现4、5是按自然顺序“紧凑”排列,由此想到将6调整到4、5的右侧,则4、5、6整体呈现“连续”排法,这就要将存在域向右扩展,于是上述排法可理解为:

1,2,3,1,2,3

4,5,6,

则可得到第四种解法。

【发掘特征】两行都是自然序列,第二行第一个数4排在第一行第一个周期的“中线”位置。

【特征迁移】再看n=2的情形,结果同样如此: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9 10

─────────────────────

9 11 13 10 12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9,11,13,10,12,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

同样,如果跳出“自然顺序排列”的禁锢,也可从另一角度理解上述特例的第二种排法(分块处理)。

●再采用角度3:分块观察。将第二种排法分为左右两块:

1,2,3

6,4,5

则排法可以理解为:

1 2 3

6(偶) 4(偶) 5(奇)

【发掘特征】第一行是长度为n(n=3)的自然序列(1,2,3),第二行可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位置特征),其左边部分是连续的偶数,右边部分是连续的奇数(数量特征)。

【特征迁移】再看n=2的情形,结果同样如此:

1 2 3 4 5

10(偶) 8(偶) 6(偶) 9(奇) 7(奇)

─────────────────────────────────

11 10 9 13 12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11,10,9,13,12,其中左、右边部分分别是连续自然数,合起来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

上面2种理解都可迁移到一般情况。

【解法4】一般地,对n=2r+1,排法如下:

第一行是长度为n(n=2r+1)的自然序列(1,2,3,…,2r+1),第二行是紧接着的长度为n的自然序列(2r+2,2r+3,…, 4r+2,),其中第一个数2r+2排在第一行(1,2,3,…,2r+1)的“中线”位置。

1,2,…,r+1, r+2,…,2r, 2r+1, 1, 2,…, r-1, r,

2r+2,2r+3,…,3r+1,3r+2,3r+3,3r+4,…,4r+1,4r+2,

───────────────────────────────────────

3r+3,3r+5,…,5r+1,5r+3,3r+4,3r+6,…,5r, 5r+2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3r+3,3r+5,…,5r+1,5r+3,3r+4,3r+6,…,5r,5r+2,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同样可得到合乎条件的排法。

【解法5】一般地,对n=2r+1,前两行排列如下:

第一行是长度为n(n=2r+1)的自然序列(1,2,3,…,2r+1),第二行前r+1个为连续偶数,后r个为连续奇数。

1, 2, 3, …, r, r+1,r+2, r+3,…, 2r, 2r+1,

4r+2, 4r, 4r-2,…, 2r+4,2r+2,4r+1,4r-1,…,2r+5,2r+3,

( r+1个偶数 )( r个奇数 )

───────────────────────────────────────────

4r+3,4r+2,4r+1,…,3r+4,3r+3,5r+3,5r+2,…,4r+5,4r+4,

此时,每一列的和分别为4r+3,4r+2,4r+1,…,3r+4,3r+3,5r+3,5r+2,…,4r+5,4r+4,它恰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的一个排列,同样可得到合乎条件的排法。

其中以解法4最简单,解法5的“列和”最有规律,解法1最复杂,而命题组给出的恰恰是最复杂的一种。

利用解法4的构造方式,很容易将该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形。

例2、设X={1,2,…,n}能划分为r个子集A1,A2,…,Ar,满足|A1|=|A2|=… =|Ar|,且S(A1)=S(A2)=… =S(Ar),求所有合乎要求的自然数n、r。(原创题)

【题感】从目标看,欲求的自然数n、r,需要建立关于n、r的等式和不等式,这可先由等和划分,得到n、r满足的必要条件,然后再验证该条件是充分的,进而求出自然数n、r。

从条件看,划分涉及集合容量及元素和两方面的信息,自然想到考察|X|及S(X)来探索相关结论。

【必要性】考察|X|及S(X),得到如下两个等式:

n=|X|=|A1|+|A2|+…+|Ar|=r|A1|;

n(n+1)/2=S(X)=S(A1)+S(A2)+…+S(Ar)=rS(A1)。

由第一个等式可知,r|n;

再由第二个等式可知,n(n+1)=2rS(A1)为偶数,但这个估计是“无效”的,因为2| n(n+1)是显然的事实。

由此想到对第二个等式进行“换边”变形:不仅n(n+1)为偶,而且除以r后,n(n+1)/r仍为偶。此外,显然有r<n。

再注意到n/r为整数,从而两个结论可合并为:n/r、n+1中至少一个为偶,且r<n。

【检验】反之,当n/r、n+1中至少一个为偶时,是否一定可r-等和划分呢?用具体数据进行检验,发现该条件也是充分的。

我们只需将1,2,…,n排列成n/r行,每行r个数,使每列和相等,然后以每列数作成一个集合即可。

【充分性】如果n/r为偶数,令n/r=2k。注意n/r的意义:每个子集中元素的个数,可知按高斯方法将n=2kr个数如下排列即可:

1, 2, …,r,

2r, 2r-1, …,r+1,

… … … …

(2k-2)r+1,(2k-2)r+2,…,(2k-1)r,

2kr, 2kr-1, …,(2k-1)r+1。

(2) 若n/r为大于1的奇数,则n/r≥3(至少3行)。由“充要条件”知n+1为偶数,即n为奇数。又n/r为奇数,所以r为奇数,令r=2k+1。

只需前2行排成“列和”为连续自然数,后偶数行按高斯方法排列即可。前两行如下排列合乎要求:

(1,2,…,k) k+1,k+2,…,2k+1, 1, 2, …,k

2k+2,2k+3,…,3k+2,3k+3,3k+4,…,4k+2

────────────────────────────────────────────

3k+3,3k+5,…,5k+3,3k+4,3k+6,…,5k+2

综上所述,n、r满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r、n+1中至少一个为偶,且r<n。

如果n/r为偶,令n/r=2s,r=t(s、t∈N+),则(n,r)=(2st,t);

如果n/r为奇,则由“充要条件”知n、r都为奇,令n/r=2s+1,r=2t-1(s、t∈N+),则(n,r)=((2s+1)(2t-1),2t-1)。

综上所述,一切合乎要求的自然数n、r为(n,r)=(2st,t),((2s+1)(2t-1),2t-1),其中s、t∈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年级奥数专题02:数列
等差数列
小五等差数列习题
小学综合试题 (266)
等比数列
已知几个连续数的和,怎样求这几个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