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的对联、诗词都是运用什么方法抒发感情和阐发道理的?
userphoto

2022.06.09 湖南

关注

对联诗词这两种体裁不同于散文、小说等文体。它的特点是短小、精练。要在很短的篇幅内抒发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或者阐发一个深刻的哲理。一些著名的对联和诗词,仅仅两行或者数句就能把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就能把道理明明白白地说透。作者依靠的是什么方法?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这是本文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

一.把无形的“情感”和抽象的“道理”附着[fù zhuó]在有形的“景”与“物”上。

人类的“情感”,喜怒哀乐是何等的丰富多彩!这世间的哲理又是多么的复杂深奥!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可以洋洋洒洒把心中的“情”,世间的“理”表述分析得清清楚楚。而仅有两句的对联和数句的古典诗词要做到这一点就有些难度了。

然而,对联和古典诗词创作有着千年的历史积淀。深谙对联与古典诗歌创作之道的诗词大家们却可以在寥寥数语中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与“理”道尽。

两句对联,数句诗歌甚至胜过一部万字的小说和千字的散文而能流传千古。一副好的对联或者一首好的诗歌就恰似那景不盈尺的画卷,令人游目无穷;就犹如一个放在嘴里细品的橄榄,让人愈咀嚼愈有味道。

那么仅两行或者数句就能把人类所共有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就能把这世间道理明明白白地说透,这些擅于对联和古典诗词创作的精灵们到底依靠的是什么能力?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做到这一点呢?

作为文学创作中最凝练的体裁“对联”和“诗歌”作品,同其它文学体裁,比如散文和小说一样依然是凭借运用语言文字创造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如果说我们看绘画和听音乐是通过视觉、听觉直接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内容。对联和诗歌创作则是要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表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联、诗歌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尤其要有精美的语言,这就要更加讲求对语言的锤炼,更加讲求如何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对联、诗歌尤其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对联和诗歌中所蕴含的“情魂”和“理趣”是无形无体的。对联和诗歌创作必须寻找一个“附身”,附着在某种景与物上才能物化为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情魂”和“理趣”。

诗歌创作上有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宋人范晞语),“情”若离开“景”它就失去“附体”,无法呈现。所以“深于情者,正在善于写景”。清初诗论家叶燮说:“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赤露接诗集序》)“情附形则显”可以说是打开诗歌作品创作时如何展露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一把万能钥匙;同理“对联”创作也是这样,一副对联也要抒发作者的情感,也要阐发一定的道理。空洞抽象地抒情和讲道理是不可能感染读者的。好的对联创作也是要把对联蕴含的“情”与“理”附着在“景”与“物”上,才能把这“情”和“理”显现出来,感染和说服读者。

清初诗论家叶燮说:“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赤露接诗集序》)

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在名联中把对联蕴含的“情”与“理”附着在“景”与“物”上的例子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他在福建漳州任职时,为“开元寺”题写了一副对联儿: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①玄机、②弄

鱼穿地脉将月向水边吞。(③地脉、④挹

——朱熹撰 漳州开元寺书舍联

【注释】①玄机:道家称奥妙之理。这里指气候变化的规律。②弄:玩弄。引申为戏耍。③地脉:指地的脉络。这里指地下水渠。水流像人身血脉,故称地脉。④挹:吸取。

一副对联,两句话给我们展现的是两副画面,他笔下的飞鸟、游鱼生意盎然,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意趣,道理也就蕴含其中了。这虽是一副状景联,但寓意深刻,字里行间,饱含哲理: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这里,他告诫人们:燕子等鸟类尚且辨别、把握住气候的变化规律,戏耍于花间树林之中;鱼儿尚且能穿过地下水渠,游出水面,吸取春天的气息,何况是人呢?所以这副对联题在读书、讲学的书舍,就有着异乎寻常的深意,也用得恰到好处。他是给读书士子们讲道理,你们要珍惜大好时光,要把握时机,努力进取。

曾国藩曾经也写过一副对联儿:

不除庭草留生意,

爱养盆鱼识化机。

上联是说我有意不锄去庭院中的野草。这只是为了欣赏它的昂然生机和盈盈绿意;下联儿讲,我养盆鱼是因为通过它们可以亲近自然,领悟人生的乐趣,进而识得造化的玄机。这副对联受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称赞。陶行知他特意给自己取了一个号为:“不锄庭草斋夫”

朱熹、曾国藩这两个人写的这两副对联都是出自北宋理学家程颢的典故。在程颢的书斋窗前绿草丛生。有朋友劝他说,还不把这些草锄掉。他说,那可不行,我留着这些青青茂草正,是为了经常能见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程颢还曾在盆中养养鱼。读书讲学之余,经常看看这些鱼。朋友问他,几条小鱼有什么好看的。他说,我要观赏万物生生自得之意,也可以从中得到人生的启发。

朱熹、曾国藩他们依据北宋理学家程颢同一个生活典故写下了这两副名联。

好的对联都是在寥寥几十字中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又都是通过观察大千世界的万物的生存状态中得到顿悟,把从这些眼前景物中引发出来的哲理告诉给大家,使我们得到人生的启迪。这样的对联,往往为人们所喜爱,于是就让我们记住,并一代代流传下来。

清代王剡所题的天台万年寺联

又如清代王剡所题的天台万年寺联:

身比闲云 ,月影溪光堪证性;

心同流水 , 松声竹色共忘机。

其意是说:自身好比悠闲的白云,在天空舒卷自在,倒映在水中的月影和溪上的清光都能够证明自性本空;本心如同湍湍不止的流水,流转林间的松涛和青青碧绿的竹色,都共同陶然忘机,远离颠倒妄想的烦恼。
闲云与月影、溪光同证;流水和松声、竹色共乐,处处都有禅悦,都在寓意着了脱烦恼的契机。
该对联是在讲人和大自然万物融合为一体的一种人生的哲理:只要不和外物相违逆,随顺任运,便能真切体会佛法而得到度化;常随顺诸缘兴起,不受缠缚,自然就能了悟深沉的禅境。

还有一名联:(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作者为把宠辱不惊”的道理说清楚,以庭前的花开花落打比方:花开时,不因受宠而洋洋得意,因为这花会有衰落时;花落之刻,也不要伤心惊愕,因为这花还有花开时;

作者为把“去留无意”的道理讲明白,以那天上的云彩打比方: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呢?你去看看那万里碧空的行云吧!它们变幻万端,时而卷起,时而舒展开来。在你不如意时,不妨去做一下卷起的云彩吧,度过难关就像那天上的行云一样总会有舒展开来的时候。那天上的行云以不断变化的形态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不测,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学习一下这其中的智慧呢?

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就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其实我们的先贤哲人很早就懂得用天地万物的自然现象来抒发情感或者讲道理。比如:

周易《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释为:“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现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
天道的本质特征是是运行不息的意思——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止无休。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自立自强,奋发进取。
老子有“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弱者道之用(道,以弱为用)”(四十章)之说,讲的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所以他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意思是用兵逞强就会遭致灭亡,树木强大就会遭致砍伐。

周易《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用世间万物,尤其是运用许多自然现象来抒发情感和阐述道理可以把抽象的,空洞的,无形的“情”与“理”具象化,可以既生动形象又由浅入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二).把诗歌中蕴含的“情”与“理”附着在“景”与“物”上的例子: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创作更是如此。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诚如我前文所引用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宋人范晞语),“情”若离开“景”它就失去“附体”,无法呈现。所以“深于情者,正在善于写景”清初诗论家叶燮说:“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

比如诗人的内心的忧愁是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看那李白,以“抽刀断水”的具象化的动作来描写“愁”,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就把满腔愁绪说得活灵活现。类似写“愁”的还有李煜 《相见欢》:

李煜:《相见欢》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该词是李后主被掳之后所写,作为一个丧国的君主,他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地浸透了他的身心,在这里,词人通过“景物”来写情,寥寥几笔就把我们带入一种孤独、无望、凄凉、悲怆的意境中去了: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作者直抒胸臆:说“无言”,其实哪里会是无言呢?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会有许多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要诉说,只是落难之人此刻又会跟谁去诉说?而这诉说又会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无言独上”四字就把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显现给我们读者,我们似乎看到李后主面带凄苦凝重的神色,迈着滞重步履孤独一人登上西楼的情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宋人范晞语)他登上西楼凭栏之所见的是什么呢?仰望所见——“月如钩”

在古典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代表着思乡怀人。这如钩的残月不是圆满之月,寓意着国破家亡;再看他所处的境遇——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象征意义。古时梧桐常被植于庭院或水井旁,于是梧桐便有了故国故乡的象征文天祥在《重阳》中写道:“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这是文天祥兵败被捕后,在元朝狱中所作。重阳佳节,他望着囚室窗外的梧桐树,想起了万里之遥的家乡,窗外的梧桐也已凋敝,就像那家乡的秋色一般,无尽的眷念悲苦,便借由梧桐传递出来。

梧桐还往往传达离愁寂寞的怨景。“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摘花销恨旧风流”,(纳兰性德的《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雨打梧桐声声入心,思恋之人早已离去难寻,孤单寂寞的情绪因梧桐细雨而更觉绵长,就将这份忧思惆怅通过梧桐表达出来

李清照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同样的梧桐细雨,饱经流离之苦的李清照在极为孤寂凄凉的境遇中,也将这份怨景悲愁借由梧桐排遣抒怀一字便是一泪,一纸辛酸憾人心弦,可谓绝叹。

仰首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

李煜的这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梧桐”意象则兼有文天祥在狱中怀念故国故乡的象征意义,也象征着纳兰性德和李清照的孤单寂寞的满腔愁绪。不过他这种孤单寂寞不仅仅是个人的离情别绪,由于自己是个亡国之君,那种撕心裂肺的锥心怆痛就更加惨痛!昔日的人上人,今为阶下囚,正所谓:“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

李煜的这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寂寞描述所处的情境,用寂寞统领整个情绪,梧桐寂寞、深院也寂寞,是寂寞锁住了秋,亦或是清秋锁住了寂寞,“一切景语皆情语”,只因作者的情绪是寂寞哀伤的,移情于景,于是眼中所见之景就皆是寂寞的了。词人李煜治国理政不在行,却无愧是个写诗填词的大家,你看他,仅仅九个字: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绝妙地利用梧桐孤立深院的景象,将寂寞与清秋紧密的扣在一起,便更加增添了秋的萧瑟与作者的孤独与无言。

仰首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想起了丢失的故国家园,内心痛苦不已;

低头一地凄凉,他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此刻情与景已达到妙合无垠的境地

正如王夫之说的:“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

王夫之的意思是说: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名义上是两个东西,实际上密不可分。最高妙的诗作,二者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地。一般写得好的作品,则有以情写景的,或借景抒情的。

而李煜的这首《相见欢》正是对王夫之所称道的: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的最好印证!

总之,诗词大家以非凡的艺术创作能力借助鲜明生动的“景”与“物”来表现难以描摹的离愁别恨的例子还有许多:

有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有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有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有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仔细品读这些名言警句你会发现这其中有一个共同的艺术手法:那就是把无形的“情感”和抽象的“道理”附着[fù zhuó]在有形的“景”与“物”上,用世间万物,尤其是运用许多自然现象来抒发情感和阐述道理可以把抽象的,空洞的,无形的“情”与“理”具象化,可以既生动形象又由浅入深地打动读者的心。一言以蔽之:“情附形则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
宋词是一坛陈酿老酒,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品味宋词中的秋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