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化小说阅读指导
userphoto

2023.04.01 湖南

关注

散文化小说阅读指导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题型知识

阅读要点

不管什么类型的小说,都要注重对文本的阅读,都要改变重刷题、轻阅读的不良习惯,散文化小说亦然。阅读时,既要对所给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又要对文本局部进行精读。另外,小说这类文本答题有其特殊的规律,很多时候,一道题,常常需要结合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多个要素进行思考,因此在阅读答题时需要读者具有“统合”意识。

1.把握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考查小说阅读时,命题者通常会在题干中告诉我们选文是一篇小说,但究竟是否为散文化小说,则需要靠读者去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小说作者可以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小说具有“散文化”特征的作家有沈从文、师陀、汪曾祺、阿城等人,然而最主要的还是应该依据散文化小说的基本特征做出判断。

阅读时,既要关注散文化小说的“散文”与“小说”的特征,又要认真细致地品读文本,因为小说命题总体上虽然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等基本要素展开,但从不程式化,它特别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所以,确认文体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读懂具体的文本。

2.品鉴散文化小说渗透的散文艺术美

艺术之美,是散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在散文中,它的主旨可能会比较含蓄,多通过作者自然流露的情感来表现。在散文化小说中,虽然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背景、情节被虚化了,但依然存在,只不过在情节的复杂性、人物的典型性甚至主题的宏大性上,不如传统小说那么强烈而已,这是因为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被散文的艺术之美冲淡了。

3.玩味散文化小说营造的意境氛围

意境氛围,是散文中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在阅读散文时,往往需要借助各种方式来模拟、重现散文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与领悟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散文化小说也是如此。阅读散文化小说时,应当重视玩味散文化小说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之调。具体来讲,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大部分是通过营造气氛来实现的。

4.揣摩散文化小说的主旨

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易错警示

1.弄不清散文化小说与散文的主要区别。小说和散文的主要区别:情节上虚构与真实,表达方式上叙事与抒情,语言上明白流畅与优美。所以散文化小说实际上是弱化了小说的故事性,强化了抒情性。

2.考生对手法界定比较准确,但是缺乏分析。“手法+效果分析”是回答“艺术手法赏析”的规范模式,只点出手法而不准确分析最多得一半的分数。

3.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具体、不全面。考生没有建构牢固的小说知识理论体系,在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时,除了要关注正面描写外,还要关注侧面描写,而侧面描写是经常被忽略的。

4.鉴赏文本小说语言时,不知具体要点。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一般“铺子门”,十ニ块、十六块门板,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当,一家豫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高一丈,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店堂也异常宽大。西边是柜台。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润光洁。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由一个徒弟用白铁筒把酒在酒坛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齐齐排列着百十ロ大缸。缸都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盖子。下雨天盖上。好阳时下盖子晒酱。有的缸当中出一个深,如一小井原汁的油从井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小磨坊。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靠北是三间瓦屋,做酱菜、切萝ト的作坊。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缸就值不少钱!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他连老大。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还带着三个字“连万”——扎包一包里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就出来了。这种茶外皮是深紫黑色的,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起来很有咬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茶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站、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后记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小说在介绍酱园时写茶干只此一句,后文又具体写了茶干的制作工艺,巧用伏笔,详略得当,可见作者匠心。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与其做茶干无关,但能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观点:“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C.酱园的底子很厚实,但最终消失了,连老大的儿子不愿将其恢复,作者表面上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深层上则是借以展现社会变迁。

D.“后记”部分体现出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念,他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沉淀情感,去除浮躁,与技法相比,创作者的真诚态度更加重要。

2.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3.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错,“抱怨”应是“惋惜”,故选C。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财力雄厚;③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④开头详写酱园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的主旨。(每要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若从情节角度分析,酌情减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环境作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环境本身,以及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综合考量,根据文本的具体内涵,优化组织答案。

3.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点。①情节淡化。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完整的情节链,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②人物弱化。正文写连老大,只是简单概述,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③语言诗化。在介绍酱园和茶干时,语言洗练干净,文白相间,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④结构“形散神聚”。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酱园、茶干、连老大等,但都与传统工艺相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每要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散文化特点”不计分)

【解析】本题借助后记与正文的关系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意即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散文化可以从情节、人物、语言、意境和结构等方面思考。其中,后记中专门提及了结构:“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然后结合文本的具体特点组织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棋王(节选)

阿 城

(王一生延误了区象棋比赛的报名,等他到了,比赛已近尾声。于是,有人提出和比赛的前三名进行一场友谊赛,后来又有好几人报名,连王一生在内,共十人。)

①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出来一个人,半天才明白是借场子用,急忙打开门,共进去了九个人。冠军总不见来,有人来报,既是下盲棋,冠军只在家里,命人传棋。

②人是越来越多,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③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我不禁笑起来,过去给他拍一拍土。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王一生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一有动静,一起跑。”我说:“不会。只要你赢了,什么都好办。怎么样?有把握吗?九个人哪!头三名都在这里!”王一生沉吟了一下,说:“参加过比赛的棋路我都看了,就不知道其他六个人会不会冒出冤家。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妈的无字棋[注]”他的瘦脸上又干又脏,鼻沟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我离开后,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

④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⑤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⑥我不由伸手到王一生书包里去掏摸,捏到一个小布包儿,拽出来一看,是个旧蓝斜纹布的小口袋,上面绣了一只蝙蝠,布的四边儿都用线做了圈口,针脚很是细密。取出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我把它攥在手里。

⑦太阳终于落下去,立刻爽快了。

⑧我又进去,看见两个人从各自的棋盘前站起来,朝着王一生一鞠躬,说:“甘拜下风。”就捏着手出去了。王一生点点头儿,看了他们的位置一眼。

⑨王一生的姿势没有变,仍旧是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瘦瘦的肩挑着宽大的衣服,土没拍干净,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喉结许久才动一下。我第一次承认象棋也是运动,而且是马拉松,是多一倍的马拉松!……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眼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⑩我出来,天已黑了。有山民打着松枝火把,有人用手电照着,黄乎乎的,一团明亮。这时墙上只有三局在下了。

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红子儿半天不动,大家不耐烦了,嗡嗡地响成一片。

忽然人群乱起来,只见一老者,由旁人搀着,慢慢走出来,嘴嚼动着,上上下下看着八张定局残子。众人纷纷传着,这就是本届地区冠军,是这个山区的一个世家后人。只见老者进了大门,立定,往前看去。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

半晌,老者咳嗽一下,底气很足,十分洪亮,在屋里荡来荡去。老者推开搀的人,向前迈了几步,立定,双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朗声叫道:“后生,老朽身有不便,命人传棋,实出无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作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

王一生再挣了一下,仍起不来。我急忙过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来。半晌,他才呜呜地说:“和了吧。”

人渐渐散了,王一生还有些木。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棋子,就张了手给王一生看。王一生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的一声儿吐出一些黏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大家都有些酸,扫了地下,打来水,劝了。

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火在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被子,沉沉睡去。(有删改)

 王一生的妈妈起初反对王一生下棋,后来同意了。她捡牙刷做了一副无字棋,临终前送给了王一生。

答案

1.(1)运用反复手法,重复了两遍喝水的动作,突出了紧张的气氛;(2)多用动词,几乎每一句都用动词,有很强的画面感;(3)全用短句,有传统说书的意味,给人以紧张感。(答“多用口语”也可,如儿化音、拟声词等)

2.(1)“铁铸一个细树桩”,运用比喻手法刻画出此时的王一生全身心沉浸于棋局之中的形象;(2)运用夸张手法写聚在乱发中的生命,体现了王一生下棋时所散发的逼人气势。

3.(1)千人观战,吵嚷成一片,棋局开始后却又是无比安静,棋局牵动人心,以此烘托王一生棋艺的绝妙高超,远超世俗。(2)八人先后认输,老者先是在家传棋,后亲赴棋场,细看其他八局,再高度评价王一生,以此烘托王一生棋力的境界已到世间罕有。(3)棋局进行中王一生肉身的萎缩迟钝,烘托着王一生作为棋手精神存在的巨大。

4.(1)体现了儒家的孝道。小说中写到了“妈妈的无字棋”,寄托着王一生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感激之情。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尽孝,代代相传,社会和谐美好。(2)体现了儒家“由器而见道”的哲学思想。王一生悟到了老者的棋技熔儒、道于一炉和“中华棋道”。棋争胜负,但真正的高手必须忘怀胜负,才能战无不胜。人生亦如是,功利之心太盛,很难取得成功。(3)体现了道家的无己境界。王一生加入比赛后,满怀热忱,全心投入。同样,全心投入生活与工作才能有幸福的人生。(4)体现了道家的无功境界。王一生答应老者提出和棋,不执意于输赢,就是一种无功境界。下棋可作消遣,也可视作一种精神追求。人生要谋衣食,但又不能只谋衣食。(答体现儒家的“和为贵”也可)

5.(1)在人物塑造上,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一段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王一生身处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2)在情节设计上,小说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王一生与八位高手进行“车轮大战”,最后却同意了老者的“求和”,暗寓了中华文化“和为贵”的理念。(3)在语言风格上,写景状物力求文字简省,刻画人物时语言古朴、简约而含意丰厚,如王一生像“铁铸一个细树桩”,显示了作者对民族语言美学特色的独特把握。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菱 荡

废 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度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度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菜园也在这里。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而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竭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被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菜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如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

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从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条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条是黑的,一条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吓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着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

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地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菜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杆来吃。

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

烟杆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

“哎呀——”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

1927年10月

(有删改)

1.请分析第四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塑造陈聋子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通过片段式情节构成一幅过去南方水乡世俗图。请择三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来洗衣的女人们不仅搅动了菱荡的水,搅动了菱荡的深谧、寂静,而且也搅动了菱荡人的平静生态,给整个菱荡注入了活泼的生活气息。②这句话更说明这片刻的喧闹正是菱荡的一段小插曲,菱荡惯常是深谧、寂静的,这反衬出菱荡的静、深。

2.①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人物悠然自得的心理。②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陈聋子自语“聋子”,与人们叫他“聋子”,以及他清楚地听到女人们的对话,三者相映成趣,意味隽永。

3.(1)正面描写:①语言描写:陈聋子对神话真实性的质疑体现了其直率、质朴的性格。

②动作描写:陈聋子拔萝卜给人和交钱给二老爹的动作描写体现了其善良、憨厚的品性。

③神态描写:陈聋子被狗吓得呆住、对小姑娘格外热情的神态描写体现了其淳朴、热情的品性。

(2)侧面表现: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都以为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他,喜欢他,打趣他,体现了其讨人喜欢的形象特点。

4.①神话传说这一片段点出了南方水乡常有的桥和塔,突显了菱荡的神奇和美丽;②来菱荡洗衣的女人洗衣这一片段折射出农民的生活状态;③陈聋子送菱角去石家和送萝卜给洗衣女人的情节反映了南方水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淳朴融洽。

5.①通过片段式的情节,再现了一幅过去南方水乡的世俗图,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②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了农村美丽的风光,表现了自然美;③通过人物描写,反映了农村人与人之间淳朴融洽的关系,揭示了人情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文本)汪曾棋《茶干》、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阅读训练
【微专题】散文化小说知识点总结(笔记 精选好题)
2021年高考语文考得这么变态么?“文本是小说还是散文?”傻傻分不清楚怎么办?
《棋王》王一生,“吃”和“棋”就是理想
寻根小说——阿城《棋王》
阿城小说《棋王》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