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 小说)的备考:注意这些可能产生的新考法!
userphoto

2023.04.06 湖南

关注

未来的高考可能产生一些更加体现指挥棒精神的新题型,这些新题型背后的命题意图值得大家深入探索。请看下面的例题和题后解析。

例: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报秋    

作者: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命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问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便”和五个“领取”,有人认为,这两处的语言风格突然改变与全文不合,因此这两处是他人修改的。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思考。

参考答案:

这两处风格突变是配合作者情感表达需要而发生的,不是他人修改。

理由:

1、第一段的六个“便”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最后一段的五个“领取”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3、两处的语言风格突变正好配合了作者的情感抒发。第一段的长句和最后一段的短句使全文对玉簪花的情感发生了富有节奏的起伏变化。

解析:

该题从语言角度作为测试的切入点,达到以点带面,全面考查考生对语言风格和作者情感的理解。高考命题人越来越关注文章的语言风格,在他们看来,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语体”和“语言面貌”是融于一体的。因此,在备考指导中教会学生分析现代文(小说、散文)的语言风格、语言面貌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不能静态地停留在记忆一些语言风格的术语,然后套到作答中。本题设题角度就是开放性,让考生捕捉语言风格突变处,并动态联系局部的语言风格突变与全文的抒情脉络之间的关系。

命题分析

基于这样的命题导向,我认为今后在进行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的训练和备考指导时,老师应在原先的基础上做好这三件事:

1、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向学生补充文章“语言风格”的一系列术语;

2、给一篇语言风格发生突变的小说或散文,如2014年全国卷2的《鞋》、2016年全国卷1的《锄》,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捕捉文本局部的语言风格突变。这个指导要注意精细,精细到分析哪些词语的“违和运用”导致语言风格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多关注文章主题、人物形象、情感理解分析以外的题型,指导学生建立语言风格分析题的答题模式。基本模式可以是:先描述用词和句式,然后给需要赏析或比较的语段定性(这里的语言风格有何特色),最后结合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有何特征或为何改变。

此外,在小说阅读中还需重点指导学生会分析“作者的匠心”,例如这类的试题:

小说创作的大忌是大量对话,但本文的主要篇幅为马千里与妻子对话。请简要分析作者的匠心。

按常理,抗日英雄都应当具有上述材料中人物的形象特征,为什么小说的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个老头作为“抗日英雄”?请结合你对小说理解加以分析。

处理这类问题,需要指导学生遵循两条思维路径:

1、回想阅读经验:自己经验中,记忆中读过的小说是否存在类似的“反常”,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反常?这样的反常达到了什么效果?

2、呼唤阅读直觉,再转成书面语:鉴赏小说的阅读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捕捉自己一瞬间的直觉。将直觉的那些口语化词语(如“不生动”、“不能制造新鲜感”、“虚假意味太浓”)通过结合文本的追问,上升成切合小说结构特色的书面术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阅读中,语言风格题该怎么答?
高考:全国卷语文在2019年可能有这些新变化
教你高考语文如何突破140分:现代文阅读技巧篇
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6——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小说阅读题——入门到精通
第80节:语文阅读理解文学类文本(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