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文言文的第六把钥匙:虚词(2)
userphoto

2023.10.28 湖南

关注

一、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1、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于,对。

2、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于,对于。

二、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在。

2、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于,在。

3、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在。

4、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于,从。

5、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于,从。

三、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于,跟。

四、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于,到。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于,到。

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1、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于,比。

2、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于,比。

五、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于,被。


一、动词,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为,变成。

二、动词,以为,认为。

例: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为,认为。

三、判断词,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为,是。

四、介词。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例:

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为,被。

五、介词。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为:为了。

六、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为,替。

七、介词。对,向。

例:为之奈何?(《鸿门宴》)为,对。

八、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为,等到。

八、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呢。

一、给予,授予。

例:与朱元思书。与,给予。

二、结交。

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三、 和、同、跟。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与,和。

四、参加。

例:蹇叔之子与师。

五、赞赏。

例:吾与点也。(《论语十则》)与,赞赏。

六、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通“欤”,语气词。

一、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1、敏而好学。(《论语》十则)而,而且。

2、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而,不译。

二、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而,不译。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而,就。

3、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而,不译。

三、表顺承的连词,相当于“然,这样”。        

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鱼我所欲也》)而,然后。

四、表顺承的连词,可译为“就”。

例:1、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而,就。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而,就。

五、表递进的连词,而且。

例: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而,而且。

六、表假设,如果。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而,如果。

七、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而,却。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而,却。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而,却。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而,却。

八、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1、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而,着。

2、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而,着。

九、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而,你。

一、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则,就。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则,就。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就。

4、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则,就。

二、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则,如果。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如果。

三、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则,却。

四、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则,就是。

五、副词,那么

例: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那么。            

一、副词,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乃,竟然。

二、副词,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1、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乃,于是,就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乃,才。

三、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乃,是。

四、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乃:你的。

一、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也,语气词,不译。

二、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也,语气词,不译。

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也,语气词,啊。

四、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也,语气词,呢。

五、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也,语气词,不译。

作者简介:徐世奎,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读者》《中学生阅读》《中华活页文选》《教育时报》《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等报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最全!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汇总|初中建议收藏
2016年高考必备|高考文言文须掌握这18个虚词的用法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分类复习汇总(下),初中生都在看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积累2:常用虚词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学生用心复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