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学习:67条-69条

伤寒论学习小组讨论记录

主持人:林利城老师

参与者: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梁天、符英、刘敏、陈小芳、丁国才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讨论伤寒条文:67-69

时间:201708月0820:00-21:00

地点:中医临证经方论坛群

钦州林利城: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我们今晚是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61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林佳明: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陈小芳:67条,本属太阳,误吐下后转属太阴。病变证机是水气逆乱,病证表现是胃脘满闷。

水气内停而上蒙清阳则“起则头眩”,水气内盛而壅遏经气血脉则“脉沉紧”。刘渡舟认为:以苓、桂为君,白术、炙甘草为臣,茯苓在方中的作用有四个方面:

即甘淡利水消饮,宁心安神定惊,行治节之会,利肺气以通水道,健脾助白术以利水湿;

桂枝在方中有三个作用:即通心阳而消饮,下气降冲,补心阳以制水饮,若无桂则茯苓不能通心阳而降冲逆,无苓则桂枝不能化饮利水。

因此,苓桂配伍,相辅相成,实为通阳降冲,化饮利水之主药。方中更以白术健脾制水,炙甘草助桂以通阳。本方实为苓桂剂的代表。


林佳明:脾阳虚水停的证治,脾阳虚,运化失职,水气内停中焦,出现心下逆满,水气具有流动不居的特点,水气向上冲逆,水饮内阻,清阳不升,则起则头晕,脉沉紧,为水寒病特征。


陈小芳:治水气常用的方子。


陈青:条文67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反用吐下,损害中上焦阳气,心脾阳气虚而导致水气上冲,引起”心下逆满”,和”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说明病人头晕很厉害。我认为造成眩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以上养清窍;二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被水寒之气所蒙蔽。”脉沉紧”,我觉得是沉弦之意。

沉主里,又主水病,弦主饮邪,沉弦正是水气为患的脉象。脉沉紧又可以提示,伤寒经过吐下后,病已经离表,当然也不能再用汗法解表。如果再用解表发汗,就可能伤动经脉之气,即”发汗则动经”,使阳气更虚,不能荣养筋脉,则会”身为振振摇”。

治疗当用温阳健脾,降冲利水之法,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阳虚重者用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等证。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


符英:67条,伤寒吐下后,伤脾胃之气,致运化水湿乏力,水饮内停,逆上冲胸,这也有一个太阴的表现,水饮上蒙清窍,则见头眩,在这个基础上,如果用发汗的方法,更伤阳气,经脉失于温养,加上水饮停滞,致使身体动摇不能自已,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能温阳化气,推动水湿运行,又能温通经脉,有医家认为这首方反映了张仲景以温药来和病痰饮者的思想。


林佳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


陈青:重点是脾阳虚水犯。


陈小芳:治中焦水饮。


林佳明:茯苓健桂剂,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茯苓与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白术健脾燥湿,体现了补土制水理论。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茯苓与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白术健脾燥湿,体现了补土制水理论。


刘敏:对67条理解:本条条文临床应用广泛。林老师也常在门诊及病房使用,效果不错。

有些病人有比较明显的气上冲胸、头晕等典型症状,符合苓桂术甘证。往水饮病方向考虑疾病给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收获甚多。

伤寒误治(下法、吐法)后致脾胃损伤、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水饮内停,气上逆而不降,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因阳虚,清阳不升,水饮上蒙,故头晕。中阳不足、水饮内停,故脉沉紧。

故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以茯苓、白术化裁心下之水,以桂枝、甘草降上冲之气,可治疗心下之逆满,并除去眩晕。《金匮要略》有条文:心下有痰饮,胸协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另条文言里虚发汗后的变证,出现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考虑为水饮之邪停聚于下焦,泛溢周身,阳虚水泛,经推测应用真武汤。


林利城:吐下之后,伤及脾阳,运化失职,水饮内停,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心下逆满;水气上逆,则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沉主里、主水,紧则为寒,乃阳虚水饮内停之脉象。故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化气,健脾利水。


陈小芳:可发为头晕目眩,畏寒肢冷等,倒是大便溏烂的临床不怎么多见。


林佳明:@辛夷 有认为这是一条返过来的写法,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再次强调了脾阳虚水饮内停。


林利城:“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是说若误用汗法,则会伤阴,筋脉失养,会出现身体振振动摇的现象。


林佳明:不应该发汗,再次发汗就会如何如何。


林利城,我也觉得是要调理语序。


林佳明,比之苓桂术甘汤的起则头眩,再发汗出现的身为振振摇应该是进一步加重了。
林利城,水饮内停之症临床上很常见。


林佳明,这个利城老师应该有很深的体会,特别是脑病科的病人。

许永方:我对68条的理解:伤寒吐下后伤及脾阳,阳虚不能制水,水气上逆引起的心下胀满,气冲胸膈,水气蒙蔽清阳引起的起则头晕,沉紧脉就是沉弦之意,沉主里,弦主饮。


林佳明:这条因为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一一展开了,我们还是要熟悉内经的关于水饮的论述。


刘敏:以前鉴别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记得说是从部位上是水饮停聚下焦和中焦的区别。那发汗后。水饮之邪是如何发展的呢?


林佳明: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陈青:条文68发汗后,外虚阳气,阳虚而神志浮越。用下法后,内伤阴液,阴虚而阳无所依。阳气虚衰,神不敛气,阴气虚衰,神气失养,而出现烦躁的症状。用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宁心安神。


高一萍:苓桂术甘汤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需要鉴别哦。


林佳明:@钦州-高一萍 苓桂甘枣汤倍用茯苓利水平冲,配伍大枣缓急平冲,用心阳虚的水气上凌的奔豚证,本方脾阳虚停水证。


陈青:我在书上大多都是以方反推证的。


丁国才:67原文理解:病变证机是水气逆乱,水气内停清阳不升,治疗应该温阳健脾利水。


刘敏:对68条理解:表证发汗后,反恶寒,说明病为表证解而里证未解,即里虚。考虑过汗伤阳。卫阳失其温分肉之效,故恶寒加重,出现手足厥冷。芍药甘草汤可治‘脚挛急’,根据本条文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可推测本病应有脚挛急的表现。芍药甘草附子汤可复阳益阴。复阳气,恶寒自止。


许永方:68条从方剂组成看,我认为是发汗后造成的阴阳俱虚证,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甘草配附子辛甘化阳,这条可以与70条相对比来看。


林佳明:太阳病发汗,还是恶寒,应该属于虚证。而且是阳虚,以方测证,还有阴虚,阴阳两虚。


符英:68条,发汗说明原来是太阳表证,但是汗后恶寒说明阳气受损,身体失于温煦,虚为阳虚。


林佳明:阴虚的症状说的不明显,芍药益阴养血,甘草甘温补中,附子温阳祛寒,阴阳双补。这首方芍药甘草汤加附子嘛。


高一萍:反恶寒,非独阳虚之象,而是阴阳俱虚。


陈小芳:68条,发汗后恶寒,气随津脱,阳气无以温煦,此为正气亏虚。予甘草补气;芍药合甘草,酸甘化阴,滋阴气;附子温经扶阳。这是太阳转属少阴的证治。


林佳明:@钦州—陈小芳 小芳,你觉得这条属于什么病?太阴少阴合病么?


@钦州-高一萍 伤寒论的反都很有意思。


陈小芳:是啊,下一条也是,太阳证的病变。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刘敏:对69条的理解:表证发汗或里证攻下后,病不解出现烦躁者,考虑为误治后伤及阴阳,出现阴阳两虚症候,并用茯苓四逆汤,故此烦躁应为阴证,非大青龙汤证、承气汤证之烦躁阳证。同时推测病人可能还有四肢厥逆、恶寒等阳虚表现,脉可能为浮而迟或者浮大而弱、沉迟、微而欲绝等脉象。


陈小芳:69条,此为太阳转属少阴、太阴的重症,发汗后里阳虚,下后阴液亏虚,阴阳两虚,内生虚烦。四逆汤回阳救逆,人参大补阳气。不理解为何用茯苓。《药性赋》有:(茯苓)阳中阴也。益气而和中,津液少而能生。


丁国才:伤寒68条文理解:太阳病,本应发汗解表,今发汗后反恶寒说明发汗后耗阴伤阳,证属里虚。


符英:汗下之后,伤阳伤阴,阴阳两伤,但是阳气受损多于伤阴,且出现一个烦躁之证,推断是不是有虚阳外浮才表现烦躁之证,而且很多人认为这条有少阴的表现,这条还有一些隐藏的症状没有被写出,如脉微细、四肢厥冷、恶寒,因此用附子干姜制品回阳救逆,人参与茯苓取其安神宁心之效。

能引起表证和烦躁兼而有之的情况有五种:

1,内伤在阳,外感寒邪——阳郁而烦;

2,热邪内郁,外感风邪——热郁而烦;

3,内伤阴气,外感温邪——阴虚热盛而烦;

4,内伤营血,外感风邪——血燥而烦;

5,肾阳虚损,外感寒邪——亡阳而烦。


林利城:太阳病当有恶寒,发汗后,表证不解,恶寒反而加重,考虑为汗后伤阳,故称“虚故也”。以方测证,方中用到芍药甘草汤,则考虑阴液亦伤,根据芍药甘草汤证,本病应该还有脚挛急症状。


高一萍:烦躁,近乎于阴阳离决的烦躁。


曹丽君:烦是阳不得阴,躁是阴不得阳。


林佳明:第一种病(阳郁而烦),用麻黄汤汗之,则表证和烦证自除;

第二种病(热郁而烦),用越婢汤发汗表证可除,用承气汤攻下里热可除;

第三种病(阴虚热盛而烦),用越婢汤发汗,则表证和里证可除;

第四种病(血燥而烦),需养血祛风,汗、下都是错误治法,但此病的主症是燥和枯,本证没有提起,说明非属此病;

第五种病(亡阳而烦)


陈小芳:有没有痰扰而烦?


林佳明:@钦州—陈小芳 有哩,痰郁不仅烦,还会癫,狂。


林利城: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附子干姜汤的烦躁。


高一萍:四逆汤回阳救逆,人参茯苓配伍,有安精神、定魂魄,以安抚阴阳离散之心神不宁


陈青:条文69,此条重要症状是烦躁,为发汗下后反生之烦躁,亡阳假热所致的烦躁,非实热烦躁,阳虚水饮冲动而烦。方中四逆汤补少阴之阳,阳长则阴消,正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不迫阳,烦躁自止,参、苓补脾益中气,正气足则邪气却。


林佳明:茯苓四逆汤主之:应该用茯苓四逆汤主治。本方即四逆汤加人参、茯苓。四逆汤回阳救逆;人参补气生津除烦;茯苓镇静安神。正好合证。


其一,再次强调排除诊断法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其二,界定亡阳型外感病的病机:肾阳欲脱,外感寒邪。


主症:恶寒、烦躁、胸闷。禁忌:不可汗,不可下。治疗:回阳救逆,益气生津,镇静安神。


莫春宏:@曹丽君~吉林 烦是阳不得阴,躁是阴不得阳。学习了!


高一萍:病仍不解 ,不是言表证未解,而是言其病候未愈


莫春宏:@曹丽君~吉林 烦与躁相近,怎么区别呢?


曹丽君:烦是心里,躁是四肢。


高一萍:《伤寒论》研究发热病,由于疾病自身的病机,或由于机体既往宿疾等因素,在发病过程中,或表现为寒证,或热证,或亡阳或阴竭。


本条“发汗、若下之”泛指治疗过程,包括治疗不当,非仅指汗下。


林利城:发汗或误下后,伤及阴阳,阳气亏虚,虚阳浮越,故而烦躁,方用四逆汤温阳,用人参益气养阴,茯苓宁心安神。本条文以阳虚为主,故本方以温阳为主。


有医家认为本方重用茯苓,推测可能本病有水饮内停之象,阳虚则水饮内停,水饮凌心亦可见有心烦,所以用茯苓健脾利水,我觉得这样的理解也是正确的,也符合常理。不管是与四逆汤合用治疗虚阳浮越引起的烦躁,还是阳虚水泛引起的烦躁,都可以使用茯苓。


林佳明:《神农本草经》:【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


@广西钦州–林利城(学委) 我觉得你的理解很好。


@钦州-高一萍 对的,很多治疗方式不对引起。


莫春宏:茯苓,能使水往下走,肯定有治气逆作用。
水随气走,气上水也上,气下水也下。

高一萍:凡或汗或下,病不解而生烦躁者,皆土败水毁,阳根欲脱,宜茯苓四逆汤,参甘培其中气,姜附温其水土,茯苓泻其肾邪。


符英:请教各位老师,本经中茯苓治寒热,怎么理解?


莫春宏:茯苓渗湿,湿去热孤,易退,叶天士治热大法。湿去,阳通,则寒去。


吴根胜:还是取其药性之功,健脾,渗湿利水,寒热无所依。


林佳明:茯苓主治“寒热烦满咳逆”,其重点是咳逆,即咳嗽、气喘等。虽然现代教材中并未提及本品主治咳逆,但用于痰饮内停,肺气上逆而致的咳嗽,茯苓为常用之品,小半夏加茯苓汤、小青龙汤加茯苓等均为常用方剂。

另外,茯苓治疗失眠大家可以参考,我在临床中用的很多,温胆汤中茯苓,茯苓本身具有一定的健脾安神作用,特别是茯神,安神作用较茯苓强。就安神作用而言,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等名方均含本品。仲景之用茯苓,小剂只用三分(散剂),大剂则用半斤,可谓剂量悬殊,遂加大茯苓用量,意在渗湿安神。随着茯苓剂量的加大,疗效越来越好,舌苔亦由稍厚转为薄白,后来茯苓剂量用至每剂100,茯苓用于宁心安神时,剂量宜大,可用至30~100克;利水渗湿之用时,剂量宜中,一般为15~30克;用作健脾补中时,剂量宜小,以6~12克为好。


莫春宏:一味中药的主治作用,很多。水气袭肺致咳,茯苓能消水气,自然平咳,这样可以说茯苓止咳。


林佳明:茯苓有安神,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之功,故无论虚实,皆可投之,这是茯苓安神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他安神药物所不可替代的。其力虽薄,只要药量恰当到位,亦不失为一味功效独特的安神良药。供各位同道参考。


@上海—肖春宏(学委) 都可以说是通过健脾利小便实现。


吴根胜:我那天第一次听利城老师的分享,之后就用了苓桂术甘汤给自己,那种气上冲心的眩晕得到了大大的缓解,今天又听了这么具体的讨论,真棒!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了,欢迎各位同道老师们分享自己医案,能够让大家一起学习,众人拾材火焰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渡舟医案:发汗变证
【《长沙方歌括》 白话版】卷二 太阳方
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发汗后虚实寒热的辨证方法
伤寒杂病论第67条、68条统一发送!!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12)搜狗网页
奉献部分《医家枢要》第一《伤寒论辑要》连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