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问题化学习的随笔小辑

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习素养

龚春华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具体地说就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不时地遇到一个又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发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求知。“创设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恰到好处地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信息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而富有价值地设疑,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改变学生的被动参与和机械接受的学习现状,使学生以主体身份与教师展开积极的互动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增强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对同伴的课堂观摩,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 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以集图文声画于一体的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相关信息,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我在执教《永远执著的美丽》这篇课文时,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朗的一段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敬一丹慷慨激昂的声音在我们耳边回荡: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四个四字短句整齐排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有赞美的情意,有含蓄的意蕴。袁隆平到底是怎样的一介“农夫”呢?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二、 创设问题情境

书,只是借助文字从表面去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是表演,那么就必须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演,可以提升教学实效。

听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教学《门外有敲门声》一课,就采用了这种形式。《门外有敲门声》通过一个精心构思的故事,着力陈述科技发展能造福人类,但也有可能违背人类的根本利益,尖锐地将克隆技术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潜在冲突呈现在者面前,提醒人们不能盲目发展科技。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老师叫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格林先生”、“格林太太”和他们的儿子“吉姆”。学生要还原课文中的场景,不仅要熟悉课文内容,还要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理解,并配以相应的动作、表情,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便利?到底应如何发展科技?相信,每个学生都会通过研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三、 辩论赛创设问题情境

辩论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有助于学生获得对该问题的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比如《羚羊木雕》一课,讲的是“我”在妈妈的逼迫下把送给最好的朋友万芳的羚羊木雕要回来的故事,那么“我”该不该这样做?有的学生认为:不该这样做,这样伤害了“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有的同学观点相反:羚羊木雕那么贵重,肯定得要回来。老师灵机一动,针对大家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开展了一场小型的辩论赛:挑选八位同学分两组,分别为正方和反方,其余同学当观众,老师是主持人。通过辩论,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和父母要经常沟通,这样才会避免很多矛盾的产生。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学习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张叶梨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也就是说,教师中还有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因而研究课堂教学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作为教师,我们有理由为学生创设一种有效提问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每天在轻松、愉悦、有效的氛围中思考与学习,减缓他们的压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技能。

我校在第二轮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中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讨课。从备课组的同伴邀请课到教研组的集体听评课再到全校的各学科研讨课,可谓是全员参与、扎实推进。在语文教研组两周一次的研讨课中,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生命灵动起来,每一位任课老师除了自己学习、反思、磨练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外,更主要的是和大家一起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教学设计、研究课程标准。

上学期,我在教研组内进行了公开课《称赞》的教学研讨。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分析,讲解课文,而是充分创设情境,以问题为引领,以情感为纽带,以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重点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情朗,并展开想象,感悟称赞的真诚和因此带来的神奇效果。如教学“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时,我先让学生给”你真能干”换个说法,再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一个比一个好”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进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接着,让学生想一想:小刺猬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并通过自己的朗表现出来。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小刺猬当时没有称赞小獾,而是嘲笑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结果可能会怎样。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中,深入地走进了文本,走入了课文情境,与小动物同命运共呼吸,最后有感于心,化而言之,实现了自我超越。

在“课堂有效提问”为主题的系列研讨课中,大家一起讨论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逐渐探索总结出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些误区与策略。课堂提问的误区:“以师为主”的自我问、“复杂深刻”的艰涩问、“越俎代庖”的独角问、“漫无目的”的满堂问、“简单肤浅”的是非问。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策略一:观念先行,奠基课堂有效提问;策略二:人文性和工具性合一,寻找有效提问的“支点”;策略三:端正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追寻有效提问的平衡;策略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策略五: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

每次研讨都能调动集体的力量,不但让上课教师在课堂有效提问的操作上有所提高,更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

以问题场为导向的语文课堂教学 

翟晓琴

《哥伦布竖立鸡蛋》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要求学生用心文,边边思,可以针对课题、课文内容等提出问题。基于这一目标与我们的“使觉课堂”的研究主题相吻合,因而选择了这篇文章作为课堂变革的研究课例。

内容确定了,但是如何确立使觉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形式呢?我认真研了视觉课堂变革的方案结合学生的现状决定

一、确立以问题场为导向的语文课堂教学

“使觉课堂变革”的目标就是从“解决问题”到“问题解决”的转型,所以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课前问题准备、课中问题导学、课后问题延伸,来唤醒学生能动的学习态度。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名词叫问题集中营,意在将学生感知课文后的疑问集中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去一一探究。但仔细斟酌后觉得叫“问题场”更为妥当,因为“场”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情境,问题的产生或者交流一定是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这个“场”里面可以有不同的反馈,可以通过一个“场” 产生一连串由浅入深的“场”,更重要的是 “问题场”中的一些问题能引发学生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欲望,能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他们进入质疑探究的思维状态。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创设一些情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或激发他们思维的冲动。从三大块面来体现:首先以听写的方式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先。”通过师生交谈揭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和哥伦布的话进行质疑,顺理成章的梳理出一些关键词为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做铺垫。在这样的问题场中,学生提问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很快进入状态,解决问题也更容易。其次,深入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运用补充资料、指导朗、想象说话训练等一系列方法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当学生细文本后能快速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激活思维,问题接踵而来:发现新大陆究竟是不是一件平常的事?达官贵人为什么要抹杀哥伦布的壮举?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达官贵人为什么一开始说把鸡蛋竖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后来却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此时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更有深度,更有价值了,他们发现了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中心的问题。对于较难的问题我则让学生通过小组探讨的方式,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发挥集体的智慧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一节中哥伦布离席时那番话的含义。在整堂课中,学生能从提出简单问题到课文重点问题再到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可见他们的提问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也不乏有些学生为提问而提问,缺乏思维性或问题过大,无法解答,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或点拨,这一点在今天这堂课上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到位。

当然语文有它的学科特点,在关注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同时我也关注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关注语言的表达

,是一个亲自感受、体验作品语言魅力,掌握语言运用规律的过程。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要学生去研究语言,而主要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式,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始终关注着阅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点是否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内化为语言的运用和实践能力。

  我给学生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识记或一般性地了解,而是要求学生运用课内外的资料,在达官贵人们面前为哥伦布辩护。这不只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哥伦布的伟大,而是同时将课内外的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要从这一系列的资料中选择、概括、提炼出相关的观点和证据,并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加以解释说明。学生不仅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而且对信息的获取收集、加工处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促进了学生基本能力的整体推进。

     我的这堂课还有有许多不足,请各位专家和领导多提意见。最后我想说:使觉课堂变革已经开启,我们都在摸索,尝试,这条改革之路也许不那么顺畅,也许会面临失败,也许……,但是我们在努力,我们在前行,我们敢于创先。

对问题教学法的一点理解

丁春华

曾几何时,针对“满堂灌”的现象,在教学中以“问”取代了“讲”。备课时总考虑问题设计,上课时总有问题串起教学各环节。问题教学法于是兴起,它也符合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可又出现极端现象,存在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教学实情。这极有可能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被问题牵着鼻子走,更坏了思维,脑子成了不会提问题的空壳,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鉴于此,在此浅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问题教学法实际运用于:1、新课导入,设疑置问,吊吊胃口,激发学习热情,便于切入教学重点。2、细化重点,以问析疑,逐层深入,启发前进,达成目的。3、淡化难点,以问激问,共同讨论。4、设置问题,联系课内外,延伸拓展,调动储备,加强实用训练。5、质疑求学,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问题教学法是教法,也是学法。有的课堂,尽管课堂上问题颇多,似乎热热闹闹,可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根本就不问,或者不会问。其实,学问学问,学和问紧密相关。学,须得要问,而有问,才能真正有所学。问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有问题,而且肯问、会问的话,那么这种学习则完全是主动的。只有主动问、主动学,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才能真正做得学问。如果学生自己有问题,而且肯问、会问的话,那么这种问应该是有选择的,问其所以要问者,问其关键所在者。这种有选择的问比起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问、随意问,则要强出许多倍。所以我认为,在问题教学法中老师的责任不在于问学生,而在于教会学生会提问题,会问老师、问文本。

教会学生善于发问,这应是问题教学法的实质。其“问”的重点应是学生问,问老师、问文本,甚至于延至问相关的课外问题。而老师是否不需要“问”呢?学生有时不很会问,问得过“小”,或问得过“大”,或只问表象不问本质,此时,还是需要老师适时地,有引导性地提问。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有关内容,能由“一问”激起“多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教学中,头绪繁多,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确非易事,弄不好就又成了“满堂问”或“满堂闹”。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得不到切实的训练。当前,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已提到了首位,语文教学既要承担起母语教学的特殊使命,又要发展学生思维和个性,培养美好情感,可谓任重且艰。为了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我认为,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要来个大胆的改变。对待各个教学环节,不能拘泥于老旧的套路。不能只备文本,只盯作业,而应追踪学生的发展,顺应时代,融入时代,即要备学生,备自身的修养素质。教师应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抽身“偷懒”,从事更有意义的“提高”工作--提高类似于主持人的主持应变素质,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妨看看“闲书”,看看电视,多多与学生交谈,了解收集学生的热门话题,当学生“问”时,才有共同语言,才能应付自如,才能产生师生共鸣,共造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为学为乐。这,岂不是问题教学法运用的新气象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秦兰菊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由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提出来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个体经验的获得,是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接受学习。主张学生在实际活动中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来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和增长经验,要求从学生困惑的情境出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行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检验的活动而获得问题解决,并使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得到自由和发展。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也被称为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也被称为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有证据表明,这样的教学比传统的技能操练式的教学更能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而且对科学形成更为积极的兴趣、态度和信念。基于问题解决式学习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要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高效和发展性的教学,这是因为:第一,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第二,解决问题的教学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三,解决问题的学习能使学习者在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作出联系,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第四、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结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自主探究,分析问题 —— 完成作业,提出新问题;资源共享,研讨问题 —— 实际应用,深化问题——回顾反思,知识建构。”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形成多边交流、多边活动。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归纳等一系列再发现的认知过程,促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开展探索解决问题,这能把学生的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班集体活动紧紧结合在一起,把师生活动紧紧结合在一起,不仅体现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人人参与课堂,使课堂充满鲜活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才能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资源的加减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小结

李敏霞

    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给予老师们挑战课堂的时机与实践。如此丰富而充实的教材资源,是否适合所有的学生呢?城区与郊区所处地域的差异、人文环境的迥异,对于同样的教材资源,老师们若是一味的“拿来主义”,怎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鉴于此,我深入钻研教材,针对自己的班情班貌,大胆地对在自己任教的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加减重组的研究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所谓“加减”,简言之即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去繁就简、添砖加瓦。具体的说,就是增加一些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听说写内容,以他们兴趣培养为基点,有的放矢的拓展延伸相关练习点;同时略讲某些生僻枯燥的教材资源,腾出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开放阅等活动。

低年级孩子刚进入小学,正是语言表达训练兴趣培养与激发的最佳时间,我就挖掘教材中一切可说可聊可议的话题,让孩子们想说乐说。低年级的语文课程内容丰富,有喜闻乐见的儿歌,如《漱口》、《四季》等,也有童话故事,如《丑小鸭》、《九色鹿》等,还有科普类文章,如《到太空去》、《会说话的灯》等,在教学时,我就预留较多时间给学生们畅所欲言:“你知道漱口的作用吗?”“你最喜欢春夏秋冬哪个季节,说一件有趣的事吧!”“知道我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是谁吗?你从电视新闻中知道了什么?”现在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他们到过科技馆、博物馆等,玩过各个游乐场,看过各类图文并茂的书籍,更见过生动丰富的电视。因而挑选他们感兴趣的课文,设计一至二个说话训练点,能极大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同时能丰富课文背后的文化底蕴,语言训练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常出现下课铃响了,学生还始终高举小手,大有“一吐为快”之热情。

 有些课文内容浅显,二年级的学生个两三遍就明白文章的内容,不必花太多时间逐个去讲解,避免“明知故问”、“为问而问”的教学窘境,学生不喜欢,课堂也沉闷。如《不懂就问》一文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学生们一课文就明白这道理,就无需多解剖课文,只要进行个别、小组、齐等就行。又如《四个愿望》一文,找出文中的四个愿望 “春天真美,我希望永远是春天!”等句子,通过多形式体会感叹号的语气,从而了解小主人公的心情,其它就不用多讲解了。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书。”浅显易懂的课文在粗略通顺之后,抓住重点段,我培养学生动笔圈画。如《扳手腕》一课,圈出小容和小敏比赛时神态的词。对于二年级学生,并不了解神态的含义,但他们在品句子之后,知道害怕、高兴等都有不同的表情,通过自己反复句,找出了“青筋暴起、涨红脸”等都表明比赛时的紧张,从而逐步知道了何为神态。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特别爱表达,乐交流,会朗,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常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每节语文课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学生们陶醉在语言文字的美妙之中,我想,这就是老师“投其所好”,对教材“加减重组”带来的收获吧!老师应该努力成为新教材资源的智慧型使用者,设计出适合自己班情班况的教学特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低年级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翟丽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 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质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提问的要求,同时还应巧妙地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好道,作好铺垫。

二、 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会质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仅教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1、激发预习,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前,要向学生提供预习要求,激发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多次地看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疑问的地方记写下来、勾划下来,以备跟其他同学探讨或在讲中提出。这样便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去进入讲课,从而学会求知。

2、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抓住重点,引发质疑:教师在阅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提示中心词句、段落等内容进行质疑,这些重点处对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学生通过书找到“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将这句话出示出来,要求学生反复朗后质疑。学生引发的思考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分别表现在哪里?都有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个性?秦兵马俑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或成就等等,这样一来,我只是通过抓住中心句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自课文来释疑解难,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4、斟酌矛盾,善于质疑:有些课文中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却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更能激发学生阅探究的欲望。《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细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明白了作者遣词的精妙,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

5、注意留白,巧妙质疑:教师关注留白不仅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还可以增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6、教后反思,点拨质疑:在一篇课文讲结束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思,启发学生从课文的结构条理、内容的前后联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质疑,以深化巩固所学内容。当然,这类质疑有相当难度,教学中不宜强求,教师可适当点拔,强化优生。

三、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释疑能力

质疑问难是手段,学会求知是目的。在阅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还要不失契机,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教无定法,教亦多术。我们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思考、质疑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去学习,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校本研修体会

徐伟

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前者只能一日收益,后者则能一生受益。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自己的主张,他们会思考,会用自己的双眼看世界,如果我们教师僵化了自己的思想与知识,缺乏学习的热情,又怎能为人师呢?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这一研修主题。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出来,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本次学校就“生态课堂,和谐教学——以整体把握驾驭课堂,以细节关注反思教学”为主题对我们进行了主题式校本培训,此次培训对教师的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关系到教师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以课堂教学整体把握与细节关注的和谐统一为目标,以教学反思为突破口,以观课、品课、议课、想课、说课、改课为载体,让我们在学习中耦合资源、在思辩中提升理念、在实践中反思课堂行为,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更新。现将我在研究中的感受总结如下:

1.提高了理论水平,加深了对课改和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认识。几位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涵括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所有理念,尤其是三位教师用亲切随和的态度、睿智幽默的语言、富有互动的讲授风格,把枯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呈现给我们每位老师,同时,又有对各种案例“润物无声”地进行剖析,这是以往其他模式的继续教育所不及的。正因为这样,我越学越觉得有意义,越学越有劲头。

2.提升了教学教研品位。通过此次培训,我比较清晰地知道,如何去评价一堂好课,如何去改善师生关系,如何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去处理课堂的生成,如何去看待学生的错误,如何吃透教材、补充教材,如何点燃学生的学习动力……我胸中充满着自信,我坚信,我能够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做一个爱工作会研究的好老师。

3.懂得了如何做一名“与众不同”的教师。方法一是“做一个尽可能不批评,巧于批评,勤于鼓励学生的教师”;方法二是“做一个幽默和智慧的教师”;方法三是“做一个宽容、慈爱的教师”;方法四是“做一个有自己思想、并付诸于实践的教师”。

4.了解了教师实践中的问题应该是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原来在我看来,“教学”是自己的事情,“研究”则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事情。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专利”,而我们教师则是实践者。即使有时想自己开展些教育科研,也常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觉得有些不知所措。也由于比较缺少理论视野,“理论”使我们对研究产生了畏惧心理。现在我明白了:教育科研是以日常的教育实践问题为直接指向的一种研究,它关注的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行动,谋求的是未来教育行动的改善。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主要应来自我们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对作为研究者的我们来说,从自身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是我们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思想。

这一思想告诉我,如果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而它确实是一个自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那它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许在他人看来这一课题可能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或许还是别人已经研究过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我自己的研究课题。总之,在参加培训后,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一个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沟通学校与家长、社会的桥梁,一定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教育带领学生,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下的一点心得体会

孙佩佩

步入教师工作岗位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教学积累以及与其他经验教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如下几点关于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

首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设定作为教师,在做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进行呈现;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点积累:

一、创设的情要充满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大家都知道小朋友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的情要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我在教学物体面积,遇到瑱写合适单位,我会先让小朋友动手制作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1平方分米的小方格从而感知以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做单位的物体大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和估测物体,再让他们进行合适单位填空。学生们兴趣十足,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答题的准确率。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后,让学生做探究延伸题,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后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总之,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进学生的知识交往,体验情感,提高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基于问题教学的作业设计

周玲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的英语课外作业主要是抄写和记忆生词、朗和背诵课文以及做一些习题等。这类作业虽是常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由于形式单调无趣,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一堵高墙。

设计作业时,我们不仅要考虑教学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本身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和需要,要善于挖掘英语教学中的“趣”来提高作业设计中的趣味性,以焕发学生内在强烈的学习需要,牵动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对作业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地完成,知识也便掌握得更加牢固、迅速。

下面我举例谈谈自己尝试布置趣味性英语课外作业:

1、亲子合作作业

小学生学习语言积极性高,课堂40分钟效率固然重要,然而课后亲子互动也必不可少。鼓励孩子与家长进行简单日常会话,把学会的英语单词说给家长听,学到的英语歌曲唱给家长听,和家长进行对话表演等。如果孩子给家长唱了英语歌曲,家长若满意,请为孩子的表现肯定,给予鼓励,并签上姓名。这样既有利于英语口语的提高和巩固,又有利于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还便于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沟通。

2、小组合作作业

对于难度较大而又篇幅较长的对话表演作业,往往学生单人当天完成不了,就可设计一些能各尽所能、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小组合作作业,如四人一组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四人各担其职,相互合作。学生的个性有了一定的发展,同学之间友谊加深了,合作精神发挥了,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牢固。

3、制作类作业

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动口、动耳、还要动手。小学生模仿力强,也有较强的想象力,因此可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探究性的作业如下:

制作迷你小书、小卡片,制作贺卡,如三八妇女节,让学生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的句子如Happy  Women’s  Day !等。圣诞节圣诞卡,并说Merry  Christmas!等。既满足学生爱绘画爱涂色的想象力,又能在制作过程中自然流畅地语用输出,畅所欲言,表达情感。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跨越式中西方文化意识增强了,学科情感也提高了。自制英语单词卡片。小学英语教学要求主要是听说单词、对话。回家作业可设计:把每天学的新单词制作成扑克牌,使他们配有字母和图画,这种类型作业充满了新鲜感,学生喜欢去独立完成,而且也较具可操作性,让学生轻松学习,愉快作业,达到乐学、乐做效果。

总之,新颖多变、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外作业为英语教学撑起了一片新天空,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写全面开花,将听、说、、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通过设计和布置趣味性英语课外作业,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极大促进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实践体会

徐花蕊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就信息加工而言,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讲是一组尚未达到目标状态的、有待加工处理的信息。如果把一个数学问题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中至少有一个要素是学生还不知道的。假如构成这个系统的全部要素都是学生已知的,那么这个系统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问题系统了,而是一种稳定系统。数学问题有两个特别显著的特点:一是障碍性,即学生不能直接看出问题的解法和答案,必须经过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才能得出其答案;二是可接受性,即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愿意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

数学问题作为一种有待加工的信息系统,它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构成。一是条件信息。条件信息是指问题已知的和给定的东西,它可以是一些数据、一种关系或者某种状态。如计算题中给定的数据和运算符号、应用题中的已知数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数学问题给定的条件信息。二是目标信息。目标在这里是指一个数学问题求解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状态,即通常所说的要求什么。数学问题一旦由问题状态转化成目标状态以后,它就不再是一个问题系统了。一旦求出答案达到目标状态以后,它就是一个稳定系统了。三是运算信息。运算在这里是指条件所允许采取的求解行动,即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方式把数学问题由问题状态转化成目标状态,它是问题求解的依据。

根据数学问题的涵义,数学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在新的情景状态下,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走向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实质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情景中的问题结果,使问题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活动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指的是学生初次遇到的新问题,如果是解以前解过的题,对学习者来说就不是问题解决了,而是做练习。数学问题解决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经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通常构成一些更高级的规则和解题方法,因此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创新的过程。数学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用来完成同类学习任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已有策略和方法。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问题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数学问题解决,从根本上来讲是把前面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的过程,并且这种运用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操作,而是一种对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规则、方法和技能重新组合的创造性运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综合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知识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很明显,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提高分数基本性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掌握水平的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和练习都有提高知识掌握水平的功能,但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通过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它通过创新活动去实现已有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掌握;而练习则更多地是一种对已有知识的重复学习,它主要是通过巩固去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赵萍

    学校组织我们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为我们的教学思路引领。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问题设计难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选择恰当的切入视角;问题的组合也不能围绕教材的核心形成一个有条理的、层层铺垫不断深入的思维框架;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提问的思维水平偏低。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或茫然或沉默以对。而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唱独角戏,造成了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策略一:观念先行,奠基课堂有效提问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教学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对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正确认识上。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教学形象的塑造、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思想的凸显等诸多方面。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把头脑中生活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学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主题,想说什么就是什么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要从尊重学生出发,应怀着宽容与鼓励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优点;正是善于把学生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从而使学生的对话热情一浪接一浪,对话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从而使文本在对话中创造性地延伸拓展,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

  策略二: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

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例如:在教学《蔺相如》课文时,设计这样一个场景:

  师: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负荆请罪”的画面,在座的其他同学都是小导演,指导台上小演员们表演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生七嘴八舌议论。)

  生:廉颇态度应诚恳,来到蔺相如的面前应单膝下跪,双手抱拳向蔺相如请罪。

  生:蔺相如是一个胸襟宽阔之人,面对廉颇应弯下腰,双手搀扶廉颇。

  生:蔺相如应说:“廉将军不必客气,只要你改过自新,我们俩齐心协力,必然会使赵国越来越强大。”

  生:廉颇是背着荆条来表示他请罪的诚意的,所以,我们应准备一个道具当荆条。还可加上廉颇背上荆条时的独白:我一生在战场上功无不克,战无不胜,忠心耿耿保卫祖国,可如今我真是罪不可赦呀!

  生:(一语惊人)廉颇又没犯罪,为什么他得称自己罪不可赦?而蔺相如怎么能说廉颇应“改过自新”呢?

  师:廉颇“犯罪”了吗?(又掀起了一个讨论的高潮)

  生:廉颇虽没有犯罪,但这一切功劳也应是蔺相如的,假如他没有避而不见,廉颇就有机会让蔺相如下不了台,那不就构成犯罪了吗?

  生:如果廉颇是个卑鄙小人,完全不顾国家的利益,打定主意与蔺相如过不去,难道非得与蔺相如碰面才可吗?这说明廉颇心中还是顾着国家利益的。

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几个导题。因为他各方面来认识蔺相如的特点,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所以他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的精彩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问题生成”三环节
“去问题化”教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谈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上课才能高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