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统治者的学问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无论哪一本都不是省油的灯。从古至今历代大儒都被它们闹得不可开交,因为太不好懂了。

也是心疼宋以前的文人,考科举还要看五经。

相比之下,元明清三代的读书人可是要开心多了,朱熹编订《四书》,后人就把《四书章句集注》变成了科举的主要教材。与五经比起来,四书就好懂得多。

《大学》是四书里的第一部,本来是《礼记》里的一篇(其实《中庸》也是)。所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就是统治者的学问。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一段里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是语出《大学》。

知识点:

1.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元明清三代科举的教材,跟五经比起来,四书要容易得多。

2.《大学》只是《礼记》里的一个章节。

3. 大学,指的是大人之学,就是统治者的学问。跟学历、学校什么的,没啥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之道》教学课件PPT(23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教师社区-博客文章
你常说的金句,原来都出自于这里!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蕴含什么哲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
教案:大学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