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岳飞为何跟主战派宰相张浚从相知到反目?

岳飞

岳飞和宰相张浚(注意不是将领张俊)同为主战派,一个在军一个在朝,都属于南宋朝廷的柱石,为何两人却从相互欣赏、紧密配合发展到水火不相容?最终导致张浚下台,秦桧上位,岳飞被杀。这段历史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01 张浚曾经非常欣赏和倚重岳飞

岳飞和宋高宗赵构的关系曾经非常亲密,岳飞是赵构任命的最年轻的节度使。这在后来这也成了岳飞的罪状之一:“坐尝自言己与太祖以三十岁除节度使”。这条罪状暗示岳飞把自己跟赵匡胤比较,也想“黄袍加身”。

岳飞跟几任宰相的关系也不好。大家都知道岳飞被杀,奸相秦桧是主谋,因为岳飞跟秦桧关系极差。岳飞是主战的,秦桧是主和的,自然水火不容,但岳飞更看不起秦桧的为人。

但是除此以外,岳飞和南宋另一位主战派宰相张浚的关系也不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岳飞跟宰相张浚的关系本来是很融洽的。

张浚总体而言是后世评价较好的一位宰相,也是高宗赵构一度十分倚重的人物,有中兴之功。

《宋史 张浚传》:(张浚)与赵鼎共政,多所引擢,从臣朝列,皆一时之望,人号'小元祐'。

岳飞和张浚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浚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历史上但凡优秀点的人物,大多逃不了沸沸扬扬的谗言。

南宋时湖北发生农民起义,被称为“湖寇”,岳飞前去镇压,张浚担任督军。有人跟张浚进谗言,说岳飞在“玩寇”。张浚当即严正反驳,体现了对岳飞充分的欣赏和信任。进谗之人羞惭而退。

《宋史 岳飞传》:时张浚以都督军事至潭,参政席益与浚语,疑飞玩寇,欲以闻。浚曰:'岳侯,忠孝人也,兵有深机,胡可易言?'益惭而止。

题外话,什么是“玩寇”?这是当时讽刺军阀故意出工不出力的一种状态,就像猫抓老鼠,故意不把老鼠杀死,这样主人始终需要猫,而不会“狡兔死、走狗烹”。

事实上,岳飞在张浚的全力支持下,很快就将“湖寇”平定,所以不存在岳飞“玩寇”。

主战派的“蜜月期”

由于张浚和岳飞两人同为主战派,张浚十分欣赏岳飞的军事能力,多次当众表扬岳飞“可倚大事”。

《宋史 岳飞传》:张浚至江上会诸大帅,独称飞与韩世忠可倚大事,命飞屯襄阳,以窥中原,曰:“此君素志也。”

《续资治通鉴 宋纪》:(绍兴五年)时锐意大举,都督张浚于诸将中每称世忠之忠勇,飞之沉鸷,可以倚办大事,故并用之。

如果张浚和岳飞能够同心协力,北伐中原,光复华夏也会指日可待。但是,后来一心北伐的宰相张浚却与岳飞交恶,这是为什么呢?

02 淮西重组引发张浚和岳飞的分歧

平定“湖寇”后,岳飞因功被封了太尉,颇为意气风发,跟张浚聊天的时候说,“当以十万众横截金境,使敌不能援,势孤自败,则中原可复。”岳飞的意思是给我十万大军,便可长驱直入,光复中原。

张浚对此的反应却是“不以为然”,觉得岳飞想法太过于简单。就如当年樊哙跟刘邦说的给我十万军队就能纵横匈奴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岳飞和张浚第一次发生不愉快的谈话。说明这两位主战派混熟了以后,因观点不同和性格原因,开始发生摩擦。

这是不是因为岳飞当上了太尉,有些锋芒太露?还是张浚感觉岳飞头脑简单,故意打压?不管是什么原因,两个人的关系从此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此时,恰好张浚和岳飞都想到了同一件事:接管刘光世的军队。

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镇守淮西,手下数万大军鱼龙混杂,加上治军不严,对伪齐和金兵作战败多胜少,多次望风而遁。可以说,刘光世已经成为南宋军界突出的短板。

岳飞特地拜见高宗,谈了自己的光复方略,要求“并统淮右之兵”,兼并刘光世的军队,这样岳飞就具备了独立北伐的实力。

高宗对岳飞的计划予以首肯,并说“若辍淮甸之兵,便能平定中原,朕亦何惜?”

答应了岳飞的请求。

高宗、岳飞

此时,正好宰相张浚上奏高宗,提出要将刘光世撤职,“乞赐罢斥,以儆将帅”。于是高宗同意将刘光世解职。

罢免刘光世容易,关键是刘光世的军队臭名昭著,有很多兵油子,尤其是将领郦琼强横难制,后续派谁去统御刘光世的军队显得极为关键。由于高宗曾经答应过岳飞,如果让岳飞接手,凭借岳飞的声望和能力,这件事很容易摆平。

可此时作为宰相的张浚却有自己的算盘,张浚的目的是要将刘光世部收归朝廷,跟岳飞想接管这支部队形成了矛盾冲突。

03 岳飞和张浚的决裂:源于南宋的节度使制度

当初赵构南渡后,曾被完颜宗弼一路追杀“搜山检海”,逃亡过程狼狈不堪,一直逃到了宁波的海上才摆脱了金兵追击,江南沿线各地被金兵烧杀掳掠一空。

完颜宗弼(兀术)搜山检海

赵构在穷途末路之中,作出了一个十分明智的决策,那就是果断册封了一批节度使,通过放权让他们各自为战,才抵挡住了金兵,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后来甚至出现了中兴气象,避免了像后来的南明政权那样被轻易摧垮。

但是这项制度长此以往,却有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隐患,唐朝“安史之乱”就是先例,“中兴四将”全都是节度使,不仅有军权,还有一定的经济之权,比如酒榷专卖。

因此刘光世罢免后,张浚认为淮西的部队应该由朝廷来掌控,不宜继续增强节度使的力量,否则后果难以预料。要知道当年安禄山就是身兼三个节度使才有了发动叛乱的实力。

高宗听了张浚分析觉得有理,但因为已经答应过岳飞,现在不好直接收回金口,就说张浚、岳飞你们两个一起商量着办吧。

于是就发生了张浚、岳飞将相间著名的对话,后来淮西的事变,张浚的下台,岳飞的被杀,都与此有关。

张浚:“王德在淮西军中素有威望,我想让他担任都统制(主将),并让兵部尚书吕祉来统领,你觉得怎么样?”(完全没提要把军队交给岳飞的意思,而是让岳飞发表人事看法)

岳飞:“王德郦琼这两个平时不相上下,把王德提到郦琼之上,肯定发生争斗。吕尚书虽然是个有才能的人,但是一介书生,恐怕压服不了他们。”(分析透彻,说到点子上)

张浚:“派张宣抚去怎么样?”

岳飞:“这个人暴而寡谋,而且郦琼从来就不服他。”(直言不讳)

张浚:“那么派杨沂中呢?”

岳飞:“杨沂中跟王德资历差不多,岂能驾驭得了!”(实话实说)

张浚怫然变色:“我就知道,别人都不行,只有太尉你才行!”(问了你也白问,只有你老子天下第一!)

这句话已经是对岳飞进行赤裸裸的嘲讽了。

张浚、岳飞为刘光世部归属发生争论

此言一出,岳飞又是个比较敏感的人,两人瞬间谈崩。

岳飞火气也上来了:“你问我有什么看法,我知无不言,实话实说,你却以为我贪恋兵权!

说完甩袖而去。

岳飞气愤不已,当天即请求解除兵权,到庐山为母亲守墓。高宗不许,岳飞却已留下大印,独自离开军营而去。

这就是岳飞和张浚交恶的一次谈话,岳飞和张浚都有些意气用事,其实质是对于淮西兵权归属的争议。

对于淮西事态,岳飞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张浚推荐的吕祉确实罩不住淮西将领,悍将郦琼发动了兵变,不仅杀害了吕祉,还带了大批军队投奔了伪齐。

淮西军乱

这种唐朝藩镇才会发生的“下克上”事件,居然发生在了宋朝。

这下高宗和张浚都傻眼了,苦心经营多年的一支大军就这样投向了敌人,张浚的志大才疏、见事不明可见一斑。

因为这事,赵构恼恨不已,主战派的张浚很快罢相,赵鼎重新上台,并重用副手秦桧。不久,秦桧又施展手段排挤了赵鼎,自己做了宰相,并提出了“南人为南、北人为北”的外交纲领,多次北伐无功的赵构终于泄气,认同了秦桧的大政方针。

主和派秦桧上位

南宋政治终于由主战派主政转变为主和派掌权。

张浚倒台,岳飞气也消了,继续当他的“太尉、湖北、京西宣抚使”,还在考虑伺机北伐。

然此时南宋的政治格局已然改头换面。

结语:

岳飞与主战派宰相张浚交恶的原因,是两人对于淮西军重组的不同意见造成的,张浚主张朝廷来控制军队的想法没错,但是见事不明、用人不当,没有听取岳飞的正确意见,导致了淮西发生严重叛乱,随即也导致了他自身的垮台。

对于岳飞来说,好的意见不仅没有得到采纳,反而引来的皇帝和宰相的猜忌。满腔热情却换来一盆冷水,对于岳飞这样性格比较激烈的人来说,思想打击是很大的。同时,岳飞不懂得韬光养晦,对自己的节度使身份缺乏敏感意识,一言不合就撂挑子,也加剧了与高宗皇帝之间的矛盾

后来的淮西叛乱,证明岳飞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是叛乱的结果,导致了主战派宰相张浚的垮台,主和派秦桧的上位,客观上引发了后续岳飞与秦桧的更大冲突,直至岳飞被高宗和秦桧合谋杀害。

把北伐成功作为理想的岳飞和张浚,曾相知相友却最终交恶,让北伐大计付之东流,不得不说,这是南宋历史上是最具悲剧色彩的事件

作者:@青史子建


写的不错,不愧是历史大牛[中国赞],不过有两点小细节值得商榷,其一,南宋没有节度使制度,节度使是武臣正任官的虚衔,只有建炎四年范宗尹搞的藩镇制,岳飞当时是通、泰镇抚使,没过多久就取消了藩镇制,改为驻屯大军制,即朱胜非提出的所谓“某帅当某路,一定不复移”,后来形成刘韩张岳吴五大军阀格局,由于各自拥兵自重,朝廷想要统一收缴他们的兵权,淮西兵变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其次,岳飞被杀和张浚没半毛钱关系,张浚倒台是在1137年,岳飞被杀是在1141年,中间隔了长达四年,不知道发生了多少事,张浚再次上台是在二十年以后了。

再次,张浚倒台后促成了赵鼎再次为相,秦桧当时只是光杆司令,促使他掌权的契机是1138年金宋第一次和议,金国主和派完颜昌上台,完颜昌与秦桧有旧,赵构自始至终都以和议为最高目标,只是一直没有和议资本,人家不鸟他而已,刘豫被废,金国主和派抬头,间接促成了秦桧上台。其实研究南宋初年的政治有个小偏方,即外因决定内因,金国的动向时刻左右着南宋的朝政格局,最直观的是每年防秋,名符其实的如临大敌啊。


张浚不倒台,秦桧难有出头之日。秦桧不出头,弄死岳飞的人几乎没有

张浚主政山西时,害死名将曲端,如果不是吴氏兄弟力挽狂澜,当时南宋就完蛋了;回朝任相后,又采取了限制武将军权的方案,疏离了赵构与前线统帅的关系,导致他对武将的猜疑,也是导致岳飞挂印上庐山的直接原因;在处理淮西军的问题上更是一错再错,导致郦琼、王德失和,最终酿成兵变;在隆兴北伐中,张浚更是志大才疏,打光了孝宗朝的锐气。

友研究宋史还需深入,

张浚从未跟岳飞反目,

淮西军变的实质核心是秦桧,不是张浚,

张浚本身私心过重不愿岳飞军权过大,想让淮西军归属他指挥,

当时赵鼎张浚已经因为刘光世去留问题各执己见,张浚欲扶持私党压制赵鼎,于是推荐秦桧出任枢密使,从此打开潘多拉魔盒。。。

尽管秦桧奸党后来极力毁灭史料,还是留下了确凿的证据,

吕祉被杀郦琼叛逃之后,张浚悔不当初:

与之(秦桧)共事,方知其暗。~《宋史张浚传》

赵构大骂张浚:宁可丧国不用其人。~《宋史高宗本纪》

然而二十年后,两人在金陵再次相见,张浚哭到在地:当时若非陛下保全,臣死矣。

高宗叹息不已:秦桧,倡嫉之人也。

原来是秦桧上奏高宗声言担心张浚权势过大,不应由他执掌淮西军。

一边又忽悠张浚说不能让武将接管淮西军,必须让文官去,

一通忽悠,结果王德,岳飞,张浚都没接管淮西军,派了个书呆子吕祉去了。

结果帝,相,将三方失和,高宗从此没了进取心,看谁都怀疑。[大笑][大笑][大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害惨岳飞的张浚与张俊
岳飞朱仙镇撤兵之前,曾有机会恢复中原,误事的不是秦桧而是贤相
细说宋朝52:秦桧、张浚与赵鼎的三角关系
秦桧害死了岳飞,韩世忠:我用了连环招才死里逃生
岳飞的傲骨
岳飞北伐为什么失败?毛泽东:责任不全在秦桧,背后还有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