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圣贤指导人生路|《孟子》解读篇(七)

《孟子·离娄章句下》P139

三十章原文:

       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我们一般人和圣人看问题不同,境界不同,国君和一般百姓看问题不同,位置不同。山顶上和山脚下看的风景是不一样。


经典是圣人站在山顶上看的景色,我们没学圣贤经典,就是在山脚下看风景,看的就近,看的就小。看看圣贤是怎么看待,我们的眼界就随着圣人的眼光看的长远,随着学经典时间的延伸,眼界的开阔,就越来越觉得我们的看法不足,这就是提升,同时把圣贤的看法拿过来实践,当我们实践的时候,就不觉得那么高深了。


当我们站在山脚下的时候,可能说的是圣人的话,探讨的时候也是讲着圣人的话语的内容,也许还和别人比个高低,还会有比高低之心,胜了就欢喜输了就烦恼。

当我们站在山顶的时候,就不会和山脚下的人争了。圣人就是那样平实,正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所以那么平实。
就像弟子有不明白的地方,大家都认为匡章是不孝的人,老师却和这个人做朋友,老师就耐心给解释,不孝有五个方面,那你看匡章站哪一方面啊,弟子就回答不上来了,哪一条也不占。


今天就接着往下讲,章子怎么做的呢?


孟子说:章子呢,他和他父亲不大说话,两个人离得也很远。据资料记载,章子很爱他的父亲,而他的父亲也非常爱他的孩子,父子之间相互之间非常关爱,所以就不容许对方有不足,对方一旦有不足,就急切的想让对方改掉,一有急切的心,在言语上难免会伤害到对方。


其实这也是每个人的毛病,两个人关系非常好的时候,对方有不足就很想让对方改过来,可是对方能力还达不到改正,往往出现伤感情的事情。章子和他父亲为什么出现隔阂,不大说话,是因为孩子和父亲相互“责善”,想让对方做好,做的太过了所以相互回避,心都是为了对方好。


责善,就是对方必须要做好。在五伦当中哪一伦该做的呢?是朋友之间,管宁与华歆,责善更厉害。朋友之间要相互指出来,同党为朋,同志为友。师生这一伦,当老师的可以责善,但五伦中没有提到师生这一伦。


如果父子之间责求善行,是大伤感情的事情。章子难道不想有夫妇、母子之间的天伦之乐吗?也愿意有人伦之乐啊,因为得罪了父亲不能和他亲近,就使父亲没有了天伦之乐,他的内心也很忧伤,就休掉了妻子孩子,不再去看他的孩子。他心里以为,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是更大的罪过了。跟父亲处理不好关系让父亲失去了天伦之乐,这是一个罪过,父母再大的罪过也要和父母处理好关系,这是德行的原则,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做人之本。


父母不管有什么样的过错,都要去接受,那是我们做人之本,如果没有去做,就把我们做人之本丢掉了,父母对我们的态度方式方法接受不了,而我们就做出来不孝的事情,就把我们做人之本给丢掉了。当父母没有天伦之乐,自己有天伦之乐,那就是更大的罪过了,如果章子没有这样做,就落在这一条了。


圣人看待事情,跟凡人不一样,一般人看到的是一个表面,其实没有看到匡章的内心,他是有不足,但他的存心还在孝上。所以孟子讲:这就是章子啊,一般人的看法不对啊。

所以从这里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看人,不要轻易的下结论,不要自己认为不对的就下结论,我们观察人不要光看表面,你看到这个人心里去的时候,看人如此看事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看这个事觉得不对,站在高处看那就对了,社会上很多事也是如此。

三十一章原文: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

  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急去,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曾子住在武城这个地方,(山东费县西南)。有越军来侵犯国境,有人说:敌人来了怎么还不走啊?曾子说:不要让别人住在我这个屋里,怕他把树木给破坏了,后来敌人退了。曾子说:把房屋修理好。


敌人退兵,曾子回来了,旁边的人说:武城这个地方的官员与百姓对待曾子很恭敬,敌人一来你早早的跑了,给百姓做了这样一个榜样,敌人退兵你又赶紧跑回来了,这样恐怕不太妥当吧?


这是曾子的学生问他。


这个时候曾子在武城是国君的国师。但是又没有实际的权利,也就是有事的时候来问一问,所以他的话在国君那里也不是那么有分量,就是很恭敬很有礼貌,百姓也是很恭敬曾子,只是他在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实际权利。


沈犹行(曾子的弟子)说:,这个不是你们所能了解的。以前我家曾经遭遇负刍作乱的祸事,跟从老师(曾子)的有七十人,也没有人来管这个事。


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孔伋,他住在卫国,有齐国的军队侵犯卫国,有人来说:敌人来了你怎么还不跑啊?子思说:如果我也走了,谁陪君主一起守城呢。


这是两个贤人碰到同样的事情,两种不同的做法。


孟子就讲了:曾子和子思是同道,存心是一样的。曾子,是国君的老师,相当于国君的父兄,也就是国君的长辈。国君待他如师,但是没有实权。而子思,是卫国国君委以重任的大臣,曾子和子思交换位置的话,两个人做法还会是这样的。


这里,我们看到曾子的做法,跑到底对不对啊?为什么对啊?因为他这样做就是给民众做了一个榜样,当敌人来的时候,民众也没有武器也不会武功,正好让百姓逃避战祸。因为管不了,只有军队来了才能管,管不了还有去管,那就是无畏的牺牲。而子思没有跑,是责任。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也看清自己的责任,孔子、孟子讲的话语,他们一生所守持的其实就是一个道,浅一点讲就是原则,内在的存心,外在的原则,也叫本分。就是你在什么样的位置,应该有什么样的本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看清我们的本分、角色、位置。圣贤教我们的也是先教这个。


看清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在这个位置,负责什么工作,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这个工作,要看清,否则事做不好,人也做不好。做人就是看清本分,做事就把事儿做好,这就是德,这就是行道,就在行人伦大道,道就在我们身边,不是在外面,道就在我们每一个当下。

今年在一起学习《孟子》,我在讲课时我就是老师的身份,你们在下面坐着听,就是学生的身份,我认真讲课,学生认真听,这就是行道就在积德。常常讲怎样积德啊,比如说救护生命,救火、别人有困难了去帮助是积德,但这些事很少,不是天天有。


天天有的是看好本分,道就在我们身边,德时时可以积累,学习圣贤讲的,就是行道,做什么都养成认真的习惯,细细思考,养成次第,这就是人才。


学了这一章让我们时时看好当下,然后依道而行,就是积德。道德不是一个虚伪的学说,概念,它实实在在在我们身边。

三十二章原文:

  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储子也是孟子的学生,做过齐国的宰相。


储子对孟子说:“齐王派人来偷偷来观察你,看你是不是果然有异于常人的地方”。


孟子说:哪里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呢,和一般人是一样的普通人。尧、舜的做法其实也与一般人一样,因为圣人就是把一般人应该做到的他做到了,就是有德,全做到了就是大德。


普通人做到的他全做到了,就是圣贤让,普通人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做不到。其实圣贤并不是那么高,就像孟子讲的,人和禽兽的差别就那么一点点。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是普通人能做的他都做到了。咱们每个人也是日月至焉,常人做到的我们做到了,当然也有常人做到了我们还没做到的。


思考题:
1、曾子和子思的做法,结合自己思考一下,我们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等长大了担负各自任务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2、“尧舜与人同耳”,刚才我说了我自己的看法,你们回去思考,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

欢迎家长朋友及传统文化爱好者踊跃投稿,积极加入学习圣贤文化的队伍!

通过对经典文字的诵读、解读,来指导我们的思想,涵养我们的人格,让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更美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建云·说家风:《孟子》篇】鲁迅弃医从文,为啥没有人为医学界失去一个好大夫而惋惜?
论语三反 曾子不会错
《孟子》尽心下
经部卷八  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
【声律启蒙】分段解释之三肴原文及翻译
孟子精义  卷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