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No.337[迎新春特辑]京剧史上的名票(六)

我们在这个“名票”系列的第二期介绍了梅派名票杨畹农先生,但提起梅派名票就不得不再提到一位梅派票友大家,他就是有“上海梅兰芳”之称的包幼蝶先生。包先生和杨先生可以并列为南方票界梅派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二人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二位先生十分忠实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其艺术造诣,特别是梅派唱腔造诣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二,二位先生在传播和发扬梅派艺术上不遗余力,培养了大量梅派艺术接班人,为梅派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我们手头包幼蝶先生的生平资料有限,但我们还是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忠实的梅派继承者和推广者。

包幼蝶(1915~1997),原籍浙江湖州人,生于杭州,出生书香世家。他十五岁就读杭州之江学院,1932年起定居上海。后曾任上海国华银行副经理。幼时受大哥包小蝶的影响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初学攻老旦,后因被梅大师艺术所吸引,开始习唱和研究梅派,终生乐此不渝。由于包家的三兄弟包小蝶、包肖蝶、包幼蝶均票旦角,而且水平非常高,又都就职于银行,因此有“金融三蝶”的称号。

1933年,包幼蝶经大哥包小蝶的引见而见到了梅兰芳先生。他的唱得到了梅先生的赞赏,从此他和梅先生逐步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艺术上得到了梅先生很多指点。1933年十七岁的包幼蝶正式登台票戏,直至1962年间,他与程君谋、姚玉兰、赵培鑫、李白水、徐琴芳等京剧名家、名票合演数百场,所演剧目有《四郎探母》、《霸王别姬》、《汾河湾》、《武家坡》等数十出。1938年到1942年期间,包幼蝶先生还应上海艺华公司之邀,拍摄了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及《坐宫》;又曾在唱片公司灌录不少梅派唱段的唱片。此外,包幼蝶先生亦擅长话剧,在1940年代中期他先后参加话剧《秋海棠》义演三次,演出场次达近百场之多。

早年包幼蝶先生和夫人顾琴陵女士携子女合影

包幼蝶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钻研梅派剧目的曲谱、念白和唱词上。他每天精心研摩,把梅派的唱腔和过门背得滚瓜烂熟,直至对唱腔的吐字、发音、劲头、气息的运用都驾轻就熟。后来包幼蝶曾经对人说起他早年跟随唱片一字一句地学唱梅兰芳声腔的经过,并谦虚而且幽默地称自己是梅先生的“留学生”,即每天跟着留声机学习和揣摩梅先生的唱。包幼蝶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研究,终使他在梅派唱腔上有了大成,1940年代,包幼蝶的梅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于是“上海梅兰芳”的美誉不胫而走。

包幼蝶所唱的梅派,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大方自然,雍容中正。其行腔换气,不露痕迹,完全效仿了梅先生中期的唱法。他的很多唱片及录音,几乎可乱真。据说,1950年代的某一天,梅兰芳先生与朋友在家闲叙。正巧收音机正在播出京剧《玉堂春》。梅先生的这位朋友是一位研究梅派的专家,他一听便称赞梅先生的这段唱,但遗憾的是说不出这是哪年录的音。于是他便向梅先生请教。可梅先生心里也正在纳闷,自己确实曾在百代公司与鲍吉祥、律佩芳合灌过一套《玉堂春》唱片,可电台播出的这个录音虽然声音和唱法和自己一样,但配角的声音却不是那两位。事后,梅先生通过友人向电台的人打听,这才得知当天电台播出的《玉堂春》的演唱者并非梅先生而是包幼蝶。这一段梅派《玉堂春》不仅让研究梅派的专家难以分辨,就连梅先生本人竟也被骗过,可见“上海梅兰芳”真个美不虚传。

包幼蝶先生的另一大功绩是对梅派艺术的推广、传播和发扬。在1930年代到1960年代,包幼蝶除了一直不间断地研究梅派唱腔艺术外,尚在利用业余时间将梅派艺术无私授予他人。童芷苓、王熙春、胡芝风等京剧名家经常向他求教,票友向其请益者为数更多。当时在上海教授梅派的还有杨畹农先生,因此梅氏夫妇称杨、包二位是梅家大大的功臣。1962年,在梅先生去世一周年后,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请包幼蝶先生灌录了一些唱片,主要就是为了填补梅先生声音资料上的一些空白。

在教学方面,包幼蝶先生自创了整套适应于梅派唱腔和念白的记谱方法。他所记的谱仔细周到、明白清晰、便于学习,使学生们既可根据符号掌握轻重缓急、阴阳虚实,又便于日后查考,以求永不走样。他在教学时反复强调梅派唱腔“单纯朴素、大方自然、明朗圆满、干净利落、吐字清楚、 虚实分明” 的特点,并亲自假嗓示范,同时自己手上拉琴,脚上打板,使学生们能直接在胡琴上学习和练习,再配以自拉自唱的教学示范,大大加速了学生学习的进度。 

198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艺术中心联合聘请,包幼蝶先生赴港教学,从此他举家迁往香港。1989年,他创办了香港京剧研习社,被推为永久名誉社长。包幼蝶先生在港期间,世界各地的梅派爱好者纷纷慕名前来学习,总人数超过一千人,就连台湾的名演员徐露、王复蓉、姜竹华、魏海敏等都专程赴港请益。可以说包先生对梅派艺术乃至是京剧艺术在华人世界的传播和发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包幼蝶先生(右一)晚年在香港与友人合影

包幼蝶先生和夫人顾琴陵女士相濡以沫生活了五十六年,育有二子二女,名字以“龙凤呈祥”为排列。长子包起龙、长女包起凤现居美国,次女包起呈、幼子包起祥居港多年。包门后代亦能继承乃父的艺术。特别是包起龙先生,不但梅派唱腔精湛,而且六场通透,可谓奇才。同时他也在推广梅派艺术上不遗余力,向他请益的票友不可胜数。

最后我们请大家欣赏包幼蝶先生1947年在大中华公司灌制的梅派名剧《生死恨》的唱片。在这张唱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包先生提倡的“单纯朴素、大方自然、明朗圆满、干净利落、吐字清楚、 虚实分明” 的学梅准则,也能感受到包先生“知行合一”的风范。

包幼蝶1947年大中华《生死恨》 来自方舟有戏 06:20

《生死恨》

1947年大中华唱片

包幼蝶 饰 韩玉娘

沈雁西 京胡

朱庆觥 二胡

【西皮摇板】

侍候罢主人前卧房来进

见了那程相公细说分明

(白)

相公啊

【南梆子】

劝相公你不必太疑心

听奴家说出了肺腑之情

但愿你回宋邦力图上进

奴情愿随相公一同潜行

【西皮二六】

奴家本是宋室民

被掳金邦侍奉他人

得配程郎同衾枕

劝他逃走奔前

张贼一怒将奴卖

情愿守节不偷生

【西皮流水】

淫尼为人太可恨

她将奴卖于胡舍人

逃出庵来魂不定

不知道今夜在哪处安身

披星戴月往前进

两足疼痛就步难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梨园讲坛 | 梅派唱腔及行腔要领初探
包幼蝶忆梅兰芳及谈梅派唱法
浅谈梅派唱腔艺术
杂谈《春秋配》
梅兰芳的唱腔
京剧梅派艺术传人梅葆玖(梅派唱腔17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