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父亲,有父性的光芒吗?



昨天的图文

摊上这么个爸,我也很绝望啊

激起大家很多情绪

今天端上预告中说好的解读



从父亲的功能说起
Vol.01


在昨天微信的文章中,我描述了两位父亲和孩子关系的小片段。当我在现场看见这两位父亲对待孩子的方式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是什么让父亲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他们身上的霸权主义是怎么来的,他们的孩子可能会因此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什么样的父亲是有功能的父亲,而不是一个仅仅叫做父亲的男人。


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克特说,妈妈为婴儿提供的抱持性的环境,让婴儿不会在可怕的各种原始情绪中坠落。当一个女人经历怀孕、分娩、哺乳,成为24小时的妈妈,给予婴儿充沛的母爱的时候,母亲也当然需要被抱持,而能够在心灵上抱持这个可能脆弱、疲劳、憔悴的新手妈妈的人,就是她的丈夫了。


父亲功能的最初启动,是在婴儿还在母亲的肚子里。如果一个男人无法意识到,妻子越来越突出的肚子里,有一个自己的孩子,自己正在成为一个父亲,那么至少在那个时刻,父亲是缺失的。或许是因为这个男人的心里没有一位父亲,或许的确是因为男人意识到自己与婴儿有关,需要更长更长的时间。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如果可以,婴儿会只要妈妈,不怎么需要爸爸。这也许会让父亲觉得自己无事可做,对婴儿很不重要。直到婴儿开口发出“ba”的声音,可能才算是真正撬动了男人的父性神经。但实际上,对于婴儿来说,它能够享用妈妈的关注和爱,不多也不少,妈妈身边的男人怎么做,是最为关键的。


好的父亲,默默地支持着妻子全心照顾他们的爱的结晶,不会太在意付出的回报,他能确认,这个只要妈妈的小家伙早晚有一天也会爱上他,粘上他。


这个时期,父亲的功能以无形的方式来运作,支撑着母亲和婴儿。接下来,同样重要的是,当婴儿在6个月左右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它开始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了解它和妈妈并不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父亲的介入,恐怕婴儿和母亲都很难分离。


父亲这个第三者,有力量又良性地促成了婴儿发现了母亲以外的世界。婴儿从母亲的怀里走向世界,需要父亲,不是奶奶也不是外婆。只有父亲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并不需要刻意地去做,只需要平常地参与到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中。


接下来,父亲的功能对孩子的成长,一天比一天更重要。母亲的无微不至,需要父亲的粗心大意来调和。孩子需要一个跟母性完全不同的父性来成为一个更整合的人。


自体心理学之父科胡特说,一个人对母亲镜映的需要,是原始的需要;一个人对父亲镜映的需要,将会决定这个人的自我理想和抱负。


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母性让一个人在精神上生存下来,父性让这个人在精神上日益强壮。




为剥离弱小感而去欺凌更弱小
Vol.02


如果没有父亲的功能会怎样?从科胡特的临床中的病人可以看到,他们要么郁郁寡欢,即使有所成就,也无法在精神上认同自己是一个不错的人。要么自夸自大,活在永远无法触及的自我伟大的幻影中,更别提他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可以说是相当糟糕。


前不久的圈内私人聚会,曾经在美国访学的同行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接受过长期的躺椅精神分析治疗。大家都知道奥巴马几乎没有现实意义上的父亲,据说他的外祖父给了他很深的影响。但即使这样,在他十几岁的时候,逃学、泡妞、吸毒样样都来。很难想象曾经沉沦的年轻人,是什么因素让他最后成为美国总统,而且表现得很靠谱。


之所以提到奥巴马,重点不是他曾经是美国总统,而是他人生初期迷茫又疯狂的经历,很大程度上跟没有父亲的参与有关。



对于孩子来讲,没有父亲,与有一个或者暴虐或者懦弱的父亲,都各有各的难处。


就像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写到的两位父亲,他们存在在孩子的世界中,他们并没有缺失。不过,父亲和父性是两种东西。一个孩子没有父亲,不一定意味着ta不可能拥有父性的关照。ta可以幻想出一个完美的父亲的形象来慰藉自己,并从中获得力量。也可能在ta的生活中,有那么一两个棒棒的男性,借着他们的实体来加工构成一个好的父性资源。


最可怕的是,一个孩子有父亲,却从父亲身上获得不了父性的关照和积极的影响,反而是一些大大小小、稀疏平常的伤害性的体验。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者反社会人格,在这些人的成长中,他们都有被暴力伤害和虐待的经历。而研究数据显示,虐待和伤害他们的人,恰恰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外面的其他人。换句话说,一个人被别人伤害的效果和被自己人伤害的效果,后者更严重。


被打骂羞辱的孩子,会打骂羞辱比他弱小的人。校园的霸凌现象,归根结底是霸凌者们被父母霸凌过,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从孩子的角度来感受,他们最大的困惑可能是,我是你们的孩子,我无条件爱你们,可是为什么我对你们的爱和亲近,被回应的却是羞辱和贬低。


没有人能理解这是为什么,即使我们五十岁了,如果不通过分析,也无法凭借经验和智力来解释,发出去的爱,得到的却是敌意和攻击,究竟是为什么。


无法获得真正的答案,人还是会构建答案:要么是我很糟糕,要么是你很糟糕。在这两个答案上,被伤害的人也会在ta的内在心理世界中构建不一样的关系模型:自我毁灭或者毁灭他人。校园霸凌们,因为看某个同学不顺眼,就会上去拳打脚踢甚至导致人命。在他们的心里,这个世界得有多么危险,他们才会以这种方式保护脆弱的自我存在。




就像在阳光下踩住自己的影子
Vol.03


对一个孩子来讲,尤其是幼儿,真正让他恐惧的是什么?是对父母的不可预测,也就是我需要控制父母的反应。比如说,一个一岁的孩子,妈妈因为害怕孩子见到自己离开时哭闹,就偷偷溜出门。一个两岁的孩子,想见到妈妈,妈妈却经常不在。一个三岁的孩子,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却总是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被送到爷爷奶奶家。一个六岁的孩子,希望妈妈陪自己去买冰淇淋,却被一顿奚落。一个八岁的孩子,希望爸爸夸夸自己,却被爸爸贬损。


总而言之,孩子在越小的时候,父母越不被孩子控制,这就是孩子最恐惧的事情。导致的结果是,他对包括父母以为内的所有人和事,都体验为说不清楚的危险。


越危险越敌意。校园霸凌,不是因为他们强大,所以欺负别人,相反,他们自感很弱小,感到外界太危险,他们通过对他人的敌意,来感受自己还很有力量。


而讲到这里,我们就会想到那些霸权的父亲们,为什么要羞辱自己的孩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跟校园霸凌的原理一样,他们自身的真实的弱小感,必须要投放到别人身上,才能摆脱自我弱小感。还有谁比真正意义上的弱小的孩子,更适合投放呢,况且孩子没有力量报复伤害他们。


弱小和强大是一个配对。他们并不单单是为了摆脱弱小感才这么做,同时也为了剥除弱小感,才能自觉是强大的。他们最终需要的是以消灭自己的弱小来感受自己的强大。可悲的是,自己的部分投放出去,再借以他人之身来予以消灭,最终并不能实现我强。就像在阳光下踩住自己的影子。


也许这时候有人会问那怎么办。我不知道。因为答案常常解决不了问题。


而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是因为人们有时候并不想进入问题,了解问题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昨天后台收到很多留言

有倾诉性的 描述性的 也有提问式的

于是我想把付老师的话重复一遍


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

是因为人们有时候并不想进入问题

了解问题中的自己

是什么样的


而了解『是什么』

往往是获取救赎的第一步

当然这需要非凡的勇气





编辑  黄思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做个70分的妈妈——既要“足够好”又能“刚刚好”
『人我之间』客体关系理论与实务 第五章 2
精神分析观点汇总(大家一起来拷贝)
孩子不打不听话?平静的父母赢得孩子,失控的父母赢了孩子
越活越嫌弃自己,因为你是个“wrong baby”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