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次真正说清什么是碳排放,到底是谁在阴谋打击我们的国家!(专家首次讲清楚减排的真相)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

作者:郑军

十几年前,大凡提到减排,国内舆论都斥之为发达国家的阴谋,是先富压制后富的手段。去年特朗普石破天惊,声称这原来是中国的阴谋,意在压制美国的工业生产。那么问题来了,这到底是谁的阴谋?

以碳排导致气温上升放为理由限制工业生产,确实醉翁之意不在酒。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百分之一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那是现有浓度的二十多倍!相比之下,二氧化硫直接伤害人的呼吸道,这样的空气污染问题一抓一大把,但并没有出现什么国际公约来克制。

放眼地质年代,气温从来都是暖一阵,冷一阵。北京猿人生活在几十万年前,他们怎么度过北京零下十几度的冬天?即使会在山洞里保存火种,似乎也很困难吧?答案是当时的北京比现在暖得多!说到冷,北极冰盖曾经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全球冻结了几十米厚的海水。塔斯马尼亚岛当时与澳洲相接,原始人和野兽直接走过去。类似这样的岛屿,它们更早经历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这样大的温度变化,都是在没有工业的时代产生的。对于以千年万年为计量单位的气候变化,人类工业生产到底能制造多大影响?科学界其实并无定论,一直还在研究当中。因为人类有准确气象记录也不过一个多世纪,一百多年和地球漫长的四十五亿年寿命相比,连眨眼都不到。

更何况即使气候确定在变暖,也并非会危害所有国家。俄国人就能在睡梦中笑醒,北冰洋沿岸会建设出大批良港。草原带大大北移,对中亚牧民也是重大利好。

所以,媒体界几十年来制造气候变暖的威胁,确实有点阴谋论的影子。何况半个世纪前,国际主流媒体还在炒作冰川期要到来,地球会冻结。当时的科幻作家也跟风,创作过《第四纪冰川》,《冰中少女》等作品。现在科幻圈要跟风,只能去搞《未来水世界》了。

并不直接危害人体,变不变暖,变暖的具体危害都待定,为什么会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出来?这可以说是个阴谋,但它是软性阴谋,没有阴谋的制造中心,也没有确定的获益者,而是一大群对工业生产不满的人借此发泄。他们的精神祖先在工业革命时代咒骂蒸汽机,在1889年嘲笑艾菲尔铁塔。他们不分国籍、民族和文化传统,以反科技反工业为共同点。任何时候,能找到停止科技与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把柄,他们都要借题发挥。

你身边不乏这样的传统文化人,他们不知道食盐的化学成分,不知道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但他们一定知道人类在导致气候变暖,这成为他们有数的“科学知识”之一。综观国内外,鼓燥这个话题的不是传统文人,就是演艺界的名人,是科学素质相当差的一群人。通过他们,我们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传播规律: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不会变成真理,但很可能会变成共识。

那么,既然没有足够证据说明人类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也说明不了这种变暖对人类利大还是弊大,清洁能源这个牌局,中国就不用跟了吗?当然不是,发展清洁能源的动力和所谓控制碳排放毫无关系。

其一,碳排放来自化石燃料,来自远古植物固化的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资源。植物的这个本事有多强?全球植物一年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只相当于人类年能源消耗量的十倍。而植物获得这些能源,自己要生长,要传宗接代,还要有相当一部分形成食品,供人类食用。古代植物被动物摄取后,相当一部分能量并没有转化。动植物死后埋入地下,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能量转变成化石燃料。

所以,我们现在每年消耗的煤、石油和天然气,可能是大自然几百,上千年积累的结果。而风电、水电和光伏使用的都是当期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只是人类能源史的过渡形式,它帮助人类开了工业化的头,但早晚会以可持续获得的新能源为主。

其二,化石燃料除了烧,还可以作为化工原料加工,直接烧掉其实是一种浪费。如果有替代能源,更多的化石燃料会成为化工原料。

其三,从微观来看,任何减少能耗的技术对企业来说都是在减少成本,他们会算这个账。工业革命到现在,科技界一直在寻找降低能耗的技术,这本身就是内在动力。即使企业仍然在使用老能源,单位产值的消耗量一直在下降。

其四,在碳排放之外,工业生产会释放很多直接危害人体的物质,会通过空气对流影响附近居民。比如,中国工厂排放的硫会影响周围居民的健康。等它们随着大气环流进入美国,浓度早已低到不至于伤害人体。所以,单从本国人民健康考虑,减少各类空气污染(而不仅仅是碳排放),都是政府的重要任务。

其五,世界上哪个国家清洁能源生产量最大?现在已经是中国!未来很多年仍然会是中国。作为中国工业新的拳头产品,肯定要大张旗鼓地推广。中国不仅要发展清洁能源,还会是这个领域的全球第一推手。

所以,有没有碳排放公约,中国都不会停下发展清洁能源、治理环境污染的步伐。应该批判的是有人借题发挥,试图将科技与工业描绘成过街老鼠,制造人人喊打的局面。这个软性的阴谋果能得逞,对国家和科学的未来,都会是沉重的伤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关低碳的名词与幽默
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的窗口或已关闭!“双碳”突破靠什么?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
我们为何要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何实现?丨院士访谈录
IPCC最严峻报告:逆转气候灾难的窗口期正快速关闭
碳中和可能成为第五次工业革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