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体质,两味药就搞定

注:语音由机器人阅读,各位师友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聆听。

察中医之小方,常具备药专力宏之效,用药精准得当。在《伤寒论》中,栀子干姜汤为寒热并用之最小方,仅仅由栀子和干姜两味药组成。我们一起来看本文!

在《伤寒论》中,栀子干姜汤为寒热并用之最小方,仅仅由栀子干姜两味药组成。

要想知道如何应用这个方剂,还要回到原文中去。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这个条文讲的是有一个人得了伤寒,也就是有表证,比如怕冷、流鼻涕,表证应该用解表的方法,而医生用了泻下的方法。

泻下法容易伤及脾胃中的阳气,导致一系列脾胃虚寒的症状。

就像平时拉肚子一样,多数时候都是越拉越没劲儿。

虽然这个条文没有写出,但是“微烦”就提示和纯火不一样。

实火的烦躁一般是很剧烈的,真的是如同火在燃烧一样,所以这种不能只用苦寒药进行泻火,否则只会越清越旺,时间久了也会伤及脾胃。

这里是由于泻下导致脾胃受损之后所导致的。

本来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起着使心火下降温暖肾水和肾水上济心火的作用,这样上面不会过热,下面不会过寒。

脾胃一伤,就会导致这个作用的失常,上面会变得热,下面会变得寒。

上焦有热,比如说口腔溃疡、慢性咽炎等上火的现象。

而下寒就是说下焦,比如腰以下常感觉冰凉,脚凉、腿凉等寒凉的现象,这种既有寒证,又有热证的情况就是上热下寒。

此时不仅要清上温下,还要照顾到中焦脾胃,因为根源在此。

中医讲脾属土,众所周知,万物要在土壤上生长,若土壤阴冷就会寸草不生,所以中医上也常说脾胃喜暖恶寒。

但现在的人大多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或者常喝冷饮等不良习惯,以至于伤及脾胃,致使出现脾胃虚寒的情况。

方中栀子苦寒清降,能够清三焦火邪,清泻心火而除烦,以干姜温脾胃之阳,其功用也制约了栀子清胃热的偏性。

常用剂量为栀子14枚(擘),干姜30g。(仅供参考)

举个例子来看,属于脾胃虚寒类型胃痛的,胃中总是反复地痛但是不算剧烈,手脚多是凉的。

不只是有虚寒,平常还有上火的表现。这种上热又有胃中寒冷的,就可以试试栀子干姜汤,上下都治了。

如果牙龈痛,还可以加升麻6克引药上行。

除了治疗这种脾胃虚寒导致的上热下寒,还可以通过调整两药的用量,来治疗郁火导致的胃痛。

临床若见口苦,口渴,心烦,胃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等郁火胃痛的表现,可以用栀子15克,干姜3克。

由于郁火是由于郁滞而导致的火,就像是很多人受了憋屈一样而发火一样。

要想停止这个过程,如果单纯用寒凉药扑灭,会导致火不能被清除,甚至因为更郁而越来越旺。

也就是不能再过度指责这个人,而是边开导边说他发脾气是不对的,这样他的心情就会慢慢平复。

此时栀子可以清热泻火,起的就是指责他的作用,少佐干姜可以辛温发散郁火,起的就是开导的作用,并且又可以防止栀子苦寒伤胃。

所以干姜一定要少用,多了就助火了。

如果疼痛比较剧烈,因为生气引起的,可以加川楝子10克疏肝泄热。

所以灵活加减药量,可以扩大经方的主治范围。但是也要注意辨明疾病和病机。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胃虚寒却反复上火,寒热错杂体质,用这个两味药的伤寒经方
身体寒了容易上火?张仲景名方——栀子干姜汤,温脾胃、散寒湿!
身体发寒,容易上火,医圣张仲景只用2味药,一个补,一个泻
胃寒胃痛,身体怕冷,又反复上火,一剂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下,治寒热错杂
一方两味,温中清里,寒热错杂体质的神奇良方
栀子干姜汤组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