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扫墓祭祖?你知道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的起源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正式规定清明时可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fúxì)(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扫墓祭祖

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

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祭祖。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祀之以礼。”并说:“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说家族后人对于长者,生前要尽心尽力地侍奉,死后也要同样尽 心尽力地侍奉,这就是孝道。

儒家对于鬼神一般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他们提倡祭祖,主要不是由于迷信,而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考虑的。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也就是说,家族后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领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饮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种淳朴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质。

后世帝王从这种培养孝子的法门,悟出培养忠臣的窍门,他们认为,在家尽孝的孝子贤孙将来会成为朝廷的忠臣。于是,推行孝道成为保持江山稳固的长久国策,而清明扫墓祭祖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全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比汉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壮族对祭扫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届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饭、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

清明是“断魂”之日,也是快乐之日

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更有万众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等种种欢乐。可以说既是“断魂”之日,也是快乐之日。

专家介绍说,除了踏青郊游,放风筝外,古代清明民间还有打马球、拔河、斗鸡蛋、蹴鞠、扑蝶、射柳等十多种趣味民俗活动。

清明民俗的多样化,从传世名画中也可见一斑。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初张岱的《扬州清明图》等绘画作品,都将繁华之地的清明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荡秋千

荡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种女子的游戏,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后来荡秋千不限于女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蹴鞠

蹴鞠,也是一项在唐代开始流行的春季娱乐活动。蹴鞠,即踢球,当时踢的球叫“鞠”,用的是一种皮球,球内用毛塞紧。据说这是当代世界如火如荼的足球运动的滥觞。亲,蹴鞠玩不了,咱可以踢踢足球啊!

戴柳插柳

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将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姑娘们则将柳枝斜插在鬓角,搭乘的车轿上也要插挂柳枝。

在古人观念中,柳树并非普通林木,它有着神奇的力量。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寄予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厚望。人们如此迷信柳条,并不完全是心理因素,应该说跟柳树自身的生长习性有关系。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吐出新绿。

现在,清明节插戴柳条的迷信色彩逐渐被遗弃,而是赋予了插戴柳条更加健康和积极的含义—“插柳留春”。因“柳”和“留”谐音,折柳赠友,依依惜别,人们在暮春时节互相用青青的柳枝祈求对春天、对青春、对生命的挽留。

斗鸡

斗鸡,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代以来发展更猛。唐玄宗很喜欢这项娱乐,甚至在宫中设立“鸡坊”,精挑长安城中千余只雄鸡,交由五百名精选儿童加以训练。这些儿童以7岁的贾昌为首,由于他擅长训练斗鸡,很受唐玄宗的宠爱,经常赏给他及其家庭金帛等贵重物品,当时民谣曾辛辣地讽刺道:“生儿不用识文事,斗鸡走马胜读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节的来历、习俗介绍[图]
清明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你不知道的古时清明节
清明习俗的由来
清明节|愿不负春光,活在当下!
【QQ空间旧文】清明ABC之B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