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文明的三道生命线
userphoto

2022.09.30 河南

关注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我以为,中华文明所特有的三道生命线,非常值得加以体认。

一、天文与人文:文明以止,人文也

《周易》之《贲·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讲的是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矛盾运动,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讲的则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如何创造了自己所特有的文明进行深入的观察与研究,方能选择正确的路径,让文明由天下所共创,文明的成果为天下所共享。

近代学人章太炎在《检论·易论》中指出,《周易》表明,生民从草昧走向文明,并非上帝或神明在主宰,而完全是人自身生生不息努力的结果,“群动本无所宗”。

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超越人间的神明为本位,这是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第一道生命线。在中华文明中,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一个群体性的存在。人的本质,从来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华人文的形成和发展,人从草昧到文明,以及文明的不断前行,就是人的群体联系的不断扩大、不断强化,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多层次化,人越来越能够自觉地和合理地处理好这些关系。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社会性。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成员的人,对于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人能够做到爱人、立人、达人,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因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人一直是中华文明真正的实体和主体,中华文明生命之流方才充沛滂沱,生生不息。

大同与小康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与纠缠

“天下为公”代表了“大道”。这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世间的最高理想。可是,现实世界的生活却则是“天下为家”,一家一户是社会得以构成的细胞,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们追逐当下利益、实际利益的主要立足点。在这里,“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被界定为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的境界、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因此而陷入纠结和焦虑。

纵观中华文明成长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它的另一道极为强劲的生命力,正是“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二者的紧密纠缠。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催生了中国的家庭、社群、国家、天下命运与共的内敛型社会结构。“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使中国古代在形成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产业的普遍的家庭所有制的同时,还一直存在着公共所有的公共财产作为补充,而且一直生产着周期性的群众自发自流性的以“均田”为主要目标的土地与财富的重新分配,国家也经常通过措施重新分配土地和财富。“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既催生了“家天下”的皇权政治,又催生了“民惟邦本”“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政治伦理;既催生了实行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又催生了开“公天下”之端的国家治理制度。“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还在保持各地方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方言的同时,催生了文字统一、规范化的书面语言的统一,催生了文化上的普遍认同,催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正因为有着这一极其深厚的根基,“天下为家”方才并不绝对抗拒、绝对排斥“天下为公”,相反,可以与“天下为公”并行,乃至经常纠缠在一起,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又一生命源泉。

执两与用中中为大本和为达道

前贤根据“中”字在甲骨文文献中的字形,解释中字象形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实际上,这里的正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圆形,很可能代表着居所、祭坛、仓库、广场乃至城郭、族群成员生产与生活活动所在的大片土地。现存甲骨文里有许多“立中”与“勿立中”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标识的旗杆,是一种兼顾四面八方而又有所坚守的空间观,也是一种兼顾过去、未来而又以当下为重的时间观。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等,都强调了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时,必须自觉地考虑任何事物都包含有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执其两端”,就是不能偏执于某一局部、某一侧面,而要兼顾各个方面,避免“过”与“不及”;更要透过表面看到深层,努力做到客观与全面。所有这些论述,还进而强调了要善于将对立的双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统一体。中,在知识体系中,代表了要兼顾并统领四面八方和古往今来;在价值体系中,则代表了对于宇宙万事万物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的运动作总体性、全面性、本质性的认知和自觉应对。

源于印度的佛教信奉“中道”。与其不同,中华文明所崇奉的“中道”,是在现实世界中努力了解矛盾对立的各方内在的相通、相容、相融之处,让它们在积极互动、和合、结合中共生共存,并通过创新而获得新生命、新发展,上升到新境界,这是积极面对现实世界,极具实践性、战略性及可操作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于此,我们就可以深入了解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字为什么成为国家、文明、文化和人自身高度认同的轴心观念,成为中国人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共同归趋,“中为大本,和为达道”,为什么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道生命线。

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总历程,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总历程,回顾中华文明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到现代工业文明,又在向现代信息文明、生态文明奋进的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上面所述三道生命线,一直非常强劲地发挥着极为巨大的功能。现在,人类正在努力创造一种新文明,这三道生命线同样值得我们珍视。

(原文刊载于《文史哲》2022年第3期,作者为复旦大学文科荣誉教授)

(姜晓磊/摘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复兴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
“人文化成”是中华文明之灵魂...姜义华
姜义华: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动能到底是什么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国学典籍】《易传》---彖传上(贲)
易传-彖传上·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