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神三线建设者:奉献最美韶华 无怨亦无悔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辉煌一笔,也是青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一段不可忘却的岁月。回望过去,青神光荣地成为了三线建设中的一个组团、一个方阵,承载着历史的重任,接受着工业革命的第一次洗礼,这才有了我们今日享受着的各种成果。

在青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背上行囊来到三线建设前线,搭草棚、钻山沟、涉岷江,在昔日荒凉的山坡建起了厂房;在杂草丛生的山林间建起了车间,将一批批高端科技产品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祖国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今天,让我们仔细聆听三线建设者们背后的故事。

荒地挥洒汗水 热血铸就决心

岁月催人老,也会给万事万物留下印记,位于青神县青竹街道建川社区的三厂一院有着英雄暮年的沧桑感,老街区、老厂房,红砖墙、旧瓦房……在原306厂(国营建华仪器厂),大院里无处不透着浓浓的年代感,成为时代浪潮中,三线人难忘的时光。

“从18岁知青下乡来到这里参与三线建设,至今已有50年了。”今年68岁的侯幼仪走在306厂区旧址的小路上,不用刻意回想,当年的场景就一一浮现在眼前。

侯幼仪来到厂区时,这里还是荒山一片,给人以凄凉之感,大家住在工棚里,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建宿舍、建厂区等基建工作,“挑石头、运泥土,从山下搬到山上,什么脏活累活我都做过。”

那时的年轻人们,心里没有胆怯和退缩,满满的都是期待和信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满干劲和热情,一心投入建设,为国家奉献力量,爱国氛围非常浓厚。

后来,因工作需要,侯幼仪被调去厂区办公室负责打字员工作,但那段与工友们共同挥洒汗水的艰苦日子,却成了她记忆里永远不会忘却的美好。

“你看,这里是我们的食堂,旁边是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对面是配电室,后面还有电影院,这些都是我们来了后,一点一点建好的。”侯幼仪兴致勃勃地当起了导游,并且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物件跟大家分享:一个充满年代感的饭盒、一张1994年颁发的奖状、一个代表身份的工作证以及唯一一张彩色的工作照,这些都是她心中的宝贝,也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

坚决服从指令 一心投入生产

那时,除了大家较为熟知的306厂,还有4501、709、408这一串神秘数字,均是三线时期为了保密而设定的军工厂代号,它们分别代表着原国营建川机械厂、国营星华仪器厂、电子工业部四〇八医院,共同组成了三线建设时期的三厂一院。

因此,在青神县,还有很多像候幼仪一样的三线建设者,他们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和“支边光荣”的时代感召下,打起背包,告别亲人,远涉千里,带着对故乡的眷恋,从繁华的大城市义无反顾来到青神,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坚决听从指令,一心投入生产。

“职工有1700来人,每天上班都按照部队的作息时间,八点钟广播一响军号一吹就关大门了,大家就在生产区生产,中午十二点下班,也是准时的。”原306厂后勤处长张浩然说,当时要求就比较严格。

据了解,现在306厂区门口的两棵高大铁树,就是当时的纪律树,因为那时有两个职工违反了纪律,每人扣了5元钱,当时每个月的工资也才30元,然后厂里用这个罚款买了两棵铁树种在那里,起到教育职工遵守纪律的作用。

▲原306厂后勤处长 张浩然

与此同时,原709厂工人徐学珍对厂里严格的组织纪律也是印象深刻。

那时,她所在的709厂是保密单位,厂里以生产用于卫星发射上天的一些零部件为主,为了做好保密工作,生产间下达的计划书都是以数字代码的形式发放,工人们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具体做的是什么。

“只要生产部下达了生产任务,下面的生产工人就保质保量地完成。”徐学珍说,大家并不会好奇去过问什么,也没有谁偷懒,反正都是认认真真完成任务。

▲原709厂工人 徐学珍

严明的组织纪律,形成了服从安排,不讲条件的工作作风。就这样,大家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拼搏奋斗在建设一线。

斑白不舍离开 心安就是故乡

“儿子早就说过让我搬出去跟他们一起住,但我就是舍不得离开。”红砖灰瓦的小楼排列成行、树干涂白的梧桐和香樟参天生长,原4501厂区这些熟悉的场景,是73岁的吴友瑄每天都要看一看才习惯的,作为当时的首批建设者之一,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早已根深蒂固。

“1970年12月,我们厂挖下了开工的第一锄。”吴友瑄老家在成都,当初参与原4501厂建设时,她先搭火车到眉山站,再坐马车进眉山城,又向青神县城方向走了近5小时山路,才到达一片荒芜的选址点。

▲原4501厂首批建设者吴友瑄(左)

当时基础设施还没开建,大家住的是油毡棚,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未经处理的池塘水,照明则用煤油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吴友瑄和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们一同燃烧激情、挥洒汗水,靠着勤劳和毅力开始了建厂工作。

后来,油毡棚换成了临时土坯房、建起了临时食堂、打成了第一口水井、架起电路……条件的改善见证着厂区建设进度。到了1977年,厂区顺利通过国检验收,正式投入生产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有子弟学校,还有派出所、图书馆等,俨然是一个小城镇的模样。

到了晚年,每天早上,吴友瑄吃过早餐,整理完家务,就会出门与当年的老工友、老闺蜜——81岁的伍玉琼一起散步。宿舍区、灯光球场、露天影院、老厂房……两人一边走一边聊,话题从生活琐事到社会新闻,从曾经的激情奋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

“虽然当时很辛苦,但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吴友瑄说,她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国家,并不感到后悔,反而还觉得很高兴,因为这是她一生当中最大的成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〇八医院:山中铸就“三线精神” 护航群众健康
河北废弃的军工厂,荒凉满目恍如隔世,上万人的住宅空置几十年
我的故乡叫七〇九信箱
【悼念】原重庆晋林厂--鲁孟德
曾经热火朝天的三线厂,厂区绵延几公里,现在寂静无声!
鲜为人知的,三线建设:大山里的航空工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