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首枚实战氢弹试爆失败,飞行员一个大胆举动,为我国省下几亿

说起核武器,大家或许会想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但实际上,1972年1月试爆的氢弹却有着更大的实战意义。

然而,氢弹的试爆却不似原子弹一般顺利,首次试爆时甚至出现了严重异常,整个罗布泊试验基地都面临着毁灭的风险。

好在,千钧一发之际,飞行员杨国祥挺身而出,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举动。

而正是这个举动,巧妙地化解了危机,也为国家省下了几个亿。

那么,杨国祥到底是何许人也?试爆失败后,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氢弹到底出现了什么故障?

首次试爆,装置失灵

1971年12月30日中午,西北核试验基地出现了空前的盛况。

当天天气明媚、万里无云,而基地门口的人也无不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没错,这一天便是我国氢弹首次试爆的时间。

自从1964年我国首枚原子弹在戈壁滩上引爆以后,中国便迈入了拥核国家行列。

然而,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核讹诈的命运却没有因此结束。

原因也很简单,随着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空中拦截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子弹的威力已经不足以维持一个大国的和平。

所以,尽快研发出利用核聚变技术的氢弹,便成了我国军工行业的当务之急。

于是,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氢弹的研发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仅用七年的时间便可以完全投入使用。

而1971年12月30日准备试爆的这颗氢弹,已经具备不俗的实战能力。

只要一切顺利,我国便可以再进一步,从此不再受美苏两国的威胁。

所以,核弹的试爆工作极为重要,开始前也做足了准备,而承担发射任务的飞行员杨国祥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中午12时20分,随着地面指挥员宋占元师长一声令下,杨国祥驾驶着当时最为先进的“强5K”战机缓缓驶出跑道。

随即,在他熟练的操作下,加速、爬升、推起等一系列动作都行云流水般地完成,而飞机也成功升至半空。

与此同时,地面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机场距离投射地有着近40分钟的航程,在平稳飞行时,杨国祥的心中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感到骄傲,而另一方面,想起核基地上千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辛劳,他不由得心生感动。

所以,杨国祥暗暗发誓,一定要圆满完成任务,不负大家的期待。

然而,就在这时,意外却悄然发生了。

原来,当飞机距离靶标中心9公里的时候,指挥部传来了“立即发射”的命令。

可当杨国祥熟练地按下发射按钮、并掉头返回以后才发现,氢弹投掷装置竟没有一点动静。

这下子,经验丰富的杨国祥也不免慌了神,快速镇定下来后,他向上级请示,希望能够折返进行紧急操作。

地面也很快给出了同意的答复,于是杨国祥驾驶战机,在天上绕了一个8字,重新回到了预定坐标,再次重重按下了发射按钮。

然而,发射装置还是毫无反应。

就这样,杨国祥一连进行了三次紧急发射,但故障却并未排除,而飞机的燃油却只够40分钟的飞行了。

无奈之下,地面指挥部只好命令他跳伞逃亡,不过,杨国祥却拒绝了这一命令,并做出了一个举动。

而正是这个举动,一举为国家省下了数亿人民币的经费。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好奇,为什么会选择杨国祥作为飞行员?飞机到底为何出现故障?而杨国祥又做出了什么举动呢?

稳扎稳打,成为顶级飞行员

1929年,杨国祥出身于云南省玉溪市的一个农民村庄。

虽然身处偏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但他的青少年时代却并不太平,几乎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中度过。

因此,年纪轻轻的杨国祥便见惯了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的局势。

他明白这都是战争的必然后果,而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只能让国家不断走向强大。

抱着这样的想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刚满20岁的杨国祥便毅然参军入伍,成了玉溪军分区骡马队的一名基层指战员。

由于表现出色,一年后他被保送航校学习,成为新中国资助培养的第一代空军飞行员。

在航校的一年间,杨国祥学会了驾驶九九袭击机等四种基础战机,由于勤加练习,他很快便掌握了飞行技术和无线电的使用。

不仅如此,表现优异的他,还被学校称为“当期学员中的第一人”。

1951年,杨国祥由航校毕业,随即便进入飞行团正式担任飞行员,当时抗美援朝激战正酣,所以他便主动请缨,要求入朝参战。

在他的申请下,一年后他被编入志愿军空军部队,随后便马不停蹄地奔赴朝鲜战场。

在那里,他不惧武器装备更胜一筹的美军,多次正面与其对垒。

在他精妙地操纵下,不仅从未吃亏,反而经常给敌军战机造成破坏,也正是在此期间,杨国祥的驾驶技术得以不断提高。

回国后,因屡获战果,并荣立三等功,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空军中队长。

从此以后,杨国祥先是参加了全国“大比武”活动,并拔得头筹,赢得了进京与毛主席会面的机会。

随后,他转战东南训练,在沿海地区圆满完成了任务。

紧接着,他又在沈阳军区数十万大军面前表演驾驶技术,并获得了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杨国祥在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从大队长、团长再到代理师长,他在每个岗位上都尽职尽责,履历一片光鲜。

也正因此,1970年,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交到了他的肩上。

接过重任,努力训练

原来,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虎视眈眈,时刻想要破坏中国发展的大好局势。

而另一方面,北方邻居苏联与我国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甚至在中蒙边境囤兵百万,扬言要给中国来一场“外科手术般的核打击”。

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武器,才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事实上,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毛主席便高瞻远瞩地推进了氢弹的研发。

经过三年的努力,氢弹很快制造完成,又经过四年的科研攻关,发射氢弹的相关配套设备也全部生产完毕。

于是,1970年4月,在中央军委的要求下,西北核试验基地准备进行我国首枚氢弹的试爆工作。

这一任务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极为谨慎。

于是核基地便特意挑选了拥有20年驾龄、飞行时长近3000小时的杨国祥负责发射战机的驾驶。

面对国家交托的重担,杨国祥想都没想便一口答应下来,此后的半年间,他便完全投入到投掷氢弹的实验训练之中。

为以防万一,西北核试验基地不仅为杨国祥提供了完全私密的空间,而且衣食住行都以最高标准安排,

除此以外,他的身体也受到了特别关照,顶级医师每天都要给他进行全身检查。

而在试爆的头一个月内,他还持续吞服了预防感冒的药物,核基地对于氢弹试爆工作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了,作为飞行员,驾驶训练是杨国祥的日常工作,从机场到发射地有着几百公里的航程,他每天都要跑一次。

在熟悉了线路以后,他又进行了80多次的模拟投射,最后还进行了三次遥测氢弹投掷。

经过长期训练,杨国祥对于氢弹试爆当天的流程早已烂熟于心,相关动作也形成了肌肉记忆。

可以说,在发射日到来之前,他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

突发意外,拒绝上级指令

1970年12月30日中午,氢弹试爆的时间悄然而至,为了确保试爆工作顺利进行,周总理亲自在北京坐镇指挥。

而现场的技术专家们更是严阵以待,不愿出现任何失误。

然而,在排除一切纰漏以后,发射还是出现了令人始料未及的故障——因投掷装置失灵,杨国祥在空中进退维谷。

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得知飞机燃油只够行驶四十分钟以后,地面总指挥宋占元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定夺。

于是马上致电周总理,请求给予指示。

其实,按照预案,当时共有两个选择。

一是继续投射,毕竟飞机还有驾驶时间,在此期间故障如果排除,氢弹便能顺利引爆,但驾驶员却失去了逃生的机会。

二是让驾驶员放弃操作,跳伞逃脱。

这样做的后果显而易见——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研发的氢弹将白白浪费。

在两个选择中,周总理毫不犹豫地选了后者。

他坚称,一切都要以飞行员的生命为重,于是在周总理的授意下,宋占元下达了最终指令——地面人员全部撤退至掩体中,飞行员立即跳伞。

都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然而,当接到“跳伞”指令时,杨国祥却陷入了沉思。

他清楚,氢弹的研发倾注了大量科学家的心血和国家的资源,一旦他选择跳伞,这几亿人民币便打了水漂,而我国核武事业的进展,也将被严重推迟。

因此,千钧一发之际,杨国祥做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不已的决定——带氢弹着陆

要知道,氢弹的装载极为特殊,飞机停在地面时,弹体离地高度不过20厘米,操作稍加不慎便可能引发氢弹爆炸。

但对于这段航程,杨国祥早已经过上千次演练,艺高人胆大的他,坚信自己可以完成这一不可能的任务。

于是,从军20余年的他,首次拒绝了上级的命令,并且沉着地回复道——请各单位进入防空洞内,2187即将带氢弹着陆。

2187是杨国祥当天行动的代号,见他在生死关头还能保持如此镇定,周总理也大为感动。

于是他表示,要相信自己的飞行员,随即批准了这一行动。

就这样,经过25分钟的飞行,杨国祥稳稳地降落在机场。

而当时机组人员已经全部撤离,他只好从数米高的驾驶舱跳下,看着眼前安然无恙的飞机和氢弹,杨国祥这才重重地喘了一口气。

杨国祥这一抗命之举,为国家省下了几个亿的资金。

所以,他跳下飞机后,宋占元跑到了他的面前,随即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不停地慰问道,“辛苦了,辛苦了”。

事后,这架强5K战机和氢弹都经过了详细的检查,原来,机械部分并无故障。

只是由于天气过于寒冷,投掷装置出现了电路短路现象,问题并不严重,很快便得到了彻底修复。

1971年1月7日,西北核试验基地痛定思痛,再度强化了飞行前的排查环节,终于做到了万无一失。

而返航的惊险一幕也并没有给杨国祥留下心理阴影,在第二次试爆中,他表现得更为出色。

在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的同时,氢弹从高空轰然坠落,当他抵达安全地带之际,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正好腾空而起。

顿时,杨国祥不禁双眼通红,因为他明白,这朵代价不菲的蘑菇云,意味着帝国主义核垄断的历史,从今天起被打破。

结语

由于在试爆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杨国祥被授予二等功奖励。

然而,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核武器属于高度机密,所以杨国祥的名字并未公开。

直到2017年,88岁的杨国祥因病去世,他的事迹才逐渐为人所熟知。

得知他默默奉献、为国家省下了几个亿后,人们更是表达了无比的倾佩与崇敬,他的故乡云南也为他树立了英雄纪念碑。

如今,中国早已迈入世界强国行列,军事力量更是数一数二,在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牢记当年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71年,飞行员杨国祥投掷氢弹失败,他放弃逃生机会与氢弹共存亡
1971年,杨国祥驾机投氢弹失败,他放弃跳伞选择和氢弹共存亡
第一颗实战氢弹爆炸飞行员杨国祥的回忆
1971年飞行员杨国祥驾机投掷氢弹失败,拒不跳伞,结果怎么样了?
飞行员投掷氢弹失败,他放弃逃生希望,选择与氢弹共存亡
一颗5000万吨的氢弹,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