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者的灭绝
userphoto

2022.07.24 广东

关注

这里的王者并非人类,却远比人类古老。

它是长江白鲟,于721日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灭绝了。

舆论界对此表示震惊、悲痛、不舍、伤心、无奈、难过、不可接受……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人类情绪的自然流露或拙劣的表演,

这和白鲟已经没有关系了。

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到长江白鲟,便是它灭绝的消息。这也是另一种悲哀,表示大家对这种珍稀的生物没啥印象。

实际上长江白鲟是名副其实的王者,至少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淡水鱼之王”。

01 王者

长江白鲟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原因有三个。

其一,体型硕大。

硕大的体型是动物界所有王者之标配。

长江白鲟的普通体长也有3米左右;体重在两三百公斤,相当于普通家猪的2倍。这个体型在淡水鱼中算是极其壮硕了,在整个地球村淡水流域都堪称“旗舰”之一。

最大的鲟体型极其惊人。根据鱼类学家秉志记载:在数十年前,曾有人在南京捕获到一尾体长达 7.5米长,体重达908千克的白鲟个体。大家想一想这是啥概念?现阶段地球村,即便想寻找一条7米长的蟒蛇都不容易。900多公斤,相当于成年公牛。

其二,外貌特殊。

动物世界里,王者会有自己独特的外貌。

白鲟外形最特殊之处在于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主要是因为其额头上有一个很长的吻,平直如剑如象鼻,有“象鱼”之称。古书中,被称为“鲔”。

游弋中的白鲟非常帅气:它会伸着长头,长吻在前探路;同时摆动着健硕的身躯,视长江洪流如等闲,活力四射,显示出生命的蓬勃朝气。

《山海经》堪称古代奇异生物汇总,其中就有白鲟的记载:“孟子之山,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鲔(白鲟)。”周朝的祭祀活动中,常有“季春荐鲔于寝庙”的活动,将白鲟作为供品。说明古人也把白鲟作为珍贵物品。

其三,勇猛彪悍。

王者的第三个特征便是勇猛彪悍。

白鲟由于体型庞大,可以直接吞食很多大型淡水鱼。一般意义上的淡水鱼,白鲟可以一口吞噬入腹。

成年的白鲟在长江之中的地位,类似于猛虎之于山林、雄狮之于草原,是盘踞在食物链最上层的无敌存在。

当然这种勇猛彪悍,只是针对淡水鱼类,面对人类时就是刀俎上的鱼肉。

其四,极其珍贵。

白鲟属种类最早的化石可见于晚侏罗纪(2.013亿至1.45亿年前),算是和恐龙同时代的物种,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在分类学上,它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也是现在世界上现存在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

某种意义上来说,白鲟就是见证长江流域亿万年变化的活化石,是长江灵魂的一部分。论历史,人类在它面前不值一提。

恐龙灭绝之后,地球村经历过恐鸟、锯齿鳄、泰坦巨蟒、龙王鲸、沧龙等等水陆空霸主,白鲟都能在长江中安然地过日子。

但是当人类的触角延伸到地球村每一个角落时,万里奔腾的长江就再也无法庇护白鲟。

当最后一条白鲟孤独地游弋在长江时,估计它也搞不懂祖先赖以生存亿万年的家园为何会抛弃它们这个种族。

白鲟的灭亡堪称现代文明的耻辱。这话听起来不中听,但却是事实。

02 毁灭

IUCN宣布白鲟灭亡时,很多人不敢相信。因为大家很难理解,在国家重视自然环境的今天,如此宝贝的物种为什么会灭绝。

历史上,白鲟曾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以长江中的种群最为丰富。

但是短短几十年时间,白鲟竟然灭绝了。其实原因很简单。

直接原因:过度捕捞。

所谓过度捕捞有两种解释。

过度捕捞解释1、对白鲟本身的捕捞。

据统计,在50~60年代,野生的白鲟还很常见;多年平均捕捞量为676尾,渔获产量达20~30吨。

但这只是统计。

要知道那个年代的统计并不准确,很多渔民个体户的捕捞并不在统计范畴之内。上个世纪70年代,有长江流域附近的渔民称:“那时,鲟鱼肉用板车拖到街上去卖,像卖豆腐一样,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称。”

对白鲟真正的威胁,不是这些纳入统计表中的捕捞数量,而是普通渔民在长江沿岸的浅滩处到处插网,对幼年白鲟的杀伤。

要知道白鲟在长江上游的浅水处产卵,非常容易遭到渔网的重创。没有任何一个鱼群可以在幼年遭受严重杀伤的情况下继续繁衍壮大。

当时有国内专家呼吁将白鲟列为渔业禁捕对象,特别是要加强对幼鱼的保护,但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很多人为一己之私继续捕杀,一点也不为祖先与后代的权益着想,充分验证了那句“崽卖爷田心不疼”。

过度捕捞解释2,对白鲟食物链的捕捞。

实际上过去几十年,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中国任何一个可以捕捞的地方,都存在过度捕捞的情况。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断子绝孙且无处不在的绝户网。

由于白鲟体型巨大,需要的鱼类食物数量也巨大。

当长江流域遭遇过度捕捞时,意味着鱼类密度变得稀疏,那么白鲟的食物就会变得稀缺,难以支撑庞大的族群。最近几年几乎都有报道,因冰川融化而导致食物匮乏的北极熊已经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03根源

白鲟灭亡的根本原因:长江流域的生态结构被破坏。

上世纪70年代之前,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和现在完全不同。那时干流及附属湖泊相互沟通,江水全年敞泄,食物网完善而健全;为白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与产卵场。

但是随后长江流域生态结构急剧变化。

长江流域生态变化1,修筑大坝。

修大坝为什么会对白鲟有影响呢?

因为白鲟产卵在上游,生长在下游。

白鲟的生殖季节约在34月,产卵场所在长江上游重庆以上,水流较急流速约0.49/秒、水深10米以内、底质多为岩石或鹅卵石的河段,比较集中的产卵场在江安县附近的长江河段和四川宜宾柏树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

修筑大坝之后,白鲟洄游产卵就变得难如登天。

1980年之前,长江是一马平川的。然而随着1981葛洲坝大坝截流,将天然水域分成了坝前、坝后两部分。

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坝当时也没有保护鱼类的概念,所以葛洲坝工程并未预设配套的过鱼通道(鱼道)

当时的狗头砖家认为:四大家鱼有洄游繁殖的习性,但没有过坝的必要,在中下游即可产卵至于白鲟,国内对其习性缺少研究,无法针对性地设计出合理的鱼道。

葛洲坝大坝修筑以后,白鲟去金沙江产卵就多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天堑。不能不说这是历史局限之下造成的一个巨大遗憾。

大坝建成后,大量的白鲟聚集在水坝两侧试图通行,然而在这里等待它们的是人类的天罗地网,很多白鲟在葛洲坝的大坝下面被捕获。

根据杨富亿等学者的调查,在1981~1993年间,葛洲坝下捕获的白鲟共有114,平均每年捕到9尾,但是数量有减少的趋势。1991~1993年间,年均捕获量低于3。注意这些数字,只是学者调查后得到的,实际数量肯定远远大于这些。私下猎捕的,更是无法统计。

后来长江极其主要支流修建的大坝越来越多。

虽然后面很多大坝留有鱼道,但由于巨大的落差,导致鱼通过并不容易。尤其是像白鲟这种巨型王者,走鱼道更是难上加难。

长江流域生态变化2,污染。

过去几十年,长江沿线的污染日益严峻:

石油、化工、钢铁企业排污严重;

非法采砂使得长江生态“雪上加霜”;

河道的原始面貌不复存在,这对白鲟的产卵场、栖息地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作为淡水鱼类的王者,白鲟生产周期很长。初次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

对于大部分白鲟来说,很难活到可以孕育生产的年龄。所以到1988年,白鲟就因为数量急剧下降而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但是这并没有阻止白鲟的灭亡。

04 反思

人类最后一次看见白鲟是2003年。

四川南溪县的一位渔民在长江福溪口江段打鱼,捕获一条巨型成年白鲟。体长3.5米,体重150公斤,是一条25岁的青壮年个体,当时处于怀孕状态。

消息逐级上报,最终惊动了当时的国家农业部。当时上级下达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这条大白鲟!

白鲟经过一番抢救之后被放生,并且在其皮肤上安装了跟踪设备,用以观察、了解白鲟的行为。然而遗憾的是,当年春节(21日)过后,用于追踪白鲟的渔船因意外触礁而损坏,导致唯一的追踪线索中断(信号丢失)。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白鲟。如果那条怀孕的白鲟顺利产下鱼苗,理论上至今依然可能存活。真心希望有朝一日在长江上游,还能看见白鲟的身影。

其实人类并不需要为白鲟悲伤或难过,毕竟这些对白鲟这个种群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如果人类真的反思,就应该多关注一下那些可能像白鲟一样灭绝的物种。

长江流域分布着多达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还有像白鱀豚、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面临灭绝风险。尤其是白鱀豚,随时可能像白鲟一样,被宣布灭绝。

最后说一句感慨,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也算是辉煌。但是如果连保护环境这种最基本的事儿都干不好,或不愿意干,那么所谓辉煌也是要打折扣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痛心:“中国淡水鱼王”灭绝!中华匙吻鲟,终于还是没迈过这道坎
葛洲坝拦江截流40年,斩断洄游鱼的线路,库里还有超大鱼存在吗
三峡鱼殤
白鲟灭绝,长江珍稀物种还有多少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
葛洲坝拦江截流40年,长江上的“鱼王”有多少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