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平的聪明,两千年来没人比得上
userphoto

2024.11.25 广东

关注

周末没事,写点历史吧。我写的历史往往有我自己的感悟,历史学家都不一定有。不是有朋友说我写历史不错吗?我得对得起这种说法。

历史上叫陈平的人有很多,但我这里说的就是最有名的那个:辅佐刘邦的陈平。

在我看来,陈平的聪明,两千年来没人比得上。

请注意我用的是“聪明”而不是“高明”,因为在高明方面,张良是陈平完全比不了的。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陈平排不进去成为“四杰”,就是因为后人觉得陈平只是聪明。

但我这里丝毫没有贬低陈平的意思。我真的非常佩服他,因为面对相似的情境,后人一直在重复错误,但陈平从一开始就没过错。此等聪明,史上罕有。

1

刘邦在去世前不久,召集众臣和一帮皇亲国戚,杀白马盟誓:以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外姓大臣, 无大功不得封侯。

原话是:“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谁敢违反约定,“天下共击之”。

后来大汉将近400年,基本上都遵循了这个盟约。

我之所以说是“基本上”,是因为吕后掌权后不久,就想破坏这个盟约,封自己的兄弟为王。

此时的吕后就是汉朝的最高统治者,而且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吕家人也做过贡献。单说吕后,始终和刘邦站在一起,一度成为项羽的人质,就那也不变心,可谓坚如磐石。这种忠贞让她在功臣集团中有崇高的、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是“白马之盟”怎么办?

当吕后想封吕家人为王时,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他的依据就是“白马之盟”。

吕后很不高兴,就问左丞相陈平:“元芳,你怎么看?”

此时陈平该怎么回答呢?他是不是和王陵一样,非得较劲?

各位一定要知道,陈平也是开国功臣之一,而且立有大功,和刘邦的交情可能比不上萧何、张良,但也是杠杠的。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陈平理应在此时维护刘氏的利益。

但是陈平说:“当年汉高祖定天下,刘姓子孙可以封王,现在是太后管理天下,封吕氏子弟为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原文是“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吕后很高兴。

将军周勃也同意给吕氏封王,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

事后,王陵指着陈平和周勃的鼻子骂道:你们忘了白马之盟了吗?对得起高祖吗?以后我们有什么脸面去见高帝?

陈平笑道:在当面斥责和当廷力争方面,我比不上您;但说到保全社稷,维护刘氏后人,您却比不上我。

2

好了,故事先讲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看了这个故事,很可能会想到唐高宗李治,非要封武则天为皇后的故事。当时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据理力争,坚决反对。

你们看看,事情是多么相似,但重臣的反应,以及吕后、武则天的处理方式,却大有不同。

武则天后来利用李治,找借口把长孙无忌、褚遂良都杀了。当李治召集大臣商议是否立时为贵妃的武则天为皇后、而褚遂良竭力反对时,躲在幕帘后的武则天大怒,当场怒道:“为什么不把这家伙打死!”(何不扑杀此僚!)。可见武则天当时多么受宠,也多么肆无忌惮。她完全不把唐太宗的托孤大臣褚遂良放在眼里。

李治于是招来李勣问话。

李勣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跟着李世民打仗无数。但他并非李世民的亲信,但功劳又那么大,所以李世民对他非常防范。临死前曾经把李勣故意贬官,并让他马上出发赴任。

李勣二话不说,出了皇宫连家都不敢回,带着几个亲信,立刻出城赴任。

事后李世民很满意。他对太子说:如果李勣不听调遣而且有怨言,我会立刻杀了他,因为他的功劳太大,在军中的威望很高,以后我怕他不听你的话。现在他既然这么乖巧,我死之后你可以把他调上来重新启用,他一定会尽心辅佐,我就放心了。

事后李治果然重用李勣,李勣再为大唐立下功勋,这是后话。

那么被李世民毫无理由贬出京城的李勣,当时有没有怨言呢?

他不敢有。

当时他的属下就很不服气:我们立了那么大的功,说贬就贬了,连个正经理由都没有,不合适吧?

李勣劝下属说:皇上对我有天高地厚之恩,无论做什么我都毫无怨言。

李勣说得有道理,这得从两个人几十年的渊源说起了,这里不再展开。总之,李世民重视人才,重用李勣,这让李勣已经非常感激了。

另一个原因是,李勣以前是吃过大亏的。

李勣以前叫徐世勣,是瓦岗军翟让的手下,由于打仗勇猛,有勇有谋,被提拔为重要将领。但当时瓦岗军有两个老大,分别是李密和翟让。两人本来关系挺好,但随着瓦岗军的壮大,关系就出现了变化。最后李密决定干掉翟让,于是在军帐中杀掉了翟让一帮人。当时徐世勣差点被砍死,但李密和他也有一些交情,而且觉得他有能力,于是立刻叫停了砍杀,还让医生给他治疗,这样徐世勣才保住了一条命。

再后来,徐世勣跟着李密打天下,表现可圈可点;再后来,李密失败投奔了李渊,徐世勣也算是唐朝的人了。李渊对他很看重,赐名李,于是改名李世勣。再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李世勣再把名字中的“世”去掉,就成了李勣。

好了,现在唐高宗招李勣来问话,李勣怎么回答呢?

李勣非常圆滑:“这是皇上的家事,不用问外臣。”

这回答,和陈平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治和武则天很高兴,李勣后来也得以善终。

但是,李勣是真正在几十年的腥风血雨、江湖恩怨中成长起来的,不仅差点死于非命,而且他知道唐太宗对他很猜忌,这才让他在老年时变得越发圆滑。早年的李勣可不是这样。

但是陈平,从他出道那一天起,就多次凭着聪明化险为夷。

所以,陈平比李勣强多了。而熟悉唐史的都知道李勣是何等出色,这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经历了翟让、李密、魏征、李渊、李世民、李靖等人的帮助提携,李勣也始终在向他们学习,尤其是李世民和李靖这两大牛人,最后自己也成了牛人。

但陈平一开始就很厉害,以智谋著称。这就是天才和人才的巨大差别。

现在说说王陵的命运,因为这可以看出吕后和武则天的不同,也能看出陈平对吕后的揣摩,同样深不可测。

3

刘邦死后,很多人都知道吕后残忍地对待戚夫人和她儿子,手段毒辣,看起来吕后是个很残暴的人。

如果吕后真是这样的人,她就不可能在刘邦死后治理天下十五年了。老邓认为,对待戚夫人母子只是一个特例,总体来看,吕后是个厚道人。

因为在政治上,吕后对待不同意见者还算宽厚。这一点和早期的武则天大为不同。

比如王陵,在朝堂上顶撞她。吕后的做法是把王陵调任为少帝的太傅,也就是小皇帝的老师,实际是夺去了他的相权。王陵很生气,从此称病不再上朝。

吕后也不管他。后来王陵去世,谥号“武侯”,他的儿子王忌袭爵为安国侯。由此可见吕后对王陵一家还是不错的。

看看,同是顶撞上面,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命运,和王陵天差地别。

这里面可能有别的因素,比如吕后毕竟是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威望足够高。而唐高宗、武则天算是“二代”,威望不够,这可能给了长孙无忌、褚遂良更多的底气。另外,武则天需要用残酷的手段立威,而吕后不需要这样。但就算这样,长孙无忌、褚遂良的谋略,还是差了一筹,甚至差得多。因为不就是立武则天为后吗?这比吕后要立吕家人为王,在政治上的影响差多了,何必那么认真呢。

回到吕后。除了早期除掉韩信、彭越,吕后后来对待功臣集团还算宽厚,而且韩信、彭越并不是功臣集团的核心成员,核心成员都是出自沛县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曹参、陈平、周勃、灌婴、夏侯婴等开国功臣,在朝廷中始终有极高的地位,王陵也得到了善终。吕后在扶植吕家人的过程中虽然对刘姓宗族以及功臣集团有所打压,但总体来说还算个厚道人。

从政治上说,在除掉了最具威胁的韩信、彭越,以及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之后,吕后是个政治上的温和派

当然,如果她发现谁形成了威胁,就会毫不留情地打压。有韩信、彭越的例子在前,可能功臣集团也老实了很多,这让吕后可能也找不到借口了。

不过我说她是政治上的温和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始终没想明白,未来的天下到底是刘家的还是吕家的。或者说,她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缺乏杀伐决断,首鼠两端,这就是她是温和派的另一个重要证据。

天无二日。吕后当然知道刘姓皇族和功臣集团对吕家二代掌权颇为不满。但她又拿不出实际行动,决定以后天下到底是刘家还是吕家的。

吕后的儿子是刘盈,当了几年皇帝,但也是个傀儡。病死之后是其他人当皇帝,吕后已经没儿子了。所以吕后执政后期,当时的皇帝并不是吕后的儿孙,她不一定非得让刘家继续掌权,这和武则天完全不同。

如果她以后想让吕家掌权,她当然要尽量铲除刘姓皇族,也要尽量铲除功臣集团,至少要让这些人靠边站。但她死前的安排完全不是这样。

如果她以后想让刘家继续掌权,她就要尽量降低吕家人的影响,不要让吕家人再招仇恨了。

当时的吕家二代,主要是吕产、吕禄兄弟,是两个酒囊饭袋。吕后深知这一点,但仍然让这两人掌握实权。另一方面,刘姓皇族和功臣集团也有相当大的权力。

考虑到吕产、吕禄这两个人的能力,吕后一旦去世,这不是为吕家招致灭族之祸吗?

唉,老年的吕后,这个问题始终没想明白。

或许,她一直对两派的斗争心存幻想?

既温和又贪婪,吕家人德不配位。最后,吕家也基本上被灭族了。这就是陈平、周勃等人的功劳,也有其他刘姓皇族的贡献。

回到陈平,他早就知道吕后是个温和派。至少,吕后做事是有底线的。

4

刘邦临死前,脑子也是越来越不清楚,总是怀疑手握重兵的功臣会不会谋反。有一天怀疑到樊哙头上了,当时樊哙是燕国的相国,在北方统领大兵。刘邦命令陈平和周勃带着诏书去诛杀樊哙,并让周勃接替樊哙的职位。

这对陈平来说,太难了。

因为陈平在半路上想:

1、这是刘邦冲动下的决定,如果我把樊哙杀了,刘邦后来后悔了怎么办?最后还不是恨我?

2、樊哙是什么人?不仅是功臣,而且是刘邦的连襟,也就是他和刘邦娶了吕氏姐妹,人家是亲戚。就算刘邦不恨我,吕后肯定恨得我要死。

3、看刘邦和吕后这身体,以后肯定是吕后掌权。就算我这次杀了樊哙而刘邦不后悔、不怪罪,以后吕后肯定会给我好果子吃,到时候怎么办?

后患无穷!

4、而且杀樊哙就那么容易?樊哙是勇将,到了樊哙军中宣布诏书然后要杀他,他当时就造反怎么办?我陈平的小命当时就得搁那儿了。

所以怎么办?

要不我说陈平的聪明两千年没人比呢,他想出了应对之策。

他先把各种利害关系给周勃讲清楚了,说服了周勃,然后两人开始演戏。

先是陈平单独去樊哙的军营,在营前筑起一座高台,以示宣布圣旨的隆重。然后召樊哙来听旨。

樊哙一看就来了个文官陈平,没什么怕的,一个人就上台听旨去了。

突然,台上隐蔽处转出了武将周勃,和几个卫士一起把樊哙拿下。

大概樊哙一看是老朋友周勃,也不想反抗了吧。

然后周勃凭圣旨接管了军队,陈平押解樊哙回长安。

陈平知道樊哙不能杀,他得把樊哙押回长安,由刘邦亲自处理。他完成刘邦的任务已经打了折扣,这样吕后以后没有理由恨自己。

但陈平一路走来,还是在不断探听消息,看刘邦驾崩了没有。我估计他一路始终在派探马前出几百里,给他汇报情报。在刘邦病重的时刻,这个任务又牵涉到陈平的身家性命,陈平不得不这么做。

走到半路,他听说刘邦驾崩,心想坏了。他让押解樊哙的囚车正常赶路,自己立刻快速赶向长安。因为他担心有人在吕后面前说他坏话,也担心吕后认为他已经杀了樊哙,会立刻下命令杀了自己。

又走了一段,他碰到了宣旨的使者,使者让他在荥阳呆着。

陈平一想坏了,肯定是吕后怨恨自己。自己在荥阳呆着,以后极可能是个死。

于是他又生一计,不听使者的命令,而是火速赶回长安,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

陈平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展示他对皇帝和汉朝的忠心,另一方面也是让吕后明白:他没有杀樊哙。

果然,吕后看到陈平的表现,冰释前嫌,继续重用陈平。

那么,陈平为什么觉得自己火速赶到长安,吕后能给自己哭灵的机会,并且在得知真相后不再恨自己呢?

当然是因为他已经早就摸透了吕后。在陈平看来,只要不威胁皇帝和吕后的地位,吕后还是讲道理的。

陈平本人就是个阴谋家,在揣摩人方面,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他完成杀樊哙的任务,可谓完美。

这是九死一生的任务,换别人可能早完了,但陈平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周勃,救了樊哙。最后所有人都感谢他,包括吕后。

智商、情商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有时候下属要完成老板的任务,确实很难,好像怎么办都不好办。

陈平是完美的典范。

正是因为陈平早就摸透了吕后,所以后来他也不敢在封吕家人为王的问题上顶撞吕后。而是审时度势,耐心等待机会。

而且可以想见,吕后在世时,陈平和吕家人的关系肯定也很好,否则吕后不可能让他一直当高官,吕家人也会很忌惮他。但陈平只是表面上和吕家人关系好,暗地里和周勃、夏侯婴等沛县老功臣们走得也更近。

其实这也是首鼠两端之策。因为陈平虽然一直是高官,但和沛县功臣集团、吕家人始终隔着一层,他必须两面下注,并观察双方的能力和实力,以及民心所向,以便决定在关键时刻站在哪一边。

在关键时刻,陈平下了重注,并且成功了。

这是史书上没写出来的,是我的感悟。因为对于陈平来说,无论是刘家还是吕家掌握天下,跟他有毛关系?他需要的是在紧张血腥的政治斗争保证自己和家族的平安。

陈平始终是朝廷重臣,无论是刘邦、吕后还是汉文帝在位,他都越来越重要,地位也越来越高。最后在公元前179年,左丞相陈平去世,谥号献侯。

所以陈平的聪明,两千年来没人比得上。

陈平大概也知道自己的阴谋无人可比,所以在世时曾说:“我的阴谋太多,犯了道家的禁忌。我这辈子算完了,但我又能怎么样呢?我的后代肯定不行了,因为我的阴谋太多,给后代带来了祸患啊。”

(“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果然,到了汉武帝时期,陈平的子孙从政坛上彻底消失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揭秘:为什么刘邦想要杀樊哙 樊哙是怎么死的?
汉高祖刘邦病危时为什么执意要杀樊哙?知道理由的我沉默了
樊哙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刘邦死前一定要杀他?只因他有一致命缺点
陈平曾是刘邦的得意谋臣,为什么却最终倒戈投靠了吕雉?
刘邦为何不杀陈平?陈平为何能成为汉初官场的不倒翁?
同样是从龙功臣,为何陈平备受器重,周勃却屡遭汉文帝打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