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饰】金风玉露--故宫博物院金银首饰精品选
商 (前1600 - 前1046年)
1977年北京市平谷县刘家河商墓出土
长3.5厘米、宽2厘米,重6.7克
商 (前1600 - 前1046年)
1980年山西省太谷县白燕遗址出土
长4.6厘米、宽3.8厘米,重4.5克、5.62克
马头鹿角形金步摇
南北朝 北朝
冠饰
1981年内蒙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
高16.2厘米、重约70克
步摇的基座为马头形,马头上分出呈鹿角形的枝杈,每根枝杈梢头卷成小环,环上悬一片金叶。马头和鹿角形枝杈上镶嵌珠饰。
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之一,它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树枝形状,制作考究的则在树枝上缀有花鸟禽兽等装饰物。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地摇曳,因此得名“步摇”。步摇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文献中,魏晋时期成为常见的头饰。步摇不仅流行于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也十分喜爱。他们多以草原上常见的羊、马、鹿等动物形象作为主题纹饰,这件马头鹿角金步摇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典型的装饰品。(?撰文:佟春燕?)
牛头鹿角形金步摇
南北朝 北朝 (386-581年)
冠饰
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乌盟达茂旗出土
长19.4厘米,重87.37克
此件金步摇的牛头面和角是以范浇铸而成,轮廓清晰,造型逼真、美观。牛面额较宽,颊内收,嘴角向外撇,吻部平整,其轮廓与牛脸极似。面部器官分别以鱼子纹进行勾勒,并分别镶嵌白、兰、绿等色料石。两牛角中间有一鹿角形支叉,先由一个主根生出两个支根,再向上分为四五个小支叉,每小支叉梢均有一金环,每个枝梢挂桃形金叶一片,总计为十四片,每片金叶均可摇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步摇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流行,是当时鲜卑族妇女所佩戴的步摇冠上的一种装饰,当走路头部摇动时,步摇上的金叶也随之颤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这种金质的牛头鹿角形步摇冠在当时不仅是时尚,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金银珠花头饰
隋 (581 - 618年)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李静训墓出土
银托把长6厘米、宽3.2厘米
嵌珍珠宝石项链
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长43厘米,重91.25克
李静训墓出土物中,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这条精美无比的金项链了。项链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形链珠均由12个小金环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颗,珠光闪闪,璀璨夺目。项链上端正中为圆形,内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蓝色垂珠。项链下端居中为一个大圆金饰,上镶嵌一块晶莹的鸡血石,在鸡血石四周嵌有24颗珍珠,左右两侧各有一圆形金饰,上镶嵌蓝色珠饰,周缘亦各镶嵌珍珠一周。鸡血石下挂一心形金饰,上镶嵌一块长达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整条项链鲜红的鸡血石、宝蓝的青金石交相辉映,再配以洁白的珍珠,在纯金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这位九岁的女孩名叫李静训,既是北周、隋代显赫的李氏家族的千金,又是北周宣帝与皇后杨丽华的外孙女,也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曾外孙女,是一位地道的金枝玉叶、帝胄王孙。不仅丧葬规格极高,还随葬了不少具有异域色彩的物品。熊存瑞先生从金项链的多面金链珠及其焊接工艺、蓝珠饰上的凹雕工艺、青金石和饰环状珍珠边宝珠垂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原产于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区
金手镯
饰品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长径7厘米、短径5.5厘米
这对精巧的椭圆形手镯,每个分成4节,各节两端较阔,上嵌珠,半球形,透明无色,表面有白锈。各节以方形嵌青绿色玻璃珠的小节相连。其开口处有一钮饰,一端为花瓣形扣环,上嵌小珠6个,另一端为一钩,钩端亦嵌一珠。钩及环之另一端为活轴,可自由开合。轴端套以小珠,尚残留一粒。
银指甲
纵2.4厘米、2.4厘米、2厘米
银质,指甲形,套于指上,又称护指。
鎏金银簪钗
束发用具
钗出土于陕西户县(鄠县);簪出土于河南陕县
凤形钗长33厘米,扇形钗长29.6厘米,扇形簪长29厘米
此6件,两股的为钗,有凤形钗和尖头扇形钗各1对,凤形钗图案相同,方向相反;单股的为簪,有平头扇形簪1对。
簪、钗都是约发用具。簪用以固发,源于先秦时期的笄。簪的质地有竹、角、金、银、牙、玉等多种。玉簪又有“搔头”之称,唐李贤墓《观鸟捕蝉图》中,就画有女子正用长簪搔头。簪铤因为是单股,如果顶端太重容易从发上脱落,所以唐代以固髻为主的簪的形式比较简洁,多是和弹琵琶用的拨子相似的扇形簪。钗的形式则多种多样,不仅花饰繁缛,钗头还常悬挂垂饰。唐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石椁线刻画中的女侍就有用花形和凤形钗的,她们或插1枚或插2枚,钗头都悬垂饰。唐代后妃、命妇头簪“花树”,实际就是钗头饰有花鸟图案的较大花钗。这种花钗一般一式两件,图案相同,方向相反,以多枚左右对称插戴。按照品级,皇后簪12花树,其他依次递减,也有单数的。(?撰文:梁丰?)
『福寿南山千千岁』、『松柏常青万万年』银簪
残长14.5厘米
银簪一对,尾部均残,完好时似应有细链相连。簪体扁平,内弯作弧形,簪背面以鎏金方格分段,刻水波纹及『福寿南山千千岁』,『松柏常青万万年』的吉祥语。
金列鞢
宋 金
佩饰品
1973年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兴金墓出土
全长37.7厘米
这是女真贵族腰间佩带的饰品,出土时由数层丝绸包裹。整器由金、银、玉石、玛瑙制成,上部是一鎏金银盒,子母口。银盒下缀一长方体金饰,上饰缠枝花,内镶两块红玛瑙。金饰两侧各系一串玛瑙珠,珠底附黄金叶托。金饰下方用黄丝线缀一水晶球,球上下两端置鎏金银花托,下方为一水滴状玉饰。两串玛瑙珠下方各与两片上下叠置的长方形玉条两端相连。玉条下有一个梭形玉饰,下缀15颗红玛瑙珠。整个物件做工精细,用材珍贵。
“鞢”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衣带上用以佩带物品的金属装饰,“列鞢”之名见于《金史》。《金史·谢里忽传》:“列鞢者,腰佩也。”传中记载,昭祖石鲁(完颜阿骨打之曾祖父)在劫掠乌萨扎部之后,将夺来的财产分给诸父昆弟,为报叔父谢里忽此前的救命之恩,私自留下一件金列鞢前去赠送。结合史料记载及这件列鞢出土时包裹层层丝绸的场景,可知列鞢在当时应为女真贵族的珍贵之物。(?撰文:陈克双)
嵌石珠帽花
饰品
1953年上海青浦出土
长5.8厘米、宽2.5厘米
帽花为双花对开形,花瓣、花蒂以金线掐出轮廓,金丝花网填饰其间,对称镶宝石、珍珠。底托有穿,可以缝系在帽冠之上。
孝端皇后凤冠
明 万历(1573年—1620年)
1957年北京明定陵出土
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克
1957年10月20日下午,北京明定陵地宫的最后一扇石门被开启,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静静摆在地宫里三具棺木,分别属于万历皇帝、孝端皇后和后来被万历的孙子天启皇帝追封为皇太后的孝靖太后。其中万历和孝端的棺木保存较好,孝靖的因为是迁葬来的,已腐朽不堪。经过清理,地宫里的29个随葬储物箱里共出土了2648件精美的文物,包括纺织品、衣物、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瓷器、琉璃器、玉器、石器、漆器、木器、首饰、宝石、珍珠、冠、带、佩饰、钱币、武器等,其中大部分都堪称稀世之宝,全面直观地反映了明中后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水平。特别是丝织工艺、金属制作工艺等可谓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其中的4个储物箱内各有一个六角形的朱漆囊匣,匣内各装着1件凤冠,出土时漆匣已朽,凤冠珠翠散乱,考古工作者根据原物修复成3龙2凤、12龙9风、9龙9凤和6龙3凤的凤冠各一件,其中这件属于孝端皇后的9龙9凤冠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明史·舆服志》,洪武三年定:“(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服礼服。其冠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数如之。两博鬓十二钿。”永乐三年定制: “其冠饰翠龙九,金凤四,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珠结,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数如旧。三博鬓,饰以金龙、翠云,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饰珠宝钿花十二,翠钿如其数。托里金口圈一副。珠翠面花五事。珠排环一对。”而出土实物与定制均不符。由此可知万历时冠服制度已有所变化。
孝端皇后的这件凤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金凤凤首朝下,口衔珠滴。珠滴可以在走动的时候,象步摇那样随步摇晃。翠凤下有3排以红蓝宝石为中心的珠宝钿,其间点缀着翠兰花叶,冠檐底部有翠口圈,上嵌宝石珠花,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博鬓上嵌镂空金龙、珠花璎珞,似金龙奔腾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翱翔于珠宝花丛之中,金翠交辉,富丽堂皇。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颗,造型庄重,制作精美,采用的工艺有花丝、点翠、镶嵌、穿系等。
花丝即用金做原材料,拔成细丝后,用堆、垒、编、织等方法,将花丝成型,加以烧焊,编结成龙的形状。点翠是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位涂上胶水,再把从翠鸟身上拔取的羽毛镶嵌在座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图案上镶嵌珍珠、翡翠等珠宝玉石。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显得富丽堂皇,且永不褪色。这件凤冠的点翠难度相当大,不仅点翠的面积大(有翠凤、翠云、翠叶、翠花),而且形状复杂。尤其是翠凤,均作展翅飞翔状,凤尾展开,羽毛舒展,富灵动感。镶嵌即用金片裁成条状,作出与宝石形状相似的“托”,托两侧焊两爪抱住宝石,必要时用粘蜡粘住。穿系是将一颗颗珍珠全部穿孔后,按一定的排列顺序或图案将它们穿系起来。
这件凤冠的主人孝端皇后生前无子,结果引发了一场是立恭妃所生的长子朱常洛还是郑贵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为太子的“国本”之争,影响明末政局甚深,使万历朝成为明朝历史上由治转乱的转折期
明 (1368-1644年)
金手镯
1958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径7.5厘米,重40.84克、40.06克
明 (1368-1644年)
嵌宝石桃凤银镀金钗
1958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通长18.6厘米,重20.8克
明 (1368-1644年)
嵌宝石玉龙银镀金簪
1958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通长18厘米,重26克
嵌宝石玉龙银镀金簪
明 (1368-1644年)
1958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通长18厘米,重26克
嵌宝石仙人银镀金簪
明 (1368-1644年)
1958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通长14厘米
镶宝石手镯
明 (1368-1644年)
1958年江西省南城县长塘街益庄王墓出土
径6.5厘米、宽2.6厘米,重139克
立凤金簪
明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头饰
1958年江西省南城县长塘街益庄王墓出土
长22.3厘米,重75.7克
簪头为一立凤,簪柄刻有『银作局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内府造九成金二两外焊二分』铭文。
楼阁人物金簪
明 (1368 - 1644年)
头饰
1958年江西南城县长塘街益庄王墓出土
长5.1 - 20厘米、宽3.3 - 9.8厘米,重43.4 - 118.9克
簪首云形,上有一重檐楼阁和五座牌坊,每座牌坊内有一舞蹈人。这种造型的金簪在明代比较流行。
馆藏九件益庄王墓出土的楼阁人物金簪,为益庄王妃所使用,所以在设计和制作上都极尽工巧之能事,高超的累丝工艺,将金料拉成极细的金丝,编织成各式花纹,在制作中大量采用的线空技术,使簪首既轻巧玲珑,又绚丽耀眼,主题突出,这些日常用品也就在能工巧匠的手下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簪镶宝石金冠
明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饰品
1958年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出土
高5厘米、宽13厘米、簪长11.2和11厘米
益庄王朱厚烨为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此金冠是其妃万氏的随葬品。
此冠冠体如一件覆扣的椭圆形钵盂。冠由圈、盖、檐和舌四部分组成,通体以卷叶形金丝焊接而成。冠底以金圈围成椭圆形,饰镂空金丝花纹,圈上覆椭圆形冠盖,中线处为两条拱形横筋,夹嵌9颗宝石,又有九条纵筋平均分布,与横筋一起形成冠盖的支架;冠圈前后左右各有一片檐,后檐接两舌,檐面、檐角和舌面、舌角都嵌有宝石。冠盖横筋左右底部各有一小孔,孔内各插金簪一枚,用于固定头发,簪头为伞形,錾刻花纹,簪柄压印“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造金五钱”字样;冠盖前端中间亦留有一簪孔。
这件金冠精美绝伦,其上对称镶嵌55颗各色宝石,交相辉映,金丝细如头发,编缀精妙,充分体现了明代金银工艺的高超技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撰文:王湛)
凤纹金霞帔坠子
明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1958年江西省南城县长塘街益庄王墓出土
通高16.5厘米、宽7.5厘米、重71.8克
金牌
周长115厘米
这块金牌是缅甸赠给乾隆皇帝的礼品。缅甸是中国邻邦,两千多年来,中缅两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缅甸国王派使臣带着大批礼物前来中国通好,受到清政府的隆重款待。随后因为战争,两国关系曾一度中断,但到乾隆末期以后,中缅两国关系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两国的贸易活动也得到了开展。
银镀金嵌料珠领约
清 (1636-1911年)
径16.3厘米
金镶石珠指甲套
长10厘米
指甲套用细金丝编织焊接而成,上部弧形,套环图案上缀五朵兰花,兰花以珍珠串和红绿宝石组成,兰叶为点翠装饰。整个指甲套修长秀丽,十分华贵。
镶金嵌珠伽楠手镯
径7.5厘米
伽楠是一种带有香味的珍贵木材。手镯外侧均匀排列梅花十二朵,花蕊处均嵌白色珍珠一颗;内侧平面,镶金,阴刻梅花十九朵,均匀排列。
包金手镯
长6.4厘米、宽7.8厘米
手镯外侧弧面上装饰一组花纹:中间是牡丹花,两边为云纹;这组图案两侧用绳纹、连珠纹、云纹装饰。
镀金点翠鸟架步摇
清 (1636-1911年)
长23.5厘米
步摇顶端龙头形,龙嘴下坠拱形鸟架,小鸟立于架中,口衔竹叶,其左右各一饮水罐;架下垂三串竹叶,每串三层;龙头、鸟架、小鸟、竹叶均点翠饰。步摇最早见于汉代,插髻为饰,走动时则摇晃,活泼喜人。
【图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定陵珍宝(上)
万历花800万两为自己打造的定陵,藏了什么好东西
万历皇帝的宝藏
王小文丨妆匣遗珍——从明益庄王墓出土金饰看明代首饰的插戴
定陵出土的帝后首饰赏,最爱万历帝的紫晶兔
明朝的美丽发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