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80年代的老照片,是否也装着你的回忆?


本文配图选自以下图片社和摄影师: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1980)

Carl Mydans(1981)

Steven Vik(1982-1983)

Katte Belletje(1983-1984)

Thomas Hoepker(1984)

Aad van der Drift(1985-1986)

Milo Gilera(1987-1988)

Yann Layma(1985,1988)



八十年代的北京,人们的工资不高,却能踏踏实实干上半辈子;生活不富裕,但对未来充满期待。

八十年代的北京,是童年的记忆,什刹海、西河沿儿、校场口、花儿市,过年放炮仗,买纸灯笼,还有好吃的嚼咕儿。

八十年代的北京,城里遍布着胡同和四合院,无数个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邻里间因长久的相识,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

八十年代的北京,改革的萌动,开放的探路,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古都北京的面貌。

这些三十多年前的场景,是北京城的一段记忆,更是无数人心中的曾经,当这些画面再次呈现在你我面前,你是否也感到熟悉和亲切。



【壹】那时的北京城

八十年代的北京,老式的公共汽车、朴素的街巷,还有异常繁荣的百货商场,那是只有在改革开放初期才特有的欣欣向荣的城市面貌。那时的人们还保持着朴实的革命情怀,那时的北京城还被略带红色风格的苏式建筑所包围。


白塔寺东巷,始建于辽代的白塔见证了京城几个世纪的变迁。



北海,那些年,我们在这里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后海,北京人心头的一汪水,曾经是远离喧嚣,使人身心宁静的一隅




鼓楼大街,“上海牌”小轿车,是当时各地市级领导及接待外宾的专用车辆,是人们眼中的稀罕物,也象征着身份。



鼓楼大街,市井繁华,延续至今。



建国饭店。直到今天,它依然保留几十年前的外观。



友谊宾馆。前身是用于接待苏联专家的西郊招待所,后改做接待旅游外宾。




前门(正阳门)大街,80年代,各种花色的“的确良”布料面市,北京人逐渐告别了藏蓝色和军绿色,原本沉闷的街景也逐渐亮起来。




80年代,北京车少路宽,堵车这个词还很陌生。



长安街上除了公共汽车外,几乎都是自行车,而且那时的自行车道很宽,随便你怎么骑。




当然,街上也有骡马车,大多是进城卖蔬菜和水果的商贩,直到90年代后才逐渐消失。




长安街上巨幅的标语牌,那个血色的年代在人们记忆中尚未远去,市场经济的大潮又裹挟着无数新思想、新观念冲击着人们的生活。




80年代,相比于城市里中规中矩的宣传,农村的更有特色:“打下来,流下来,就是不能生下来”、“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在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围追堵截”、“威逼利诱”下,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仿佛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于众目睽睽之下战战兢兢地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使命,而这些父母恰恰是当年“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这类鼓励生育政策下的一代人。




▲ 80年代中后期,一大批单元楼开始兴建,不少职工从单位分到了房,也就此告别了筒子楼和职工宿舍,生活得到了改善。



【贰】那时的老胡同

八十年代,胡同天地里的百姓世相,京味京韵的民俗风情和市井氛围是最浓的。胡同四合院曾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它是北京百姓生活的舞台,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融会与撞击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宣武区的老胡同。今天,“崇文”、“宣武”已经并入东、西城,胡同也拆了不少,这两个传统区也成为印刻在北京人记忆中的旧日风景。



胡同里一起玩大的孩子。我一直相信,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娱乐方式不是玩具,而是玩伴。



80年代,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要用煤生火取暖,这其间也经历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演变。




胡同里大部分是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衣服一洗就是一大盆,洗好了就直接拧干晾在院子里。




北京的胡同里,随处可见提笼架鸟的旗门大爷,转至夏秋之际,京郊的农民又会挑着蝈蝈沿胡同叫卖,一时间,家家户户传出秋虫的鸣叫声。



【叁】那时的生活

八十年代初,人们还是会拿着政府提供的各种票证,到国营商场排队购买粮食、油盐、鱼肉、禽蛋等商品。不过,像蔬菜、水果已经有农村小贩走进城市做起了个体生意。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服装鞋帽等商品首先放开,一些自由市场也在京城的角落兴起,一批脑筋最活的人开始跑起买卖、摆摊做起了小生意,成了最早的一批个体户。

八十年代的生活,给人们的印象是小富、安定、转变;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起来,梦想也多了起来,思想也变得丰富了。



1983年,景山西街,大三元酒家开业。它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经营正宗粤菜的高档餐厅,号称“京城粤菜第一家”。



1984年,改革开放后的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新青年、新思想、新经济在这一年层出不穷,海尔、联想、万科、四通、科龙、健力宝先后在这一年诞生。




1986年,国家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发行了4种面额分别为5元、10元、50元、100元的国库券,年利10%,直至90年代国债的发行才使国库券退出了历史舞台。



1987年,中国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改革,出现了第一批自愿从国有企业离职经商的人,后来,人们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下海”。



1987年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年份,拥有配额、批条的当权者们以及拥有这些当权者人脉资源的关系户们纷纷下海,畅游商品经济的海洋,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了“万元户”。



1987年,北京三里屯的烟酒批发商店。直到今天,这里似乎与酒都密不可分。



西服+茶色眼睛,是那个时代风靡北京最潮装扮。



而男孩子,最喜欢穿的还是军装。




东单菜市场,曾经是北京人最爱逛的地方之一,2015年重张开业后,已经可以用支付宝结账了。




那时候,存车收费的标准是自行车2分/天,三轮车1角/天,这价格一直到1987年都未曾涨过。



那时候,闺蜜间是这样合影的,没有剪刀手、嘟嘟嘴,也没有斜45°和美颜,依旧落落大方。




那时候,情侣间的约会含蓄内敛,公共场合拥抱一下就已经算是做羞羞的事了。



小竹车,每个北京孩子小时候都坐过的。很多家庭在孩子长大后,仍然对小竹车做到物尽其用,于是,北京街头满是推着竹车的人,遛孩子的、买菜的、拉煤运货的,真正的绿色环保城市多功能跨界车。




跳皮筋,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运动,学跳皮筋,是认识女孩子最简单的方法。



颐和园长廊,春游的小学生。每次的春游和秋游都是一个学期里仅次于寒暑假,最值得期盼的事。




摩奇桃汁,那个年代出行必带的饮品。猛猛地一嘬,满是儿时的甜蜜。




北冰洋冰棍。在2016年的夏天,北冰洋的红小豆冰棍又重现江湖,身价却已翻了90倍,在这个情怀都能拿出来卖的年代,看看免费的照片也挺好。



八十年代是个奇特的时代。那个时候,人们兜里没什么钱,但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面貌却很好;那个时候,没有电脑、网络和苹果手机,人们喜欢邓丽君,爱穿喇叭裤,全民追逐文学和诗歌;那个时候也没有苏丹红,瘦肉精和雾霾天,人们对社会抱有期望,对人生有坚定的信仰。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当年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已变得稀松平常,而当年认为光怪陆离的现实却也被今天的我们习以为常。

或许,时间就是这样,它会把你想要的东西慢慢给你,也会把你舍不得的东西慢慢带走。




老照片中的京城旧梦

记忆深处的往日时光




关于作者:和 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十年代的北京
几张八十年代初期的彩色老照片|翁乃强摄影
四十年代的北京城——老人们挥之不去的记忆
老照片,30年代,北京城
老照片:1950年代的北京城
【转载】一组难得的80年代老照片,看八十年代的人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