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人千方,抹黑了辨证论治

丙申年 己亥月甲寅日-五味日课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1:48 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来自五味学苑


在西化中医的文化浪潮之中,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都被歪曲了,尤其是中医临床的实践模式-辨证论治,受到了根本性的文化摧残。一些权威的报刊杂志,不断抹黑辨证论治,把证候等同于症状,否定“辨症求机”思维,搅乱理、法、方、药、护的逻辑,混淆中医西医的本质,把辨证论治污蔑为不可捉摸的“千人千方”,还美其名曰“不要把辨证论治庸俗化”。


一、症状非证候


首先要明确,辨证论治的治疗对象是证候病机,不是临床症状,是否“千人千方”,还是“千人一方”,不是主观事先能够决定的,而是临床的证候病机确定的。由于西化中医把证候等同于症状,把症状当成治疗对象,使辨证论治的“方证对应”,异化为了“方症对应”。违背文化规则,与中医理论背道而驰,本来是“治病必求于本”的辨证论治,变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原始医疗,再套上“千人千方”的帽子,就颠覆了辨证论治以活生生的人为本的理念。


何为辨证论治?这个问题本来已经在《中西医结合对中医文化的伤害》一文讲过了,但因为中医学术对辨证论治误解、曲解太多,有必要在这里再次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疗模式的高度概括,可以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基本阶段,具有三个基本的临床程序:


一、观其脉症。以四诊合参为原则,以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为基本要求。


二、辨症求机-无失气宜、审察病机、知犯何逆,分析临床症状群内涵的病性、病邪、病位和病种、病形、病势的具体性质,从病种的判断上升到证候病机判断。


三、随证治之。根据“知犯何逆”形成的证候病机判断,立法选方用药、针灸按摩,总以方证对应”为原则


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护环环相扣,方药与证候病机互补对应,可以概括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前一个证字的含义为症状,后一个证字的含义为证候,为尊重原著,仍然都用证字,后同)。在辨证论治的问题上,要保证具有中医文化的正确性,应该注意:


一、不能将辨证和论治,或辨证论治随意分拆,按照一般语言学的方法,孤立地就字解字,这样就会犯死于句下”的文化错误。遵循《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确立的基本观念、逻辑规则和概念体系,理解辨证论治才是正确的。


二、辨证论治的知犯何逆”环节,就是对症状的辨,病种之辨就是辨病。中医之病,很多时候多种疾病同时出现,如三阳合病”、内伤外感并病”等,故辨合病”、“并病”是辨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症、病、证”在辨证论治之中是不同的,症是辨的对象,病和证”都是辨之后的病机认识,症状与病、证候通过病机逻辑联系起来。详细的论述,请参见《中医之和-辨证论治的生命哲学》的病种之辨。


四、三因制宜、实事求是是辨证论治的灵魂,尊重病人的实际情况,可重复性的大小,皆以活生生的人的证候病机为依据,不能有机械僵化之规定。


五、中医理论是生命理论,辨证论治具有极大的生命可靠性,不像用死人理论、小白鼠理论治疗活人之病,需要临床试验来把关。


在辨证论治的临床模式之中,症状属疾病现象,是观其脉证”的结果,属于四诊收集的临床资料,不失偏、不失真为基本原则。证”指证候,属疾病本质,是医生“辨症求机”-“知犯何逆”后所作出的具体的病机性质判断,以个体真实为原则。《伤寒论》奠定“随证治之”的临床原则,创立以病机为逻辑规范的理、法、方、药、护的辨证论治,明确了中医的治疗目标-证候病机。把“辨症求机”之后获得的证候,与“观其脉证”的症状混为一谈,不仅混淆疾病现象和疾病本质的区别,而且否定了中医理论在临床中的作用,对中医文化和实践的危害极为严重。


二、不确定的方症对应关系


人是活生生的人,有个体差异性,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生活条件,不同文化修养,都会对疾病产生影响,临床病机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辨证论治反对“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方症对应”。因为个体差异性,“方症对应”多样而不确定,同样方剂可以对应不同的症状,不同症状可以用同一方剂治疗。试以《伤寒论》桂枝汤为例说明之。


《伤寒论》“桂枝汤主之”、“宜桂枝汤”、“可与桂枝汤”等用桂枝汤治疗的条文共有19条,除少阳病和少阴病篇外,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厥阴病篇及“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皆有桂枝汤的适应症,但每一条文的症状不仅都是多样的,而且是差异的,反映出桂枝汤和症状的对应关系是不确定性的关系,不能用固定组合的症状体征标准桂枝汤的临床适应症。


如12条“桂枝汤主之”的症状是:“太阳中风”、“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13条“桂枝汤主之”的症状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54条“宜桂枝汤”的症状是:“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234条“宜桂枝汤”的症状是“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276条“宜桂枝汤”的症状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387条“宜桂枝汤”的症状是“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


柯韵伯认为,13条是桂枝本证,有13条的症状,无论伤寒、中风、杂病,皆可以用桂枝汤(《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根据《伤寒论》,不同条文的桂枝汤的适应症,既存在数量多少的不同,还存在症状特征的差异。从症状数量看,或多于13条的症状,如12条的症状数;或少于13条的症状,如54条的症状数。13条属于太阳病,包括了“太阳之为病”的症状和“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症状,而且头痛和头项强痛的症状还有重叠,12条则是太阳中风,不仅包括了“太阳之为病”的症状,还包括了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条)的症状,除了太阳病、太阳病中风外,另外还有鼻鸣干呕的症状。虽然同样是桂枝汤主之,但症状多少不同,12条的症状多于13条。


各条桂枝汤的症状区别比较大。脉有迟、有缓、有浮;有全身性的自觉症状,如恶寒、恶风、发热、汗出、身痛;有局部症状,如鼻鸣、干呕、头痛等。症状特征有差异,症状数量有多少,相关的治疗因素也不同,如15条、44条、91条等与“下之”相关,25条、57条、95条等与“发汗”相关,有45条、164条等与“汗”“下”都相关。


三、确定性的方证对应关系


一般说来,有诸内必形诸外,寒性应当有寒之象,热性应当有热之象等,表症汗之,里症下之,寒症温针火攻之,就应当表解里和而寒邪祛,但事实往往并不如此,寒热有真假,虚实有相反,如果缺乏“治病必求于本”的实事求是精神,见其症而用其药,很多时候是表症汗之不解,里症下之不愈,热之而寒症不去,寒之而热症不解。因此,辨证论治仅仅观其脉证”是不行的,还必须“知犯何逆”,通过症状之“象”,求证病机之“本”,论治才可靠。

《伤寒论》反复强调“知犯何逆”(16条,267条),告诫我们,立法处方不能以“观其脉症”为依据,必须以所知之“逆”为依据。“逆”是病机的代名词,“知犯何逆”就是以“观其脉症”获得的临床症状为对象,分析、判断证候病机的具体性质。

桂枝汤所对应的“逆”,12明确为太阳病中风之“阳浮而阴弱”(阴阳失和),53条、54条是“卫气不共荣气谐和”(营卫失和),再通过对其它条文的病、脉、症的病机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桂枝汤所对应的证候病机就是营卫失和。除了营卫失和的证候病机,其它都不适宜桂枝汤,反过来,只要是营卫失和,无论什么样的症状群,如“太阴病,脉浮者”,霍乱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哪怕是千人、万人,都“宜桂枝汤”。桂枝汤对应营卫失和,二千多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西医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可重复性的例子。


营卫外敷布肌腠,内温养阴阳,故桂枝汤外可以和营卫,内可以和阴阳,“阳浮而阴弱”用桂枝汤,“卫气不共荣气谐和”也用桂枝汤,看起来病机不同,实则一致。无论病机对应形式如何,方证对应”的病机确定性是不可改变的。陈潮祖先生著《中医治法与方剂》,以病机统法立方,就阐明了方证对应”的病机确定性。任何一个中医,只有运用中医理论,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客观地病机分析,把握就诊病人内在真实的证候病机性质,才能够作出“随证治之”的决策,舍此别无他途,除非不是中医。


无论是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皆以证候病机为准,只要证候病机相同,莫说千人一方,就是万人一方都不稀奇,如果证候病机不同,莫说千人千方,就是同一病人不同时间,处方都可能不同。尊重人,以活生生的人人的证候病机为根据,临床医疗才可能有人文关怀,这正是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在中西医结合那里,人文关怀没有了,只有主观臆测的千人千方、千人一方。


四、方症对应”的生命代价


运用桂枝汤,只能是营卫失和(阴阳失和)的证候病机,否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历史上不“谨守病机”、不“治病求本”的生命代价太大了,最典型的要数金元时期和明末清初的一些中医,只求症状的相似,不结合自然变化和社会环境,实事求是地辨症求机,把《伤寒论》的方与症机械对应起来,再套用到临床中去,枉死者不计其数。金·李东垣《脾胃论·序》:“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殆者,将百万人,皆谓之由伤寒而殆”。为什么医生认为这百万人是因为伤寒而亡?就是不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只讲“方症对应”,没有“辨症求机”,把寒热的现象,当成寒热的病性,把“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的结果。


历史上不求病机之本,只看症状之同,枉死者难以计数。吴又可在《瘟疫论·原序》中写到:“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总似太阳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不辨温病之寒热虚实,将“伤寒少阴、厥阴证”的症状,套用用于临床,按照少阴病、厥阴病处方用药的方症对应”,发出了“为害实甚”、“随手杀人哉!”的感叹。


病是生命客观的,生命是时空环境中的存在,时空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生命造成不同影响。因为体质禀赋、性格修养等的差异,疾病现象和疾病本质的联系有真有假,有逆有从,或一症而内涵多种病机,或多症反应同一种病机,只有分析症状内涵的病机性质,中医才可能做到随证治之”。中华民族付出了许许多多的生命代价,才认识到以病机为本质的方症对应”是唯一正确的临床路线,虽然方症对应”的医生-庸医不绝于史,不绝于世,但历史上真正的中医,总都能坚持“方证对应”的正确方向,在“治病必求于本”的指引下,医疗保健、治病救人。


五、“方证对应”的跨时空的可重复性


立足活生生的人客观地看临床疾病,不同时空、不同病人,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群和状况多种多样,症状特征多种多样,症状轻重程度多种多样,症状存在时间多种多样(黄开泰.症状与证候存在的逻辑关系.江苏中医药,2007年总第39卷第10期 :19-21.),但总不外病性、病邪、病位和病种、病形、病势的外在反应,把握临床症状群的病机本质,温清补泻、寒热温凉做到方证对应”,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够收到同样的疗效。


《伤寒名案选新注》李士材医案:治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士材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以谵语狂笑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病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刘渡舟医案:一男性患者,60岁,患荨麻疹,瘙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腠,营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啜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


谵语狂笑与荨麻疹,症状截然不同;明代李士材用桂枝汤,现代刘渡舟用桂枝汤,时间跨度三百余年,都取得了相同的临床效果。


营卫失和、阴阳失和的证候用桂枝汤治疗,古往今来无不如此。从《伤寒论》开始到现在,仅仅桂枝汤一个方,就远远不止“千人一方”,至少是十万、百万人一方了,其普适性无法用数字衡量。谁能够否定桂枝汤在今天临床中的医疗价值?谁能够否定桂枝汤没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二千多年,大江南北,都在方证对应”原则下运用桂枝汤,这样的跨时空的可重复性,西医有吗?


不只是桂枝汤,中医许多方剂,都具有跨时空可重复性,如小青龙汤、如人参败毒散、如参苏饮、如银翘散,最少的也有数百年。我们不能迷惑于形态的直观性,不了解人文中医,不知道辨证论治的人性临床模式,就否定病机本质,抹黑方证对应”。


千人一方”的西医临床,是不尊重活生生的人的临床,不论个体生命差异,只看形态统一,用人文精神衡量,不仅极为落后,而且没有人性。现在的中医,太没有文化自信心了,以为按照西医,有是病”,不管张三李四、男女老幼,都用一样的药,才能“现代化”。这样做,不仅不能“现代化”,反而会使辨证论治丧失生存的文化土壤。在西医面前卑躬屈膝,中医不会有未来。





学中医,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课程”领取内经、伤寒课程教材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伤寒”领取伤寒论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唯象即可得到唯象中医学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1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3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4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5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6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7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8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09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0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1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3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4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5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6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7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8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19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0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1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3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4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5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6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7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8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29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0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1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3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4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5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6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7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8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39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0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1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3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4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5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6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7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8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9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50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51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5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53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54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04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04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别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别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别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阴阳别论04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五藏生成篇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五藏别论篇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玉版论要篇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04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05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06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玉机真藏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玉机真藏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玉机真藏论03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三部九侯论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三部九侯论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篇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篇02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


回复“学习”两个字即可加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
《伤寒论》病病机探讨+论病机层次和要素+辨方症不能代替辨方证+无证可辨误解了辨证论治
辨方证不同于辨证 --- 铁杆中医论坛
病机与临床·下篇·第一章·主症与次症
经方才叔:人生一事,伤寒一书
随证治疗与辨证论治(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