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医门凿眼(上)
外科心法(一)
中医外科是建立在大内科基础上的一个小科。但往往如是之类既有秘传,俗言;金眼科,银外科,不值钱的是内科,是说外科有立杆见影之效果。
传统外科包括皮肤、内痈、疮疡。今天,我不说皮肤、内痈的问题,只谈谈疮疡,单纯的感染性的问题,包括肿疡和溃疡。现在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疮疡一般在早期即得到了控制,用中医的行话说,就是在未成形之前消散了,体现了治法中的一个“消”法,但也有很多消散不了,也化不了脓,长期存在一个硬结,机体也吸收不了,此时要用“箍围”药,以软化、消散之。用鱼石脂软膏是个不错的选择,我常常在其中加入青黛、五倍子、冰片等,令疗效增加,有些就消散于无形,也有些在肿块中央出一小脓头,脓出即愈。当然,很多传统配方是很不错的,如;如意金黄散、回阳玉龙膏是典型的代表,医者可见病而选择之。只是鱼石脂软膏用起来方便而已。
有些硬结很“顽强”,一般的药对它无效,怎么办?就用霸道的药来对付它——丹药。丹药有白降丹和红、黄二升丹,均可。视肿块大小,用针头大小若干点于膏药或风湿膏上帖之,对于这些“冷结节”犹如面中加了酵子,立马见效,待红活,肿大后再收拾它,如溃疡治法。
现在就细谈溃疡。溃疡就是肉腐脓成,如熟烂桃子,以手扪之,软活而有波动感,自行破溃或助于针刀使其破口。这个就存在排脓和长肉收口的矛盾。首先是引流,现代外科治此,常予清创,刀剪去除腐肉,表面上看,此法甚好,殊不知是去除了长肉生肌的物质基础。古云;无脓不生肌。这个脓是机体的白细胞与致病因子斗争的病理产物,也是保护措施,去除的只该是完全腐化的组织,若半生半熟尚有血脉的绝不可去之,不然影响日后长肉收口,在我们疡科就叫“治夹生了”。可看疮口大小,用软皮纸或棉花搓成捻子(这个搓药捻有手法,右手拇食指捏住皮纸或棉花条,左手拇食指逆时针方向旋紧,对折,右手拇食指拿折处,左手拇食指和右手拇食指同时逆时针方向搓紧即成),插入脓腔,沾脓液在所用药粉中滚动,再旋转插入脓腔,如是几次,药粉即达脓腔各处,最后留药捻稍退外一点于脓腔中以做引流之用,更可防止疮口闭合。若脓腔过大,可予“垫棉法”,这个在书上讲的有,我不多言,膏药或敷料盖定。换药时,看脓液形态,即可知疮之冷热,脓液清稀则冷,愈合无期,黄稠则热,收口在望。若冷则用去腐,热则用生肌。
    去腐散:  飞赤石脂3份  飞锻龙骨3份 血竭1份  红升丹(或黄升丹)1份 轻粉1份  冰片1份  广丹(少许套色)      共研极细末
    生肌散:   飞赤石脂4份  飞锻龙骨4份  血竭1份  红升丹(或黄升丹)0.5份   冰片0.5份
广丹(少许套色)   共研极细末
    上二方是我家传之秘方,方义我就不解了,只是要明白一点,用药体现在去腐与收敛之不同。需研无声为度,不然上疮则疼。待脓液日见少,疮口日渐浅,则去除药捻,可几日一换药,切勿强力去除非自己脱落的脓液,收口指日可待,结痂后任其脱落。
    升丹中有红黄二物,乃是炼丹时升在药碗不同位置的结晶,下口边缘结红升,碗底结黄升,红老黄嫩之不同,配制上二方常用红升丹。若遇疮口既无分泌物,又长久不长皮收口,可见疮口有肉芽组织,此物妨碍上皮生长导致不收口,特征是轻刮之即出血,可用黄升丹撒布其上,如轻纱漫布即可,不可用多,蚀去肉芽,待有脓液分泌即可用生肌散。
    久疮不愈可生成窦道,行话叫“生管”。是腐败的组织长久结聚而机化,常流稀水,不可自愈。受脓液糊口可假愈合,移时又发,脓水淋漓,甚是恼人,若刀割之,常常再生,可用丹药(升降二丹均可)腐蚀之。降丹效宏疼重,疗程短,常一鼓作气,三日管即提出,柔韧如蹄筋(升降二丹炼制日后再谈)。
    外科方书有某痈、某疽、某发之名,只不过是病位、深浅、大小不同而已,治之理同通。若外有六经形证,辩而施予内服药可助早愈。

    外科病案(阑尾炎)
    阑尾炎这个病,一但发作,病人大多去做手术了,小手术一个,即使化脓,只要治疗及时,也无大碍。但费用现在还是很高的。自从《金匮》出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之治后,历代医家对此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治此病的疗效是十分肯定的,优于西医的保守治疗。因是常见多发病,我也治了不少,也积累了一点经验。今举一例来说明之。
    盛某,男,38岁,10年3月9日案。自述约一周前与朋友聚餐后发病,已输液五日,有缓解,但右下腹压疼还明显,不敢快步行走。因工作繁忙,无时间住院开刀,遂来治。现证,麦氏点压疼,轻微反跳疼,小腹微胀。脉弦,舌红苔薄白,饮食二便尚可。诊为气血瘀滞,处方:柴胡15克 青皮12克  赤芍10 克 甘草10克  川楝子10克 元胡12克  红藤30克 败酱12克  丹皮10克 桃仁10克 三剂,愈。此单纯性阑尾炎,属瘀滞期。
    5月12日再诊。此次发作较上次严重,疼痛更甚,来时弯腰行走,发热38.5℃,并有寒战,我劝去医院做手术,因患者与我是朋友,对我甚是信任,言此次若疗效不好或再次发作便去开刀。腹诊,右下腹有局限包块,疼痛拒按,腹肌紧张,脉弦数,舌红苔黄厚,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治以化瘀败毒,通下泻热。处方: 柴胡15克  枳实20克 赤芍20克  甘草10克 桃仁12克  丹皮15克 红藤60克  败酱30克 大黄12克  蒲公英30 克 一剂。 药后大便行四次,肛门灼热,腹疼即减,热退至37.2℃,寒战无。又处三剂,大黄减为6克,愈。又小其制,给药五剂,以防复发。此病变较严重,有轻微腹膜炎见症,应是脓肿早期,属薀热期。
    按,此案前后二治,缘第一次治不彻底,致第二次复发且加重。用药方面据见证是有区别的。红藤治肠痈是绝对的专药,只要确诊,不管何种情况,就奉红藤为主药,用量30—100克不等,同时辅以败酱草15—30克。外部可以用大蒜,芒硝等量,捣泥敷,但注意对皮肤有刺激,若有,单独用芒硝也可。至于脓成就当排脓为主治了,化瘀泻热为辅,薏苡仁,冬瓜子是为效药。

    外科心法(二)
    升丹练法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红升丹条下有云:此丹治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肌长肉,疮口坚硬,肉黯紫黑。用丹少许,鸡翎扫上立刻红活。疡医若无红白二丹,决难立刻取效。说的不错,今天就其炼制法来个解析与纠正。
    朱砂五钱(用一两,老制,30克,余类推)、雄黄五钱、水银一两、火硝四两、白矾一两(用一两半)、皂矾六钱(用一两半)
    先将二矾、火硝研碎,入大铜勺内,加火硝一小杯炖化(没有准确剂量,摸不到头脑),一干即起,研细,另将汞、朱砂研细,至不见星为度,再将消、矾末研匀(不实际,若将水银与他药共研至不见星,必须研到星星出来方可。上一段是讲各药研细混匀之义。可将朱、雄、硝、二矾于日下正午时晒一时许,勿太燥,共研细,用一托盘盛装,铺匀,好,注意了,另将水银用细绢包住,用细线扎紧,用力挤出,像浇花一样,均匀撒托盘药上,用药匙左右顺序抄一遍;再挤,汞尽,再上下顺序抄一遍,打个比方,与农村晒谷子需要翻晒就用木耙抄几遍同。这样反复二次水银细珠就均匀混在他药之中了,不可过抄,以免水银结块),先将阳城罐用纸筋泥搪一指厚,阴干常轻轻扑之,不使生裂纹......(看书能使人看糊涂,无需如此繁杂,那个阳城罐恐怕几十岁的老医生也没见过呢,再者,不论怎样糊,就是用熟石膏恐怕还是要漏气的,密封不严,药还是要飞了。选一个一尺大小的生铁锅,把前面已混好的药用大药匙分次抄入铁锅内,动作要轻盈,以防水银结聚,铺平,研药锤轻轻压实,再用木筷扎十几个眼儿,上以大瓷碗盖定。瓷碗半切面要半圆的好。现在要解决密封的问题。有条件在大河边住的可取细青沙一大盆,放铁锅中炒红,放凉备用。没条件的用黄沙筛细也可。再把小孩子叫来,取黄土用浓盐水拌湿,不可用沙土,不黏,小孩搓泥巴,熟透为止,这样的盐泥很黏,高温不炸裂。再捏成细条,如小孩腕粗细,在瓷碗周围压实在,指搪无缝即可,倒入细沙至碗底平)........盏上加炭火二块使盏热罐口封固易干也,用大铁钉三根钉地下,将罐子放钉上,罐底下置坚大炭火一块,外砌百眼炉(这样搞还要请砌匠,呵呵,恐怕找来也不会砌。还是用炭火炉子吧!煤炉用炭生着,直接放药锅在其上).......升三柱香,第一柱用底火,如火大则汞先飞上,二柱香用大半罐火,以笔沾水擦盏........(.把人看糊涂了,估计写书的老师们也没搞过,听说的。再说了,烧香计时现在也不好算啊,汞先不先飞上你也看不见哈,用火如何掌握呢?注意了,说个诀窍,放几粒大米于瓷碗底上,炭火自然燃烧,至大米熟了为止,如何知道熟了?呵呵,用嘴尝尝啥,焦香了就熟了。好了,还没完呢,这只是烤胎哩,别松劲,移药锅加木炭满炉,你就用力扇吧,不用计时间,汗如雨下,不出汗师傅要敲脑袋哩,米焦黄了,下火,坐到旁边歇歇,喝茶去,等其自然凉,可千万别遭到水啊,要不然就铁匠蘸火,玩完了。凉后扫去细沙,别到掉哈,下次练降丹要用的。再去已经烧干的泥,注意,动作还是要轻盈,以免土掉到药锅中。开碗看看,呵,碗中尽是药哈,碗边是黄色的叫黄升丹,碗底红色的叫红升丹,分别用竹片刮下研细,有色玻璃瓶收藏。还有啊,有人说了,你锅底还有药啥,是啥?呵呵,那叫丹底。丹底可是好玩意儿呢,治癣奇药哩,打住,不说了)。()中是我说的,看此文宜翻开《医宗金鉴》对照。说了这么多,有看官说了,老师,我还不懂,师曰细细品嚼,不要多问,有医根底,自然练成
 
    咳嗽论治
    常人偶尔咳两声,吐几口痰,那不叫病,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肺是与外界相通的,叫“喉通天气”,空气中的精华就是氧气被人体吸收利用了,而含有的废物人是不需要的,那就天生的有个保护机制,通过气管产生粘液来吸附它,随着咳嗽动作排出体外。养生保健不是提倡早起深呼吸,自主咳嗽以排痰,清清肺,亮亮嗓吗,特别是现在的空气污染重,又有一大批爱抽烟的人,这样的咳嗽对身体的保护尤其显的重要。如果因为其他的原因造成咳嗽加剧,或是干咳无痰而不止,或是痰液过多而不尽,超出了正常咳嗽的程度,就叫病了。中医认识疾病的观念和现代医学有所不同,是以人的感官为主要的,有常就有变,疾病和健康是个相对的慨念,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这样说在平时就看得出来,你不舒服了到医院查查,不一定能查出什么问题来,本来感觉很好,检查身体却和标准有误差,到底以哪个为准呢?中医是以人为标准的。
  导致咳嗽的原因很多,以人的正常状态为标准来衡量,如何解决这个变,我觉得咳和痰是两个关键点。常见咳嗽不止而无痰的,越是止咳越是不止,而用药使有痰液排出,咳反而减轻了。若痰液过多而咳嗽不止,用药使痰液减少,咳也渐止了。处理好咳与痰的关系,咳嗽之变也就复以为常了
    凡事有因,“形寒饮冷而伤肺”,形寒就是受了外寒,扩而言之,六淫皆可为因。饮冷是内有津液不归正化,停而蓄积为饮,受内外之热煎熬而为痰。此说并非曲解经文,实是咳嗽的主要原因。人的体质有不同,平时痰少的人,多为阳热体质,痰多的人多为阴寒体质,一但受外感,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上感,呼吸道受到炎症刺激,粘液分泌多了,实际上是保护反应,就欲咳而排出,痰过多的产生,过多的咳嗽对人就是伤害了,必须通过祛除病因而复常。有些人平时呼吸道的分泌少,受外感后正气欲抗邪,而呼吸道无痰,就不停的咳嗽来求痰,比痰多还难受,这时就要想办法来增加痰液分泌而化解矛盾。这样说去说来,像是自原其说,滑溜无准了,实际上是体现了中医的治病观念,取其中正,化变为常。
    肺为华盖,就是人身上的锅盖,看真正的锅和盖(这个盖不像现在的不透气,是麦桔编的,能透气)就明白了,锅下有火,锅中有水,水开了盖下凝结有水,盖上有蒸汽冒出,用此来形象的比喻肺的功能就叫宣发和肃降。咳嗽是上逆之病,就如盖太紧气不冒出,水沸而击盖一样,这时就要揭一下盖来散散热,透透气,在治疗上就叫宣肺,盖下所凝之水给他拍拍,水珠就掉下去了,在治疗上就叫肃肺(莫钻牛角尖,取象比类而已)。鉴于此而出治,麻黄杏仁首当其任。《局方》有三拗汤,麻黄不去跟节发中有收,杏仁不去皮尖散中有涩,生甘草清热解毒又为国老坐镇,以为调和中正之官。加苏子降气,陈皮理气,桑皮泻水,茯苓行水是名华盖散,以成就肺之宣发肃降之常。三拗汤实脱胎于仲景之麻杏甘石汤,有石膏即为辛凉之剂,去之即为辛平之方。
    我常取三拗汤为基方,也叫方根,随其寒热虚实而加味,治咳嗽无往而不利。治初感寒肺气郁闭,涕多喉痒,鼻塞声重,清痰不多,时有恶寒不适,舌淡苔白,或白滑欲滴,称为风寒咳嗽,取三拗汤加苏叶,多用生姜以散寒,药后微汗出即愈。若痰多咳重,就取华盖散。有人无病之时痰就多,那叫有停痰伏饮,一受外邪即咳嗽更重,常常咳痰无度,夹杂稀涎,夜不安寐,涕泪俱出,甚则小便憋出,百姓有个难听的比喻叫咳的尿滴滴声的,窘迫可知,这时用上方就感无力了。《伤寒论》之小青龙汤为的方,麻桂宣而温散以开肺闭,细辛干姜温化寒饮而止咳,半夏燥而化饮下气,妙在用五味、芍药之酸以制麻桂姜辛之散而保肺之津,炙甘草也为有制之师,调和诸药以达中正平和,加减法说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也有深意,喘是气迫之极,痰涎冲激,呼吸无以续,必是虚者可见,降气为急务,故暂去麻黄之发散而取杏仁之降气,逆其冲激而治以安病者之苦。此是寒的治法。这一类病人少见有高热。
    若其人平时体内有火或是感寒而化热,亦或是感风热而病,就要谈谈热的治法了。常见有一部分人些许受凉便感咽部不适,或轻微疼痛,就要咳嗽,也或者是感冒过后而咳,不一而定,特别是感冒后而咳者多用过抗生素,“炎”是消了,反而见咳。此等之咳多咳而少痰,或有痰而黄,甚或呛咳无痰,只是咽痒无度,这些大多是肺气过热而致,舌苔多见干而不润或微罩薄黄,还是以三拗加味。微热微咳者,加桑叶、菊花,连翘,二花,薄荷,荆芥,麻黄少用3—5克就行,咳重痰少加枇杷叶以肃肺,微渴者用炙杷叶以润肺,再减少麻黄用量甚至不用。如果痰多甚至黄稠,可用化痰的药,首选瓜蒌,胸闷不适用皮,大便干用子(微炒,务必打碎),还可用蜜炙紫苑,此药化痰降气,清肺泄热,开肺气郁滞,善解风热所致之咳,若咽痒呛咳为风,喜用大力子,蝉蜕以祛风止痒,若干咳无痰,是肺燥了,加麦冬润肺,桔梗开提,痰生咳自减。有几个要点要说明一下,有表必须解表,痰多不用麦冬且肃肺(也就是止咳)不可过早,无痰干咳必用桔梗。咳嗽的辨治甚为微妙,用药务必精准,还是那句话,权衡咳与痰孰轻孰重,就掌握了辨治要点。
    还有一点问题,就是平时无感常咳之治。古人常说“脾为生痰之本,肺为储痰之器”,也就是说脾虚了,津液不归正化,蓄积为痰、为饮,也就是前面说的停痰伏饮,不可能去常吃小青龙这样的治急之方吧,探本求源在于脾。脾健则运,水湿不停,无湿则痰饮无由以生。说一个我常用的方子。白条参10克茯苓15克法半夏10克  炙甘草10克 橘红10克 炒白术10克  炒薏米10克桔梗6克 杏仁6克 是六君子的加味方,可以常……
歌曰:肺气上呛咳嗽生,辨析寒热为根本;只取三拗辛平方,寒热可用俱适当;杏仁甘草和麻黄,宣肃肺脏以复常;风寒束表痰稀清,若夹伏饮小龙平;桑菊翘荷透肺热,大力蝉蜕咽痒择;痰滞不化求蒌桔,降气还需紫杷叶;宣肃二法常并用,燥咳要加麦门冬;脾湿不运生痰饮,六君加味有法柄。

    妇科捷要
    俗谚宁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谓妇女病因有经带胎产诸疾与男子不同,头绪繁杂,治法有异故。妇科以月经病居多,故调经为首要,调经之法,方书繁纷,治法各异,若按图索骥,终不得门庭。师门有训,女子多滞结,逍遥散加减主之。要言不繁,可师为法。以此方统治育龄期杂病,虽不能尽愈诸疾,也可见病知着,常十中八九,以为捷径,业妇科者可寻而思之。
    女子以血为本,月经以血为用。脾为生血之源并有统血之权,肝为藏血之藏并有疏泄之职。月事盈亏有赖肝之疏泄条达,脾之化源充足。冲脉虽为血海,有赖脾之灌输,肾虽为藏精之所,也需后天滋助。肝郁脾虚则气为之滞,血为之结。凡经行痛、痞、胀、坠、超前、衍期或前后不定、闭结不行,皆肝木疏泄失职;血之多寡,或漏下崩中皆脾土统摄无权。若使木疏土健,则情志愉悦,运化无碍,经来有候,百脉调和,诸疾不生。
    肝郁可化热,脾虚可生寒;疏泄不行,气滞可致血结,结而即为实。故诊治妇科杂病以寒热虚实为纲。女子脉常以右大为顺,是脾土健旺,肝木条达之象。若木现土位或本位自贼而弦、右脉或细或弱、或尺部见涩皆为月事不调。舌体瘦小或红、或边尖见赤是为肝有郁热,舌胖或淡或苔见多润是为脾虚生寒。经来有块而疼,勿论血色鲜暗血量多寡,则多为实;经来绵绵,喜温喜静,疲软乏力,头晕腰酸则多为虚。验之白睛有据,血络红粗或有瘀斑则为实,淡白而细为虚,或寒或热与他证合辩即明。腹诊尤为重要,少腹腹皮紧急,按之疼加或有包块为实;腹皮松软,或疼而喜按,按之痛减为虚。还应参医学影像检查为资助。
    逍遥散出《局方》,朔本求源,由经方小柴胡、四逆散、当归芍药散、温经汤衍化而来。用柴胡以疏肝解郁,以助肝之用,芍药柔肝以养肝之体,薄荷有助疏肝之功;当归养血行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旺土以助运化。常用柴胡6—12克、茯苓6—12克、白术6—15克、炙甘草6—12克、当归6—15克、白芍6—15克、姜枣引为基方,加味治与月经有关诸疾,兹就妇科常见病分而述之,以见化裁之法。
    (一)头疼   
    女子有头疼之疾,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巅,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或经来有寒热往来,因平素操劳,心情有怨,或寒凉不忌,疼发经期,本方加荆芥10—15克,川穹10—30克,巅顶疼加吴茱萸6—10克,眉骨疼加白芷6—15克,颈项僵痛加葛根15—30克。
   (二)头晕
   常有头晕,血压低,短气无力,动辄心慌,面色白,经来尤甚,本方加党参10—30克,升麻3—6克,黄芪15—30克。
   乳房胀痛
   常经来乳胀痛,甚者牵引腋下,本方加青皮6—10克,橘叶10—15克,香附子6—10克,川楝子6—10克,醋元胡15—30克。
  乳房结块
    乳房结块要分清性质,小叶增生者较好治,常伴有胀痛为气郁,可在前方基础上加牡蛎15—30克,炒橘核6—15克。纤维瘤并不伴有胀痛常不好消散,是为痰结,前方加白芥子10—20克,制南星6—15克,浙贝母6—12克。
   (五)经来先期
    常有先期而来,甚至二月三至,多伴心烦不寐,五心烦热脉象弦数,本方加炒栀子10—30克、丹皮6—10克,兼有便秘加大黄6—10克、元明粉3—5克(冲服)。
   (六)经来后期
    多属气郁而寒,本方加香附子10—20克、小茴香6——10克、肉桂3—6克。
  (七)经来先后无定或多或少,皆是郁,本方合越鞠化裁,气郁加香附子6—15克、火郁加炒栀子6—15克、郁金6—15克、湿郁加苍术6—15克、半夏6——15克、血郁加川穹6——15克、失笑散10—15克。经来渐少以致经闭者,当分虚实,虚者气血虚,当加党参10—15克、黄芪15—30克、干地黄15—30克,实者血积加桃仁10—15克、红花6—10克、川牛膝10—20克。
  (八)久漏多瘀,暴崩多虚,当细辩虚实。漏下淋漓不断,本方加炒蒲黄6—12克、炒五灵脂10—15克、黑荆芥10—30克。暴崩下血加阿胶10—15克、仙鹤草20—50克,寒加炮姜6—15克,热加焦栀子10—30克。气虚而陷者,加升麻3—6克、黄芪15—30克、山萸肉10—20克、另人参30克煨汤频服。
   (九)有经来血从口鼻而出名为逆经,也叫倒经。多由血热,丹栀逍遥加川牛膝6—15克、白茅根30—100克、人中白10—20克,有阴虚之象者加女贞子10—30克、旱莲草30—60克。
   (十)平素脸睑、手足发胀或经来加剧者,是血不利而病水。本方加泽兰叶15—30克、益母草15—30克。
   (十一)痛经最常见,本方加蒲黄10—15克、五灵脂15—30克、元胡15—30克、丹参10—30克。赤芍药15—30克。小腹胀加乌药6—10克、小茴香6—10克。
    (十二)经来情志异常,为包络火郁。丹栀逍遥加郁金10—30克、冲服琥珀末3—5克、朱砂拌茯苓。狂加生铁落30—100克煎汤代水、龙齿10—30克。
    (十三)带下病多湿热,白者湿多本方加苍术10—15克、薏米30—60克、车前子10—20克,黄者热多加黄栢6—15克。又有脾陷带下多而不止者,本方加芡实10—30克、山药20—50克。带下伴有阴痒者,用外治方,苦参50克、蛇床子30克、黄柏20克、荆芥30克煎水如法冲洗。
    (十四)腹诊少腹有包块压痛为徵积,参上各条依法施治。常加服自制少腹化徵丹,水蛭(烘)30克、虻虫(微炒)20克、桃仁30克、酒大黄30克、肉桂15克、小茴香(盐炒)15克,共研细末,装胶囊,每服0.5——1.5克。
    (十五)原发不孕症宜结合医学检查。继发者调经为主,常经顺有子。

    [推荐]加味逍遥散治习惯性流产
    逍遥散为我治妇科病习用方,加味治滑胎疗效恳定。关于滑胎流产,主要有冲任虚损和肝郁化火之说,而以寒热虚实为安胎之辨证纲要。《丹溪心法》“阳施阴化,胎孕乃成,血气虚损,营养不足,其胎自堕。或劳怒伤肝,内火便动,亦能动胎”。古今治法很多,然,用逍遥散加味治疗为扼要法。因女子生理的特殊性,滞结为致病的主要因素,滞结不单指情志而言。逍遥散为治滞结之良方,平淡之中常建奇功,其疏肝解郁而顺肝之畅达,健脾养血而资冲任之化源。滑胎一症,其冲任虚损固为要因,然终属陷下之证,陷者举之,肝木升达,脾土不陷,则欣欣向荣,胎长而茂,无滑胎之忧。固冲亦必要法,用桑寄生、续断、杜仲为对病的药。桑寄生《药性论》“能令胎守固,主怀妊漏血不止”;《本草蒙筌》“川断与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简便单方》以杜仲伍续断治习惯堕胎。此三味常施重量,量少则效不显。
    九八年曾治一周姓女子,五年之内胎结二月余即滑,连掉六胎。接诊时已怀孕,诊六脉弦数,五心烦热,夜梦不断,甚或不寐,舌边尖红赤。肝郁化火,血分伏热,扰动胞宫,时有漏血,胎陨在于顷刻。处;柴胡10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当归10克白芍10克  甘草10克 薄荷6克  黑栀子30 克 丹皮12克  桑寄生50克 续断炭30克 炒杜仲20克
    服药周余,血止险除,然脉象依旧。后隔三岔五,间断服药,至六月始安,足月生一女孩。
    此案是我第一次治习惯性流产,且是最严重的一例。时间记错了,该是九五年,娃娃已经十七八岁了。
    这些年基本木遇着了,原因很简单,医院很科学。
    关系母子,多会有人问:大夫,吃了中药,娃娃会有啥影响吧?故也不敢治了。

    医方篇(补遗)
    (不注明出处者为自拟经验方)
    1、少腹化癥丹
    水蛭(生)50克、虻虫(微炒去足翅)20克、桃仁30克、大黄(酒炒)30克、肉桂20克、土元30克、小茴香(盐炒)30克,上药共为细末,老蜜为丸如黄豆大,一次3—5克,日二服。此方从抵挡汤丸化来,治妇女少腹癥结。
    2、痹痛丸
    制川草乌(各)30克、威灵仙150克、五灵脂80克、醋元胡80克、酒大黄100克、土鳖虫80克、血竭30克、青盐30克、制马钱子50克,上药共为细末,醋打糊丸如黄豆大,每服3—5克,如有反应可减量。治所有痹症,一身上下尽痛者。在辩证用药基础上加服更妙。
   3、化核丹
    香附子50克、王不留行子(炒开花)50克、浙贝母50克、白芷50克、大戟(醋熬)20克、甘遂(面裹煨)20克、白芥子(微炒)50克、牡蛎50克、玄参50克、制马钱子20克。上药共为细末炼老蜜为丸如黄豆大,每服2——3克,日二服,若微利即减量。此方从控涎丹、消瘰丸加味而来,治体表一切有名、无名肿块。
    4、头风丹
    白芷、生川乌、白僵虫、川穹、甘草,等分为末,老蜜为丸如黄豆大,每服1——2克,治偏正头疼,勿论年久,见效即停服,也可间断服药,以防乌头中毒。
    5、痰嗽丸
    北沙参50克、茯苓50克、姜半夏30克、橘红30克、甘草30克、杏仁30克、炙批把叶30克、炒瓜蒌子30克,上药共为细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二丸,日三服。治久年咳嗽吐痰。
    6、拔毒去腐散
    红升丹9克、轻粉9克、熟石膏20克、冰片4克,研极细末,治溃疡脓腐不尽,撒布其上,敷料盖定,二日一换。
    7、拔毒生肌散
    轻粉10克、熟石膏50克、炉甘石50克、海螵蛸50克、冰片4克,共研极细末,治溃疡久不收口,撒布其上,敷料盖定,二日一换。
    8、结石丸
    火硝50克、元明粉20克、鸡内金50克、月石30克,共为细末,每服2——5克,一日三次。肝、胆结石以枳实为引,肾、输尿管结石以川牛膝为引,均加金钱草。

     几个验方 
     一、白降丹妙用
    白降丹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歌曰:白降丹是夺命丹,提脓化腐立时安,朱雄汞与硼砂入,还有硝盐白皂矾,若去硼盐红升是,生肌长肉自不难。主治痈疽恶疮瘘管,阴阳证皆宜。家传炼制法与书上所说大不一样,药力甚是霸道,应用也大大超出了书上主治,外贴治痛症,疗效神奇,诸如肩臂腰腿疼等,包括现代医学所说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根据病痛大小、体质强弱而施药量。常在膏药上布三点、或七星、或九宫外贴,约四小时便药力发作,如烧灼般疼痛,二日内起泡如蚕豆大,用针于泡下点破,流出恶水,用棉球擦去,莫侵淫他处。若患者不耐疼,泡起便揭,上布生肌散,旬日痂落,病若失。但这样遗留的疤痕较大;若病者能耐受,药不揭二十日结痂,疤痕较小。对于上述病痛,内服药力达不到者,贴此药无不应验。但此药用于患者,痛苦较大,还要注意患者汞过敏否(可做尺内药敏试验,针头些许白降丹贴于尺肤,有针刺感便去,观察二日),是否瘢痕体质。
    二、妇科炎症外治法
    妇女**炎症为临床常见病,以瘙痒,白带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检验多是霉菌或滴虫感染,西药所用药物疗程长,副作用大,花费高,效果也不甚满意,多复发。中医辨证治疗较复杂,一般医生不易掌握,又内服药较麻烦,病人多难接受。我在临床中常用一捷效法,就是外治。
    方: 苦参50克   黄栢30克   蛇床子30克    荆芥30克   土茯苓30克 五倍子10克 明矾10克  
   用法: 水煎,取汁500ml,用冲洗器先冲洗内阴约一刻钟,再洗**,一日二次即可。
   此法体现了“简、便、效、廉”的特点,病人多易接受,疗效确切。一般一周为一疗程。
    三、用于小儿的小方
    1.咳嗽
    此小验方是从一个搞防疫的老医那儿学来的,用了十几年了。就是用西药仿中药的配方一样,我们笑称“八大味”。常用的药有感冒清、咳特灵、麻黄的那个素(25
MG的)、非那根(12.5MG的),合研为细末,服的方便又便宜,疗效可不能忽视,我几乎天天都在配。视儿大小,病情轻重,常用感冒清3—6粒、咳特灵4—6粒、麻黄的那个素1/3—1/2粒、非那根1/2—1粒。此为一天量,一般配个三天的,分九包,日三服,间隔6—8小时,无不良反应,非那根和麻黄的那个素副作用抵消了,同时治疗作用又协同了。一天收个五八块钱,医患皆乐。当然,你若认为病儿严重的话,就莫用此方了。
    2.泄泻
    小儿好乱吃东西,或受了凉,还有就是因病输液抗生素用多了,常致拉稀不止,家长常形容“顺屁股直流”,有个小窍门,就是用赤石脂(选大块,颜色纯者良)研细末,温水调服1—5克,可收立杆见影之效,价廉又安全,消化不良可配吃点儿山楂丸。如果有脱水现象的,也可输盐水配点儿能量合剂,但千万不要再用抗生素。上二方常同时配用,治小儿咳嗽,泻泄无数。
    四、口腔溃疡方
    口腔溃疡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基本的病变都是粘膜糜烂,参考外科治疗溃疡用药不外两点,既败毒祛腐和收敛生肌。鉴于口腔的特殊性,用药要用相对无毒的药物。古今这样的方子不少,但从我个人的角度看,均不理想。百姓都知道的一个名方冰硼散,从它的组方看,祛腐有余,无收敛功效,只适用于咽喉肿痛。顾伯华先生主编的《实用中医外科学》有青吹口散方,组成为:锻石膏、锻人中白、青黛、薄荷、黄栢、黄连、锻月石、冰片。立方有深意,但收敛亦觉不足,且口味过苦,不适宜小儿。我筛选药物组成一方,多年应用颇为得意,取名“新青吹口散”,组成为:青黛5份 枯矾10份  五倍子10份 煅人中白10份  元明粉2份 月石2份  冰片1份 薄荷脑0.5份
    按比例称取,冰片、薄荷脑分别与枯矾研细,余药共为极细末,后和匀即成。用时可以细吸管切斜口抄药末少许吹入,也可用手指沾药涂擦。推广凡粘膜,皮肤的糜烂、流滋均可运用,如妇科宫颈糜烂,可用棉团细线缚定,清水沾湿捏干滚药末,送入宫颈处,皮炎可用粉也可调膏,小儿异位皮炎甚是难治,用此以蛋黄油调擦,效果很好,中耳炎用此药吹耳也效佳,等等。你还可以推广应用范围。此也可以是异病同治吧!
    五、烧烫伤方
    烧烫伤古今医籍,民间验方很多,各有千秋。
    临床所遇甚多,常思如何简单、快捷的治疗。多年来,考古今医书,参以己见,拟一方,名曰“火龙膏”:紫草10份 地榆3份  大黄3份 黄栢3份 五倍子3份
    上药麻油或菜子油泡三日(油以淹药为准),上火炸焦黄勿糊,趁热沥出药油备用。
    冰片1份 樟脑2份 轻粉0.5份  血竭2份 赤石脂5份  上合研为细末备用。
    视病变范围大小,深度而合药,大而浅者,油多用,小而深者,药加量。调匀如稀米汤,棉签沾药涂疮面上,一日三五次不等。药后疼即减轻,一日渗液便少,二三度一般三日结痂。疮面有大泡者,针破放液,切勿去皮。若保持疮面清洁无有感染者。
    六、治牛皮癣方
    因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故名“牛皮癣”,类似现代医学之神经性皮炎。对于苔癣化的“牛皮癣”,治疗吹牛皮是不行的,说大夫不治癣,治癣就丢脸,大慨就是指的此类了。很多患者治了很多年,医生看了很多人,方子吃了很多个,当然钱也花了很多了,实在没办法,干脆不看了。抓抓痒痒,痒痒抓抓,抓的流血了,心里也美了。皮是越来越厚,心是越来越烦。
    原来我治此疾,也是走的老路,什么辨证施治呀,滚刺艾灸呀,包裹热烘呀....,不是效果不理想,就是治的太麻烦,有时干脆不接此活了。细想想,不管是啥原因造成的,这个痒和厚皮要同时解决了,不都治好了吗?古方有一些都太毒,现在不能用,弄不好会扯皮的。我经过筛选,选着了一味毒药——斑蝥。
    斑蝥一物,古医籍推选它治癣的很多,药理就不说了,只说它的用法,我是经过十多例得到的经验,疗效那是个好的很。
    斑蝥研钵中轻轻捶破,加十倍的烧酒泡半月余就可用。取上清液棉签沾涂患处,注意不要涂到好皮上。开始不要涂次数太多,一日一次即可,以厚皮起泡为度,刺破后棉签擦净坏水,莫让流走。干后皮便脱落。如范围太大,不要性急,来个蚕食法,慢慢围歼。脱一层涂一层,厚皮越来越薄,慢慢变成正常,只是有色素沉着。在治疗过程中,剧痒也慢慢消失。这样,恶痒、抓挠、出血、结痂、增厚的恶性循环就阻断了。
这个治法,有三个字要记住,就是“慢慢的”,莫着急。
    七、外擦治疼方
    中医外治良法已久,良方众多。我自制一外擦治痛方运用多年,效果肯定。拿出以馈众友,勿嫌浅薄。
    肉桂3份 川草乌(各)2份  白芷2份 姜黄2份 公丁香1份 红花1份  栀子1份 樟脑2份
 上药共捣粗粉,兑60°以上白酒泡一周即可。密封勿泄气,陈久尤良。用时药酒少许置于掌中,摩擦患处,力道勿大,擦至发热,看皮肤耐受度而施次数。
   除有红伤外,所有肌肉、关节疼痛均可用(酒精过敏者勿用)。实疼痛科外治之良方。
    
医门杂谈 
    看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事情,举个例子:感冒发烧了不都是输液,吃消炎药吗(不吃消炎药,心里不塌实)有些很快就好了,有些拖个十天半月是常有的事,要么反复发烧,要么咳嗽不止,你建议他吃几剂中药,有人会说(特别是年轻人):哇!中医也能治发烧咳嗽?我晕。我不是他们肚里的虫,真不知道中医在他们心中是个啥东东!只好耐着性子叽哩哇啦给他解释一大通。在网络盛行的今天,我不得不感叹科学的昌明,中医咋成了老一代人的记忆了呢?中医在社会上的科普,任重如山,道远如上西天哟!为了生存,为了不丢了这个不好端的金饭碗,我天天给他们熬药,只差帮他们喝了。真希望用注射剂的中医新理论出现,以解劳疫之苦啊!我想我这一辈子是看不到了。这里边有个伤脑筋的问题,**是从麻黄里提取的,你还能说它是供口服的中药麻黄吗?鱼腥草注射液是从鱼腥草里提取的,你还能说它是中药鱼腥草吗?况且因为制剂质量的问题,打死了几个人,被封杀了。可是青霉素打死了好多人,谁能统计出来?中医的现状是时代造成的,不是你我几个苦苦钻研,拿几个疗效来证明中医的价值所能解决了的问题。真希望有权威部门在全国或在有中医中药的地方搞个问卷调查,从大众眼里看中医,我们才知道怎么做。
    自拟烧烫伤验方
    烧烫伤古今医籍,民间验方很多,各有千秋。
    临床所遇甚多,常思如何简单、快捷的治疗。多年来,考古今医书,参以己见,拟一方,名曰“火龙膏”。紫草10份 地榆3份  大黄3份 黄栢3份 五倍子3份 上药麻油或菜子油泡三日(油以淹药为准),上火炸焦黄勿糊,趁热沥出药油备用。
冰片1份 樟脑2份 轻粉0.5份  血竭2份 赤石脂5份  上合研为细末备用。
    视病变范围大小,深度而合药,大而浅者,油多用,小而深者,药加量。调匀如稀米汤,棉签沾药涂疮面上,一日三五次不等。药后疼即减轻,一日渗液便少,二三度一般三日结痂。疮面有大泡者,针破放液,切勿去皮。若保持疮面清洁无有感染者。

     小儿咳喘治用麻杏桑葶
    小儿肺脏娇嫩,咳喘的发作以外邪诱发者多,由于小儿生理的特殊性,特别是五岁以下的小儿多不会咳痰动作,使痰液潴留喉间,反复吸入,以致咳嗽频作,痰吼喘息,不得躺卧,憋气致使大汗淋漓,甚者口唇青紫,古人有探吐导痰一法,可解燃眉之急,惜今人多不接受。医院急诊多给雾化吸入一法,效果多不满意,又多输液抗炎,加重心肺负担,致使水泛高原者多矣!余临症多年,遇此证颇多,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既是一遇此证,不辨寒热,首用麻杏桑葶。
    麻黄一药,实平喘灵丹,古医家受表实无汗用麻黄之说,有汗之证多不敢用,其实喘家之汗常为急迫之汗,不是真正的表虚,痰喘乃是实证,有汗并不忌麻黄,喘定自会汗收;
    杏仁亦利肺妙品,宣肺下气,以复肺之开合,勿庸多议。
    桑白皮一物,古有名方泻白散,李时珍谓“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咳嗽喘急乃肺气高满,气不下行,桑皮泻肺行水以还肺脏之轻虚,《药品化义》“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
    葶苈子仲景以治“支饮不得息”,“喘不得卧”,《药性论》谓其能“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气急,止嗽”《开宝本草》谓“疗肺雍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但多数医者认此“为泻肺剧药”,不敢轻用,使良药为鸩毒,余治心力衰竭所致喘肿用量可达30克以上,也未见不良反应。
    麻黄常用3—10克,杏仁常用5—12克(不去皮尖,捣泥),桑白皮常用10克以上,葶苈子常用5—12克(炒)。辨证用药如下:舌有燥象可用炙麻黄,炙桑皮;舌苔水滑肺寒有饮,加干姜、细辛、五味,常用5—10克;舌苔厚腻,大便不爽,常夹宿食,加炒莱菔子10—15克,炒栝楼子6——15克;经常发病者,可加白芥子6—12克以化痰;发热者加生石膏15——30克,苏子下气也可随证加入。

 
    治小儿病的两个验方
    一、咳嗽
    此小验方是从一个搞防疫的老医那儿学来的,用了十几年了。就是用西药仿中药的配方一样,我们笑称“八大味”。常用的药有感冒清、咳特灵、麻黄的那个素(25
MG的)、非那根(12.5MG的),合研为细末,服的方便又便宜,疗效可不能忽视,我几乎天天都在配。视儿大小,病情轻重,常用感冒清3—6粒、咳特灵4—6粒、麻黄的那个素1/3—1/2粒、非那根1/2—1粒。此为一天量,一般配个三天的,分九包,日三服,间隔6—8小时,无不良反应,非那根和麻黄的那个素副作用抵消了,同时治疗作用又协同了。一天收个五八块钱,医患皆乐。当然,你若认为病儿严重的话,就莫用此方了。
    二、泄泻
    小儿好乱吃东西,或受了凉,还有就是因病输液抗生素用多了,常致拉稀不止,家长常形容“顺屁股直流”,有个小窍门,就是用赤石脂(选大块,颜色纯者良)研细末,温水调服1—5克,可收立杆见影之效,价廉又安全,消化不良可配吃点儿山楂丸。如果有脱水现象的,也可输盐水配点儿能量合剂,但千万不要再用抗生素。上二方常同时配用,治小儿咳嗽、泄泻N 数。

    呃逆案 
    卜某,56岁,09年8月10日诊。 一月前感冒在当地诊所输液三天,用药不详。感冒好后,胃中觉不适未在意,数日后,渐发呃逆,越来越重,以致于影响饮食睡眠,在当地治疗,用药不详。时好时差,病友介绍来诊。
    刻下:呃声连连,冲气上逆,面红耳赤,说话受影响而中断。述心中嘈杂,时泛酸水,饥而不能食,渴而不能饮,睡而不能眠,痛苦不堪。
    诊脉沉弦而细迟,舌红苔白。此胃寒肝逆,土木双凘。投丁蔻理中加味。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炙草10克 干姜10克  半夏10克 丁香6克白蔻10克  柿蒂15克 枳实10克  吴萸10克    三剂 日一剂,煎取400ML,频而少服。 电告曰服一剂变呃逆为嗳气,再服遂愈,药太苦余一剂若发再吃。
    网友:这吴萸用到10克,恐怕口感是差得很了
    樊:不这样下很手,镇不住他啊!

    我治“牛皮癣”
     因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故名“牛皮癣”,类似现代医学之神经性皮炎。对于苔癣化的“牛皮癣”,治疗吹牛皮是不行的,说大夫不治癣,治癣就丢脸,大慨就是指的此类了。很多患者治了很多年,医生看了很多人,方子吃了很多个,当然钱也花了很多了,实在没办法,干脆不看了。抓抓痒痒,痒痒抓抓,抓的流血了,心里也美了。皮是越来越厚,心是越来越烦。
    原来我治此疾,也是走的老路,什么辨证施治呀,滚刺艾灸呀,包裹热烘呀....,不是效果不理想,就是治的太麻烦,有时干脆不接此活了。细想想,不管是啥原因造成的,这个痒和厚皮要同时解决了,不都治好了吗?古方有一些都太毒,现在不能用,弄不好会扯皮的。我经过筛选,选着了一味毒药——斑蝥。
    斑蝥一物,古医籍推选它治癣的很多,药理就不说了,只说它的用法,我是经过十多例得到的经验,疗效那是个好的很。
    斑蝥研钵中轻轻捶破,加十倍的烧酒泡半月余就可用。取上清液棉签沾涂患处,注意不要涂到好皮上。开始不要涂次数太多,一日一次即可,以厚皮起泡为度,刺破后棉签擦净坏水,莫让流走。干后皮便脱落。如范围太大,不要性急,来个蚕食法,慢慢围歼。脱一层涂一层,厚皮越来越薄,慢慢变成正常,只是有色素沉着。在治疗过程中,剧痒也慢慢消失。这样,恶痒、抓挠、出血、结痂、增厚的恶性循环就阻断了。
    这个治法,有三个字要记住,就是“慢慢的”,莫着急。
    樊:此“牛皮癣”非彼牛皮癣,彼牛皮癣中医叫“白疕”,俗称白疕为牛皮癣实际上错了。白疕的治法我以后会谈。
    网友:好方法。斑蝥属有毒之品,药店里买不到。
    樊:今古子:牛皮癣,现中西医皆不用这个称呼了,曾经有段时间西医称中医的“白疕”为牛皮癣,引致混乱。
    却波渔翁:樊先生说的牛皮廯似西诊神经性皮炎。
    二位先生说的是。牛皮癣以形状厚如牛皮而名,包括神经性皮炎,也包括很多皮肤病苔藓样变,就是不包括银屑病。
    网友:效果确实不错,我的一位老中医朋友也是应用斑蝥治疗牛皮癣,即西医的神经性皮炎,效果非常的好
    樊:治疗神经性皮炎㈠斑蝥15克,浸入70%酒精100毫升中,1周后取浸液涂患处。涂药后数小时,局部即发生水泡,用针刺破,敷料包扎,3~4天后即结痂脱落而愈。如病灶部仍有苔藓样变,可再次涂药。
    樊:治疗神经性皮炎
    (一)斑蝥15克,浸入70%酒精100毫升中,1周后取浸液涂患处。涂药后数小时,局部即发生水泡,用针刺破,敷料包扎,3~4天后即结痂脱落而愈。如病灶部仍有苔藓样变,可再次涂药,直至病变组织脱尽为上。一般涂药1~3次。亦可结合用0.25%普鲁卡因于病灶周围封闭。单用斑蝥酊外涂治疗24例,除1例中断治疗外,均获痊愈。加用普鲁卡因封闭治疗54例,除2例结果不明外,亦均治愈。㈡斑蝥2克,浸入65度烧酒100毫升中,7昼夜后取其上清液涂于患处,每日1~2次。30例患者经15~50天治疗后,痊愈25例,显著进步或进步者4例,无效1例。涂药后起泡者7例。治愈病例中,18例随访半年以上,有8例复发,但病情较原来为轻,经再涂药,很快又趋治愈。认为斑蝥酒有良好的止痒作用,可以阻断因搔痒而引起的恶性循环,使已紊乱的大脑皮质机能得到调整,并消除因搔抓对皮肤的刺激;同时,斑蝥酒的引赤作用,可以加速局部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局部营养,使苔藓比的病理组织吸收消退。出自:中药大词典
 
    眉棱骨痛辨治失误案
    1983年3月,曾治张姓妇女,43岁,头痛已历二载,时作时辍,发时前额痛剧,目胀,夜难安寐,脉弦滑,舌质红,苔薄黄,曾经西医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诊为“神经痛”。脉证互参,断为肝阳头痛。肝开窍于目,今目胀如此,乃肝阳上亢之明证。治从清泻肝阳入手,似无不合。药用石决明,紫贝齿,天麻,钩藤,菊花,石斛,白芍,白蒺藜。桑叶,丹皮等出入为方。完后再诊,讵料服之六剂皆不应。三诊增入羚羊角粉吞服,又进三剂,亦无寸功。转而细思,泄肝潜降乃治头疼之常法,用之不应,必有舛错。细细询问,得知其痛以眉棱为甚,且晨起口有秽味,大便经常干结。查其舌,根部黄腻,如此细究,始得其真。夫眉棱骨属阳明,阳明者,胃府也,今大便干结,阳明郁火上蒸,所以至痛,治不清降阳明,徒泄厥阴,故而无效。辩证既明,处方遂定,改用:酒炒大黄9克(后下),甘草6克,玄明粉5克(冲),枳实6克,葛根12克,石膏30克(先煎),竹叶12克。连服三剂,大便通畅,头痛若失。
    原按:头痛为临床常见之证,内伤头痛多因肝阳,肾亏,痰浊,瘀血等所致,但以肝阳上亢为多见。因此,祛风散邪,平肝潜降为治头痛之常规,但据此治病,亦有用之不应者。此例辩证之误,在于问诊之粗,一见头痛,遂治厥阴,未识庐山真面目,施治焉得有效!此例说明,治头痛一定要分经论治,若不明经络,焉知病所?喻嘉言曰:“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绝非过甚其辞。医者深究经络气化之理,然后循经用药,可凑事半功倍之效。今葛根,石膏皆阳明药,用于治阳明郁火上蒸之头痛有效,古人药物归经之说,验之临床,确属信而可证。【陈继明讲述,朱步先整理:临证辨误录,《中医杂志》,22(11):20~22,1981—《疑难奇证汇案》
凤翅按:眉棱骨痛多属内伤头疼范围,书上讲多因痰涎风热,郁滞经络所致。林佩琴《类证治裁·头痛论治》谓:“眉棱骨痛,由风热外干,痰湿内郁,选奇汤。”(注:选奇汤乃东垣所创:防风,羌活,黄芩,甘草),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目痛源流》亦曰:“大约选奇汤、上清散二方俱为总眉棱骨痛之剂”。临床所见,不尽然
    上肢痿痹均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 
    痿痹二症,古来分治,然据余临证实践,痿痹实相关为病。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不用,营卫俱虚,经络遂不通,不通则疼,亦可为痹,痹者,闭也,以痛为主,兼可见不仁,痿不尽虚,痹不尽实。上肢痹痛常见,痿而不用少遇。现代医学所论颈椎综合证所致上肢窜麻而疼,久之可见不仁而力弱;尺神经损伤可致手腕无法抬起,然而不疼。只要辨病是神经、筋膜的病变,均可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
    金匮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风痹者,肌肉、筋脉麻木疼痛。临床所见上肢痿痹之证,不可死于脉法之下,只要无犯黄芪、桂枝二药之禁,放胆用之,无不见效。原方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以益气和营,通阳行痹,重用桑枝,加威灵仙,颈项僵痛重用葛根,上肢疼痛加姜黄、元胡,痛甚加二乌,不仁加当归,鸡血藤,瘀滞重者加桃红,炮甲。尝治颈椎病而无藏府形证者数十例,外伤或自发引起上肢不用数例,均用此方法,也可配以针法,取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肩隅诸穴,无不疗效卓著。
    网友:重用鸡血藤,可增强效果。可达60克。几无副作用。
网友:血痹虚劳,黄芪桂枝五物汤,调阴阳行气血。效若桴鼓。

    眩晕案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隔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医学从众录.眩晕》“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由金衰不能制木,木旺则生风,风动则火炽,木火皆属阳而主动,相持则为眩转......仲景论眩以痰饮为先,丹溪宗河间之说,亦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皆言有余为病,...盖风者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之逆则是风升火动,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必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而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其言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
    啰嗦嗦,圣人及前贤说之有理,余认为眩晕呕吐实痰饮为患,理不赘述,举一案以述之。
    亢某,女,57岁,房管局干部,素体肥胖,患眩晕症久矣!自九七年至二00四年,住院 N  次,诊断 数,颈椎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眩晕症、糖尿病等等不一,没有定论。二00四年七月,发作最狠,晕而不敢睁眼,如坐舟船,睁眼即吐,以至于不进饮食多日,卧床不起。邀余诊治,言我有诸多药物,看那个能吃。见药箱眼花缭乱,心血管、神经、维生素、中成药等等,可开药店了。我说,请师师为主,听我的,就给你下药,遂允。诊脉左弦右滑,舌胖苔滑,心动悸不安,疏方: 泽泻片60克 生白术20克  生半夏20克 茯苓片30克 炙甘草10克生姜50克      二剂
晕平吐止。继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善后。至今病不复发矣!
    晕伴呕吐之证实多,现代医学所述之高血压脑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内耳眩晕症、颈椎病之椎动脉型等等,凡符合辨证为饮证者,投泽泻汤、小半夏汤复方,无不效!
    后世之二陈汤、温胆汤、黄连温胆汤皆以仲景方为祖方,治眩晕症皆不可轻视!
    网友:余国俊之止眩汤亦以此为变通。用之屡效
    网友:心下有支饮
    请教樊先生,这支饮是什么感觉??是难受?还是其它什么?
    网友:支饮(西医病名:渗出性心包炎)   
    支饮之病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支饮指因感染痨虫,或感受温热、湿热等邪,郁而不解,入侵心包之络,或因肾衰水毒上泛,损伤心包。以胸痛,气喘,心包腔积液等为主要表现的痰饮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渗出性心包炎。
    网友:支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樊:一渗出之心包炎,不等于“支饮”,“支饮”可包含渗出性心包炎,犹如“消渴”包含糖尿病,而糖尿病不等于“消渴”。
    网友:此为饮邪在心下,也就是在胃,故可上犯头目而冒眩
    网友:泽泻片60克 生白术20克  生半夏20克 茯苓片30克 炙甘草10克生姜50克  楼主泽泻和白术比例6:2,似乎与张仲景原文5:2不符,何也?
其二,这么大量的泽泻吃完后患者有何体验,请告知。谢谢
    樊:药量之比例大概就好!并非刻意照搬。药后微渴,为饮去之徵。
    网友:非也!今年有幸听了郝万山、朱良春、周仲英等伤寒大家授课,他们的共同观点均是药量比例一定得严格规范,不能逾越,否则效差!其中,也有一位老师提到泽泻汤治疗眩晕,他的用量是泽泻50g、白术20g;1剂药后明显缓解,次日不敢再服,因患者出现牙痛。
    樊:我经常用此汤,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据舌脉而变,而且据证还有加味,若固执5:2之量,就是呆板。还要据药材的饮片质量情况下药,我看病都是自己抓药的。
    樊:前几日翻看医学杂志,见一泽泻汤治疗眩晕证,录如下:组成:泽泻60克,白术30克。  脑动脉硬化加 丹参  川穹各15克  三七5克  高血压加  桑寄生  石决明 各30克  菊花10克;高血脂加 山楂  半夏  茯苓 各15克;每日一剂,十五日为一疗程。此从辨病角度讲似有理,然终属蛇足!
    网友:有一单方,专用泽泻六十克煎水服,治头晕,其理即利水之用也,水(湿痰)型眩晕有效!虚,风(火)…等型效不敢说!单方验方亦如师辨证运用乃效佳!
    樊:经验泽泻汤辩证加味治眩晕效良。或加葛根、川芎、等治颈性眩晕;或加菊花、钩藤、寄生、石决明等治肝风肝阳眩晕;或加半夏、茯苓等治肥盛有痰而眩晕

 
    阴道炎外治疗效好
    妇女**炎症为临床常见病,以瘙痒,白带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检验多是霉菌或滴虫感染,西药所用药物疗程长,副作用大,花费高,效果也不甚满意,多复发。中医辨证治疗较复杂,一般医生不易掌握,又内服药较麻烦,病人多难接受。我在临床中常用一捷效法,就是外治。
   方: 苦参50克   黄栢30克   蛇床子30克    荆芥30克   土茯苓30克  五倍子10克 明矾10克     用法: 水煎,取汁500ml,用冲洗器先冲洗内阴约一刻钟,再洗**,一日二次即可             
    此法体现了“简、便、效、廉”的特点,病人多易接受,疗效确切。一般一周为一疗程。

 
    经方救死案
    一九九一年,我曾用经方侥幸救活一等死的老人。 当年暑假,我在父亲身边见习。一日,我老家的一位叔叔骑车来找我父亲,说他的叔叔(该是我爷字辈的,老人生性豪爽,绰号“一巴掌”)因病在县医院治了二十多天不见好,水米不进,已回家等死了,想请父亲回去看看。父亲诊务繁忙,不得闲暇,又考虑救治的可能性不大,就说让我回去看看吧。叔叔骑车带我跑了几十里,到家后,见门前稻场有几个木匠师傅在砍棺材。老人年约六十六七,身材高大,卧床不起,已好几天不进食了,只是喝少量的水。当时年少,又加上农村人没多少文化,根本不知道得的啥病住的院,也无病历可查,只是说发烧。老人虽然昏睡,但询问还勉强能回答。诊脉滑而有力,看舌苔黄而厚腻,口味甚大熏人。按胸腹言胸闷腹胀,胃部按了疼。体温37℃大一点,大便已十多日未解了,小便黄浊味大。细思长时间发热该是热病无疑,脉滑按之心下疼,该是小结胸证吧,一时还不知该如何下手,出去走走想想。到了门前菜园,见有象丝瓜秧样的东西爬的到处都是,细一看,上面结的小瓜,这不是瓜蒌吗?茅塞顿开!心想还真是让我撞到了,小陷胸证无疑。摘了几个快要黄的回来,又叫人到镇上卫生院买了几味药,有杏仁、白寇、薏米、半夏、厚朴、枳实、黄连。配方时加一枚大瓜蒌,亲自煎药伺服。几次药喝下肚,就听得腹中雷鸣,解下不少臭秽之物,第二天便知饥索食了。上述方药吃了三天,共用了四枚全栝楼。此后老人又活了十几年。

 
    外感发热
外感就是现在所说上呼吸道感染微生物而至发热的一类病症。古今有感冒、伤寒、温病之分,我看不必如此繁琐,以外感发热括之可也,在症候表现上做文章,不在病名上寻枝叶,若根据古今的认识,非要有伤寒、温病的划分,反而印定了眼目,使初临证者无所适从。总要以见证为主,随证而施治。现在一些烈性传染病已不多见,那是疫证,所见者皆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谓感冒之类。轻者流涕、打喷嚏,只要休息好,吃点感冒类非处方成药就好。对于那些发热头痛、咽疼、恶寒身疼的,风寒,风热只是理论上的界限,按风寒风热的表现来鉴别,多不符合临床实际,特别是对于初临证者更不易划清。
    我治外感发热常用寒热两平的辛平之方,根据表现来权衡药之搭配,最常且最喜用有荆芥、薄荷、苏叶、防风、二花、连翘、石膏、桑叶、菊花、甘草、桔梗、牛子、玄参、板蓝根。初感时,有一部分人只觉咽喉不适,些许怕风或恶寒,头昏,身困的症状,但体温表的数值并不高,或许还比平常低一点,医生并不能断定发烧,这一点要强调说一下,好多医生相信体温表而不相信病人的感觉,甚至体温到了37℃还认为不烧是错误的。诊脉不一定见浮紧或浮数,只是脉无缓和之象,其实已经在发烧了,只是体温在蓄积上升阶段,体表未显现而已。这样的情况及时给予普通的解热药如安乃近等就可,还可加上穿心莲、板蓝根之类的中成药,吃几次就会好。若次日再发,体温降不下去,反而逐渐上升,或药后虽见汗出,而热复来,这就是所谓的风热无疑了。从这一点上看风寒、风热最无疑义。这种情况还常见于输液数日的病人,药后热即退,隔半日或次日再发热,来诊时已是数日或十数日不解了,还用了不少先进的抗生素,热度多在38℃或更高,起烧时恶寒,热高时有时恶热,伴有汗出,无奈求诊于中医。
    解热之药首重荆芥、薄荷,皆为平和之品,寒热皆宜,药量常在15—30克,二药可均衡使用,荆芥所含之薄荷酮,薄荷所含之薄荷脑均有良好的解热作用,身疼加防风10克,其内含升麻素及亥茅酚苷有镇痛作用。若遇三五日发热不解,特别是午后体温达38℃以上者,石膏万不能辞,不必惑于四大症之说而不敢用,只是据热度高低而决定用量,一般20—50克,有明显口干口渴者,可用50—100克,石膏质重,量小不济,用时需打细末方可煎出,也不先煎,取气不取质也。咽喉不利即加甘桔以利咽,咽喉不适乃是有炎症反应所致,甘桔汤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强,以利于炎症产物的排出,桔梗用量不可过重,所含之皂苷为刺激性排痰药,过用则药后欲呕,6—10克即可。咽喉红者需加牛子、玄参以解毒,牛子宜炒用并打碎,若病人素有便溏者减量,用6—15克。板蓝根若尝之并不太苦,可见并不是大苦寒药,咽喉肿痛者可用至30克以上。
    外感热病首重看舌,我的经验是舌干不润既是热重于寒,初病时舌润要主之辛温,少用辛凉,荆防苏叶为主,舌干即可重用辛凉,不必见渴,薄荷、连翘、二花用量要大于荆防。连翘辛寒升散透达,为“疮家圣药”,发热兼咽喉红肿疼者最宜,所含连翘酚与含有绿原酸之二花以解散风热,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用量均可达一两。连翘用时可轻轻打碎,香味即出,二花价高,可代于二倍之二花藤,效果一样。菊花、桑叶也辛凉解表,可作为辅助药,兼咳者可配杏仁利肺气,发热重者桑叶不宜重用,因桑叶兼入血分,且多用有止汗作用,不利于热邪透解,菊花清头目,发热头昏者宜用。杏仁虽性温,然有助于肺气之宣发肃降,有助于表解,与辛凉并行而不悖。苏叶辛温,若恶寒重者,可助荆芥之温散。
    缘外感发热所用之药皆为芳香轻清之品,煎法不可不讲。常凉水泡药二十分钟以上,急火煎开,待香味大出,最多十分钟就可取头煎约300多毫升,再兑水煎十余分取二煎约300多毫升,两煎混合,分温服。发热乃急病,服药也应急,常日三夜二服,约四五小时即可服150—200毫升,一般二服后即可见效,续自微汗出,热重者这样的微汗可达二日方止,体温渐降,其病若失。
    歌曰;  外感发热有约方,荆薄银翘煎来尝;
             头疼恶寒加苏防,咽喉不利甘桔汤;
             还可请来板蓝根,红肿赤痛玄牛蒡;
             高热口渴重石膏,微咳即配菊杏桑;
             汗出复热即为温,辛温轻用重辛凉;
             热病首要看舌苔,润燥细辨寒热详;
             急煎取气勿取质,透表之药皆轻扬;
             再添一语说服法,频服方可汗透凉。

    网友:经验之谈.我的师母娘(毕业于解放前的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中医副主任)曾对我说过,有次她感冒发热,就用银翘散原方三剂烧好的开水泡,加盖闷一些时候,再开盖,双手围住杯口,脸贴住两手所围的虎口,熏蒸口鼻,待药茶温度降低就时时当茶饮之,杯内水少了,再添加烧开的水,就这样不断喝药茶愈.
    关于感冒的风寒、风热我的看法也是初起不必严分,可酌情综合辛温、辛凉之剂再随症施治。有些发热会出现下午2~3点体温渐渐上升到半夜0~1点左右可至38.5度以上,然后再慢慢下降,至次日6~7点左右可降至37.3度左右。此后体温可比较稳定波动较小,升也缓慢。遇此情形可添加白虎汤和小柴胡汤中的主药石膏、知母、柴胡、黄芩,在下午1点半左右先于升温前服药。
    网友:经验之谈,值得效法。我治上感发烧,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牛子、桔梗、山豆根常被选入。生石膏发烧者必重用:小儿每天20——30克,成人每天100——150克。常常一剂烧退,两三剂痊愈

    呕吐证治
    胃不舒服了,有头昏,流口水的现象叫恶心,恶心往往是呕吐的前奏。如果又吐不出来,就叫呕,吐出来了就叫呕吐,呕吐常常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和并发生。和咳嗽一样,呕吐也是人的一个保护性反应,反应过重就是胃气上逆的表现了。饮食入胃,胃是个受纳的器官,中医叫“仓廪之官”,是储存管理饮食的,而后下输到肠来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供人体所需,这样说来,胃要下行为常了,若上逆就叫病,治要复其常态,逆其上逆之势以使下顺。呕吐虽然只是一个症状,但任何病变有损于胃皆可发生呕吐,有的是胃本身的问题,有的是其他的原因影响到胃,不管是哪重情况,一但发生呕吐了,就影响到饮食,如果轻微的呕吐,三二日之间尚对人的健康没有多大威胁,若呕吐剧烈水米不能进,长此以往,人绝五谷七日而死,就有性命之忧了。现在有输液法可解一时之危,但有时解决不了呕吐的问题,故及时能治住呕吐就显的很重要了。
    呕吐剧烈之证最宜祥究。一病必有一病主治之方,《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诸呕吐谷不下者,小半夏汤主之”仲师无虚语,一“诸”字足证生姜、半夏乃治呕吐之正剂,通治之方。小半夏汤用生半夏一升,约合今之100克,生姜半斤,约合今之125克,以水七升,约合今之1400毫升,煎取一升半,约合今之300毫升,可见煎时之长,分温再服,一服约150毫升。半夏辛平和胃降逆,下气止呕,生姜辛散宣发胃阳,乃止呕圣药,且生姜能解半夏之毒,久煎之后,破坏了半夏麻舌戟咽的有毒成分,配伍制方之妙意,匪夷所思。不论何因,呕吐不已,只取此方,无不响应。然服法不可泥,常见呕吐剧烈之人,喝水一小口旋即吐出,何况药味难咽,若骤然多服,其后必吐出,视病人之所欲,寒热温服均可,每次用汤匙取药汁少许服之,久如不吐,再续之,循序渐进,待呕吐之势稍平,渐加药量,中病即止,再辨何因而施治。
    若平时有呕吐之证,就要视其何因,审因而施治了。我辨此证,以虚寒、虚热、寒热错杂、兼夹为辨,可执简驭繁。
    如平素胃中觉凉,舌淡苔白,诊脉见弦,或见濡弱,饮食稍有不慎即欲作呕,或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肢冷便溏,可取理中汤加味,变生姜之辛散为干姜之温守,配半夏以为治。此胃阳虚而寒的治法;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若呕吐长久失于调治而反复发作,胃失濡养,胃液伤失即为胃阴虚,阴虚而生热,时欲干呕,呕而无物,似饥不欲食,咽燥口干,舌红少津,脉来细数,治取仲师麦门冬汤,此方虽为肺痿而设,然津伤虚火气上之理同,故可异病同治。用此法的关键在于麦冬和半夏用量,原方麦冬七升,半夏一升,于滋液之中兼以降逆,非但不嫌其燥,且能监制甘腻之品碍胃,相辅相成,而半夏于此要少用了。还可加花粉、石斛、玉竹之类以相辅,若胃运化无力,食少不化,少加砂仁助运以阳配阴。胃阴复,呕即止。此胃阴虚而热治法。
    呕吐最多寒热错杂,兼夹痰饮之证。“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慢性胃肠、肝胆病在临床上常见,其中呕是个最常有的症状,这一类病人时时感觉胃部不适,泛恶欲呕,口苦心烦,可以小柴胡化裁施治,柴芩夏草姜是我必用的药。若口中常流清水,加干姜温胃,嘈杂吞酸不已,可用佐金即黄连吴茱萸相配。其舌苔多黄白相兼,厚薄不匀,或黄在两边,或心黄边白。若白而腻,又兼眩晕症状是夹饮,用泽泻、白术、茯苓以渗湿化饮,并去黄芩之清热。若黄腻而厚,兼心烦不寐是热痰,可用竹茹,枳实清热导痰。若便秘腹胀用枳实大黄,呕利相兼即用诸泻心汤,加减化裁总不离辛开苦降、寒热互用的原则。
    小儿贪吃无度,恣食生冷所致呕吐就不可止了。如消化不好,山楂丸、保和丸可随症选用。
     歌曰: 
       金匮呕吐辨最祥,诸谷不下半夏汤;
      胃逆不纳频频吐,适其寒温慢慢服;
      以苔识证辨寒热,辛苦通降总法则;
      仲师心法宜推求,杂病见呕小柴胡;
      理中用来治虚寒,火逆上气麦冬谈;
      兼夹之证时常有,热痰寒饮要细究;
      竹茹枳实和大黄,泽泻白术茯苓尝;
      芩连姜夏泻心方,吞酸还需吴萸汤。


    治痱子方
    夏季来了,暑热熏蒸,汗流浃背,小娃娃特别是胖娃娃们有点受不了啦!娃娃皮肤娇嫩,汗渍多了就长痱子了。药店里有很多治痱子的药,炉甘石搽剂、痱子粉,还有用庆大霉素涂抹的,都有疗效。我有一个治痱子方,简单、实用,即使生痱成毒也可使用,大家不妨一试。
    枯矾(最好自己用明矾烧枯如发面团,白如雪)10克     滑石粉20克     研细混匀,再分二份,分别和冰片3克、薄荷冰1克 研细,再混匀即成。(冰片和薄荷冰不可同研,合研即化为液态)。勤给娃娃洗温水澡,最好不用各种洗涤用品,洗后棉团扑药面于疹上,可收湿止痒,使皮肤嫩滑,芳香宜人。

    高热案
    罗某,男,40岁,枣阳市人,二00八年八月四日接诊。
    患者于七月初发烧,体温在38℃左右,自服感冒退热药数日无效,到当地县医院就诊,输液五日,发热不退,转至枣阳市人民医院住院,临床常规检查无果,行抗感染、对症治疗,住院十余日,发热少退,但翌日又发,似疟,查疟原虫未果。建议转襄樊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七月底到襄樊,其弟系我朋友,遂来叙说病情,云当地医院怀疑是白血病,要到中心医院检查确诊,想让我先看看。接诊时病人发热近一月。
    诊脉六部皆大,舌红苔白厚,口不知味,微渴,不喜凉饮,体温39.8℃,时已近下午五时,言每日上午体温不超过38℃,微恶寒,晚上十二时后体温渐退,身微汗出,早上一般在37.5℃左右,身困酸痛,体倦乏力,大便二日一次,不干结,小便黄赤,脉证合参,此暑温证。为疏方: 生石膏120克  肥知母30克  天花粉30克  生甘草10克   茅苍术20克   大米一把。现场煎药,米熟汤成,取汁600ML,嘱温分四服。续三剂病去大半,下午最高体温37.5℃,问还检查否,笑言就是他们说的那病又如何?为疏方:淡竹叶20克  生石膏30克 人中黄30克  茅苍术15克   天花粉15克  肥知母15克 西洋参10克 五剂  追访,病痊。

    久泻案
     古有刘草窗痛泻要方,补脾泻肝,以治肝强脾弱,肝木乘土,脾失健运所致腹痛泄泻。《医方考》“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此“扶土抑木”法,然验之临床,治久泻效果则不尽人意。
    考仲景乌梅丸方云“又主久利”,《医宗金鉴》注“又主久利者,以此药性味酸苦辛温,寒热并用,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邪”。
    赵某,男,46岁,二00八年七月诊。诉患病数年,一日大便三至六次不等,腹疼时作,便泻痛缓。遍查无果,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服中西成药两年时轻时重,体重由150斤降至120斤。查中等身材,偏瘦,面白,声音洪亮,舌苔白腻,根部黄厚,腹软喜按,诊脉弦缓,沉取无力,两关不调。此病若治,理应酸苦辛甘互投,寒泻温补并用,拟“柔肝补脾,清肠泻热”,方投:黑乌梅10克 杭白芍30克  生甘草10克 淡干姜10克  淡茱萸6克 补骨脂10克  枯子芩10克 炒黄栢10克  炒薏米30克 赤石脂20克 日一剂,半月病谬。续拟方: 故纸100克  吴萸40克 五味60克  干姜60克 黄芩100克  白芍100克 甘草100克 乌梅100克  煮山药糊丸以善后。

   男子不育二案
    一、尚某,二十三岁,婚后二年无子。06年4月10日襄樊市中心医院“精子动态特征分析报告”示:精液量0.9ML,液化时间50分钟,精子密度26.37(百万/ML),精子活动率52%,A级28%,B级12%,A+B<50%.
    问题:精子活力低下,液化时间过长。
    四诊:面白高瘦,性生活无异,小便常余沥,脉细涩,双尺弱,舌苔薄白,根部略黄。此肾阳疲乏,无以生精,湿聚下焦,久而化热,应鼓动肾阳,保肾阴兼以化湿。处方:熟地黄20克 山萸肉10克 鹿角胶10克(烊化)10克 仙灵脾20克  巴戟天15克 蛇床子(炒)10克  车前子15克 菟丝子(炮)15克  枸杞子15克 覆盆子12克 地肤子30克 守方服一月。复查:精液量2.5ML,液化时间30分钟,精子密度35.6(百万/ML),精子活动率78%,A级42%,B级20%,A+B>50%。停药观察。2006年8月其妻怀孕,后生一子,2009年续得一子。
    二、尚某(系上同村),25岁,2009年3月1日初诊。2008年11月24日襄樊第一人民医院分析报告示:精液量2.6ML,液化时间60分钟,密度45.4(百万/ML),精子活动率78%,A级29.29%,B级26.2%。A+B>50%.
    问题:精液液化时间过长。
    四诊:外观一般,性生活频繁,脉滑数,两尺尤甚,舌根部黄腻厚苔。此相火过旺,煎熬肾水,下焦湿热结聚。应养肾阴而平相火兼化湿热。
    处方:熟地黄30克 山萸肉10克 怀光条10克  茯苓片10克 粉丹皮6克  泽泻片6克 盐黄栢15克 地肤子30克 车前子15克 薏苡仁30克   守方服一月  2009年4月8日襄樊市中心医院分析报告示:液化时间30分钟,密度35.97(百万/ML),活动率44.12%,A级29.4%,B级12.94%,A+B<50%,诊脉滑,舌苔薄白,此久服黄栢克伐肾阳,致使精子活力低下。处方:熟地黄20克 山萸肉15克 鹿角胶10克(烊化) 仙灵脾30克 巴戟天10克 枸杞子15克 地肤子15克 菟丝子30克(炮) 守方服半月,2009年6月2日襄樊市中心医院报告示:精液量2.5ML,液化时间30分钟,密度48.45(百万/ML),活动率77.5%,A级40%,B级12.5%,A+B>50%。   停药观察。2009年9月告其妻已怀孕。

   男科案二则 
    一、血精
    谭某,25岁,08年5月7日治案。患病数月,性事时有血精,色红质稠,以至于不敢行房,然,年少精旺,时而梦遗也有血。述少腹、阴部坠疼,性欲旺盛,五心烦热,夜梦多扰,西医诊为“精囊炎”。脉弦数,双尺犹滑,舌根黄厚而腻,小便黄浊。此相火煎熬,下焦湿热结聚,迫血妄行。拟养阴坚肾,清利湿热,兼凉血止血。 生地黄30克  女贞子20克 盐黄柏12克  盐知母10克 粉丹皮10克  地肤子60克 旱莲草30克  仙鹤草20克    十剂愈。嘱续服知栢地黄丸善后。
    二、睾丸炎
    王某,36岁,09年8月5日案。述因冶游染淋病,后用菌必治治愈。然,尿管内常隐痛,右侧睾丸渐变硬,走急便疼,不敢跳跃,续抗炎治疗效茫,已半年矣。诊脉弦细,舌淡苔白,小腹睾丸常抽疼,右侧睾丸明显大于左侧,触疼,质地硬。此寒凝肝脉,也名为疝。宜温肝散寒,软坚散结。疏方:吴茱萸6克 小茴香9 克  台乌药9克 紫油桂5克  川楝子6克 延胡索10克  荔枝核12克 炒橘核12克  生牡蛎30克   数剂见效,因做工服汤药不便,以上方糊丸一料服。
   按:此二病不常见,我遇仅此而已。同为一系统病变,而湿热寒湿判然,为医者能不用心焉!

    胃病治法
    胃为六府之一,六府以通降为顺,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表现,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宜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的润降,降则生化有源,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凑其纳食传导之功。胃为皮囊,无物不受,极易被外来致病因素所侵,勿论何因,凡有碍胃的通降皆可为病。通则不疼,痛则不通,这个说法在胃病的病机上最为紧要,一但胃不通降,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即可形成食停、气滞、血瘀、湿阻、痰结、火郁,六者皆可致病,胃疼也是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如发热、咳嗽一样,乃是正邪交争所致。若虚弱之人,运化无力,郁滞可从内生,病则虚而夹滞,所以胃疼胃病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的病机。寒则凝、热则壅、伤阳则不运、伤阴则不利。胃的病变突出一个“滞”字。
    胃主受纳饮食,纳入之后又必须下输于肠。出与入是相互依存的,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一但有恙,出入有碍,就影响了吐故纳新,只入不出或少出,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入,因此治疗胃病着重疏通气机,使上下通行无阻,当降则降,当出则出,就达到了当入则入的正常状态了。胃病见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也有温清补泻之分,但总要开启郁滞,欲入先降为治疗大法,这样就着眼一个“通”字。所谓通,就是要疏导壅滞,顺承胃府下降之性以推陈出新,引导郁滞下行,给病邪一个出路。实者不可误补,虚者不可壅补,要补中有通。
    细思胃病的表现,大多胀闷不适,欲求嗳气则舒,虽然有气却难打一屁,气上不下可知。这个气是如何产生的值得一究。胃中有酸,用来腐熟水谷,在正常时,胃中之食停留不是太长,若胃的通降有迟滞,则腐熟过度,就如发酵过度而产气了,气过多就要寻出路,所以打个气隔就舒服一点。结合医学检查,多是慢性胃炎,所谓胃炎,就有炎症表现,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轻度病变还不至于影响饮食,病变重了,就有不思食或食而难化的症状。若发生溃疡,则欲求食而自保,却又不敢多食,食后暂得小安,这叫嘈杂似饥,食难用饱,患胃溃疡的人常常吃猫猫食,就可知他的感受了。至于肥厚与萎缩,应该是胃病长久机体代偿和失代偿的表现罢了,应该是坏病,是失治或治误所致。现代医学对胃病的分析从微观角度阐述,可谓详尽而善美,但治疗却不尽人意,可以说是一叶障目,看现象而忽略了本质。
    肝胆也为消化的重要器官,有分泌胆汁以助消化之用。肝分泌胆汁必借胆之储放来进入消化道,故有胆为肝之余气之说。肝为脏,藏而不泻,疏泄气机功能必借胆以行,故胃气下行必肝疏而胆利,治胃气郁滞必疏肝而利胆。临床久患胃病之人必有胆疾,或见症口苦而呕,胁疼胁硬,或影像检查有慢性胆病,皆可为证。论治法,朔本穷源,乃是少阳阳明为病。
    《伤寒论》大柴胡汤证是少阳阳明合病,关系胆胃之病,病位心下,说“心下急”,“心下痞硬”,都是胃病的表现,大柴胡为少阳阳明合病正治之法,柴芩解胆郁而利枢机,枳实下气而消积滞,与芍药相伍解利气血之郁滞,姜夏为伍温胃而降逆,大黄为向导以为郁滞寻出路,诸药相伍,体现了一个“通”字。常加白术以补中,枳术破中有补,加甘草与芍药相配缓急而止痛,且芍药有护阴之功。胃疼常有定处是瘀血之征,加丹参养血活血,元胡行血中气滞以止疼,常合而用之。若胀闷而不疼正在心下胃脘,是为痞证,痞者为否,上下交混不通之象,因寒热交结而不解,治取干姜、半夏、黄芩、黄连,寒热两平,辛开苦降。具体来说,看舌以治,苔白泛清水是为寒,即加干姜温中;苔黄而口苦是为热,要用黄连清热。胃酸过重,加乌贼骨抑酸;胁下痞硬用牡蛎软坚。便溏是脾虚急去大黄;食少为胃弱快加三仙。罗列药物如下,以便记忆。柴胡6—12克、黄芩6—10克、半夏6—12克、炙甘草6—10克、枳实15—30克、白芍6—15克、白术6—15克、丹参10—20克、元胡10—15克、(大黄6—10克)、(干姜6—10克)、(黄连3—9克)、(乌贼骨15—30克、(牡蛎15—30克)、(焦三仙6—12克)。胃病用药量宜轻,要视病人强弱、病之久近而灵活处方。此病为常见病,为用药方便,我常用上固定之药打为散剂,名为“痞积散”,括号中者也各单备,以利于随时加入,可用于各种胃病,凡符合胀、呕、痛、酸、闭者,不论新久,用之无不效,百发百中诚为良方。我思付良久,合盘托出,读者勿轻视之!
      歌曰:胃病滞塞欲通降,还求仲景大柴汤;
      柴胡芩草枳芍夏,白术丹参元胡加;
      寒用干姜热黄连,吐酸乌贼牡蛎全;
      便溏脾虚去大黄,食少要入焦三仙。

      以案说法论白疕
      银屑病是以红斑为主,伴有闪光银白色脱屑的慢性皮肤病。因抓去脱屑,有点状出血,如匕首所刺,故名“白疕”,因形状如癣,脱屑有如松皮,故又名“松皮癣”,皆由外形而命名。《医宗金鉴》“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因由风邪客肌肤,也由血燥难营外”。今举一案以论之。宋姓男,三十七岁,零八年五月案。患银屑病数年,辗转治疗,效不如意。见除面部外,全身泛发,皮损大如五角钱币,小则如针眼大小,大者表面白色,底部潮红,轻刮之即露出淡红色之薄膜,再刮之即有露珠样出血;小者如新出之疹。两小腿因抓挠方便,已有肥厚、苔癣样变,状如“牛皮癣”。此所谓常见之“寻常型银屑病”。顾伯华先生所撰《实用中医外科学》对此病论述甚为良善,但临证总觉漫无边际,无所适从。其所论之证型若无几十例乃至上百例之积累,殊觉无凭。其分型如:风寒,风热血热、湿热蕰积、血虚风燥、血瘀、肝肾不足、火毒炽盛,分型甚众,
可作临证之“教科”。中医治病向来有异病同治之法,此病之基底部出血乃是热甚血燥,热毒郁于肌表血分,与温热发斑同理,故可取温热斑疹之治法而统治之。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易柴芩总伐肝。此方出《备急千金要方》为疗热病清营凉血之要方,药仅四味,而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和营泄热之法备;清热之中兼以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偏,凉血之中兼以散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若阻断该病之基底部出血,就截断了其发生发展之重要环节,其余之起屑、脱皮、瘙痒不药自愈。更无所谓“红皮病型”、“脓疱型”之变。宋案所出方为:水牛角50克 生地30克  赤芍15克 丹皮10克  紫草10克 当归10克 蝉蜕10克  麻仁15克 地肤子30克  土茯苓15克 白癣皮10克 甘草10克。除犀角地黄汤为主外,所用之药皆为辅助,大法就是,清热解毒凉血兼以祛风润燥。外治法也不可少,用青黛、五倍子共研极细末,调膏外擦。我用此法治愈已有五例,病情轻重不等,远期疗效尚在观察之中。一己之得,无以慨全,阅者慎之。

 
      再谈小儿咳喘与泄泻
       我经常遇到月头月尾都在打吊针的小孩,这些孩子让年轻的父母伤透了脑筋,让爷爷奶奶操死了心。现在的孩子都金贵呀!要星星不给月亮,商店、小卖部、超市好吃的东东太多了,要啥买啥,冰冷寒凉,辛辣怪味,恣意索吃,大快朵颐,不是吃夹了食,就是吃坏了肚,有了病快打吊针(不打吊针心虚),小诊所两天没打好,快上大医院,抗生素,激素一古脑的上。形寒饮冷而伤肺,盐水输多了,痰涎上泛,又咳又喘,药用过重了,伤了脾胃,坏了肠子,打个喷嚏,放个屁稀便便都拉了一裤裆,大人那个急啊,再换更大的医院,医生再用更好的药,啥药呀?不还是那些素素,打了十天半个月,好了一点(还不知是不是自己好的吧),唉,过不了几天,他又感冒了,再去医院吧!周而复始,像画圈圈,半匝在医院,半头在家里,孩子更苦了,被针打的青一块,紫一块,见了穿白衣的就吓的哭。经常病呀,发育的也不好,不是头发毛稀黄,就是不长个,再不就是白白胖胖,外强中干,大人就问医生了,孩子是不是营养缺乏,医生一查,哦,你孩子缺锌了,一说孩子缺锌,大人就缺心眼了,大把的票子往医生兜里塞。今天吃补品,明天又吃药,就是饭吃的少了,孩子的脾胃咋受得了哟!说到这儿,该说正题了。
      手太阴肺本属辛金,足阳明胃是为戊土,足太阴脾乃谓己土。太阴性湿,阳明性燥。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盛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缘太阴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然,己土之湿乃本气,戊土之燥为化气,故燥不敌湿,病则土湿者多而金燥者少。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者,土也,土弱则湿气常盛,上湿则泛滥而生寒饮,咳喘生焉;下湿则脾陷而洞下不止,泄泻作矣!
       近又治一郑姓三岁小儿,可资为证。病如上述,处六君子化裁方:党参6克
茯苓8克 白术6克  炙草5克 广皮3克  半夏5克 西砂5克  焦三仙6克 炒山药10克
服药二十余日,知饥能食,咳喘不生,泄泻不作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医门凿眼 (一)
中药药对190种 - 中医临床专业讨论 - 医生圈论坛—医学社区 医学健康网站|寻医问药|...
名老中医经验集-焦树德2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五(焦树德)
名老中医经验1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