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第二章第19条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9条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久患湿病的人复感雾露外湿,湿邪困于上故见头痛、鼻塞;阳气痹阻,郁而化热,热与湿合,故见身疼发热、面黄心烦,脉大也是阳气痹阻之脉;肺气不宣而见喘。饮食无忧腹中和,是邪未传太阴之里,仅是头部感受寒湿所致,所以出现鼻塞等证,治疗可选择局部疗法,纳药鼻中。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寒湿在上,则清阳被郁。身疼、头痛、鼻塞者,湿上甚也;发热、面黄、烦、喘者,阳上郁也;而脉大,则非沉细之比,腹和无病,则非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比。是其病不在腹中而在头。疗之者宜但治其头而毌犯其腹。纳药鼻中,如瓜蒂散之属,使黄水出则寒湿去而愈,不必服药以伤其和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申上条,详其义,出其脉,别其治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此内生外受之湿病也。外宜羌活胜湿汤;内宜茵陈五苓散;喘甚,大陷胸丸。若更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证类伤寒,但其人里和能食,知非伤寒,不可发汗,乃头中寒湿之邪,故头痛鼻塞,惟宜纳药鼻中,取黄水从涕出,而寒湿以泄,病可愈也。所纳之药,如瓜蒂散之类。

集注

魏荔彤曰;头中为诸阳之首,非寒湿能犯之地。今头中有寒湿,则热气挟之上炎,非寒湿外邪自能然也,有湿热则内为之主持也。热引湿邪,上乾清分,鼻必为塞。故用纳鼻药,宣通清气而病愈矣。

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

此条当是裹湿枕湿,而湿中于头之症,故无事于发汗及利小便,但内药鼻中,使湿从嚏涕而出也。身,指太阳之夹脊而言。身疼痛者,湿中于头,湿性将下流,而太阳之经气阻滞也。发热者,湿虽在头,然已阻滞其经气。皮毛为经气之合,郁湿化热,故发热也。面黄者,阳气不充之应。若面色红而不黄,则阳气力能蒸湿外解,而身疼发热,便不得谓之湿因矣。喘者,湿滞太阳之皮毛,皮毛内合肺窍,而不能通畅也。头痛者,太阳之经上聚于头,今为湿所把持而闷冒也。鼻塞者,湿滞气机,即上文喘症之义。亦单指鼻而言,盖谓鼻因塞而烦热也。脉大者,湿持其上。太阳之经气,欲浮不得而闷,为旁鼓之象。“自能饮食”六句,谓湿在头,而腹中无病。若发汗及利小便,则徒伤中下二焦之气,是反招头上之湿,使之下流也。岂如内药鼻中,因涕以去其湿,得高者越之之旨乎?不列方者,或失之耶。王氏谓:宜瓜蒂散为细末,如大豆许,缩入,则出黄水。夫瓜蒂入鼻以出黄水,未验,且云忌吹,当令缩入,似与本文内字之旨有碍。

附录鼻渊一方:凡头痛鼻塞,而稠黄浊涕不止者,用鹅不食草一味,干为细末,纳鼻中少许,令嚏出秽物,数次则愈。虽非汉时古方,而鼻渊一症,颇似久湿在头,而化为风热之候,用此甚神,故并记之,以资同志者之会悟云。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湿家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又大,而且自能饮食,此其腹中平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阻其肺窍,是以鼻塞头痛,面黄作喘。纳药鼻中,散其寒湿则愈矣。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湿病上半身疼痛,虽非一身尽疼者可比,要为湿伤肌肉,肌肉为络脉所聚,血热与湿邪相抗,因而发热。湿家身色本黄,湿在上体,故但面黄。湿困肌理而伤及肺气,因而喘息,头痛鼻塞而烦,脑气为风湿所阻也。脉不沉细而大,则证象在表,其为当发汗与否,尚未可定。观其尚能饮食,腹中无病,但见头痛鼻塞,即可知为风中于脑。吾乡陈葆厚先生每用细辛、薄荷、豆蔻研末,令病者吸入鼻中,时有小效,此亦纳药鼻中之意也。然此证风中于脑,湿凝而气阻,似不如用荆芥、防风、蔓荆子、紫苏、蝉衣等煎汤,薰令汗出,似较纳药鼻中为胜,并附存之。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湿淫于上,与湿从下受不同也。湿邪感于太阳,与肺气相合,气郁于表,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也。邪居于表,故脉大。自能饮食者,腹中和而无病,当责病在头中寒湿,寒湿者,以湿属阴故也。盖鼻为肺窍,肺气受湿则鼻塞,故当纳药鼻中,搐去黄水,俾肺气通调,大气一转,肌腠开而湿痹解矣。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湿又别其为寒湿者,亦不可不知,雾露之湿为清邪,自上受之。湿家病,身虽疼而无一身皆疼,不过疼在身之上半而发热,止见面黄而身色不似熏黄,肺司气而主皮毛,湿袭于皮毛,故气不顺而喘,阴证无头痛,湿未入阴,故头痛;湿袭皮毛,内壅肺气,故鼻塞;湿气猕沦,扰乱心主,而发烦,湿邪止在上焦,未尝犯里,故其脉大,不犯胃气,自能饮食,能饮食则腹中尚和而无病,其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病浅不必深求,止内辛香之药于鼻中宣泄头中之寒湿则愈。此于湿证中又别出寒湿之病。寒湿不止雾露之清邪,而举一邪伤高表者以为隅,则邪伤通身者,包在言外。举一外法通其空窍者以为隅,则内服调其经络脏腑者,包在言外。下节诸方,按脉证而求,其丝丝入扣,则得矣。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头中寒湿的证治。雾露之湿为清邪,伤于身半之上,湿邪外束,故头疼、鼻塞、上半身疼。寒湿外束,肺气上逆,则喘;湿邪弥漫,扰于心中,故心发烦,其人面黄而身不黄,为湿在上之候。正邪牙争,阳气向外,故发热,脉大。腹中和为无病,故自能饮食,可知湿邪此时并未传里。治宜宣散寒湿,通利气机。如用瓜蒂为细末,搐鼻流出黄水,可使阳气宣利,盘出在寒湿,则诸证可愈。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这一段呐有问题的,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从这几句话呀就是当头咱们讲的那个里湿,这个湿这一章啊古人把这个里边有湿,就是发黄这种病,也搁到这个湿里头,不过发黄讲的不全面,因为他后边有一章啊全讲的是黄疸,所以在这一章他只是寥寥提一提,前头他不也讲过嘛,面黄如熏色,身黄如熏,是吧,他那个所谓那个湿重的那个黄疸属于寒湿的那一类的。

那么他这一段呢也是,他说身疼发热,面黄而喘,这是既有外邪,就是有表证啊,同时又有里湿而发黄,这是一个外邪内湿并发黄疸的一个重病,他搁到后头的一段呐搁到一起啦,当然这一段是成了问题啦。

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这一段他主要是说是伤风头痛,鼻子壅塞,这是一个风寒末疾呀,这咱们长期在临床更多了,这就是所谓这个病在表的时候九窍不通啊,这证是这么说的,所以这个用这个轻药,内药鼻中,当然有可以治疗的。在这一种情况,我们一般这个病都会治的,随便用点解表发汗的药它就可以了。所以这两个搁到一起它就不行了,头一个它是个重病,这个是个轻病,都是用内药鼻中,所以这一段它是错的,这个错还很清楚能够看出来,因为前头讲的风湿相搏,他讲到这个风湿关节炎的这个情况啊,他底下应该继续来说这个才对啊,所以这一段不知道从哪弄来的,所以这一段是有问题的。

那么假设把这一段整个看,既有表证、喘,这是麻黄证,而又发黄,这个在伤寒论里有,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那个可以治,不过他也没有说。但是搁到这一段里头弄个鼻塞,就是用那个内药鼻中就可以治那是错的,底半截把这个搁到一起这是有问题的,所以这一段呐,一般都认为这是有错的,不知道从哪抄来的。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第3条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第4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第5条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第6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第7条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第8条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第9条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第10条痉病有灸疮,难治。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第14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第15条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第16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第17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第18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第19条: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24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第25条: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第26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熟读成诵

第19条: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仲景论风湿:病在头中寒湿,内药鼻中则愈
金匮诵读25丨风湿相搏
风湿性关节痛-​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3.2)---痉湿暍病脉证第二(湿篇)
刘渡舟,辨痓湿暍脉证第四,概说,单元1、2、3
《内外伤辨》
金匮要略第二篇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