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第二章第25条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25条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中暍即中暑,暑为六淫之一,属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且多挟湿邪。暑气伤于太阳,故见发热恶寒,卫气营阴皆有虚损,故脉见弦细芤迟等虚脉。暑邪夹湿,故而身体沉重疼痛。暑邪伤阳者,可见小便后毛耸寒颤,手足逆冷。暑伤气阴者,可见稍有劳累,身即发热,伴有口干齿燥。

中暑治应清热解暑,兼补益气阴。如果误用发汗治疗,阳气随汗而泄,反而恶寒加重;如果用温针治疗,反助暑热,发热加重;如果误用下法治疗,则阴伤更甚,则病淋证。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中暍即中暑,暑亦六淫之一,故先伤太阳而为寒热也。然暑,阳邪也,乃其证反身重疼痛,其脉反弦细而迟者,虽名中,而实兼湿邪也。小便已,洒洒毛耸者,太阳主表,内合膀胱,便已而气馁也。手足逆冷者,阳内聚而不外达,故小有劳,即气出而身热也,口开前板齿燥者,热盛于内,而气淫于外也。盖暑虽阳邪,而气恒与湿相合,阳求阴之义也。暑因湿入,而暑反居湿之中,阴包阳之象也。治之者一如分解风湿之法,辛以散湿,寒以清暑可矣。若发汗则徒伤其表,温针则更益其热,下之则热且内陷,变证随出,皆非正治暑湿之法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承上文互详证脉,不可妄行汗、下也,中 本有汗,若发热无汗,身重疼痛者,虽证似伤寒,然见弦细芤迟虚脉,则非伤寒也。且有小便己,洒洒然恶寒毛耸之状,皆太阳膀胱表气,为暑所伤而畏也;手足逆冷者,暑伤气,气不能达四肢则寒也;小有劳,身即发热,口开,前板齿燥者,劳则动热,暑热益烈,伤阴液也。此皆中 危证。若以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误为伤寒之表,妄行发汗,则表气愈虚,恶寒更甚也。若以手足逆冷,误为阳虚,妄加温针,则暑邪愈盛,发热更炽也。若以壮热齿干,误为胃火,而数下之,则水源竭涩,尿淋窘甚也。凡此之证,皆中 ,妄行汗,下、温针致变,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或人参汤调辰砂六一散亦可也。

集注

程林曰:《内经》云: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又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其太阳受病与伤寒相似,亦令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也。经曰:寒伤形,暑伤气。气伤则气消而脉虚弱,所以弦细芤迟也。小便已毛耸者,阳气内陷,不能卫外,手足亦逆冷也。劳动则扰乎阳,故热甚,则口开,口开则前板齿燥也。发汗虚其阳,则恶寒甚。温针动火邪,则发热甚。下之亡津液,则淋甚也。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暍者,夏月而感风寒。表闭阳遏,则见寒热。湿动表郁,则生重疼。营卫虚涩,故弦细芤迟。水降气升,故皮毛振耸。土郁不达,故手足逆冷。阳升火泄,故劳即身热。阳明不降,故口开齿燥。阳明之脉,行于口齿。阳明行身之前,故燥在前齿。发汗亡阳,故恶寒甚。温针亡阴,故发热甚。下之阳败土湿,木郁不泄,是以淋甚。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全似太阳表寒证,所异者,脉不见浮紧而见弦细芤迟耳。卫虚故弦细,营虚故芤迟,见此脉者,不当汗下。全书成例具在,不可诬也。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则阴虚之的证矣。然但凭证象而论,恶寒身痛似麻黄证,身热口开前板齿燥似承气证。然卫阳本虚之人,发汗则其表益虚,故恶寒甚。以营阴本虚之人,下之则重伤其阴而淋甚。以阴亏之人而加温针,故发热甚。此证忌汗下被火,与太阳温病绝相类,所不同者,营卫两虚耳,故脉证不同如此。按此亦人参白虎汤证,若西瓜汁、梨汁、荷叶露、银花露,并可用之以解渴也。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暑月阴湿郁遏肌表,外寒里暑合病也。经云,巨阳主气而先受邪。凡属外感,皆从大阳而入,故曰太阳中暍。此由避暑纳凉,阴湿外束,暑伏于内,表见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而兼湿滞,故脉弦细,或芤迟而虚也。夫小便必得膀胱气化则出,故小便时而气化下行,皮毛失其护卫,故小便已,洒洒毛耸,手足逆冷。若小有劳,扰动内暑发越于外,而身即热。盖肾主骨,齿乃骨之余,暑伤肾水,不能上制心火,烁干口齿,故口开前板齿燥。夏月阳气疏泄,膀胱气虚受邪,设发其汗,更伤其阳,则恶寒甚。若温针,反助内暑,故发热甚。而下则伤阴,阴水耗而小便则淋。此即静而得之,内外合邪,表同外感,当以辛凉解表,甘寒清里,即后人所用香茹饮之类,不似伤寒而用甘热发表,故汗下温针在所必戒耳。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暍者,暑也。暑亦六淫之一,故先伤太阳。太阳中暍,病标本之气,故发热恶寒,病所过之经,故身重而疼痛,热伤气,故其脉弦细芤迟。膀胱者,毫毛其应,故小便已,酒洒然毛耸,阳气虚,不荣于四肢,故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气虚不能自支也。口开,前板齿燥。以劳而动阳热,阴液不能上滋也。此表里经脉俱虚,不可汗下温针。倘若误以为伤寒,而发其汗,则表虚而恶寒甚;若因其寒甚,而加温针,则经脉虚而发热甚;若因其发热甚,而数下之,里虚而津液伤,则淋甚。

此言中暑之证,从经脉表里俱病处绘出虚证模样。恶者,寒则伤形,责其实:热则伤气,责其虚也。汗下火皆为所戒,而治法从可知矣。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论述中暑的证沦特点。中暑是有季节性的,古人说: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夏天伤于暑邪,暑热则耗阴伤气,故见口开喘急,门齿干燥,发热、心烦、口渴、汗出等证。或者由于暑热而又乘凉饮冷,反使寒邪伤于外,湿伤于中,故又见发热,恶寒,呕吐,泻泄,身重而且疼痛等证。卫阳不达于四肢,故手足厥冷。暑热伤气则脉芤,暑热伤阴则脉细;寒伤于外则脉弦紧,寒湿伤于中则脉迟,此证如言其脉则有弦细芤迟之变,本既有寒伤于外,而又阳气内虚,若发其汗,则阳气外散,故恶寒更甚;病寒湿伤中,而又有阴气虚,若更加温针则伤阴分而发热甚。本病湿伤于中,又有津液亏耗,若再下之,则津液内竭,必小便混浊涩痛。本病属于伤暑之病,阳气已虚,动则阳气浮于外,故小有劳,身即发热,小便已,膀胱之气不支,卫阳更感不足,故形寒毫毛耸立。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底下讲这个中暍,中暍是什么呢?就是咱们说的中暑了。太阳中暍就是中暑,中暑这个病咱们常见到啊,它也是发烧怕冷。身重而疼痛,这个身重啊,因为中暑这个病啊,最厉害的是丧失体液,出汗嘛,那么丧失体液,他这个组织里面仍然还是有水份的,所以他身重,而且身上也疼痛,这个疼痛不像那个风湿疼痛了,这个只是酸痛而已的,这个病我们都常看到。

这个脉弦细芤迟,那么这个弦脉有时候主实有时候主虚,这个道理在哪里呢?这个脉呀光有紧张力,它没有内容,那么咱说的那个少腹里急,脉也弦,里急是什么东西呢,咱们没讲到那,等咱讲到建中汤就有了。这个里急呀就是血虚、津液虚,这个腹肌它也拘急,这跟我们讲的痉病是一样的,这时候脉也弦。所以弦脉有时候主虚,是指这么个虚。那么这个脉呢,既弦又细又芤,里头没东西,这芤脉,浮大中空谓之芤嘛,就是里头没有,里头虚,里头没血,所以芤脉也是亡血的一个脉。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丧失水份太多了,丧失水分就是血液里头水份就是少了,所以古人说亡津液、亡血液,多汗者亡血嘛。

小便已,身上津液少,你撒尿的时候啊又从里面去津液,就感觉身上难受,洒洒然毛耸,他一撒尿这个虚的反应更来了。手足逆冷,他这个津液虚、血虚,不到手足,手足就逆冷,可似乎这个是个假像哦,这个不是真正阴寒呐,这个手足逆冷,西医说就是脱水了,津液不到四末,手足离心脏最远,这血管也是最后的,所以这个地方逆冷,就是由外头冷往里头就冷,外头冷得厉害,里头要好一些,叫逆冷,就是厥逆。小有劳,身即热,这么样子丧水,人就虚,虚不任劳,稍一动就热。口开,这人虚呀,张着嘴,所以前板齿燥,他要是闭着口呢,就不至于。

那么这病啊,看着虚,尤其手足逆冷,看着象有寒,其实不是,是真正的中热,都由于丧失水份太多了,你再发汗,再亡其津液,那他恶寒更厉害了。加温针怎么样呢?那更不行,他身上是有热,发热也就加重。下之也丧失津液,则淋甚,就是你撒小便时如淋那么艰难。

这就是说这个中暍啊,主要是由于热甚伤津液,这是中医的话,西医说就是脱水了。这时候人虚的不得了,但还是热的相当凶,这治疗后头说了,白虎加人参汤。底下就说了治疗。

其他医家

清·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太阳主表,六淫之邪,必先中之,故中暍亦为太阳病,虽所受之邪不同,而所感之分则同也。发热者,客邪在表;遇寒者,热励于里;身重而疼痛者,挟湿则身重,挟寒则疼痛也。诊之脉弦细,弦者,寒在表也,细者,热挟湿也;再见芤迟,芤者,中气之虚,迟者,腹中之寒,合脉诊而谛之,而中暍之病可识矣。再征之于八症,小便已洒洒然毛耸,太阳之表有邪,则膀胱腑应之,小便时气动于膀胱,必连及皮毛,洒洒然,恶风寒之状也,再验之于手足厥冷,内热极而寒见于四末,且内热之寒湿成郁,其气阻而不宣,亦可逆见手足,皆内热外寒之象也,小有劳,身即热,热病阴虚,动则生阳也:口开前板齿燥,热盛于内,欲开口以泄其气,气出而内热熏灼于板齿,则齿燥也。此为内热积盛之证。若单感暍邪者,内外俱是阴,若兼寒湿者,内为阳邪,而外为阴邪,非兼治其内外不为功也”。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第3条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第4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第5条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第6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第7条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第8条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第9条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第10条痉病有灸疮,难治。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第14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第15条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第16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第17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第18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第19条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24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第25条: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第26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熟读成诵

第25条: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匮要略第二篇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9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四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暍病
《金匮要略》暑病
白虎加人参汤方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2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痉湿暍病脉证第二(暍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