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庐|《砚池滴音》:明清诸家绘画(之一)

张继刚论学丛稿:砚池滴音

安徽美术出版社

明清诸家绘画

浙派吴门交相辉映——明代绘事

公元一三六八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开启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


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国力迅速增强,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国势到达顶峰。郑和七下西洋,国力之强可见一斑。其间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初生,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艺术随之发展,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绘画在继承中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二百多年的岁月里,明代成了中国绘画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

 
承袭宋制   蔚为大观

明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的名家及流派,以戴进创浙派,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创吴门派,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邵弥、陆治即随之,董其昌华亭派,赵左苏松派,蓝瑛武林派等。山水、花鸟成绩卓著,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晚期水墨文人画占据主流。明朝前期主要是文人画,以王履、徐贲、王绂、夏永、谢缙、杜琼、姚绶为代表。院体画以王仲玉、周位、郭纯、边景昭、谢环、李在、商喜、倪端、周文靖、石锐、周全、刘俊、缪辅、殷偕、孙隆为代表。浙派宗南宋院体,以戴进、夏芷等为代表。明朝中期主要院体画家有林良、吕纪,江夏派代表为吴伟。沈士充为云间派代表,项圣谟为嘉兴派代表。人物画有陈洪绶、崔子忠、丁南羽诸家,写意花鸟以徐渭、陈白阳、周之冕、孙克弘为代表。  

沈周  庐山高


徐贲山水承董源、巨然,笔法苍劲秀润。王绂喜用披麻兼折带皴作山水,繁复似王蒙,墨竹挺秀潇洒,被称为明代“开山手”。刘珏山水取景幽深,笔墨浓郁,近王蒙、吴镇。杜琼善水墨浅绛山水,多用干笔皴染。姚绶主要师法吴镇、王蒙,风格苍厚。他们的画风堪称吴门派先驱。王履被称为院派,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的周臣、擅长山水的郭诩和史忠以及擅长白描人物的杜堇诸人,未归派别。

明   溪桥策杖图  

明代宫廷绘画承袭宋制,但未设专门的画院机构。朝廷征召许多画家,皆隶属内府管理,多授以锦衣卫武职。史称画院画家,实际是宫廷画家。洪武(1368—1398)和永乐(1403—1424)两朝初创,机构未臻完备,风格也多沿袭元代旧貌。宣德(1426—1435)、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间浙江、福建两地继承南宋院体画风的画家,陆续应召入宫,遂使明代院画一时呈现出取法南宋院体画的面貌,宫廷绘画创作达到鼎盛时期。正德(1506—1521)以后,吴门派崛起,逐渐取而代之。明代宫廷绘画以山水、花鸟画为盛,人物画取材比较狭窄,以描绘帝后肖像和行乐生活、皇室文治武功、君王礼贤下士为主。商喜《明宣宗行乐图》、谢环《杏园雅集图》、倪端《聘庞图》、刘俊《雪夜访普图》等都是其例。山水画主要宗法南宋马远、夏圭,也兼学郭熙,著名画家有李在、王谔、朱端等人。李在仿郭熙几乎可以乱真,王谔被称为“明代马远”。花鸟画呈现多种面貌,代表画家有擅长工笔重彩的边景昭,承袭南宋院体传统,妍丽典雅而又富有生意。孙隆从北宋徐崇嗣脱胎而出,专攻没骨法。林良以水墨写意花鸟著称,笔墨洗练奔放,造型准确生动。吕纪工写结合,花鸟精丽,水石粗健,自成一派。明代宫廷绘画虽未取得像宋代院画那样划时代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有新的开拓。 

唐寅  桐阴清梦图 
  
浑厚沉郁  健拔劲锐之戴进

戴进作图,皴染兼施,用笔圆浑,淡墨烘晕,韵致舒雅。边皴边染的艺术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一派烟霓弥漫之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南润泽清幽的自然风光和心中所藏一派悠然闲适的士大夫生活情趣。董其昌誉:“国朝画史以戴进为大家,此学燕文贵,淡荡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为奇绝。”戴进山水师承南宋,明王世贞有“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马远、夏圭,而妙处多自发之”的评价。实际上,戴进除师法南宋四家外,还涉猎关仝、董源、范宽、米芾等诸家,使他的山水画在水墨苍劲的同时又浑厚沉郁,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戴进  关山行旅图轴


浙派以戴进和吴伟为代表,活动于宣德至正德年间。因创始人戴进为浙江人,故有浙派之称。吴伟为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史称江夏派,浙派支流。戴、吴二人皆入宫廷,画风源于南宋院体,故浙派与宫廷院画有密切的关系。戴进、吴伟画艺精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擅长,山水画成就尤为突出。但二人风格又有区别,戴进浑厚沉郁,健拔劲锐,不失谨严精微;吴伟简括奔放、气势磅礴。论者谓“源出于文进(戴进),笔法更逸,重峦叠嶂,非其所长,片石一树,粗简者,在文进之上”。可见戴进、吴伟影响之广。追随者有张路、蒋嵩、汪肇、李著、张乾诸人。张路山水画水墨淋漓,人物画则以挺秀、洒脱见长。蒋嵩善用焦墨,笔法简率。汪肇作品多动荡之势。李著学吴伟笔法,遂成江夏一派。浙派后期,追求粗简草率,积习成弊,正德后遂见衰微。明代后期有蓝瑛,被誉为“浙派殿军”,师承、画风实与浙派无涉。

戴进  春游晚归图

踔厉顿挫  浓郁苍老  遒劲奇崛之沈周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吴县)人。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列四家之首,在中国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出身诗画世家,祖孟渊、父恒吉、伯贞吉,均以诗画名满吴中,祖上收藏甚丰,对古人诗画见多识广。沈周一生不仕,淡泊功名,博览勤学,仅“以丹青以自适”,专心从事丹青与诗文艺术,毕生勤于诗画创作,声誉卓著,德高望重。其艺术质朴而有情致,画风纯朴,刻苦研究前人的优秀理论与技法,融会贯通,创立了自己的风格,成为我国十五世纪下半叶在戴进之后最有影响、最具独创力的一位画家,在绘画、书法和文学艺术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最杰出的当表现在绘画方面,嘉靖年间苏州名士王稚登在《吴郡丹青志》中称“先生石田绘事为当代第一”,绘画兼收并蓄,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通。沈周绘画以山水为主,宗法元四家,远取董源、巨然,中年宗元四家笔墨,尤其推崇黄公望,晚年醉心吴镇,与自家学养融为独特风格。结构谨严,用笔苍劲沉着,墨色浓厚,气韵雄逸,在明中期画坛兴起画风剧变之潮。以他为发端,其门人文征明继之,合唐寅、仇英为一局,树起吴门画派旗帜,广学“唐宋名流及胜国贤胜,上下千载,纵横百辈”,皆“兼综条贯,莫不揽其精微”(明朱谋垔《画史会要》)。成就之巨,在中明画坛骤立巨峰,影响所及,数百年不变,其画艺彪炳画史,成就卓然。同时,沈周作为一代画坛宗匠,其于诗文、书法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其诗意清新,“面试《凤凰台赋》,援笔而就,咸以为不减王子安”(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其书法师黄山谷而不染他体,去山谷行书之捍,多灵便秀逸。时人以其诗、书、画为三绝。 

沈周  京江送别图卷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最为突出。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四十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沈周  为惟德作山水图 

文脉集成  笔墨温润  粗细精微之文征明

文征明早期科举考试不太顺利。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五十三岁 ,都一直未能考取。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便上书请求辞官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求购他的书画者踏破门槛,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征明享年九十岁,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他去世前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征明  东园图卷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征明  枯木疏篁图 

文征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后来文征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征明的启蒙老师。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在文征明二十二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征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征明一生。

 
深厚旷远  风骨奇峭  北骨南韵之唐寅
 

唐寅,姑苏趋里人,世代在苏州经商,拜名画家周臣为师,擅长山水画,与沈周、文征明、仇英等画家齐名,兼善书法。少有俊才,博雅多识,与张灵友善。初学画于周臣,后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结交,人称“吴中四才子”。二十九岁时由诸生举应乡试,得第一名解元,名声大噪,故人称唐解元。翌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罢官为吏,自此灰心仕途,终日诗酒,或漫游名山大川。自刻印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以卖画为生。曾应江西宁王朱宸濠之请,聘往南昌,因不惯藩府生活,不久辞归。在绘画上,他是一个取材广博的画家。山水多取法于南宋李唐、刘松年,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皴法,并兼及元人法。画人物工笔,写意俱佳。画花鸟喜用水墨,清隽峭利,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晚年好禅学。思想趋向解脱颓放。自号“六如居士” (谓人生如幻、梦、泡、影、露、电),著有《六如居士全集》。其人物画线条劲细,敷色妍丽,气象高华,出自南宋院体画。 

唐寅  事茗图卷

唐寅的花鸟画,传世作品不多,现存作品有《墨梅图》《风竹图》和《鸲鹆鸣春图》以及《临水芙蓉图》《杏花图》等。画风远法宋元水墨画,近师沈周的变革创新,刻意求精。如在《墨梅图》中,唐寅用水墨画梅花一枝,意笔写花干,没骨法点梅花,笔法秀逸洒脱,颇具质感。而《鸲鹆鸣春图》则用水墨随意点画,较之沈周则更为活泼洒脱,较之林良、吕纪又不像他们那样粗犷豪放,而是自有一番清新活泼之趣。 

唐寅  观梅图轴
 
严谨周密  刻画入微  精丽艳逸之仇英
 

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武宗正德四年(一五○九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一五五一年)。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彩绘栋宇,后徒业画,师周臣苦学成功,山水人物皆工,文征明赞其为“异才”,董其昌亦颂“十洲为近代高手第一”。仇英年轻时结识了许多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饱览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几乎可以乱真,创作一丝不苟,题材广泛,擅写人物、山水、车船、楼阁等;尤长仕女图,擅长界画。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画入微。仇英一生寿命短暂,只活了四十多岁。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伯虎、仇英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明画录》谓其:“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 

仇英   玉洞仙源图 
 
狂草笔法  纵情挥洒  形象脱略之徐渭
 

徐渭是继陈淳以后,从根本上完成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大家,其画风有力地促进了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发展,画史称其为青藤画派的鼻祖。他的花鸟画吸取了宋元以及沈周、林良、陈淳等水墨花鸟画的长处,且又有重大革新。在题材方面,他大胆突破客观物象形质的局限,赋予物象以强烈的个人情感,作品或缘物抒情,或借题发挥,一反吴门派文人画恬适闲雅的意趣,而直抒激荡不平的心情,产生撼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形式上,他擅长泼墨法,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不拘成法,形象脱略,追求气韵,墨色滋润淋漓,奔放流动,充分发挥了生宣纸的晕渗效果。这种随意点染的画法,气势磅礴,纵横睥睨,恰当地表达了徐渭炽热激愤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渭  驴背吟诗图 

未完待续。。。

 · END ·    

编辑   叶婉荣



张继刚

1966年生,字慎之、号知行,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师从杨仁恺先生三十年。集目鉴、比较、分析、考订、心性学等综合学科,建立“书画鉴定与心性学”学理。古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学者,当代文人画家之代表,倡导“文人画之士人精神”。涉猎文、史、哲、诗、词等,创建“云庐艺社”学术机构。专著先后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沐芦草堂丛稿》、西泠出版社出版《西泠问话》、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砚池滴音》、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词画研究》及画集等多种,发表论文百余篇,作品被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海南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并应邀个展。

2016年起成功的组织了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创造性的将书画鉴定、修复、保护三个领域融为一体,开启了国际学术界之先河,推动了国际学术界于2017年成立了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学术委员会。

现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书画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学术委员会主任、云庐艺社社长,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 END ·


相關章節:

云庐·九友‖张继刚——董其昌与南北宗论

云庐·九友‖张继刚——文人画与江南

云庐·九友‖张继刚——象思维与文人画之间关系

云庐·九友‖张继刚——自然万象与生命心迹的契合

云庐·九友‖张继刚——"西泠问话"之中国文化的形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牡丹图赏(一)
群芳争妍的明代书画
沈周 [1]
漫兴墨戏,逸笔由心 | 陈淳的书画艺术
初画家 查士标《江山问奇图》鉴赏
荣宝斋珍藏|绘画卷一 · 第一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