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与邵逸夫对抗几十年,挖掘李小龙许冠文,港片粉丝一定知道他!

假如你说不认识邹文怀,那么就等于白看了香港电影。但相信只要知道他的人,都会对他报以崇高的敬意。他是香港影坛足可与邵逸夫齐名的“电影大亨”。由他创办的“嘉禾电影有限公司”,曾在香港影坛叱咤风云几十年,很多经典港片的“出品人”一栏,都署着他的大名,另外,他也捧红过无数巨星,创造的电影票房,数字更是大到难以统计。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从香港电影工业正式成形以来,有无数家电影公司如走马灯般匆匆掠过,而当年惟有邵氏和嘉禾这两家公司始终无法被撼动。那么当时的邹文怀是如何在强大的“邵氏帝国”面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电影王国?嘉禾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他究竟又捧红过多少位天王巨星?

其实邹文怀早年也是邵氏公司重要的一份子。他从一个小小的宣传人员做起,后来一路做到了邵氏制片部经理,主任,主要负责电影的宣传和制片工作。大学时修读新闻学专业的他,很懂得如何更好地宣传推广明星和电影,譬如让明星登上杂志封面,出电影推介专栏就是邹文怀的主意,同时,他还建议邵氏多开拍黄梅调电影,结果当真获取了可观的利润。

当年《Life》杂志刊登的这一张著名的邵氏全明星片场照,就是在邹文怀的建议和穿针引线下拍摄的

因工作成绩极为突出,邵氏老板邵逸夫对他相当器重,后来发展到了只要涉及电影制作上的事,事无巨细,都要先由邹文怀把一道关。

当年邵氏有任何重大活动,邵逸夫身旁都有邹文怀陪同

邹文怀虽为邵氏立下了不小之功,但毕竟是家族企业,任他功劳再大,终究也会撞到“天花板”。用邹文怀的话来说,就是“最后能掌大权的,只能是姓邵的或是他家里人”。不过也有人说,邵逸夫早已不满邹文怀私下被人称作“邵逸夫第二”,认为他功高盖主,因此在1969年方逸华进入邵氏之后,便架空了他所有的实权。但唯一的事实是,自觉最后很可能会碌碌无为,打一辈子工的邹文怀,最后选择辞去了邵氏的一切职务,与邵氏同事何冠昌等人另谋发展。

当年的邹文怀和邵逸夫

1970年4月,邹文怀联合何冠昌、梁风、蔡永昌正式成立了“嘉禾电影”,其中邹文怀是最大的股东,话事权也最大,总经理是梁风,何冠昌负责制片业务,蔡永昌负责发行业务。成立初期,嘉禾的办公条件并不算好,办公室是东英大厦一间不足80平米的公寓,但就是在这间办公室里,“嘉禾神话之梦”开始正式启航。

嘉禾公司最早的片头标志是英文“Golden Harvest”的缩写,后简化为四个矩形,同时也蕴含了“规矩做人做事”的寓意。

而片头音乐是由顾家辉所作,“嘉禾”两个毛笔字,是由国画大师张大千题写。

嘉禾第一版片头

70年代末改版后的嘉禾片头,一直沿用至21世纪初期

嘉禾创立初期,导演并不多,只有罗维,黄枫,徐增宏和罗炽等寥寥几人。其第一部创业作,是1971年的《天龙八将》,可惜反响一般,后来的《鬼怒川》,《刀不留人》和《夺命金剑》也都成绩平平。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嘉禾为了寻求新出路,与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合作了《独臂刀大战座头市》,没想到邵氏以侵犯版权为由(《独臂刀》是邵氏电影)将嘉禾告上法庭,不仅导致本片票房低迷,邹文怀还为此支付了高达上百万元的诉讼费。但他却从此事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与人合作才能壮大自己。

本片的问世,让嘉禾和邵氏之间的官司持续了一年之久

后来,一个重要人物的出现,让嘉禾摆脱了困境,这个人就是李小龙。

当时在美国刚刚拍完《青蜂侠》的李小龙表示,如果机会合适,会考虑再度回港发展。一开始李小龙是向人强马壮,如日中天的邵氏毛遂自荐,邵逸夫觉得他“每部电影一万美金片酬”的要价太过离谱,因此一口回绝。闻风后的邹文怀立马约见李小龙,开出“每部片子七千五百美金”的片酬条件邀其加入嘉禾。两人一拍即合后,于1971年10月推出了李小龙回港后的首部力作《唐山大兄》,最后取得300多万港元票房,成为香港开埠以来最卖座电影。次年的第二部作品《精武门》再破记录,票房高达430万元。

也许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邹文怀给予李小龙的片酬并没有达到其要求,为何他还会死心塌地留在嘉禾呢?这就要来说一谈说邹文怀的高明之处了。

为了给予李小龙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笼住其心,邹文怀借鉴好莱坞推行了可以最大化控制风险的“卫星公司”制度和“独立制片”制度(也称“外判制”),助李小龙成立了自己的“协和影业”。具体的操作模式为,两家公司采取合作形式,由嘉禾负责投资和发行,卫星公司负责导演和制片,最后两家分红,形成了同担风险,共同盈利的“命运共同体”。这不仅让李小龙有了更自由的创作余地,邹的分红机制也与邵氏“只拿死工资”的僵硬制度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事实上,如果李小龙真的投奔了邵氏,最后分到的酬劳未必会超过嘉禾。

有了这项激励机制,李小龙为《猛龙过江》投了全部创作精力,最后果然成功登顶1972年票房榜冠军位置,也让李小龙和嘉禾实现了口碑和利益上的双赢。

拍摄《猛龙过江》时,邹文怀陪李小龙在罗马勘景

1973年的《龙争虎斗》,不仅再让嘉禾大赚一笔,还被北美观众所熟知,不料影片尚未公映,李小龙就突然暴毙,这让邹文怀大受打击。正当他求才若渴时,在无线主持喜剧节目《双星报喜》的许冠文进入了他的视野。当时许冠文虽然已在邵氏主演过《大军阀》和《一乐也》等,但他其实并不受邵逸夫重视,甚至他想要当编剧的请求都遭到了邵老板的一口回绝。早想自己拍戏的许冠文遇上了邹文怀,可谓是“瞌睡遇上了枕头”,在他身上,邹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再次发挥效用,“许氏影业”的首部作品《鬼马双星》便打破了李小龙的票房记录,后来的《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和《摩登保镖》等等,更是累计创造了千万元票房的惊人成绩。

后来连邵逸夫自己都承认,他这辈子看错过两个人,一个是李小龙,一个是许冠文。

邹文怀与许冠文

进入八、九十年代,嘉禾正式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总部,还在香港开设了多家影院,渐渐形成了与邵氏分庭抗礼的局面,1994年还正式成为上市公司。嘉禾之所以能风生水起,在群雄逐鹿的香港影坛稳固自己的位置,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第一,邵氏一向奉行的“大制片厂”制度,弊端颇多,譬如导演要开拍一部电影,必须经过层层上报,获准之后方可执行。倘若开拍时,此类型片的风潮已过,很难再勾起观众兴趣,票房自然不会高;而嘉禾则不存在这一问题,由于“独立制片人制”没有旁人干涉,能充分调动起众人集思广益的热情,且只要确定题材和故事便可立马开拍,所以当时嘉禾的很多电影都走在潮流前端,甚至可以说是引领潮流。

当年成龙在邹文怀和何冠昌的支持下,选择在嘉禾公司打天下,最终成为了国际巨星

第二,当年方逸华在邵氏掌管财政大权时,因遵循省钱策略,常常削减经费开支,以致很多电影的制作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邵氏不采取分红制,无论是大导演还是大明星都只拿一份工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大为不满,所以发生重要人物出走之事,屡见不鲜。而嘉禾则与之相反,邹文怀,何冠昌肯砸大价钱拍片,还动不动就去国外取景,所以拍出来的电影要比邵氏更具有国际大片视野,也更符合当时年轻人的审美品味。最关键的是,邹文怀并非抠门老板,他对手下的功臣,一向慷慨大方,有时还没等对方开口,他便会主动为之加薪或奖赏。因此网络上还流传着一个玩笑:邵逸夫退休时身家百亿,邹文怀退休时还不到四亿,他手底下的员工,估计“分走”了他不少的钱。

第三,80年代邵氏流失了大量人才之后,导致电影出产数量锐减,甚至一度面临停产危机,此时嘉禾趁势追击,以电影数量和质量为优势力压邵氏,雄霸整个80年代。

历史证明,邹文怀的”独立制片制度”的确收效颇丰,80年代到90年代,这一制度成功吸引了洪金宝(宝禾公司),成龙(威禾公司),元彪,元奎(泰禾公司),才子蔡澜(大路电影公司),张坚庭和陈友(二友电影公司)等优秀的电影人才在嘉禾安营扎寨,同时,还网罗了包括梅艳芳,张学友,刘嘉玲,张曼玉,叶童在内的一批巨星级艺人,于是公司规模一下子得以发展壮大。像票房大卖的洪金宝的《鬼打鬼》,《五福星》系列,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刘观伟的《僵尸先生》系列,张坚庭的《表姐,你好嘢》系列都是嘉禾制作。后来凭借《古惑仔》系列一举成名的“最佳拍档”,也是嘉禾的卫星公司。可以说有一半以上的香港大导演和大明星都与嘉禾有过合作。

邹文怀

与此同时,视野宽广的邹文怀还一直致力于推动嘉禾电影走向世界。他曾跑遍了全世界的很多国家,最后将旗下作品推广至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甚至是日本,韩国和美国。有了李小龙的《龙争虎斗》作为基础,嘉禾参与投资制作的《炮弹飞车》,《龙兄虎弟》和《忍者龟》等等,都在国际影坛上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到了90年代中期,由嘉禾出品,制作,发行和投资的电影已达600部之多,其中既有喜剧,警匪,黑帮,风月题材作品,还有功夫片,武侠片,和文艺片,类型之丰富,恐怕就连邵氏都难以望其项背。由邹文怀带领的嘉禾,真正做到了让香港电影“百花齐放”,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香港电影“文化沙漠”的印象。

可惜的是,战场上并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1998年开始,嘉禾连走背字,先是公司创始人之一,邹文怀挚友何冠昌因病去世,让嘉禾损失了一员大将。同时,嘉禾使用了二十多年的斧山道片场因租约到期而被政府收回,随后嘉禾又去竞投新开发的将军澳片场,邵氏闻之,联手多家电影公司合组财团,以高出嘉禾数倍的竞标价拿到了片场,致使嘉禾惨败。失去了片场相当于失去了拍摄电影的“根据地”,这对于嘉禾来说无疑是致命性重创。然而将军澳片场被拿下之后,却被邵氏闲置起来,因此有人评价说,这是邵氏对积怨颇深的嘉禾展开的一次报复行动。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你永远不知道对手是敌人还是朋友,早在80年代,两家公司还一同联手对抗正在崛起的新艺城,没想到十年过去,它们又成为了势如水火的死对头,看来这句话果真一点不假。

嘉禾在经历了失去片场,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以及电视业复苏的排挤之下,已难复往日之神勇,从1999年开始,嘉禾的制片业务逐年缩减,还将片库内的作品分别卖给了亚洲卫星电视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也是最近几年,部分片源才给陆续收回。2007年,嘉禾的股份被卖给了内陆的橙天娱乐,成为“橙天嘉禾”,而邹文怀也宣布退休,再不过问江湖事,正式宣告了一个时代就此被划上句号。

嘉禾修复版影片的“橙天嘉禾”片头

邹文怀为香港电影乃至整个华语电影做出的特殊贡献,恐怕就用上千字都难以言尽。当年香港之所以被誉为“东方好莱坞”,高瞻远瞩,慧眼识才的邹文怀功不可没。当年正是他的锐意创新,聚人散财,敢于打破影坛一切陈规旧例的大胆举动,才有了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即使放在今天,曾已坐到邵氏重臣之位的邹文怀不惧重头再来,白手起家将嘉禾带向成功的例子,也同样具有参照意义。2013年他获得华鼎奖终身成就奖时,往日的一切辉煌被他以一句云淡风轻的“很感谢,谢谢”给全部概括,让人十分钦敬。他为香港电影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不管是现在,还是几年后,几十年后,只要人们一谈到香港电影历史,邹文怀必定是绕不开的人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江往事|邵氏与嘉禾的双雄渐变史
香港电影教父离去,带走一个时代
嘉禾不朽30年:香港电影最后的繁华
香港影视界“三巨头”的恩恩怨怨
与李连杰决裂,被成龙伤了元气,嘉禾终在岁月中飘零,走向没落
厂记 04: 香港黄金时代的半壁江山——嘉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