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瓜洲古代历史故事】瓜洲古渡的历史变迁

江苏境内唐宋运河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隋朝历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许辉
载《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
节选
北段自镇江至望亭,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其中镇江至丹阳,地势最为高亢,多冈陇地区。运河水在这一段的流向亦以丹阳为分界。整个河段,一般汛期有江水内灌,以利舟航;冬春枯水时,长江水位低落,常患水量不足。为了节制水流,维持运道水深,以利转漕,历史上曾在这一河段的南北两端设堰(埭)闸,控制水量。堰闸的始创时期,文献记载不详,但镇江城南的丁卯埭,至迟在晋代已经设置。到宋淳化(990)以前,这一河段运河上已设有京口、吕城、奔牛、望亭等4堰,分级蓄水,维持通航。这些堰闸,唐宋以来,各代均有兴修,或改堰为闸,或废闸复堰,至清末才逐渐毁坏。上述堰闸中,特别由于镇江附近长江主泓道的变迁,运河人江口门经常受到江潮挟带泥沙淤塞的威胁,因此运河的入江口门不得不经常变动。在历史上,镇江附近运河入江口共开凿有5个,即丹徒口、谏壁口、甘露口、小京口和大京口①。隋代以前,运河的入江口在丹徒,对面滨江的为今扬州扬子桥,江面阔40里。后来由于扬子桥以南的江面积沙为洲,因其形状如瓜,称为瓜洲。唐开元以后,沙洲面积日广,民居其上,渐为大江南北交通襟喉,这时江面已束狭为20余里。开元二十五年(737)时,齐瀚迁润州刺史,以“州北隔江,舟行绕瓜步,回远六十里,多风涛”②,便奏请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20里,开伊娄河于扬州南瓜洲浦,长25里,即达扬子镇,并立伊娄埭,官收其入,亦曰伊娄堰。说明开元后因扬州一侧江滨沙洲的淤积,并与北岸连成一体,为减少漕船在江中迂回航行的风涛之险,运河在镇江的入江口门已从丹徒口移至京口埭下。宋时,瓜洲渡口江面犹18里。清道光初年(1820年前后),江宽仅七八里,当时江岸直逼镇江蒜山、北固山、象山脚下,金山、焦山均为江中孤岛。但随着长江主泓道的逐渐北徙,明末清初,瓜洲一带江岸已开始受冲。据《瓜洲续志》记载,到道光十年(1830)以后,瓜洲城“逐年愈坍愈甚”,至光绪元年(1875)瓜洲全城沦人大江,居民移居旧城以北的四里埠,这就是今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阅南京师院地理系《江苏城市历史地理》。
&#9313
;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江南运河。
的瓜洲镇。在此期间,镇江一侧江岸却日益淤积,征润洲东延,金山原在京口西北江心,至同治八年(1869),“涨沙直连南岸,山南竟不通舟楫”①。清末以来,金山沙涂继续向东、向北淤涨,致使大京口和甘露口先后于20世纪30年代淤平,填筑成街道,小京口虽未完全淤平,但已不能正常通航。今日征润州的北端已伸展到过去北岸瓜洲旧城,其东端形成的征润新滩,已达焦山以东江面,逼近丹徒口外。因而今江南运河不得不改从谏壁镇新运口入江,丹徒口仅能通过一般小型船队。
对这一段运河经营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维持对练湖的疏浚。由于镇丹运河段地势高昂,河谷浅狭,给航运带来一定困难。孙吴末年,曾对这段运河进行过修治,但终因“杜野(属丹徒)、小辛(属曲阿)间皆斩绝陵垄,功力艰辛”②,未能奏效。西晋惠帝时,陈敏据江东,令弟诣遏马林溪,受高骊、长山84派之水,汇聚成湖,史称练湖,又称曲阿后湖,周40里,其功能主要为蓄水济运。后晋陵内史张闽在东晋大兴初所立曲阿新丰塘,与练湖地理相接,又灌田800余顷。这样才使该段运河有了一个蓄水库,所谓“泄湖水一寸,则为河一尺矣”③,既有利于航运的畅通,亦有利于灌溉农田。
然而,至唐代宗广德、永泰中(763—766),由于沿湖强家筑堤,横截14里,取湖地作田,致使湖面日窄,无处贮水,秋夏雨多,丹阳、延陵、金坛等县良田八九千顷,常被淹没;稍遇亢阳,近湖田苗无水灌溉。唐东都河南江淮等道转运使刘晏、润州刺史韦损重开丹阳之练湖,作斗门,以通灌溉,“自是河漕不涸”④。五代时,由于经过唐末兵乱之后,练湖斗门圮废,南唐?元元年(937),知丹阳县吕延桢又浚练湖,作斗门,以通灌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光绪丹徒县志》卷一三,《川》。
②《太平御览·吴志》。
③《宋史·河渠七》。
④《新唐书》卷五三,《食货志》。
邗沟纵向的变迁,首先是运道的向南延伸,这就是唐代伊娄河的开凿。由于海岸线的东移,长江水道的变化,蜀岗下的河口沙坝逐渐淤积成平原。从春秋至隋,邗沟的南口已从蜀岗上的邗城,南移至江都扬子津。至唐中期,于晋代已开始显露出江面的沙洲,即瓜洲已相当大了,并逐渐与长江北岸陆连。开元二十五年(737),润州刺史齐瀚在瓜洲上开伊娄河,长25里,于是扬子津渡口废弃。伊娄河又名新河,亦称瓜洲运河,李白有诗赞日:“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①我们在实地考察中,考察了位于高曼寺隔河对岸的三汊河口。《乾隆江都县志》曰:“三汊河,江都、仪征、瓜洲至此,水分三支,故名。”由此南流至瓜洲入长江的古运河,即唐开元间开凿的伊娄河。
其次是邗沟北端的延伸。邗沟由末口入淮后,西行有山阳湾之险,水势迅急,不利航运。宋太宗雍熙中(984—987),淮南转运使刘蟠“议开沙河,以避淮水之险,未克而受代,乔维岳继之,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②。这条沙河运河自楚州末口至淮阴磨盘口,把邗沟北口由楚州延伸到淮阴人淮。邗沟至淮阴入淮后,进入唐宋汴渠,利用的是淮河天然水道,仍有风涛之险。宋仁宗时,“发运使许元自淮阴开新河,属之洪泽,避长淮之险,凡四十九里。久之浅涩”③。后马仲甫为发运使,“凿洪泽渠六十里,漕者便之”④。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又命发运使蒋之奇、都水监丞陈?甫调民夫10万开龟山运河,长57里。它自汴、淮交会口的龟山南麓起,屈经东麓,又东北行,经老子山,又东北至洪泽镇,与洪泽运河相接。这样,从淮阴(清口)至汴河口有了一条与淮河平行的复渠,它以淮水为水源,但漕船却可避免淮水的风涛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白:《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
②③《宋史·河渠志》。
④《宋史·马仲甫传》。
其三,邗沟中段平津堰的修筑与引江济运。唐宪宗元和三年,李吉甫为淮南节度使,在高邮筑平津堰,灌溉千顷①。这条平津堰一直到宝应,宋代即在平津堰遗址上修建了一条土堤,把运河航道与高邮湖分开,以利漕运,并在沿堤设置闸门,控制运河水位,“泄有余,防不足”,是为宋代以来的运河西堤。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扬州江都县漕渠浅,输不及期,盐铁使王播自七里港引渠,东注官河,以便漕运②。《扬州水道记》云:七里港在唐江都县城东南10里,通扬子江,盖引江济运也。邗沟原经邗城之下,唐时仍流经扬州城内,时称“官河”。但其后由于滨江平原成长,江岸向南推进及江中沙洲发育,江潮难入城内官河,不能行舟。宝历二年,王播自城南阊门七里港开河引江水东行,屈曲取禅智寺桥,通旧官河出茱萸湾,长19里。这是漕河始由阊门外、“不复由城内旧官河”的开始。
上述就是里运河在唐宋以前及唐宋时期历史变迁的大致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唐书·李吉甫传》。
②《新唐书·地理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运河船工》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二十六卷
镇江有个镇叫谏壁,它撑起了我国火力发电的半壁江山!还有那些温暖如昨的记忆。
扬州皂角林之战
杨棨与镇江
“清明上河”意何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