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重要词语与句子理解

【知识点】

(1)领悟句子传情达意的方法;

(2)包括文章、文段中某一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3)结合重点词语或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义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一、先思考词语的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

二、理解词语:

四联系,联系本词(本义)、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

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三 先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所用修辞的手法入手。

四 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这是因为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来选择最恰当的词句;刻画人物形象时,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依据一定的时代背景而作,暗示其背景,理解词句时要结合主题、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

五 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开头段 引起下文或总领全文,

若在中间段落,则时承上启下,若是结尾段常有点题(点明中心)或总结全文的作用。

【答题方法】

回答某词的含意+语境意+效果(视具体情况取舍,但语境义是必要的)。

品析词语是好还是不好:表态+原词意思,表达作用,换(或强调)了什么,思想情感,作用。

其形式是:手法+写出的意思+表达什么+作用。

【例文1】

心中有间小木屋

①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晚饭后,我和老公在附近一条不常走的街上散步。路灯早早亮了,路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闪烁的霓虹灯则为小城的夜色增添 了几分妩媚。灯光下的人们或奔走于下班回家的路上, 或继续经营着耐以生存的生意, 整个街道并没有因夜色而沉寂,一如白天的喧嚣。

②我们缓缓前行,漫无目的地打量着街道两边的店铺,饭店、超市、五金店……那个小书屋就这样跳进了我的眼帘。 最初吸引我的是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纱, 让店里的陈设变得隐约可见,多了一层朦胧,多了一分温馨,还多了几许妙曼。透过橱窗旁边的玻璃门,小店一览无余。 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小书屋, 二三十平米, 西边和北边沿墙各放一排高高的书架,上面满是书:东边放一长沙发,玻璃茶几,有一位女士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中间一片空旷处放一玻璃桌,几把椅子,两位男士 坐在桌旁交谈。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

③好个静逸、雅致、可人的书屋啊!我指着书屋对老公说:“快看,这个书店 不错! ”老公看了看,也赞同道: “是不错!刚开张的吧,前几天我从这儿经过还没看到。”“走,进去看看。 ”我提议。谁知老公兴致不高:“改天吧,有点冷,我想回去了。”我有点不舍,再把目光投向书屋,我好像听到了有音乐在流淌,好像闻

到了有香气在弥漫……

④后来,北风凌冽,不再散步。再后来,忙忙碌碌,这个书屋也被淡忘了。直到半年后的一天,晚饭后我独自散步,临出门时突然有要买一本书的冲动,便想起了那个温馨的小书屋。来到书店时,

我却愣住了:明晃晃的灯把 屋 子照得如同白昼,书店原本不大的空间里又新增了不少半人高的书柜和方形的桌子, 上面堆满了书, 书柜书桌之间的走道仅供两人侧身通过。我转了转,满眼都是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肤浅庸俗的言情故事、粗制滥造的搞怪漫画……与那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书店并 无二致,哪里还是半年前的那个弥散着属相的书屋啊!几许惆怅油然而生。

⑤一本本寻,一本本觅,终于找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两本散文,两本书灰头土脸的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从前没卖掉剩下的。我抽出了其中 一本——《心是莲花开》 ,走向门边的付款台。店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正沉迷于网络游戏,我把书伸过去,好一会儿,他勉强抬起头看一下价格,又把目光转向电脑屏幕。我一边付款 一边说: “你这个店变化好大呀!我喜欢原来的样子。”“哦?”他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没有吱声,这还是那位店主吗?不是,应该不是,怎么能是呢?能把书屋布置成那样的人必定是个读书之人,必定是个爱书之人,他的眼里必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的周身必定弥漫着书卷的清香。 当他决定把这个店转给别人时,心中一定有着万般的不舍,又有着万般的无奈吧!

⑥走出店门,沉重的脚步声告诉我:这儿,我再不会来。

⑦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已经困倦得睡眼朦胧,但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那曾经温馨的书屋在喧嚣的都市里或许不会长 久, 即使残存在角落里的或许额抵挡不了利益洪流的冲击。我们无法改变什么,却可以为自己宁静的生活、高雅的情趣坚守一方栖息地,沉默守望。

⑧好想拥有一间书屋,拥有一间静逸、温馨的书屋。我也会在窗上缀有白纱,清风徐来,纱随风舞;我也会在书屋里安放沙发桌椅,播放轻柔的钢琴曲;我还会在书屋一角放置几盆鲜花,让花香和墨香一起萦绕,心如莲花般绽放……

⑨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1. 通读全文思考: 文章②③两段写出小书屋(1)_________ 的特点, 第⑥段却说 “这儿,我再不

会来”,原因是(2) ______________ 表达了(3) __________ 。 (3 分)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说说第②段加点短语的含义。

(3 分)

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3 分)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划线句“ 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的理解(4 分)

答案:1.柔和温暖,静逸雅致,书屋变了样子,充满了商业气息,作者对原本温馨雅致的书屋在利益洪流的冲击下变得商业的惆怅可惜、失望之情。

2. (1)柔和而温暖是温和轻柔的意思,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光照射下小屋给人以温暖轻柔的氛围,突出了小屋静逸雅致的特点。

(2)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本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两本书几乎很

少有人关注,也很少有人去买以及“我”找到这两本书的困难,表达了作者对弥漫书香的书屋变得商业气息书店的惋惜惆怅之情。

3.温馨的书屋虽然已经变成了商业性很强的书店,但是那间静逸雅致、 充满书香的书屋却在作者心里久久不能忘怀, 表现了作者对书屋的喜爱不舍之情。

【例文2】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看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饺,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④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的老邻居,是芳邻。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告。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这两块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⑤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⑥你听见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着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 红豆啦 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辟辟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你即使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⑦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裹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自: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有删改)

1.根据文中④⑤⑥段的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4分)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 中,她在 里,

她在 中,她在 里。

解析:她在菜地的葱行中,她在秀才的诗行里,她在豆荚的笑声中,她在蛐蛐的琴音里。

2.第②段写在田埂上摔饺,第⑥段写听豆荚炸裂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4分)

(1)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 

(2)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 

解析:(1)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2)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解析:运用了拟人(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葱行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更生动、优美,充满了诗意。排比句式的运用,表现了菜地里的葱的整齐优美,把作者对乡村常景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分)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解析:“固执”一词在这里是“执着”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不舍,表达了父亲及世代农民对乡村田园的热爱、依恋。

【专题训练】

孝心无价

①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

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

②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

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③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

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④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

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⑤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⑥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⑦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

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⑧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⑨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不喜欢“苦孩子求学的故事”,不喜欢“父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是为什么?

(1)

(2)

2.作者呼吁“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的理由是什么。

(1)

(2)

(3)

(4)

3.“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4.请对第⑧段语言表达的特点赏析。

参考答案:

1.(1)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

(2)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2.(1)时间的残酷

  (2)人生的短暂

  (3)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

  (4)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3.同意。因为是母亲生养了我们!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的同时,她们自己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我们出生后,她们用自己宝贵的青春换来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她们更言传身教地教我们体会做人的道理。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怎能不爱她呢!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的话,恐怕他对其他人或事物的爱也都是虚伪、假装的了!

4.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劝勉人们要尽孝的强烈感情,反复句式强调了尽孝并不是什么难以做到的事情。句子中将尽孝的不同形式加以对举,告诉人们爱的意义在心意,只要尽自己的所能去做了,建豪宅和献砖瓦的价值是相等的。

【培优训练】

多说一两句话

麦父

从医学院一毕业,他就进了父亲的诊所,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乡村医生。从他进诊所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就谆谆告诫他,诊所是为乡邻们开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开大处方。他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上。

他进诊所,是被看做来接父亲的班的。父亲年龄渐大,一天看几十个病号,已经吃不消了。他们的诊所,只看一些普通的病症,诸如感冒、腹泻、炎症之类。如果病情复杂,他们会立即建议病人去大医院诊治,以免延误。对他来说,这可谓是小菜一碟。因为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说,他的医术已经一点也不比父亲差了。然而,奇怪的是,来看病的人,大多仍然会选择让父亲看。这让他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失落感。

  父亲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查看了儿子的门诊记录,没开过大处方,药方也都是正确的;儿子看病时的态度,问诊周到,热情友善,也没毛病啊。不过,在连续留意了几天后,老父亲还是发现了问题。

  这天,他坐在父亲身边,观摩父亲诊治。对待每一个病人,父亲都详细问诊、把脉、察看舌苔、摸腹,然后,给病人开处方。他特别留意了父亲所用的药,与他的判断几乎一致。一切似乎都与自己的诊治没有什么差别啊。

  父亲也不着急,只顾自己和平时一样,一个接一个看病。一个姑娘,陪着一位老人来看病,肠胃不舒服。老父亲仔细问诊检查后,开好药,对老人说,老哥,我刚刚检查了你的咽喉,你还有慢性咽炎哪。老人连连点头,是啊是啊,你也给开点药吧。老父亲摇摇头,慢性咽炎重在保养,你一定抽烟吧?听我一句话,把烟戒了。烟不戒,吃什么药,你的咽炎也好不了。默默站在一边的姑娘忽然激动地插嘴说,爷爷,你听见了吧,医生都让你戒烟,你就是不信。老人看看姑娘,又看看医生,憨憨地说,是得戒了。姑娘搀扶着老人站起来,笑着对老父亲说,医生,谢谢你,你的话他听。

  看着这一幕,他猛地一震。自己每次看病,都是开完了处方,就急着看下一个病人,根本没时间再和病人交流,而老父亲似乎总会比自己多说那么一两句话。这一发现让他惊喜不已。

  下一个病人牙痛,老父亲检查后,确定是牙周炎。老父亲开好药,问病人,是不是喜欢吃成货?病人直点头,最喜欢吃腊肉和成菜了。每年冬天,家里都会腌很多成货,一直要吃到夏天呢。语气里透着满足和自豪。老父亲摇着头说,成货开胃,但吃多了,有害健康,还是少吃点吧。病人捂着腮帮子,点点头,听你的。

  几天的陪诊结束了,儿子回到了自己的诊室。一位年轻妈妈领着孩子走了进来,孩子肚子疼。化验单显示,孩子肚子内有蛔虫。他很快就开好了药方,递给孩子妈妈。然后,他拉过小孩的手,看了看他的指甲,笑着对小孩说,你看看,你的小手指甲太长了,里面藏着好多小虫呢,小虫一不留神就跑进了你的肚子里。记得要多洗手,常让妈妈剪指甲哦。男孩腼腆地低下了头,妈妈弯腰对孩子说。听到了吧,医生叔叔的话,是不是跟妈妈讲的一样?男孩看看他,又看看妈妈,点了点头。

他微笑地目送年轻妈妈拉着孩子的手离开,心里暖暖的,终于明白,多说这一两句话,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温暖的关心,更为这寒冷的冬季,带来了一抹动人心弦的温情与爱。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9期)

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6分)

(1)从他进诊所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就谆谆告诫他,诊所是为乡邻们开的。

(2)对他来说,这可谓是小菜一碟。

2.儿子的心理经历了从“莫名的失落感”到“心里暖暖的”的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意补写出中间空缺的词语。(4分)

莫名失落→( )→( )→心里温暖

3.文中的父亲和儿子,你更欣赏谁?请选定一个,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4.文章第三段说:“老父亲还是发现了问题”,老父亲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5.文章结尾一段中划线的句子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6分)

(1)指父亲语重心长的恳切嘱托。表达了老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不仅有医术更要有医德的医生。(3分)

(2)比喻小事一桩,轻易就能办成。写出了儿子此时的特点,自恃毕业于医学院,完全能胜任乡村医生的工作,而未能真正理解父亲对他告诫的深意。(3分)

2.(4分)

猛地一震 惊喜不已(每空2分)

3.(6分)

欣赏父亲:对儿子的谆谆告诫表现出他的仁厚善良,心中有爱;诊治过程中父亲对病人的关爱体现出高尚的医德;从父亲启发教育儿子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

欣赏儿子:对病人热情周到,诊治准确,表现了他良好的职业素养;观摩父亲诊治体现了他虚心好学善于观察;效仿父亲关爱患者体现他善良充满爱心。

(每个人物形象3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4.(6分)

①发现的问题:儿子每次看病,都是开完了处方,就记着看下一个病人,不与病人过多交流。(2分)

②老父亲用自己在诊治过程中关爱病人的实际行动影响教育了儿子,不露痕迹地解决了问题。(2分)

③埋下伏笔,引起下文,推动情节的发展。(2分)

5.(4分)

启示要点:人的心中要有爱(这是基础),还要善于沟通,真诚关爱(这是方法和过程),才能让他人尤其是有困难的人感受到温情与爱,而自己也能收获更多的 温情与爱(这是结果)。

(围绕上述一点活几点谈均可。)

【课后作业】

幸福的篮子

①有段时间,我极度抑郁,几乎不能自拔。我怀疑一切,对一切都不满意。我想逃避这个世界,我甚至怀疑这个世上还有没有“幸福”这个词语。

②那天,我觉得内心堵得慌,沉沉地好像失去了什么,忧郁与悲伤主宰了我整个的情绪。于是,我去公园散步,想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舒散一下内心的忧郁。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风很大,树叶沙沙,满地黄叶,到处笼罩一种沉闷而忧伤的气氛,让人感到满目凄凉。

③我承受不住这种窒息般的忧郁,于是,我逃离这条小路。登上山坡,在一个金黄色的小亭子下,找个空位子坐下,我拿出随身带的那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飞针走线地绣起花来。绣花是我那时打发时光的唯一方式,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能将我的生命打包并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时光在穿针引线中溜走,直至夕阳拉长了我的影子,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平静,我内心的忧郁一点也没有减少,于是我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

④“如果你不急着走的话,我可以坐在这儿跟你聊聊吗?”她说。

⑤“您,有什么可以聊得呢?”我望着她,内心有一种本能的迟疑与拒绝。

⑥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你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你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⑦“什么不多见?”

⑧“你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忽然看到柔和的阳光下,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篮子里。”

⑨“什么?幸福篮子?”

⑩“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你,你希望自己幸福吗?”

⑪“当然希望,可是,我没有幸福……”

⑫“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给你说一说吧,算是对你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也不只是爱情。你这么年轻,也许会认为爱就是幸福,其实不全是这样。”

⑬老太太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当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心里就感觉到:这情景很美!我的心就像向你微笑了。于是,我就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能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篮子里了。这个篮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发着闪闪的亮光,脑子里的阴暗就会被这亮光赶走,你就会相信整个日子都是亮通通的。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想到它,那种美好的情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绿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的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你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你的凉鞋有点磨脚,你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

⑭在老太太描绘“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我心里出现了一抹暖色。

⑮“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⑯“是的!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篮子。”

⑰我谢了这位老太太,朝家走去。回家的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我发现,原来,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⑱我往我的“幸福篮子”里投放了一颗最闪耀的珍珠!

1.初读全文,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来。(4分)

地点

情节

心情

公园小路上

散步

金黄色的小亭子下

变得平静

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

2.细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共8分)

(1)文中说“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我”为什么要将我的生活“缝”起来?

“缝”字在表达上有何妙处?(4分)

(2)文章第⑰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3.纵观全文,概括文中老太太形象的特点。谈谈你对文中“幸福的篮子”的理解和感悟。(8分)

参考答案:

1.(1)忧郁(2)老太教我领悟幸福的篮子(3)回家路上(4)快乐

2.(1)因为作者认为自己的生活支离破碎,拒绝与外界交流,想把自己的生活包裹起来。
“缝”是动词,原意指把损坏的衣物缝补起来,在文中指把自己的生活包裹,不远让别人看到。在这里“缝”字把情感由虚化实,生动形象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失望。

(2)比喻的修辞,把美好的回忆比喻为珍珠,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美好回忆的珍贵,充满光亮,体现了作者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3.形象特点:慈祥;温柔善良;积极乐观;学会发现美,并把美珍藏;

理解:有一颗善于发现生活中幸福美好快乐的心。

感悟: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记忆生活中的每一刻幸福,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


文学作品阅读之标题理解

【考点分析】

1、考点概述。

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因此,正确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

中考时,从标题上出题常常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及作用的理解。

2、标题类题目常见题型:

(1)谈谈你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

(2)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3)说说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4)给文章拟写一个标题。

(5)本文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6)文章标题有哪些含义?

(7)文章的标题有哪些内涵?

(8)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

(9)能否改为另一个标题,为什么?

【技巧点拨】

一、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一)答题思路:一般情况下考到标题的含义,应该联系全文内容并结合文章主旨。答案应该分两部分。

一是表层含义:分析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指代义;概括主要内容,点明写作对象及事件等。

二是深层含义:分析标题修辞义、双关义、象征义;在结构上的作用(线索);与人物的关系(人物性格、作者的感情和态度);与主旨的关系(提示、点明)。

答题模板: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二)课文示例

《变色龙》表层含义:善于变色的蜥蜴(本义);深层含义: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警察(比喻义)。

《台阶》表层含义:父亲辛苦一生盖了新房后建成的台阶(本义);深层含义:父亲辛苦一生对人生尊严对社会地位的执着追求(引申义)。

《走一步,再走一步》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深层含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

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二、标题作用的理解。

(一)答题思路:文章标题的作用往往有:

①(结构上)充当文章线索。

②(内容上)表明写作对象,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由,点明故事的背景,概括主要内容。

③(写法上)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

④(形式上)用词新颖别致;化用古诗词、成语,富有诗意;简洁凝练;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疑问句式,引人深思;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格式新颖,条理清晰(小标题)。

⑤(情感上))寄托了……感情;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⑥(主旨上)文章文眼;暗示(点明、凸显)文章主旨;对主题的体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课文示例

1.表明写作对象

以人或物作为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如《孔乙己》《藤野先生》《林中小溪》《画山绣水》《老王》。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如《智取生辰纲》 《最后一课》《阿长与〈山海经〉》《鼎湖山听泉》《看云识天气》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如《柳叶》《背影》《枣核》《台阶》。“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

4.揭示情感,点明主旨

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享受生活》 《生命与和平相爱》《热爱生命》

5.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引起阅读兴趣。如《变色龙》《大自然的语言》《台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三、品味标题精妙之处的解题思路

1.揣摩标题含义

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2.分析标题作用

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品味标题精妙之处的答题思路:本文标题的意思是………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点明写作对象(或者概括主要内容、或者是行文线索、或者是点明主旨、或者是引起阅读兴趣等等)

四、能否改为另一个标题答题思路

答题模板:①表态。(一般情况)不能换。②分析原标题的作用(内容上写了……,结构上……,运用了……情感或揭示了……主旨)。③改换后,新标题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换。

五、为文章拟写标题解题思路

①写人的文章:主人公十性格。

②叙事的文章:什么人十做了什么事。

③咏物或借物抒情的文章:可用这个事物作标题。

④以文章线索为标题。

⑤以文章主旨为标题


文学作品阅读之内容概括

【考点分析】

一、知识清单:

1、记叙文。记叙文泛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形式。包括散文、小说、游记等。

记叙文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因为叙写内容不同,一篇记叙文不一定都具备六要素)

(1)、散文。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形散”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表现手法多样;结构布局自由。“神不散”指散文主题明确;常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侧重写人记事)、抒情散文(侧重通过描绘景物或事物来抒发情感)、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多具有哲理性)。

(2)小说。小说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指: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二、记叙文阅读步骤:

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主题;

②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结构;

③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⑤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⑥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优美形象,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三、内容概括题考查形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概括)

2、根据文章内容,结合示例将情节补充完整。(局部概括)

3、作者想起了哪些与“××”有关的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整体概括)

4、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局部概括)

5、阅读全文,概括“××”的特征。(整体概括)

【技巧点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一、答题基本方法:

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抓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概括性语句、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找到关键语句,提取主要信息并重组即可。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方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六要素,用“何人十在什么情况下十做何事十结果如何”的句式组合。

  方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四:标题扩展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标题是“人物”的,补充事件;是“事件”的,补充人物及相关情节;是“中心”的,围绕六要素展开。

  方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二、答题基本思路: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三、答题一般模式

1.通读全文。请概括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整体概括)

答题步骤:(1)明确文中主要人物,写出人物名称或者人物称呼;

(2)明确文中写了几件事,按照题目分数推断出至少几件事;

(3)分别用要素串联法、段意合并法等方法分三件事情概括内容,然后按事情分别书写;

(4)复查答题的句子是否情节完整、句子通顺。

答题模板: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通读全文。请将表格中“我”的活动补充完整。(2分)(局部概括)

答题步骤:(1)观察题中人物其他活动的概括包含哪些要素;

(2)明确文中还有哪些活动或者事情没有概括;

(3)从文中提取所要概括事情的要素;

(4)参照题中同类的句子结构和字数仿写句子,一般用动词+宾语的格式回答。

答题模板:按照文中的要素仿写句子。

【典型题析】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过年的柴火

①临近年关的风可真冷,像小鞭子一样抽人脸。我开着车给乡下的姑妈去送年货。想到辽阔的乡野,被城市拥挤的身心豁然开朗起来。

②下午的时候,我刚进入通往乡村方向的公路,被路旁窜出的一个男人拦住了。我被吓了一跳,以为遇到了打劫的,好半天才把车窗摇下一条缝,不友好地问:“你想干吗?”

③男人冻得瑟瑟发抖,一脸尴尬地说:“俺拦错车了,没看清你是个女司机。你能让俺搭一段车,去公主屯吗?”

④我有些奇怪,他怎么知道我路过公主屯呢?又犹豫起来,如果让他搭车,万一是暗藏歹意的抢劫犯,我就自身难保了。

⑤“求您了!俺错过了最后一班回家的车,要是走回去得半夜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知道俺今天回去,肯定在村口等着呢,俺怕冻坏了孩子。”男人说这话时,眼睛湿漉漉的。我瞥了一眼散落在地上的大包小包,看他洗得发白的衣服,判断应该不是歹徒,心软地放他上来。

⑥一路上,男人很拘谨,默默看着车窗外飞跑的树,一句话也不说。我问到时才回答,说他和妻子在外省打工很多年了,孩子一岁时就扔给了老人。他在工地建楼,妻子在城里给人家当保姆。因为主人家过年要来很多客人,她得留在那做饭,直到过完年才能回老家待上几天。

⑦“你们这些做父母的,真是苦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去城里呢?听说农村现在也不错啊。”

⑧“种地挣的那点儿钱不够生活。俺住在工地,孩子妈在主人家住,没法把孩子带进城里,唉!”

⑨男人沉重地叹息着,接着讲述。他听说孩子捡柴火数数等他们回家,当时就掉下了眼泪。他建楼的地方有水有山,水里长着蒲草,山上长着野花。端午节时,他看到一个婆婆在卖蒲草编织的香包,就和婆婆学了手艺,采来蒲草和野花晾干,趁着晚上收工的时候编织。很多香包都是他在夜空下编织的。他说,要把星光、月光和花朵包在香包里,有它们陪着,孩子就不寂寞了。男人捧过几个香包送给我,我只要了一个,粽子模样的香包散发着花香,带着浅绿色的草穗子。看着密密实实的编织,我心里感慨万分——想不出男人是怎样用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把柔韧的蒲草编织成深藏柔情的精美香包。

⑩夕阳西下时,半边天的流光溢彩辉映着袅袅炊烟的乡村。在村口,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挡住了半边路。她手里拽着几根干枯的大树枝,很吃力地走着。我没有按喇叭,慢慢前行着。她发现了我的车,急忙闪到一边,不小心跌倒了。男人急切地打开车门奔了过去,大声叫着:“闺女,爸爸回来啦!”

⑪小女孩和爸爸热烈地拥抱在一起,欢天喜地叫着爸爸,使劲搂住爸爸的脖子,哭了。

⑫我拿出车内的一些食品送给小女孩。她有一双黑亮的眼睛,充满水一样清澈的天真。看到她冻得发红的脸,我心疼地说:“小宝贝,这么冷的天,你怎么还去拾柴火啊?”

⑬“我天天问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多少天回家?奶奶就让我每天捡一根柴火来计数,等捡够了365根柴火,老天爷看到了,就会让爸妈回家过年啦!我给爸爸捡了一垛柴火,又给妈妈捡了一垛。今天我多捡了15根大树枝,想让老天爷看看我有多着急,好让爸爸妈妈快点回家。”

⑭我看着这单薄的孩子,心里泪汪汪地难受着。

⑮“好闺女,咱不去捡树枝了,爸爸给你准备了数数的礼物。以后,你在暖和的屋子里数香包,就能等到爸爸妈妈回家了。”男人说着,打开一个大旅行袋,又打开里面一个方便袋,闪出一堆手工编织的蒲草香包。孩子欢喜地叫了起来,搂着爸爸的脖子,使劲在他粗糙的脸上亲着。

⑯小女孩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欢声笑语地走远了。夕阳给他们镀上了金色的光芒。

(作者:庞滟。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02期,有改动)

【问题】本文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展开故事。请根据提示,将下面的事件补充完整。(抓写心理的词)

(1)________

(2)男人讲述拦车原因,“我”心软同意。

(3)________

(4)________

(5)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男人半路拦车,“我”感到奇怪犹豫。

(2)男人讲述进城打工原因,并送“我”香包,“我”感慨万分。

(3)遇到小女孩,“我”赠送食品,感到心疼。

(5)“我”了解小女孩拾柴原因后,内心难受。(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整体把握全文,梳理全文思路,紧扣“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这个要求,概括主要情节,注意概括中要包含心理词。由第二件事可定位到3到5段,由此可知第2段写的是第一件事,路遇男人拦车,我感到不解;6到9段写第三件事,途中,男人讲打工的原因,并送我亲手编的香包,我感慨万分;10到12段写第四件事,到家后,我见到小女孩,赠她食品,我心疼孩子;13段、14段写第五件事,小女孩告知我拾柴的原因,我内心难受。


文学作品阅读之把握文章主旨情感

【考点分析】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理解、概括文章的主旨,是属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能力和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核心,进而加以概括。在各类记叙文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选材、组材、构思、行文。归纳文章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

【设问方式】

把握文章主旨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

1、本文中作者的感悟是什么?

2、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

4、文中画线句是议论抒情句,你读出什么情感?

5、仔细品味文中暗含作者情感的句子,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的主旨有以下几种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技巧点拨】

一、概括文章主旨

概括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阅读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其次,要根据文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理解。概括文章主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分析文章中一些关键语句入手。有的文章在开头或结尾,会有一些暗示或点明文章中心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常是议论句或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从概括内容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④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有的文章在分析文章的中心时,还需要了解、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规范:①写人为主:本文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童话(寓言):讽刺了……现象,揭示了……道理。

二、体会作者情感

“言为心声”。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体会作者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中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音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三、探究多个主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也强化了这方面的考查,并已成为中考热点之一。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考查中体现为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试题。

多主题探究题考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文本感悟题。要求学生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这类题目如:读了这篇文章,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2、联系感悟题。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悟。

3、话题感悟题。题干提出一个与选文相关的话题,要求同学们谈自己的感悟。这类题要求同学们运用选文和作者感悟生活的思维方式,从另一件事中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题思路:①表明自己的观点,即答出本文的主题有几则,分别是什么。

②文章讲述的故事或塑造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答题模板:先概括多则主题,再具体分析:人物一+相关事件=主题思想一;人物二+相关事件=主题思想二。(有几类人物就会有几个主题,概括主题,要围绕相关人物概括事件)

【典型题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儿菜

谢俊芬

儿菜长到一定阶段,会从叶腋处长出许多嫩芽苞儿,一个个翠绿的嫩芽苞儿环抱着粗根,如同无数孩子把母亲围在中间,儿菜因此得名。

小时候,我细身条,脸色白中带黄,幺婶见我就咋呼:“崽儿,你瘦得怕人哟!”我妈一把将我藏在身后轻声说:“她不爱吃菜,怎么长得好嘛!”我妈生怕幺婶因为我太瘦而说出不吉祥的话来。

有一回去外婆家,我偷听到另一个版本的对话。外婆说:“大妹,你管管玲儿。昨晚家里来了一大桌客人,玲儿只顾狠命吃她面前的那盘儿菜,好吃的人将来婆家嫌弃。”

我妈听说女儿贪吃,无比羞窘,默不作声。第二天,我妈从后山掰回两个儿菜,洗净切开。切开的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色的边。我妈将猪油、碎红椒煎香后,再倒进儿菜片,锅里开了花:红的、绿的、白……那天,我自然又是狼吞虎咽。

“崽儿习惯吃浓香浓辣,以后不会过寡淡日子……”我爸敲着碗沿说,“以后不准放辣子。”我妈早已习惯唯命是从,家里的菜肴变得如斋饭,不辣、不咸、无肉,寡淡!

念中学后我住了校,身体一天天变得壮实。每次出门,我妈都偷偷塞给我一个玻璃罐,她说:“别让你爸看见,他吵人。”我把罐子藏进书包,紧捂着去了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住校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偌大一幢木楼,地上一人铺一张草席,就是一个人的窝儿。那时候正是长身体容易饿的年龄,夜里自习后,大家变着法儿找吃的,或是家里炒的玉米粒儿,或是大红番茄……最奢侈的是刘富贵带的兔肉,是她爷爷上山打的野兔。她的床与我的挨着,熄灯后我俩打着电筒在被窝偷偷嚼兔肉,细碎细碎的声音生怕招来老师。那夜,我掏出我妈塞给我的玻璃罐,揭开盖子,一股辣子和姜蒜的香味弥散开来,我夹起一条浸泡在辣子里的儿菜丝儿,放进富贵嘴里说:“我妈偷偷给我泡的。”

富贵嚼了嚼,啧啧着嘴,用手扇扇嘴说:“够辣,够脆,再给我夹根儿。”富贵说完,仰着脖子、嘟着嘴等待儿菜丝儿,还顺势反手从枕下掏出十元钱说:“这罐香辣儿菜丝儿值姐一周饭钱。”看着她的馋样儿,我故意把儿菜丝儿晃着不让她吃,我们像亲姊妹一样闹腾着。

第二天,富贵拉着我说:“玲儿,我枕下的钱不见了,我家穷你是知道的。”富贵失魂落魄,谁能忍受只吃白米饭过上一周?我把香辣儿菜丝儿拿出来,她略有迟疑,接过玻璃罐儿走了。

我以为她会感激我,那可是我妈给我的开胃菜,她却躲着我独享儿菜丝儿。从那以后,我俩再无夜嚼兔肉的快乐,一直到毕业。偶尔,我主动向她示好,她却斜着身子扭头走过。深深的失落感令我许久尝不出香辣儿菜丝儿的鲜美来,但终因有香辣儿菜丝儿相伴,我渐渐白胖起来。

如今,我已上班许久,富贵偶尔会闯进我的回忆。我爸老了,多病,前阵去菜地后浑身起疹子,我带我爸去镇医院看大夫,竟然遇见多年未见的她——富贵。她那极具韵致的身姿晃在白大褂里,我发现,富贵竟然那么美!

“嗨!”我朝她招手。

“玲儿……”她跑过来,亲热地抱住我。

富贵是我爸的主治医生,她耐心细致地给我爸擦药。我爸出院后,我发现钱包落在医院了,赶紧回去取,碰巧听见富贵说:“我与玲儿扯平了!这次她爸患皮疹,我多开了几支美肤膏。读书时,她做了错事。虽然那时大家都穷,情有可原,但不惩惩她,我心绪难平。”她们哈哈笑起来,我躲着,直到她们离开,我才进去取走钱包。

又到了吃儿菜的季节,从医院出来,我带我爸去了我家。我切开儿菜,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绿的边,特别好看。我爸在边上说:“炒时兑点辣椒圈儿,趁你妈没来。”我笑了笑,切碎了红椒说:“吃浓香浓辣,不会过寡淡日子。”

“不是我不让吃辣子,是你妈生你后患了炎症,吃辣就犯病,咱爷俩吃辣,那不是折磨你妈呀?”

听完,我从碗柜里拿出一瓶老妈做的香辣儿菜丝儿说:“尝尝吧,我妈做的,我一直有吃。”“你俩?”

那天,我讲了我与富贵的事儿。

“富贵心结解了。”我爸沉吟了会儿又说,“你得感谢她,她怀疑你,但没告诉老师,也没在同学间乱传!”我听着,用力铲着锅里的儿菜,锅里又开了花:红的、绿的、洁白的……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4月)

【问题】小说围绕“儿菜”讲述“我”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儿菜”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儿菜”中包含了“我”对儿菜的喜爱,对父母呵护自己的感激与爱,对学校生活、同学情谊的留恋以及父亲对母亲的关心与爱等。

【解析】从文章中开头与结尾处对儿菜的生动描写,可分析出对“我”对儿菜的喜爱;从文中母亲偷偷地泡香辣儿菜丝儿给“我”,以及父亲对母亲的关心,可分析出母亲对“我”的爱以及父亲对母亲的爱;从文中对在学校时“我”与同学藏在被子里嚼兔肉、吃香辣儿菜丝儿的细节描写,可分析出“我”对学校生活及同学情谊的留恋等。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时,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摩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老天爷,别下雨,包子馒头都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__________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就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着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起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毛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的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假,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____________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问题】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在精神上赡养父亲。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怀念和愧疚之情。

【解析】解答本题,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从上文来看,“我”最后一次去看父亲时,没有舍得买西瓜给他吃,“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在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据此可概括出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结尾句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挚爱、怀念和愧疚之情。


如何梳理文章的结构

【主要题型】 梳理文章的结构与线索

(1)梳理“文脉”,理解内容和思想感情;

(2)准确理解文章;

(3)整体感知作品主题。

【答题思路】

一、找出常见线索:人物、事件、物品、感情线索

二、记叙顺序:顺叙《秋天的怀念》

倒叙

插叙

三、常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

四、答题方法:线索分析法、顺序分析法、关键词句导引法

【例文1】

滴水之恩

唐 敏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了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石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更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是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晓得会怎样呢。”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1、 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2、 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3分)

2、(1)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2)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

3、(1)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2)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4、(1)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2)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3)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4)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例文2】

挽着汉字跳舞

①老于是高中语文老师,一个钟情汉字、推崇汉字文化、追求生活本真的清癯雅士。虽然这所新学校叫“外国语学校”,但第一堂语文课,老于就郑重告诉学生:“要成

为翻译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学好的不是外语,而是汉语。”

②每次上讲台,老于都觉得那些仓颉汉字,古老、沧桑、豪放、清新,如朝雨轻尘般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又涌上心头。方块汉字,有情有义,有起承转合,可纳泰山,可照肝胆,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汉字与舞蹈,本质都是自然和生活。

③第一节课,老于讲到春天万物生长的那种神奇力量时,激情满怀。他蹲下来,把全身蜷缩在讲台后面,像粒种子,又像枚鸟蛋,然后竖起食指,整个身体慢慢地向上旋转,一种向上的力量推举着自己盘旋上升。全班鸦雀无声,个个伸长脖子看老于笨拙的“舞蹈”。老于感觉时光在倒流,仿佛又一次回到长第一颗牙、长第一根胡须的年龄。

④课间操结束,老于去另一个班上课,老远就听见学生正在播放新一代神曲《狐狸叫》。挪威神曲《狐狸叫》中那些模仿小狗小猫、老牛青蛙、大象鸭子的叫声,类似儿歌,但在这古朴的自然之声面前,那些声嘶力竭的演唱显得多么矫揉造作。老于禁不住有点不平,“阿Q”地想:仓颉汉字其实也是这样一部源于自然和人伦的作品,而且是人类最复杂、最伟大的一种,什么时候流行呢?

⑤下午没课,老于心情有点空落落的。总感觉现在的天空与儿时相比,变得越来越低。天空虽然还继续广袤着,但好像“空”字的“穴”头正在萎缩,下面的“工”却一天天膨胀。天空被浊物排挤,像一幅没有留白的国画,鸟儿只在KTV中才放开歌喉啁啾。那些依据地貌天象、鸟兽虫鱼之迹造出来的汉字,在自然界已渐渐失

去联想的依托,满街的招牌、满屏幕的广告词中,汉字有意无意地被“通假”。商人们满怀深情地曲解汉字,苦心孤诣“创新”汉字以求吸引眼球。仓颉一点点被拔光胡子,剥去衣衫,只剩下骨骼,被石化定格在庙宇的神龛上。

⑥傍晚,老于拿起久违的毛笔写了副对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他突然明白古代徽墨为什么“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那一定是因为徽墨是用黄山松烟制成。自然物象化为点横竖撇捺,即为汉字;劲松转世,可为千年圣宝;而精气神是生生不息的。

⑦入夜,老于到高大而稀疏的凤凰木下,树缝间明月如钩,与篆书中的“月”字造型一样。回家,关灯就寝,老于恍惚入睡,阖上双眼也感觉到窗外景物,那些物象仿佛都在跳舞。殷墟龟甲、青铜铭文、敦煌卷子、摩崖石刻,所有的汉字都在跳,一刹那,颜筋柳骨和颠张狂素又还原成骑马舞、摇臀舞。鸟儿从树枝“决起而飞”,戛然而落;树枝如琴弦般颤动:天空中鲲鹏小鸟和黄土尘埃各行其道竞自由,庄子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夺得逍遥游冠军。人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鸟累了,就待在树杈上梳理羽毛。宏大的《阿房宫》建筑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细

腻的《兰亭集序》矫若游龙,勾连映带;仓颉、屈原、王羲之、杜牧,秦砖汉瓦,隶篆真行草,无名后生们争相表达和推演各自的思想华章,你来我往。茶马古道,纵横阡陌,仓颉汉字如月当空。即使电子邮件取代了驿使,汉字依然静有意,动则舞。老于深吸一口气,一股清凉从头传到脚底。在梦中,在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清新时分,在阳关前古道边,他看见万国衣冠争入关,百千书生叩关行。边塞的城墙满是汉字真迹“秀”。有文天祥的遗笔“

正气”,有颜真卿写的“刚大”,有硬骨头方孝孺写的“忠烈”……虽偃仰啸卧,千姿百态,却笔笔中锋。老于梦中觉得浑身发热,欲伸筋拔骨,好像身体又在发育成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文章以“挽着汉字跳舞”为题有何妙处?(4分)

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3.怎样理解第@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3. 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汉字。(3分)

1. (3分)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汉字以生命,揭示汉字灵性,生动地表现了人与汉字的亲密情感。(扣住要点,意近即可)

2. (1分)时间或老于一天的活动。

3. (3分)神圣的汉字正在被功利的人们无情曲解、滥用、躯壳化,逐渐失去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依托,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虑之情。(意近即可)

4. (3分)老于是一个钟情汉字、推崇汉文化、追求生活本真的中学语文老师。在老于眼中,汉字“神奇”“美好”“有情有义”,汉文化“千姿百态”,博大精深,老于深深爱着它们。(抓住要点,意近即可)

5. (3分)我们应该对汉字及其灵魂与精神怀有敬畏之心。反对任意糟蹋和亵渎汉字的行为。要像老于一样“坚守美好”、深深热爱并正确使用汉字,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专题训练】

转角遇到爱

孙道荣

①黄昏,居民楼下陆陆续续聚集了不少老人,一边摇着扇子纳凉,一边说说话唠唠嗑儿,十分热闹。

②老人都是这里的住户。这是个老小区,楼房都是6层的,没电梯,住在上面的老人,上下楼就很不方便。以前,经常能看到住在楼上的老人,手里拎着个小椅子下楼。椅子除了来到楼下坐坐外,主要的功能还是上楼回家的时候用,爬一层,放下椅子,坐一会,喘口气,养足了劲,再爬一层。有的住在楼上的老人嫌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③不知道从哪天开始,3楼的转角处,放了一把椅子,以为是谁忘记拿回家了,但很多天过去了,椅子一直在,显然,椅子是谁特地放那儿的。上下楼的老人,爬楼梯累了,走到3楼转角处,正好在椅子上坐一坐,歇歇脚。3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了楼上老人的中转站。下楼的老人,慢慢多起来了。不久,5楼、4楼、2楼的转角处,也都分别放了一把椅子。有的是木椅子,有的是竹椅子,2楼放的竟然是一张小型的旧沙发。没有人知道是谁放的,也许是哪位住在楼上的老人,也可能是某个家有老人的轻后生。有什么关系呢。转角处的这几把旧椅子,给上下楼的老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纵使是住在最高的6楼的老人,现在也敢下楼来了。楼下有一小片开阔地,那是老人们聚集的地方。
④楼梯转角处的椅子,成了这幢老居民楼的一道风景。可是,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⑤老楼房,楼梯本来就窄,又放了把椅子,上下楼就有点碍手碍脚,特别是搬动大一点的家具物什的时候。某天,一位住在4楼的中男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把可以折叠收起的椅子,然后,在拐角处的墙壁上,钻了几个眼,将折叠椅安装了上去。需要坐的时候,将椅子放平,贴墙而坐,不需要的时候,就将椅子再靠墙折叠起来。一点不碍事。折叠椅受到了老人们更加热烈的欢迎。一位做小生意的居民,自告奋勇拿出了一笔经费,又购置了3把这样的折叠椅,将2楼以上转角处的椅子都换上。
⑥老人们开心极了,上下楼再也不那么艰难了。除了可以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见面,聊聊天以外,最让他们开心的是,他们甚至可以邀请以前的老朋友,上自己的家里做做客了。并且,他们在发出邀请的时候,不忘叮嘱老朋友一声,楼梯口都有一把折叠椅,可以坐下来喘口气,不着急啊。
⑦这是发生在我所居住的杭州城的故事,这幢老式居民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让附近居民楼里的老人们艳羡不已,不过,别急啊,据说,政府已经拨出专款,在所有老居民楼里推广。
⑧转角处的一把椅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对老人的关爱和温暖。有时候,爱就这么简单。

1. 结合全文,说说本文以“转角遇到爱”为题有何好处?(2分)

2.通读全文,概括出事件的经过。(2分)

起因:住在楼上的老人们嫌拎着小椅子下楼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经过:

结果:老人们开心极了,可以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面、聊天,甚至可以邀请以前的老朋友到家里做客。

3.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体说说第④段的作用。(3分)

4.结合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一位做小生意的居民,自告奋勇拿出了一笔经费,又购置了3把这样的折叠椅,将2楼以上转角处的椅子都换上。

5.请具体谈谈你对文章第⑧段内容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1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居民为了方便老人下楼,在楼梯转角处都放了椅子居民为了方便老人下楼,在楼梯转角处都放了椅子;后来为不影响其他人上下楼便改放折叠椅,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1分)

3、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1分),既承接上文居民为了方便老人下楼,在楼梯转角处都放了椅子(1分),又开启下文,后来为不影响其他人上下楼,便改放折叠椅(1分)

4、“自告奋勇”写出了做小生意的居民对这项工作的热情主动,也写出了他做公益时的慷慨大方,从而突出了他对老人们的关爱之情。

5、这段既点明了文章要关爱老人,给老人以温暖的中心(1分),又告诉人们奉献爱心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2分)

【培优训练】

把信任留给你

吴永群

列车缓缓靠站停下。这是陇海线上的一个小站,站台上很乱,到处是卖食物的农民。我对他们篮子里的包子、白吉馍之类的食物不感兴趣,但那一袋袋金黄色的杏实在是让人馋涎欲滴。见很多旅客都在购买,我终于把手伸进了衣兜。

 这次出差很不顺,在兰州被偷了,现在身上只剩下五十元钱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这张五十元的钞票递给了车窗前一个卖杏的老头。老头接过我的钱,把一袋杏递过来,转身就跑去换零钱了。

 我趴在车窗前焦急地等待着,担心老头不回来。怕什么偏偏来什么,就在我焦急等待的时候,列车开动了。

 我的五十元钱就这么没了。这可是我最后的五十元钱啊,没了它,我得挨饿,下了火车还得步行三十里。我越想越气,冲着车窗就骂了起来:“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我憋着一肚子气,骂出去的话当然很不好听。

 对面一位老大爷听不下去了,就笑着劝我说:“小伙子,别发火!生气对身体不好!我觉得刚才那老头不像是骗子,肯定是没来得及换到零钱车就开了……”

 我知道骂也没用,叹了口气闭上眼睛。饥饿中,我迷迷糊糊睡着了。刚进入梦乡,突然被一阵喊叫声惊醒。

我睁眼一看,一个漂亮女孩走过来大声问:“哎!刚才谁买杏没有拿到该找的零钱……”

我赶紧站起来大声说:“我!”

女孩虽然年轻,但做事很稳重。她平静地问我:“那你说,买了多少钱的杏?卖杏的是男是女?你给了人家多少钱?该找你多少钱?”

 我准确回答了女孩的提问。女孩听了我的回答后,就笑着把四十五元钱递到了我手里,并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过──女孩的座位在后面车厢,正好靠窗。刚才列车开动的时候,一个老头跑到窗口把这四十五元钱递给了女孩,请求她到前面车厢送给一个买杏的小伙子……

 对面的老大爷看着我,笑着说:“怎么样,小伙子?我就说嘛,那老头不像是骗子。社会上有骗子,但毕竟是少数……”

 望着手里的四十五元钱,我有些无地自容。

 第二天上午,列车到达了终点站。下车出站的时候,又遇上了昨天那个送钱的漂亮女孩。女孩带着两个皮箱,我主动帮她提了一个。出站的时候,女孩告诉了我一个秘密──

 原来,女孩昨天送钱时说的都是假话。这四十五元钱,其实是坐在我对面的老大爷给的。送钱这一幕,也是那位老大爷导演的。他从我的怒骂和抱怨中知道了我的处境,就借上厕所的机会,来到后面一节车厢,找到这位女孩,把我的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然后掏出四十五元钱递给女孩,让她谎称这钱是那个卖杏老头托她送给我的……

 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1.小说第二段插入“我”出差被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⑴我赶紧站起来大声说:“我!”

⑵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3.小说中的“老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把信任留给你”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写“我”买杏被“骗”后出言不逊做铺垫。

2.⑴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了“我”被“骗”钱财后情况有所转机时的兴奋激动心理。

⑵语言描写。从侧面表现了老大爷的高贵品质,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3.心地善良,富有智慧,乐于助人,对世人充满信任,为社会的进步传递正能量。

3.①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写出了老大爷通过自己的行为,使“我”增强了对世人的信任。

②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信任,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风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信任”留下。③言简意丰,耐人回味。题目中的“你”既指小说中的“我”,也指小说的读者。④引发读者对“信任”这一话题的思考。

【课后作业】

最大的事情

刘亮程

  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剩下的事将被搁在一边。

  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下下一年还不来。

  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

  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

  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终于有一天,再听不见了。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它们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蛀空。然后房顶塌下来。

  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

  但要完全抹平这片土房子的痕迹,几乎是不可能。

  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功夫;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

  除了时间。

  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时间再没有时间。

   (选自《刘亮程文集》,略有删改)

1.请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3分)

答:

2.文章第3段“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中的“一切”指的是什么?(2分)

答:

3.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赐文章第8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

4.请说说“时间再没有时间”这句话蕴含的复杂情感。(3分)

答:

5.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最大的事情”的内涵。(6分)

答:

答案

1.(3分)内容上:通过描写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1分),表现出动物们自由鲜活的生存状态(1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不是我们的事情”,同时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做铺垫(1分)。

2.(2分)一切:①人类的活动,人们料理麦地,收割麦子(1分);②动物的活动,老鼠、鸟儿、野鸡回到野地草棚、地边草垛(1分)。

3.(4分)运用细节(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2分),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将小草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复苏的场景(1分),表现了小草对人类的谨慎,对重回地面的欣喜以及顽强的生命力(1分)。

4.(3分)①拯救自然的急迫之情;②对自然被人类破坏的无奈;③对自然的悲悯与同情;④对自然被伤害而无法弥补的痛惜;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5.(6分)①消除人类破坏的痕迹,是自然最大的事情;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③人类破坏自然太久,尽快拯救自然,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④人类留给自然什么样的痕迹,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⑤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最大的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句子赏析

【知识点】

理解、赏析重要句子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涉及范围广,考查的知识点多,且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本讲只能从宏观上做一些训练。

比如:它考查的内容有: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能统摄全篇(文眼),能揭示主旨、观点、抒发情感的句子;还有景物描写(此知识点会在另一讲学习)、人物描写的句子。

【方法】

观察句子 确定角度 结合文本 分析效果

【考查方式】

1.对相关句子进行赏析。

2.谈谈相关语句的表达效果、表达妙处、表达作用。

3.对相关句子、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细节描写中任选一方面进行赏析。

4.结合句中加点词语进行赏析。

5.加点词语使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语境谈谈。

【赏析角度】

1.从修辞方面入手。

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

3.从句子的表现手法入手。

4.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

5.从句子的句式特点入手。

6.从句子所蕴含的哲理入手。

基本原则是:先答写作技巧,再扣事物特点,再扣人物心理、性格特点或情感,最后紧扣主旨解读。

【答题方法】

1. 语境探究法,探究所给句子的上下文语境,在语句中推究所给句子的含义(语境义、深层义)、表达效果。

2. 修辞解析法。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步骤和答题模式:

手法 +表达作用(术语)+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强调:一定要记住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词。

3. 人物突破法。针对人物描写的句子,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分析揭示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或情感态度。

答题模式:描写方式+生动形象、细致传神+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4. 主题联系法。看文中的语句是否与文章的主旨有关(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能揭示主旨的句子考查),因此,一定要紧扣主旨进行解读。

5. 关键词语解读法。对于一个句子的意义而言,真正需要我们理解的往往是关键的几个词语,只要我们能够把关键词语找出来,并把关键词语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所以解释词语是理解公式的第一选择。答题模式:选择关键词语+解释词义+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6. 作用分析法。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答题模式:结构+内容(特指术语)+具体内容。先看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它的结构和内容。

结构上,开头是 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吸引读者兴趣;

中间是承上启下、伏笔、作铺垫,

在结尾是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题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内容上,句子在开头是奠定感情基调点明题意渲染气氛,在结尾是点明主旨升华(深化)主题

【实战演练】

【例文1】

登华山的盲人

1给我做按摩的盲人师傅是一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身材高大,手掌上的大鱼际肌肉特别丰厚,按照推拿按摩行当里的说法是所谓的“肉手”,他按压的力道很大,但是不会让你感到生硬,据说,这就是按摩师的天赋。我们相谈甚欢,高兴的时候他会告诉我一些长眼睛的人看不到的秘密,比如,盲人害怕广场,因为走进空旷的地方很难确定自己的位置。还有,大多数盲人不愿意走盲道,一来在盲道上行走会放松警,再者盲道会制造麻烦,导盲棍若是戳到了到处停放的自行车,跌倒了受伤不说,弄不好还会挨骂。要是棍子戳在人家的汽车上那就惨了,人家会索赔做漆的钱。

2“现代社会讲文明,长眼的人常常会想到盲人的难处。但是,实际上做得并不到位。”盲人师傅说,“比如,你们长着眼睛看不见很多应该看见的东面,不信你到中山南路去,那里有段盲的正中同立着老线杆,我的好多朋友都在那里撞过脑袋。不过,这点儿难处算不了什么,看不见也有看不见的好处,常言道:眼不见为净。你们这些长眼睛的人生活未必幸福,没有听说过盲人患上抑郁症的吧?”

③说到这里,盲人师傅突然得意起来,滔滔不绝地开讲了:“去年,我去了一趟华山。华山那个险峻啊,每个地方都能惊出你一身冷汗。通过长空栈道的时候很多游客为我让路,有人还在远处喊道:'师傅,不要恐高呦!’我怎么会恐高呢?难道那不是长眼睛人的专利吗?实话告诉你吧,只要让我前脚掌有个着落,再狭窄的道儿我都能通过。我抓着铁链侧着身子轻轻松松就走了过去,通过栈道之后许多人为我鼓掌,我心里感到好笑。因此,我就想到了作为盲人的好处,下面纵然是万丈深渊,在我们盲人的脚下也是一马平川,我恨不得反向回去再走一遍让大家瞧瞧。有眼睛的人很难体会到”空灵”带给人的好处,而我就乐在其中。比如,我站在华山的东峰之巅,对着逶迤的群山,听着清风从松树上刮过,嗅着浸透肺腑的松香,飘飘欲仙啊!我对着山谷吼叫,全部的回声都在对我说:“你来了,好啊!”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你是唯一的主!周围人声鼎沸,就像是煮沸的一锅热粥,而我就是火炉旁边唯一能够嗅到粥香的享用者。

④“你没去过华山吧?应该去一趟。告诉你,那里的风景美极了!”盲人师傅停了一下,突然对我正色道。“且慢,且慢!”我翻身坐了起来。他突然间似乎是顿足撸胸:“你怀疑我在瞎说?我真的去过华山,有票为证,要是有一点儿虚假你就把我的眼睛戳瞎!”

⑤按在我腰上的手掌没了力道,他的大鱼际肌原先能够把腰两边的肌肉揉得像发面团那样翻滚,而现在则像是在牛皮纸上摩挲。“好吧,”我小心翼翼地问,“你能看见美景吗?一时间,他沉默了,过了好几分钟都没有开口说话。我主动道歉,希望他不要生气。我说:“那么我们换个话题?”他说:“不,我在想怎么回答如此愚蠢的问题。”

⑥我不再作声,等着他的回答。我倒是想知道从来没有见过光明的人如何能够感受到美极了的风景。直到按摩的钟点到了,他都没有说话。我坐起来后跟他说再见。他突然开口:“我问你,美是用眼睛看见的吗?”

赏析文章第三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周围人声鼎沸,就像是煮沸的一锅热粥,而我就是火炉旁边唯一能够嗅到粥香的享用者。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从听觉角度描写周围游客们在看到盲人攀登华山时所发出的掌声、议论声交织一片的情形。同时用“唯一能够嗅到粥香的享用者”来描写盲人师傅内心的满足,不被外界喧闹所打扰的境界。

【例文2】

童年随之而去

(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3)“碗!”

(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

(6)“你放在哪里?”

(7)“枕头边!”

(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4)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5)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16)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17)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18)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19)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0)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1)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3)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4)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25)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36)我告诉了她。

(2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28)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39)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0)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参考答案:(1)接、捧、走(从词语角度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我”重新拿到碗时小心翼翼的心理,也表现出“我”对碗的珍视。

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从修辞角度赏析)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手中脱落的碗比作断梗的小荷,生动形象地写出碗在水面漂浮的情景,烘托出我目睹心爱之物得而复失的无助、痛惜。


如何分析与评价人物形象

【知识点】

(1)小说散文大多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目的;

(2)其能让人感受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

(3)此为提高鉴赏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答题思路】

人物形象一是通过主要事迹表现,在事件中对人物的表现进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侧面烘托,通过他人反映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烘托人物形象。分析评价人物要注意:

一、首先看文中记叙主要人物什么事,分析人物性格,从细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热点。

二、从侧面描写中看主要人物思想性格。通过他人的言论行为,或环境描写分析,总结出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三、从作者对人物的直接介绍或议论评价中,分析提取有关人物特点的一些信息。

【答题方法】

文章运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某某……的形象(特点)。

本文的人物具有……性格特点,通过……具体事例看出。

【例文1】

含泪奔跑的少年

布衣粗食

⑴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 ,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⑵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⑶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⑷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⑸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⑹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玩耍,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着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⑺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⑻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它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⑼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⑽“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⑾“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⑿“明天来吧。”

⒀“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⒁“那……”

⒂“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⒃“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⒄母亲的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⒅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选自《时文选粹》,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B.“城管巡查”导致母亲脚受伤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文主人公看到城市的“暖”做了铺垫。

C.第⑺自然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的痛。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

D.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突出,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展现了“少年”艰难成长的历程,也集中体现了文题“含泪奔跑”的含义。

1.C

2.请品读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句,分析其内涵。(3分)

(1)“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 热的气流”,写出了少年初到县城的不适应,他感到燥热,陌生,恐惧。

(2)“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表现了少年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3.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4分)

(1)爱护子女;(2)目标远大,意志坚定;(3)勇于担当;(4)自立自强;(5)忍辱负重,吃苦耐劳。

4.文章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文中哪些人的言行给少年带来了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两处具体分析。(4分)

(1)母亲让少年感到温暖。母亲虽身患重疾,但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求学,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去县城、省城谋生。家庭变故、生活窘迫困顿、高强度劳动、突遭烧伤……母亲毫不退缩,她顽强坚韧,最终帮助儿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无声母爱,是少年一生珍视的温暖。

(2)药店店主让少年感到温暖。在少年极度尴尬、无助之时,好心店主的善言善行,既解了少年的燃眉之急,更让他心生暖意,感受到了人生的希望。

(3)“好心的路人”让少年感到温暖。路人的挺身而出,既解救了母亲,又让母亲、儿子在极端痛苦无助时得到了一丝安慰。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⑴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做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⑵【A】那个冬天,很冷……

⑶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女儿( )低下了头。

⑷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⑸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⑹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B】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⑺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1.“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 分)

五岁时

七岁时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九岁时

十一岁时

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2.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怯怯地 愤愤地 失望地 B.失望地 愤愤地 怯怯地

C.愤愤地 怯怯地 失望地 D.怯怯地 失望地 愤愤地

3.理解文中【A】【B】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4.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5.“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4分)

参考答案:1.五岁时——觉得奶奶不疼爱自己,想要换掉奶奶; 九岁时——不许别人欺负奶奶,尊重,保护奶奶。 2.D

3.①指冬天的寒冷;这里的冬天又指人生的冬天,写出“我”看见婆婆因为得了精神病所做的一些事情感到伤心和无奈,是心理上的寒冷。

②和奶奶一起钓蝴蝶,经过成长,懂得了关爱和理解奶奶,让奶奶体会到家人的温暖是最快乐的事情。自己也感受到付出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4.作为儿媳——(1)心地善良,关爱关心婆婆,从“我”为了婆婆的事情教育女儿可以看出。(2)理解,孝顺婆婆,宽容识大体,从理解婆婆做的一系列“不正常行为”却依然关爱婆婆可以看出。

作为母亲——(1)爱女儿,从心疼女儿的行为可以看出。(2)教子有方,循循善诱,从教育女儿尊重婆婆可以看出。(3)爱家庭,从缓和女儿和婆婆的关系中可以看出。

5.【答案】启示:第一,“女儿”小时候不能理解和尊重生病的老人,而是仅仅看到了虚荣的一面,经过妈妈的教育长大后终于懂得了尊重老人,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像讨厌,到尊重,保护奶奶这样的成长过程。第二,我们都要珍惜像“母亲”这样一直宽容教导我们的人,多听听他们的意见,接收别人指出的不足,才能更好更快的成长。第三,“女儿”的成长经历让我明白,人总是不断长大,不断成熟,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天,我们应该尊重老人。第四,母亲爱的教育是我们成长路上最重要的财富。第五,有时候,爱和包容是成长最好的良药。

手掌里的清凉

段奇清

⑴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⑵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⑶【A】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桠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⑷【甲】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⑸【乙】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⑹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B】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⑺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⑻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⑼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⑽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

1.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

2.梳理全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充完整。

天气酷热

→哥哥行动

→哥握弟手

感受清凉

3.按要求品析语言。

【A】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B】品味加点词语

【A】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比作淘气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哥哥帮弟弟解凉作铺垫)

【B】拟声词,这里指哥哥搬砖时发出的粗重的喘气声,写出了他搬砖的费力。

4. 以下句子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到【甲】【乙】两处的哪一处?

5.妈妈为什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请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作答。

【答案】

1.①题目新颖有美感。手掌一般是传递温暖的,这里用“手掌上的清凉”为题跳出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主旨)。由手掌上传递清凉来体现哥哥对弟弟的关爱,很有意蕴。③以“清凉”为线索行文,使文章思想清晰,结构完整。(扣住“新颖”或“线索”得一分。扣住与中心的关系得一分。要结合内容作答)

2.①渴望(期盼)清凉(1分)②传递清凉(1分)

3.略

4.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

因为他对身边的人有爱心,懂事(体贴父母),遇到困难肯动脑(聪明),而且肯吃苦,有毅力。他具备了如此多的优秀品质,所以,妈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扣住“有爱心”“懂事”“肯动脑”“肯吃苦”“有毅力”中任意三点即可)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去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叨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凉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①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甩手一模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淳。

不知不觉,县城到了。

 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②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风裹着雪吹过来,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可能保送上大学。”眼看就要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如果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父亲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父亲的?

2.第②处画线句写买柴者付钱时连用了“摸”“抓”“扔”几个动词,这几个动作体现出了他人性中的哪些特点?

3.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找出一例,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技巧的理解能力。对人物个性的把握,要透视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细节里分析概括;对人物描写技巧的分析,首先要想到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两大方面,然后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方面的笔墨对刻画人物起的作用,此题也可以触及环境描写对人物精神的烘托作用。

【答案】①勤劳、善良、憨厚,有维护人格尊严向往。②写父亲摸黑砍柴、冒雪送柴,突出父亲的勤劳;写父亲在别人给钱之后道谢,突出父亲的善良、憨厚;结尾写父亲的叮嘱,突出父亲对人格平等的向往,更希望儿子成长为一个尊重别人的人;风雪的描写,从侧烘托父亲的形象。

2.【解析】考查对作品语言的理解和对人物个性把握的能力。解答时须仔细品味词语的内涵。“摸”动作缓慢,显示他拿钱很不情愿;而从父亲手中取过钱来的“抓”动作迅速而有力度,带有几分怒气,再到“扔”,则怒火完全表露,且带有对父亲鄙视。

【答案】贪鄙、吝啬,缺少同情心,不尊重贫困劳动者人格尊严。

3.【解析】考查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将具体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思想的表达结合起来思考。本文对寒风、冷雪的描写,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烘托父亲的形象,二是渲染悲凉的氛围,表现生活的艰辛。

【答案】示例: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表达效果:以下雪天,衬托父子的困难,生活的艰辛。

【技巧点拨】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入手?看人物做了什么和他为什么这样做,透过人物的行为变化,把握人物的精神境界、气质、情感,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深层的矛盾。

【知识拓展】文学作品刻画人物的手法有哪几种?从描写内容看,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从描写繁简看,白描、工笔。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知识点】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等景物的描写,如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具体背景、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如建筑、场所、陈设、民风民俗……分析环境描写,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旨。中考一般考查自然环境的描写。

参考答案: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常见题目】

1. 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 品析文中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

3. 文章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 本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5.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找出并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的句子,看写了什么景物。

其二,分析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其三,分析所描写的景物在文中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其四,明确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最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答题方法】

(一) 明确自然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 营造、渲染某种氛围或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 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

3. 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提供合理依据;

4. 衬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

(二) 熟悉答题方法(公式解答法)

1. 这句话写了……景物的…… 特点,表现了……地域风格;

2. 通过写……景物的特点,交代了……的时间(季节);

3. 通过写……(特点)的景物,营造(渲染)了……氛围(气氛);

4. 这句话通过写……景物,点出了……的时间、地点(背景);

5. 描写……景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提供合理依据(为后文的……做铺垫);

6. 这句话描写……景物,表现了人物……性格(烘托了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具有什么作用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的。只有某种作用,就按照上面的模式作答;如果同时具有多种作用,我们就将多种作用整合作答,如:这段话通过描写……景物,渲染(营造了)……气氛(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还烘托了人物形象,使……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


把握情节发展,品味情感变化

【常见的考题类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作者的情感变化(某一部分)。

【答题思路】

一、情节概括类

答题方法:

人+事(起因、经过、结果)

“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二、人物情感变化

答题方法:

事件(环境)+情感

找关键性语句(议论句+抒情句)

特别注意:欲扬先抑

【例文1】

(一)轻放

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

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1、文章写了父亲哪四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例文2】

(二)与白马在一起的夏天

(美)威廉·萨洛扬

凌晨四点,整个村庄都在沉睡中。突然,一阵轻敲窗户的声音惊醒了我。“阿兰姆。” 一个声音在窗外轻轻叫唤道。

是我的堂兄穆拉德!我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打开窗户。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一切。虽然还不是早上,但因为是夏天,黎明前的亮光已足让我知道我不是在做梦。我的堂兄穆拉德正骑在一匹漂亮的白马上。我把头伸出窗外,揉揉眼睛。“你没看错,”穆拉德用亚美尼亚语说道,“是一匹马。你没有在做梦。如果你想骑的话,就快点出来。”

我知道我的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疯狂的一个,但是我仍然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关于马的记忆,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骑马。然而我们很穷,我们整个部落都处于贫困之中。每个家庭的钱都只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的食物。然而我们很诚实。我们因为我们的诚实而闻名。我们不会利用任何人,更不用说去偷别人的东西。

然而,我知道穆拉德家没有马,他本人更不可能有钱买马。我猜测这匹马一定是他偷来的。然而,我对马太痴迷了,在我看来,偷一匹马来骑跟偷别的东西(比如偷钱)似乎是不一样的,也许这根本不算偷。

我迅速穿好衣服,然后从窗户跳到了院子里。穆拉德轻轻下马,把我扶到了马背上。

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乡间公路。空气无比清新极。骑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真是爽极了。

“阿兰姆,坐稳了。”穆拉德提醒我。然后,他双腿用力一蹬马的肚子,喊道:“驾!”白马后腿站立,前脚扬起,长嘶一声,然后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蹿了出去,马穿过田野,跨过灌溉沟渠,向乡间公路跑去……我们跑了一圈又一圈,马和人都大汗淋漓。

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们得回去了。要不大家都起床了,我们的秘密就藏不住了。”

穆拉德说道。

“我们把它藏在哪里?”我问道。

“我知道一个地方。”穆拉德答道。

大约十分钟后,我们悄悄地牵着马走进了一个废弃的谷仓。谷仓的地上有一些燕麦和干草。

那天下午,我正在穆拉德家玩。一个叫约翰·拜伦的农民来穆拉德家作客。约翰·拜伦的家在另外一个村庄,离我们部落有十英里远。“我丢失了一匹马,一个月了也还没见它回来。可是这匹马花了我60美元啊!”约翰·拜伦对穆拉德的父亲说。

他们接下来说了什么,我不知道。我已经跑出去找穆拉德。

穆拉德正在一棵桃树下救治一只受伤的小鸟。“你居然已经收藏了那匹马一个月!”我盯着他说道。

穆拉德没有看我,只是专心地给小鸟受伤的翅膀涂药。

“干脆,我们把马留下来一年时间吧。”说完,我热切地看着穆拉德。

“我知道你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学会骑马,但我们不能留这么长时间。”穆拉德头也不抬回答我。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把马还回去。”

“最多六个月。”说完,穆拉德站起来,用力把小鸟抛向天空。小鸟努力拍打着翅膀,几乎要掉下来,但最终,它还是飞走了,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稳。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穆拉德每天凌晨都来接我出去骑马。我们在田野旁的公路上尽情地驰骋。太阳升起来之前,我们就把马牵回那个废弃的谷仓。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日子啊!

可是这一天还是来临了。那天早上,我们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了正赶往镇上的约翰·拜伦。他盯着白马问道:“请问,你这匹马叫什么名字?”

“小心肝。”穆拉德答道。

“我可以看看它吗?”约翰·拜伦问。

“当然可以。”穆拉德说道。

在仔细查看了几分钟后,约翰·拜伦说道:“如果你们部落不是享有诚实的美誉,我几乎就认为这匹马就是我丢失的那匹马。嗯,也许它跟我的马是双胞胎。”说完,他转身就离开了。

三天后,约翰·拜伦又来到了穆拉德家。

“我的马回来了!而且,它比以前更强壮了!”他高兴地说道。

(有删改)

请从穆拉德的角度,围绕“白马”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私藏白马→   

(三)风吹起蒲公英

顾晓蕊

十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他一把红棉吉它。母亲是位乡村音乐老师,她轻轻拨动琴弦,流淌出美妙的乐曲。他听得着了迷,缠着母亲教他识谱,教他弹唱。

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那时日子虽然清苦,却有无数小快乐。可是,两年后,母亲因病去世。想念母亲时,他就抱着吉它轻轻弹唱,让琴声带走内心的悲伤。

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父亲指着位个子瘦高的女人,说是他的继母。女人身后站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父亲说这是弟弟。他的心猛得一疼,难道父亲忘记母亲了吗?

周未,父亲进家,从包里掏出两个苹果。红红的苹果又大又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馋得他直咽口水。父亲当着继母的面,把苹果都递给弟弟,扭身想对他说些什么,他赌气跑开了。他觉得父亲果然变了心,心里更觉悲凉。

他躺在床上,想起刚才的一幕,泪水悄然滑落。这时,有人推门进来,是继母。他合

上眼,假装睡着。继母在床边坐了会儿,给他掖掖被,随后,轻轻地离开。他侧过身,碰到凉凉的东西,一看,是个苹果。他心头一暖,委屈消散了许多。自那以后,每每父亲捎回些好吃的,继母总给他留上一些。

继母无声的关爱,为他孤独的心灵,打开一扇亮窗。他和弟弟的感情日渐融洽起来,弟弟的成绩好得出奇,让他这个做哥哥的自愧弗如。

那天,他和弟弟并排躺在田野上,周围丛生着一片片蒲公英,风轻轻地吹着,吹起了一柄柄汢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飘飘悠悠,随风远逝。他们聊起各自的梦想,他说将来想当一名歌手,弟弟说愿化作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向广袤的天地。

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憧憬时,不幸再次降临。父亲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病危之际,拉着他的手说:“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多年的误会和责怨,顷刻间烟消云散。他悲恸地呼唤,最终没能留住父亲。父亲走后,继母一下子苍老许多,她常坐在那里发愣,任忧愁爬满脸庞。

他想了又想,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对继母说要到外边打工,挣钱供弟弟读大学。继母低声说:“我一个妇道人家,没啥能耐,让你跟着受苦了。”她用手指绞着衣角,泪水落了下来。

第二天清晨,他留下一封短信,背起心爱的吉它,悄悄地离开家。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在飞扬的尘土里,抛洒辛勤的汗水。最困难的时候,他住廉价的出租屋,被成群的蚊子叮咬。为了省钱,他甚至连着一个月,每顿只吃盐水煮面条。他把节约下来的钱,寄往家里。

偶然的一个夜晚,他看到有人在街头弹唱,生意似乎还挺火,心中一阵暗喜。弟

弟正读高中,购买复习资料,需要更多的钱。他把吉它擦试一遍,调好弦,对着乐谱苦练了几十首曲子。

他穿行在繁华的夜市,用心弹奏每一个音符。有的听众被他的歌声吸引,拍手叫好;也有的听众拿他取乐,推搡中将他撞翻在地。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转身离去。

来到城市这些年,他学会了隐忍。不管人生的际遇多么黯淡,他从没有忘记当初的梦想,并用自身微弱的光芒,去照亮弟弟前行的路。

就这样,他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到街头弹唱。终于盼到这一天,他收到弟弟的来信,弟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他接着往下读,读着读着,泪水浸湿了纸页。 原来,弟弟曾到工地上找过他,工友们说,他下班后,到街头唱歌去了。弟弟转过几条街巷,看到抱着吉它弹唱的他。弟弟听得泪流满面,忍了又忍,没有喊出声来。弟弟说,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用最好的成绩回报哥哥。考上大学后,可以边学习边做兼职,这样哥哥就不用那么辛苦。弟弟还说,母亲很挂念他,让他有空多回家看看。

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买了酒,跟几位工友一起庆祝。大声地说:“我弟弟考上重点大学了!”他的语气是那么骄傲,那么自豪,仿佛考上大学的是他。

他生平第一次喝醉,倒在床边,微闭着眼,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就在半梦半醒之际,他感觉自己化作一缕清风,吹起洁白的蒲公英,飘向那不知名的远方。

(选自《201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根据情节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把“他”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3分)

母亲教学吉他:

继母弟弟进家:

父亡外出打工:悲恸 隐忍

弟弟考上大学:

(四)向暖而生,向心而栖

米丽宏

①北方的伏天,阳光猛烈,如烤如炙,雨也急骤,一下起来就瓢泼倾盆。伏天的光阴也显得很慷慨,凌晨四点,枕头上已洒满米白的天光,晚上八点,天色还不肯退去。这么长的日脚,连花儿都开累了吧?

②在这种天气里开得起劲儿的花有两种,水上的荷花和陆上的葵花。荷花如翩翩仙子,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葵花像痴心女侠,在山坡高地仰着笑脸,乐呵呵地守望着。小时候,我总觉得葵花是一种很傻的花,在那么酷烈的阳光下,还傻呵呵地仰着脸追着太阳跑,不怕灼伤自己吗?它的脾气还挺犟。有一次,我踮着脚尖拽它的花盘,它暂时把头低了一低,我的手一松,那花盘又弹了上去,一副笃定忘我、专注向上的神态,眼里只有太阳。

③后来,我留心观察它。丝绸一样的花瓣不仅没被灼伤,还嫩汪汪的,像浸了水。那么酷烈的阳光,对它而言却宛如琼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许是因为太阳是葵花的信仰。

④小时候,三伏天放暑假,我们小孩子可舍不得在家里避暑。田间、山林全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园。在野外玩耍的间隙,声喧渐渐平息,山林的寂静让我们有了短暂的沉默。沉默中,我们望向山脚下的葵花地,唯有它们在阳光下发出高亢的呐喊,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万绿丛中夹杂着它们明晃晃的金色,把伏天的单调色彩一下子调匀了。

⑤再大一些的时候,我看过一次月下的葵花。它们齐齐低着头,好似在看脚下的土地,也像在用心体察月光是怎样充盈了露珠的梦境,它们那样温顺、安然、娴静。然而,它们用早晨新鲜的阳光洗漱,用露珠抹脸,如果有小风溜溜地吹过,葵花就轻轻咳嗽,像是为了清理掉身体里的残梦。它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全身心的热情,让水分瞬间充盈了枝干、茎叶,像是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⑥看到葵花,我才相信这世间是有着虔诚和专注这两种正能量的。葵花将这两种力量汇聚在自己身上,然后全部寄托给太阳,一种叫作信仰的东西,带它们去往诗和远方。诗是高贵、纯粹的,远方是豁达、悠远的。因为信仰,葵花不萎靡,不颓废,时刻昂扬,时刻虔敬。它们用尽浑身的力气去迎接最暴烈的阳光,让精神获得了最纯粹的沐浴和润泽。

⑦也许在我们认为炎阳下的暴烤苦不堪言时,葵花却很享受,很过瘾。它们每吸收一寸日光,生命就比上一刻又精彩了一些,饱满了一些。所以,它们不会像世人那样去诅咒烈烈的炎阳,而是凭借一种坚定的支撑,将生命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选文有删改)

(1)梳理文中“我”对“葵花向太阳”这一行为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4分)

文中“葵花向太阳”的行为

“我”的认识

葵花在酷烈的阳光下仰着脸追着太阳跑

觉得葵花很傻

葵花吸收酷烈的阳光,将其当作琼浆



震撼于葵花对太阳的激情

葵花被叫醒,向太阳问好


(五)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有删改)

1. 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 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3分)

3. 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6分)

(1)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4. 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4分)

(1) ;(2) 

5. 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5分)

1、B 2、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3、(评分:时间、行为、结果)(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4、(1)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2)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5、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六)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的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的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的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的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她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没有坚持,便走出去了。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眸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一张③脸涨得通红通红的,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1.老编辑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着。阅读选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故事情节

老编辑的态度、情感

中年妇女走进车厢

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

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一边去,脸色更难看了

中年妇女忘带身份证

毫不客气地提出投诉

2.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概括评价文中的中年妇女。

优点:

缺点:

3.文章结尾处作者表示“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作者能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请写出三点)

答案和解析

【答案】

【小题1】

①中年妇女把零食摊放在桌上,嗑的瓜子壳扔了一地(中年妇女在车厢里嗑瓜子吃零食)  

②中年妇女热心照顾发病的老编辑   

③内心感激,连声道谢(愧疚)

【小题2】

优点:开朗大度、心地善良、热情体贴、乐于助人、不计前嫌等。

缺点:不拘小节、粗心大意、丢三落四、举止粗俗、做事马虎等。

【小题3】

(1)不可“以貌取人”;(2)对自己不同阶层或者不同类型的人要宽容以待;(3)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举止文明;(4)要做一个善良有爱、乐于助人的人;(5)不必太在乎他人对自己一时的误解,坚定地做一个“好人”。(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作业】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20分)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①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清晰。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要去揭开这个谜底,完成这个埋藏了十年的心愿。

②19号,我选了这个时间启程,因为19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

③火车驶向春城的黄花小镇,窗外不时闪过的景象,陌生而又熟悉。我小心地抱着书包,紧贴在胸口,那里面,装着我十年的秘密。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期盼?是激动?或者,两者都有吧。

④下午3点,火车终于到达了我在地图上千百次查看过的黄花小站。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感觉到心跳竟是如此的强烈!有些印象,毫无由来,却异常清晰。

⑤我在小镇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找到了“黄花邮局”。此时的心,竟然那样宁静。我静静地走过去,推开那扇玻璃门。这个样子,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站在大厅,我有点手足无措。保安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不知所以地点点头,也不知怎么的便坐在了靠门口的座位,因为我要等一个很重要的人。

⑥3点半,3点40,3点45……我不断地看时间,终于,到了北京时间4点整,大厅的时钟滴答滴答,整点报时。我的心紧张起来。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盯着门口,盯着进来的每一个人。一对老夫妇,脊背佝偻,步履蹒跚,彼此搀扶,径直往窗口走去。

⑦“还是照以前一样,把钱寄到这个地址。”老人说。旁边的老妇人一定是他的妻子,紧紧靠着他,也使劲地在点头。服务员点点头,迅速地敲打键盘,看得出,她一定为这对夫妇重复过很多次这项工作。我悄悄走过去,清楚地看见,那上面的名字正如自己所料。是他俩,就是他俩!十年累积的情感再也无处藏匿,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

, 我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终于说出准备了千万次的话语:“父亲,母亲,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

⑧10年前,因为一次车祸,我必须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与此同时,在春城,有一个女孩也遭遇了一场车祸,可惜,她没有我幸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并没有离去,因为她的父母同意把她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不仅如此,得知我的父母在车祸中罹难,10年来,他们每个月都会寄一笔生活费给我。

⑨从邮局查询得知,就是在这里,日期是19号,时间是下午4点。当我终于走向独立,大学毕业,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的时候,我要完成感恩的心愿。我终于来到了这里,看到了魂牵梦绕的一切。

⑩我小心地从书包里取出两串项链,每串项链都用60颗纸折的小红星串成。120个红星,代表着3650个感恩的日子,代表着3650个思念的心情……

⑪我把项链恭敬地挂在两位老人的胸前。项链渐渐变成了两颗闪闪发光的红心,我分明看到红色的光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我分明听到我的心和这两颗红心一齐跳动,我分明感觉到老人的爱已将我包围。

⑫老人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我的孩子啊,你怎么来啦!”我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⑬父亲,母亲,我过来,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选自《读者》2013年第11期,有改动)

1.阅读文章,填写下表。(4分)

时间

情节

结果

10年前

“我”活了下来

老夫妇寄生活费给“我”

“我”读完大学

下午4点

2. 请给文章第⑦段中横线处填上符合上下文情境的内容。(要求描写“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字数不超过150字。)

3.本文标题“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答案:

1.①老夫妇同意将女儿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 ②10年来

④ 老夫妇到邮局来寄生活费给“我”

⑤ ④“我”给老人夫妇挂上项链(每点1分)

2.示例:这就是十年来,给了我生命和捐助的父亲、母亲,你们的头上已布满白丝,额头上的皱纹像丘壑一般,可我这个女儿还未曾见过你一面,我的眼泪只在眼眶里打转,我不由自主地扑在母亲的怀抱

1.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全文,把握文章脉络,注意关键词语即可。

2.试题分析:结合“我”对“二位老人的”感激,整整10年的等待阐释心理活动即可。

3.“心”是“我”和老人夫妇的 感情观纽带,是文章的线索,“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暗示了老人对“我”的重生之恩,也表达了“我”对老人夫妇的感激之情。


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课题指津】

艺术特色,也叫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现代文阅读中难度较大的题型,能力层次为E级。从中考试题来看,其内容主要包括    、人称运用、  等等。主要考察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答题时不仅要判断某种表达技巧,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常见题目】

1. 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写作)手法?

2. 本文(某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3. 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 文章插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5.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技巧?请举例说明。

【解题思路】

第一步,在语句或语段的基础上,分析作者使用了什么技巧手法。

第二步,弄清楚这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在文中或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第三步,分析使用这种技巧有何作用,应结合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

【答题方法】

(一) 熟记作用

1.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产生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和补叙内容更完整,结构更曲折。

2.修辞手法:略;

3.表现手法(难点);

(1)衬托 (2)对比(对照):突出主要任务或事物特点,使形象(特点)更鲜明。

(3)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或人物来体现大主题。

(4)象征:借此言彼,含蓄而形象。

(5)联想(想象):创造新的观点或新的典型,内容更丰富,形象更生动。

(6)渲染烘托:营造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7)抑扬:引发好奇。

(8)用典:借古抒怀。

4.结构巧妙:先总后分是条理清晰,开篇点题是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是引人入胜,点面结合使烘云托月,承上启下是衔接自然;前后呼应使结构严密;卒章显志是深化主题。

(二)掌握方法。

1.找准角度:有的试题对答题有明确的要求,那我们就必须按题目的要求去答题;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我们就要选择一个最适宜的角度去答题,如结构角度,就看它有五跌沓起伏的情节,开头、结尾有没有明显的特点,有没有过渡和照应的设置,有没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内容的安排上有没有详略之分等。

2.艺术手法:开头有无开门见山、蓄势、铺垫;结尾是否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全文是否有首尾呼应、联想想象、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等。

答题模板:文章运用了……方法(要指出这里运用的是哪一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在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额语句加以说明)。

判断艺术手法——分析表达内容——点明表达效果。

知识点不同,其答题的模式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如:衬托的模板“以 衬托 突出(体现)了 ”;照应的模板为“文章的 与前文相照应,使情节更精致严密”;详略的模板为“文章详写了 ,略写了 ,突出了 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做好语文阅读理解题必背的语文知识术语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版(不限于小学)
[转载]区分铺垫、伏笔与照应(原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各单元测试卷
记叙文阅读指导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