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壤基础知识讲座 (7~12)

(七) 土壤的保水力

1. 何为具有保水性且排水性优异的土壤?

水分对作物而言非常重要,一旦水分不足就会枯萎; 但是水分过多,也会使作物的根部因无法呼吸而腐烂。 在一定程度内,即使持续干旱,或持续降雨,土壤都能提供作物所需的水分。这和上一篇所讲述的土壤团粒结构密不可分。(参考: 土壤基础知识讲座 (六) 土壤三相;  土壤团粒

土壤颗粒决定保水力

请想象一下沙地和黏土。 沙地的颗粒大,沙粒之间的空隙也大,因此排水性良好,但几乎不具有保水力,所以必须经常浇水,作物才能生长。 而黏土的颗粒小,空隙也小,水在细小的空隙中具有高亲和力,所以如果只有黏土,那么保水力虽然强,但是排水性却太差,只要多下一点雨,作物就会泡在水里。

如果有恰到好处的团粒构造,就能打造一个既富有保水性,排水能力又良好,最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重黏土土壤,可以通过添加砂土及有机物,使团粒发达。

砂质土壤,可以通过添加黏土及有机物,使团粒发达。

有机质土壤,添加适量的砂、黏土与肥料,使团粒发达。

2. 水在土壤中的功能

土壤中的水分具有以下功能:

(1) 供作物吸收、利用,促进生长。

(2) 溶解土壤中的肥料成分。

(3) 比热大,能帮助土壤保持一定的温度。

(4) 提供能让土壤生物生存的环境。

3.  作物的吸水与pF

土壤中的水分会通过毛管孔隙从湿度高的地方流向湿度低(干燥)的地方,如果遇到过大的孔隙,便会中断。

水流动的方向由位能决定,而水的位能会受到重力、毛细现象、吸附力、渗透力等因素的影响。

水的位能一般以帕 (Pa) 来表示,不过在与作物生长相关的领域中,则会用水柱高度的对数值 pF 来表示。

pF值越大,代表土壤越干燥; pF值越小,代表土壤含水量越多。 

pF值为0代表全容水量,指的是土壤完全为水饱和时的含水量。这时已经无法再吸收哪怕一点点水分了。这种情况,只是在土壤被水淹没时才发生。因为完全淹水妨碍植物根的呼吸,只有少数适应水淹条件的植物能够生长。

田间容水量,是指旱田在降雨或者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出,土壤所保存的水量。 这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的上限。

永久凋萎点,是指土壤已经十分干燥,虽然还含有一定的水分,但是被土壤的微毛细结构所吸,植物的根无法利用。pF值高于永久凋萎点,植物将干枯凋萎,不可逆转。

pF与水的流动以及作物生长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最适合作物生长的pF是1.8~3.0 (-6kPa~-100kPa),即“正常生长有效水分”。

4. 土壤的有效水分

土壤的田间容水量(pF1.8) 与作物枯萎的永久枯萎点(pF4.2) 之间的差,就是有效水分。 有效水分的量会随着土壤的种类而不同。

砂石的颗粒较大,因此有效水分较少; 在颗粒大小不一的土壤中,有效水分会变大。

至于小颗粒的黏土,有效水分会稍微变小。

即使从保水力的观点来看,也能得知有各种大小不一的颗粒混杂的土壤,比较适合作物的生长。

(八) 土壤的保肥力

1. 何谓保肥力?

在营养液(无土)栽培时,作物能够立刻吸收施肥的肥料。但是在土壤栽培种,大多时候肥料都会先被土壤吸附作物再从土壤里吸收养分。 营养液栽培就像是钱包里一有钱就马上拿出来用,土壤栽培就像是先把钱存进银行,需要的时候再用提款卡提出来使用。 这个宛如 “银行” 的功能就叫做 保肥力,一般以离子交换能力CEC)来表示。

2. 保肥力的结构-- 阳离子交换能力(CEC)

土壤仿佛有许多只带有负电的“小手”。 其原因有二:

第一是因为土壤的主要成分 -- 硅酸 与 氧 结合之后,带有负电; 

第二则是土壤中腐殖质所含的羧基与苯酚羟基也带有负电。

相对于此,许多肥料成分在溶于水后,会成为带有正电的阳离子,因此会被土壤拥有的带负电的 “小手” 拉住(吸附)。

土壤吸附阳离子并维持的能力,叫做 “阳离子交换能力”,是一种表示保肥力的数值。

阳离子交换能力(CEC)

盐基(阳离子): 钙、镁等二价阳离子,会用2只“小手”与二价阴离子相连; 钾、铵等一价阳离子会用1只“小手”与一价阴离子相连。

土壤每100克“小手”的数量,就是CEC, 以 meq/100g 或 cmol / kg表示

阳离子交换能力亦可称为CEC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或盐基置换容量, 可表示为100克的土壤所带的负电荷相当于多少毫克(meq)。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大,土壤中所含的阳离子就越多,保肥力也就越大。 CEC数值的大小,会随着土壤性质、腐殖质的量以及黏土矿物的种类而定。

阳离子交换能力就像是土壤养分的银行,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大,就能存进越多的钱(保肥力)。 品质好的土壤,数值大约是 15 meq/100g 以上。

土壤的性质,腐殖质的多少,矿物的种类等,都会影响CEC的大小

保肥力与保水力相同,在砂石中较小,在多为黏土或腐殖质的土壤里较大。黏土的种类也会影响保肥力, 如高岭石、禾乐石保肥力较小, 蒙脱石、蛭石比较大。

保肥力受到腐殖质的影响更大。在保肥力小的土壤里加入堆肥,便能增加腐殖质,提高保肥力。此外,亦可以黏土为客土,或是通过牧草栽培,增加土壤的团粒构造, 也很有效。

3. 阳离子的比例(盐基平衡)也很重要

如上所述,土壤颗粒中的钙、镁、钾、铵等,都是能够吸附并维持作物所需肥料养分的阳离子。然而除了量之外,维持各种阳离子比例的平衡,对作物的生长也很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盐基平衡”。

CEC中钙、镁、钾三者的总和,就叫做 盐基饱和度。 当盐基饱和度达到80%,就表示CEC的离子当中,这三种离子占了80%。 盐基饱和度与pH值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pH值比较低的酸性土壤中,盐基不饱和。 当土壤是弱酸性或中性时(pH值6-7),盐基趋于饱和。

有关土壤pH值对作物的影响,后续会有专文详细讲述。

(九) 什么是地力?

什么是地力?

在农业领域中,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判断土壤好坏的依据。 土壤生产作物的能力,一般称为 “地力”。 有时也以 “肥沃度” 或 “土壤生产力”来表示。 地力表示的不仅是构成土壤的自然条件,而且包括了栽种的作物、栽培的方法等农业条件的综合土壤能力。

地力必须 同时满足 物理性要素、化学性要素及生物性要素。

地力的构成要素

物理性要素包括土层或有效土层的厚度、整地的难易度、保水性与排水性、以及对风蚀和水蚀的耐性等等。 

化学性要素包括养分的保持与供给能力(CEC), 土壤缓冲能力(pH)、氧化与还原能力、有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等等。

生物性要素包括有机物的分解能力、氮固定能力、对于病虫害的缓冲能力、以及是否能提供对可分解有害化学物质的微生物友善的环境。

上述要素必须相辅相成,才能打造出适合作物生长的环境。若仅单独存在,是没有效果的。 例如,表示土壤肥沃度的保肥力,必须结合物理性与化学性的相乘效果; 因为团粒构造达到的土壤柔软度,则需要物理性与生物性的相乘效果; 地力氮的运作则是生物性与化学性的相乘效果。 当这些因素互相取得平衡,便是良好的地力。

“土壤改良运动”在全国各地开展,采取施用有机肥料等措施,但却成效不彰。 这是因为地力是多方面效果相辅相成的。 想要提升地力,就必须进行综合性的改良,并不能只靠施肥或深耕等单独的措施来达成。

何为优质土壤?

大家经常说的“优质土壤栽培出的农作物比较健康,营养价值也比较高”。 那么“优质土壤”指的是什么呢?

先不讨论会大幅影响作物品质的品种因素,只要将土壤的物理环境打造妥善,让作物的根部可以充分生长,同时适当地维持土壤的化学性,施加最适合作物生长的肥料,就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作物。 另外,只要土壤微生物丰富又多样,就能适度地分解进入土壤中的异物。 符合以上条件的土壤,就是“优质土壤”。

优质土壤的条件

让我们再具体地看看何谓适合作物生长的条件。

一、 从物理性的角度看:

1. 耕土松软,以硬度计测量时,表层约为15mm, 下层约为18mm.

2. 在旱田土壤,土壤三相应分别为固相率40%,气相率30%,液相率30%左右。

二、 从化学性的角度看:

3. 土壤的pH值呈微酸性,约为5.5~6.5

4. 吸附肥料成分的阳离子交换能力约为20~30meq/100g 左右。

5. 阳离子应50%为钙、20为镁、10%为钾。

6. 有效磷酸含量为10meq/100g以上。 若超过100mg则为过剩。

7. 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应为3~4%.

8. 适度含有各种微量元素。

9. 不含重金属或残留农药等对人体或作物有害的物质。

10. 水田中的铁和硅酸含量也很重要。

三、 从微生物的角度看:

11. 有种类多样的土壤生物栖息其中,有机物分解能力佳,净化作用强。

符合上述所有11项条件的土壤,就是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

上述条件有许多都能够通过土壤诊断来判断,因此定期进行土壤诊断非常重要。

(十) 气温和地温

1. 一天中的日照强度与气温变化

正如同其他在太阳下生活的陆地生物一样,土在一天之内的生活也有许多变化。前两天刚刚度过秋分,这时的昼夜时间几乎相等。 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每天的气温会发生剧烈变化。

(秋分时节)一天的日照强度与气温和地温的对比

热在土中的传导速度较慢,再加上地球内部也有热散发出来,因此热在地表的进出变化虽然剧烈,地温却能维持稳定。

2. 一天中地表附近的温度变化

地表因为直接接受太阳能(这里指热能),所以温度会迅速上升。但是有一部分的热会在空气中散开,或是渐渐往地面下窜去。当环境里含有适量的水分时,大部分的热都会成为水的蒸发热(汽化热)而消失,温度几乎不会变化。

另外,随着太阳越升越高,地表所接受的热量也会增加,热往地底传递,使得地面下的温度也开始上升。到了下午,地表所接受的热开始渐渐减少; 到了晚上,地表的温度甚至会变得比地面下还低。

3.下层的地温变化

在一天之内,热能影响的范围大约会到地表下70cm左右,在这个范围内,一整天的温度变化不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气温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因此地表下70cm的地温也会以年为单位产生些微的变化。 一整年当中地温都不会变化的深度,大约是在地下10~20米; 在此深度以下,则会收到地热的影响,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上升。深度每增加1千米, 地温就会上升大约30°C。

地底的温度变化

4. 气温和地温对土壤的影响

气温和地温会影响微生物的生活,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物分解或合成的速度。 另外,对于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来说,比起光线,它们更容易受到热(地温)的影响,因此反应速度会随着地温的变化而不同。

从地表传来的热量,也会对岩石的风化造成极大的影响。 沙漠的沙粒表层每天都必须承受摄氏好几十度的温差,因此岩石会受到物理性的破坏。无论是什么种类的岩石,都会因为温度和水分变化而逐渐成为细微的颗粒,此时植物开始生长,分解也会日益加剧。

降雨或灌溉水对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的影响,也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小动物的活动,进而促使腐殖质的生成与消耗也产生变化。

整地翻土也会让土壤中的成分改变,加速有机物分解或养分流失。 而蚯蚓吃下的土,在一夜之间就能成为团粒构造发达的土。 土壤就是因为上述各种方面的因素不断变化。

(十一) 作物的养分吸收

1. 构成作物的养分元素

作物会通过吸收土壤中所含的氮、磷、钾多量元素钙、镁中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而成长。 

作物的身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 假如水分占75%, 那么剩下的25%则是干物质量。干物质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有机物,燃烧后会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水蒸气), 但最后仍会留下无法燃烧的灰烬。 这些灰烬中有钾、钙、镁、硅、硫、氯、铁、锰、锌、铜、硼、钼等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无机元素(矿物)。

除此之外,灰烬里也会含有铝、镍、锶、铷等元素。只是目前还无法得知这些元素对作物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植物体的元素构成

各种养分在土壤中溶于水或弱酸之后,氮会变成铵根离子,磷会变成磷酸根离子,钾会变成钾离子。即使离子数量稀少,也会被作物根部强大的吸收力吸收,因此需要耗费很多能量。 这些能量的来源,便是经由光合作用储存在作物叶片或茎里的淀粉。 淀粉会转换为糖类,送到根部,为吸收养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假如光合作用不足,作物合成淀粉的能力就会衰退,送到根部的糖类也就跟着变少,如此一来根部的活性便会降低,吸收养分的效率变差。

土壤的元素构成

2. 养分的选择性吸收

即使是土壤溶液中浓度较低的养分离子,根部也会利用呼吸作用所得到的能量来抵抗渗透压,吸收所需的离子。这就是所谓的选择性吸收

这是因为作物体内有一种称为运输蛋白(transporter) 的蛋白质,可以挑选养分并送进体内,让作物吸收必要的养分,再送至必要的地方。

要选择什么样的离子来吸收,通常会因为作物的种类而异,不过大部分的作物吸收的离子依序为:

钾(K) > 钙 (Ca) > 镁 (Mg) > 钠 (Na)

这是在作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顺序, 尤其是钾, 被吸收的量比氮还多。

植物的养分吸收和能量供给

植物根尖放大后的结构图

根毛放大后

根毛会释放出氢离子,不仅吸附水溶性离子,也会吸附土壤胶体,来吸收养分

3 根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

作物的根会在土壤中一边寻找养分,一边不断生长。根的生长的速度十分惊人。 例如,小麦发芽后只需40~50天,根就能长到一米。

根会在土中长出许多支根与细根。据说在一株小麦收成时,根部合计总长将达数百公里,根毛总数则有好几亿。

如此惊人的生长力,全都由根部末端的分裂细胞进行,而根毛最密集的部分,则负责吸收养分与水分。

(十二) 土壤pH与作物生长

1. 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pH值

土壤pH值对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降水丰富,

露天栽培时,盐基容易因为淋溶作用而

酸化

但是在有屋顶遮雨的设施栽培中,

则容易累积盐类,使得土壤

碱化

土壤pH值不但会

影响土壤中各种元素的溶解性

也会影响微生物

一旦土壤酸化(pH值降低),

丝状真菌就会优先生长,

而丝状真菌中有许多

如镰刀菌的作物病原菌

因此必须

特别注意土壤病害

此外,pH值一旦降低

与吸收密不可分的

硝化菌

更容易受到影响,

使作物生长状况不佳

一般而言,

最适合作物生长的pH值为

5.5~6.5 

但是随着作物的不同,

此数值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通常

水田或旱田的适当pH值为

6.0~6.5 

果园的适当pH值为

5.5~6.5

茶园的适当pH值为

4.0~5.5

一些常见作物的适合生长的pH值范围

2. pH值与元素的溶解

土壤中的元素是否容易被溶解,

会因为pH值而异。

酸性过强时

更容易溶解。

所谓耐酸性的作物,

就是即使这些成分较多,

也不会受到负面影响的作物。

而所谓不耐酸性的作物

则需要较多的

不易溶于酸性的元素。

若pH值变低,

变得更容易溶解

土壤溶液中

这些元素的离子便会增加

而这些离子,一旦与

磷酸根离子

结合

便会形成

难溶性化合物

作物可能会

缺磷

土壤pH值与各种元素的溶解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土壤的保肥力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什么是土壤肥力
土壤pH知识大全!
带你了解土壤酸碱性
作物如何吸收养分?根系的作用巨大!这些原理对你增产有帮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