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6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4年


韩俊彦 曹云 蒋思远 陈超 周琦 陈娜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疗及预防。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收治的76例IFI病例。对新生儿IFI的临床表现、真菌病原学、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临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4年至2014年共76例IFI病例,病例数逐年增加。所有IFI病例中,早产儿68例(89.5%);除1例出生体重不详外,余75例中出生体重<1 000 g的早产儿11例(14.7%),出生体重≥1 000~<1 500 g的早产儿34例(45.3%),出生体重≥1 500~<2 500 g的早产儿20例(26.7%),出生体重≥2 500 g的患儿10例(13.3%)。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97.4%(74/76)],其中白念珠菌有26例(34.2%),近年来,非白念珠菌比例呈上升趋势;季也蒙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非白念珠菌,占29.2%(14/48)。1例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尚无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发生真菌感染前的危险因素暴露包括:使用广谱抗生素(93.3%,56/60)、肠外营养(70.0%,42/60)、中心静脉置管(53.3%,32/60)、有创机械通气(40.0%,24/60)和感染前腹部手术史(21.7%,13/60)。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不稳定、频繁呼吸暂停、对呼吸支持需求增加、喂养不耐受等。76例中,6例确诊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进行头颅MRI检查患儿中,46.8%(22/47)可见脑实质内多发异常信号。共52例IFI者出院时真菌感染治愈,另有7例死亡,其中1例死亡与真菌感染相关。


【结论】 NICU内IFI病例数逐年上升,主要见于早产儿。近年来非白念珠菌逐渐增多,成为主要的致病菌。新生儿IFI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应引起临床重视。感染前危险因素暴露主要为应用广谱抗生素、肠外营养、中心静脉置管等,需要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此外新生儿IFI需要重视是否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并进行积极治疗。


【关键词】 念珠菌病,侵袭性;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回顾性研究

喜欢请点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生儿侵袭性念珠菌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严重感染(1)
ICU内真菌感染4大鉴别要点,听听施毅教授怎么说!
血清G试验和GM试验均为阳性,可以启动抗真菌治疗吗?
权威发布|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