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淡水鱼用饲料配方手册

鱼用饲料配方手册

 

淡水鱼类种类繁多,仅我国就有900多种,进行养殖生产的鱼类(包括引进种类近100)。投饲养殖的鱼类,饲料要占其周期养殖成本的一半以上,营养的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养殖鱼类的经济效益,鱼类的营养需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选择设计好的营养全面的饲料配方时,我们应该从现有的饲料原料出发,开发出适用于淡水养殖鱼类的新蛋白源、脂肪、碳水化合物,在满足营养要求的基础上,研制出营养全面且成本较低的配合饲料,从而促进淡水养殖渔业的发展。要开发好的饲料,必需对饲料的营养构成成份有较全面的了解。

 

一、氨基酸与蛋白质

氨基酸可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所谓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和数量不能满足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及生产需要的氨基酸。蛋白质的构成对动物的营养效果十分重要,它的生物学价值取决于所含氨基酸的平衡状况。

 

(一)必需氨基酸的“木桶模式”。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是将蛋白质消化降解为氨基酸,然后以氨基酸(少部分以短肽)形式吸收、参与机体代谢,合成各种动物组织蛋白,生产产品。而各种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组成比例不同,不同生物体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组成比例差异很大。当动物合成某一组织蛋白(或生产某一特定产品,如鸡蛋)时,动物只是按所合成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比例利用饲料。

 

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如果其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比例低于所合成的蛋白质相应氨基酸比例,则会限制其他氨基酸的利用,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利用和生物学价值。只有所供蛋白质所含氨基酸与将合成蛋白质一致时,才能被充分利用,即如同一只由许多木板组成的木桶,一块木板相当于一种氨基酸在所供蛋白质中的含量与产品蛋白质中含量的比值,即满足程度,若某种氨基酸比值低,不能满足合成需要,就好比组成木桶的一块木板较短,则木桶盛水效率降低,其他木板再长也只是浪费。所以只有必需氨基酸与产品蛋白质一致,蛋白质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各种氨基酸的效价也就高。

 

由此可见,饲料蛋白质的质量取决于所含必需氨基酸的总量和氨基酸组成的比例。饲料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总量大,各氨基酸组成比例与动物机体蛋白质(或产品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例越接近,其生物学价值就越高,品质就越好。反之,蛋白质品质就差。一般说来,动物性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都与动物产品接近,因而生物学价高,品质好。多数谷物及其他植物性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总量少,比例不符合动物需要,生物学价值低。目前营养家们将与某特定动物特定生长阶段的体组织蛋白质(或某产品蛋白质)中氨基酸比例一致的蛋白质视为此群体、此阶段的“理想蛋白质”。

 

(二)限制性氨基酸。由于某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的不足,会限制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这些氨基酸称为“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中限制性氨基酸,是以其中各氨基酸组成比例与动物体蛋白质或产品蛋白质中各氨基酸比例接近的程度来确定的。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动物体蛋白质相应氨基酸含量比称为“氨基酸的化学评分”。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即:氨基酸的化学评分

 

   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

=  ——————————————————      ×100%

动物组织蛋白(或产品蛋白)质中相应氨基酸含量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

1、淡水鱼类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高于陆生动物,在实际生产中对于淡水鱼类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的满足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总量的需求与供给,一般在25%~45%;二是质量的要求与供给,包括饲料可消化或可利用蛋白质的量、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平衡模式等。对于饲料生产来说,在配制淡水鱼类饲料配方时的主要困难在于如何保障氨基酸质量,以及根据饲料原料、养殖季节、养殖种类等变化对饲料配方进行适时的调整。

 

2、淡水鱼类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合理范围

淡水鱼类养殖品种很多,每年开发和引进的养殖种类也不少,在没有制订出所有品种的营养标准之前,如何确定其饲料蛋白质的含量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淡水鱼类的蛋白质需要量范围在25%~34%。当配合蛋白质饲料原料和目前的生产情况分析,建议合理的范围应该在28%~34%。当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低于28%、其配方成本必须控制在13001500/t时,只能选择如菜粕、棉粕等原料,甚至价格和质量更低的饲料原料,这样的饲料消化利用率很低,达不到鱼类的营养要求,对水体的污染也很大。当配合饲料蛋白质量大于34%时,必须增加鱼粉、肉粉等高蛋白质含量原料的使用比例,或只能选择如血粉、羽毛粉、皮革粉、玉米蛋白质粉等高蛋白质、低消化率的原料,这样可能造成饲料蛋白质的浪费。因此,对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养殖种类的蛋白质水平可以保持在28%~34%的范围内进行产品定位和配方设计。

 

3、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蛋白质需要量的变化

同一养殖种类即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对蛋白质需要量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个特定养殖鱼类的生长阶段应该如何划分?鱼体在每一阶段对营养需要的差异到底有多大?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准确答案。

 

鱼类的生活史中有鱼苗发育期、性成熟前期、性成熟后期和衰老期4个阶段。幼苗阶段为器官发育完全以后到性成熟之前的阶段,是养殖鱼类的主要生长阶段,也是配合饲料的主要使用对象,在性成熟前,鱼体生长主要表现为体长的增长;性成熟期则主要为生殖生长;性成熟后鱼体重量和体长的增长变缓。

 

鱼苗期主要开口饲料,对原料的粉碎细度要求很高,在饲料加工上难度很大,饲料需求量也不大,所以一般很少生产,在实际生产中多用天然饵料或卤虫卵投喂,性成熟前的幼鱼是配合饲料主要的应用对象。但鲫鱼是在性成熟后期进行养殖。

4、水温(季节)对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

水温是影响养殖鱼类生长发育和代谢强度的关键性环境因素。水温低时就必须增加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并保证质量,即要增加鱼粉、豆粕等优质蛋白质原料的使用比例;当水温较高时,可以适当降低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即可以适当增加菜粕、棉粕的使用比例。但是,具体在何种水温、哪个季节该用多少蛋白质含量、何种程度的蛋白质质量进行匹配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准确界定,这也是淡水鱼类饲料配制技术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淡水鱼类在水温为1314℃左右时,鱼体利用氨基酸的能力大大下降,因此,必须增加配合饲料中油脂的含量,如虹鳟等冷水性鱼类配合饲料中油脂的比例高达10%~20%。鱼类快速生长的最佳水温是在2426℃,当水温过高如超过30℃时鱼体的生长也会下降。

 

5、蛋白质需要量与鱼体生长阶段、环境水温的适应

根据以上分析,最终决定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和质量的因素必须考虑养殖鱼类的生长阶段、环境水温(季节)和蛋白质质量。

 

例如,对于越冬后的养殖鱼类来说,其体重已经达到500g/尾以上,按照生长阶段应该使用低蛋白质含量如30%的配合饲料,但是水温只有1416℃,此时如果要保障其生长速度就必须提高一个蛋白质等级,可以使用32%蛋白质含量的饲料,否则生长速度很低,而饲料系数会很高。

 

6、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质量

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质量由蛋白质原料的蛋白质可消化性和必需氨基酸质量决定。必需氨基酸质量主要是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性。

 

淡水鱼肌肉氨基酸相对稳定,且饲料养殖的目标是希望氨基酸尽可能用于肌肉蛋白质合成,所以,一般选择肌肉必需氨基酸的模式作为饲料配制时必需氨基酸模式的参照标准。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比例(平衡模式)的调整方法主要依赖于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互补作用,调整各种饲料的配合比例来实现;其次是配合饲料中补足限制性氨基酸的方法来进行氨基酸的修正。由于鱼类对饲料中单体氨基酸的利用效果很差,所以一般只能依赖于蛋白质原料中蛋白质、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来实现配合饲料中氨基酸的平衡模式。

 

通过饲料蛋白质氨基酸的互补作用可以实现必需氨基酸模式的平衡,从而显著提高配合饲料的利用效率,这就完全可以采用低鱼粉或无鱼粉的饲料配方实现养殖动物对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的需要。这既可以显著降低养殖生产中的饲料成本,还可以有效提高植物蛋白质原料资源利用效率,这将是鱼类营养学和饲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评判淡水鱼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效果有两种方法——模糊评判方法和直观评判方法。配合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效果评判实质上是对饲料中10种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比例与养殖鱼体实际需要在比例上的接近程度,即对2组数据的接近程度的评判。模糊评判方法可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这2组、每组10个数据进行模糊评判,计算关联度,即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愈大,表明平衡效果愈好。条件许可时可以建立一定的计算程序进行计算,或将这种程序纳入配方计算程序中,通过配方调整到关联度最大的饲料配方程序。

 

关于饲料中单体游离氨基酸的利用

淡水鱼类对饲料中单体游离氨基酸的利用效果比较差,因此,在饲料中补充限制性氨基酸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其根本原因是鱼体内游离氨基酸库对饲料中氨基酸容纳量或单个氨基酸在短时间内容量的快速增长的缓冲能力有限。

 

鱼类由鱼体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对游离氨基酸中氨基酸的贡献不到50%,即有50%以上的游离氨基酸是由鱼体外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而来的。研究大鼠时发现,大鼠体内游离氨基酸池中70%~80%的氨基酸为体内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供给(再合成蛋白质),而有20%~30%的氨基酸是由体外的食物供给。由此表明,鱼类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受食物(饲料)的影响较大,体内氨基酸库中所容纳的游离氨基酸数量相对较小。

 

饲料中的游离氨基酸在进入鱼体消化后很快被鱼体吸收进入血液、组织液中,可能会在血液或组织液中很快形成单个氨基酸的高峰值。因此,饲料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分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难以启动体内蛋白质合成的机制。氨基酸体内内稳定态生理机制可能会启动,这将刺激氨基酸氧化分解机制将单个氨基酸形成的高峰值消减下来以保持内稳定态。这样,在饲料中添加的限制性氨基酸在进入体内后没有实现补充限制性氨基酸的作用,而是很快被氧化分解掉了。有人用同位素标记的赖氨酸在日粮中补充投喂,很快就会在鱼体排泄物中检测到同位素,为此提供了证据。

 

要保证添加的单体限制性氨基酸养殖效果,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延缓饲料中单体氨基酸的吸收时间。最佳方法是用蛋白质、多糖或硬脂酸类大分子物质对单体氨基酸进行包被处理。但是,目前还缺少这方面的试验证据。同时,包被氨基酸的使用成本会成为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

 

鉴于以上原因,在水产饲料中建议不要添加单体游离氨基酸,而是采用适当增加蛋白质水平的方法达到理想的增效果。同时,在饲料配方编制的时候应主要考虑10种必需的氨基酸的总体平衡效果,而不是只考虑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

(四)单一蛋白质原料的养殖效果与使用限量

选用秘鲁鱼粉、大豆粕、生大豆、棉籽粕、菜籽饼、芝麻饼、米糠、小麦麸和混合麦麸10种饲料原料,分别制粒。经过12周饲养,草鱼增质率分别为鱼粉0.62d、大豆粕1.08d、生大豆粉0.22d、棉籽粕1.19d、芝麻粕0.76d、菜籽粕1.04d、米糠饼0.32d、小麦麸0.67d、和混合麦麸0.56d、以棉籽粕为最佳,大豆粕和菜籽饼次之。生大豆粉最差。而蛋白质效率则以小麦麸和混合麸为最高,生大豆粉和秘鲁鱼粉最低,这反映了鱼类利用蛋白质的一般规律,因为蛋白质不可替代的营养素,鱼类摄取的饲料优先满足其蛋白质的需要,当摄取的蛋白质不足时,用于生长的比例大;当摄取蛋白质过多时,多余的蛋白质被转化为能量消耗掉,用于生长的比例小。

 

35%的鱼粉、57%的豆粕、68%的棉粕和52%的花生粕分别组成蛋白质含量为30%的配合饲料,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养殖草鱼64d。各试验组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鱼粉组1.16±0.05d-1,鱼粉组和豆粕组0.95±0.05d-1、菜粕组0.57±0.05d-1,棉粕组0.49±0.05d-1和花生粕组0.53±0.05d-1,鱼粉组和豆粕组获得很好的生长效果和饲料利用效果。在本试验条件下,各试验组草鱼的形体参数、内脏指数、主要免疫器官重量指数和血清非特异免疫力指标如溶菌酶和SOD酶,全角和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等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对草鱼生长和生理机能是比较安全的,豆粕组草鱼血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显示肝胰可能受到一定程序的影响,而其他各组与鱼粉组结果无显著差异。鱼粉组草鱼全血血红蛋白含量为(57.66±4.28mg.ml-l)、菜粕组(60.27±0.19mg.ml-l)、棉粕组(61.76±2.05mg.ml-l)、和花生粕组(58.59±1.49mg.ml-l)草鱼出现一定程序的贫血反应。因此,从生长效果和饲料利用率方面看,草鱼配合饲料中优选的蛋白质应该是鱼粉、豆粕,其次是菜粕和花生粕、棉粕,如果考虑到饲料原料的价格的50%~60%左右,花生粕与菜粕、棉粕的养殖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原料价格一般高于菜粕、棉粕的价格20%~30%。因此,在原料价格高和配合饲料价格低的情况下菜粕、棉粕也是可选择的蛋白质原料,在本试验条件下,菜粕用量达到68%,棉粕达到60%,没有对草鱼的主要生理机能产生明显的不利,对草鱼而言应该是较为安全的用量范围。

 

二、脂肪

脂肪在鱼类生命代谢过程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鱼类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主要功能有:是鱼类细胞的组成之一;可以为鱼类提供能量;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在体内的运输;提供鱼类必需的脂肪酸;可以作为某些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材料;节省蛋白质,提高饵料蛋白质利用率等。因此,它是维持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能量和脂肪酸来源。

 

虽然脂类是很好的能量来源,但在众多鱼类饲料中的含量不能过高,因为过多脂类能导致大量脂肪在内脏和肝脏中沉积,从而引起出肉率的降低和冰冻贮存过程中酸败加速。例如给斑点叉尾鱼回分别投喂含6%、8%、10%、12%和14%脂肪的饲料时,对其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斑点叉尾饲料中添加6%的脂肪就可以满足其生长需求。同时,班点叉尾鱼回对不同来源的脂肪如鳕鱼肝油、牛油、玉米油、猪油、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都能有效利用。

 

脂肪对饲料中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节约作用。尤其是在蛋白质含量较低的饲料中。用蛋白、肪、碳水化合物=40518或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361532的饲料喂养斑点叉尾鱼回,发现生产1kg鱼所需要的蛋白,前者为480g,而后者仅需要400g。国外通过提高饲料中脂肪的含量来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使用量,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除了其他的正常的脂肪酸外,大多数水产动物对饲料中含有0.82.0%的EPADHA有良好的生长反映。

 

三、碳水化合物

构成鱼虾饲料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有两类,一类是可消化的糖类,一类是纤维素。一般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不高,对碳水化合物的研究也较少。但作为能源,在饲料中添加碳水化合物一样可以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不过其最适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有关。

 

可消化的糖类在摄入体内后一般在消化道内经淀粉酶、麦芽糖酶作用下分解为单糖,然后才可以被吸收。与畜禽相比,鱼虾类对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求高,对糖类的需求则较低,一般为2030%。斑点叉尾鱼回 较其它鱼类能利用更高水平的饲料糖类。饲料中糖类高达25%时,也能象脂肪一样被作为能源有效利用。投喂高糖饲料可显著提高斑点叉尾〖HT56”〗鱼鱼回 肝脏和肠系脂肪组织中几种脂肪合成酶的活性。

 

鱼虾类不具备纤维素分解酶,不能直接利用纤维素,但饲料中含有适量的纤维素对维持正常的功能是必需要。如用豆饼作为蛋白源、用鱼油和湖精分别作为脂肪源和糖源,得出黑鲷幼鱼饲料中的纤维素含量不超过6.42%时对其生长有利。以硬头鳟为研究对象表明,当饲料中纤维素含量在10%以下时对生长有利,但超过20%则显著降低鱼的生长速度。斑点叉尾鱼回 饲料纤维素的含量在2.510.0%时,对斑点叉尾鱼回 肠蠕动有作用,可促进斑点叉尾鱼回 的生长,但超过15.2%时,则会抑制其生长。

 

四、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动物健康、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这类物质在体内不能由其他物质合成或者合成很少,必须经常从饲料中摄入。维生素缺乏或不足时,鱼类就会表现出生长缓慢和食欲不振等维生素缺乏的普遍症状,甚至引发一些疾病,如表中列出了斑点叉尾鱼回 维生素缺乏所引起的症状。

斑点叉尾鱼回 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

症状

维生素B1

体变黑,死亡

维生素B2

体粗短

维生素B6

痉挛,神经紊乱,死亡,体绿蓝色

泛酸

鳃变硬,死亡,颌须鳍条易折断,贫血

烟酸

死亡,皮肤鳍条有浊斑,出血,眼突

维生素H

皮肤色素消失,贫血

肌醇

无明显症状

叶酸

肠、肾出血,肝脏肿大

维生素B12

血细胞比溶降低

维生素C

脊柱前凸,弯曲,抗病力低

维生素A

腹水、水肿,眼凸

维生素D

骨灰质成分减少,死亡

维生素E

脂肪肝,贫血,色素消失

维生素K

皮肤出血

*共同特征是生长缓慢和食欲不振。

 

斑点叉尾鱼回 饲料中的维生素的

维生素名称

添加量(mg/kg饲料)

A

4400IU

D3

2200IU

E

55

K

11

C

375

B1

11

B2

13

B6

11

泛酸(B3

35

生物素(HB7

0.1

烟酸(B3

88

叶酸

2.2

B12

0.09

胆碱

550

肌醇

100

 

实际上鱼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对维生素需求量受发育阶段、饲料组成和品质、环境因素以及营养素间的相互关系等影响,较难准确地确定。目前,通常用幼鱼来确定鱼类对维生素的需求量,鱼种的需求量足可以满足大鱼的需求。但是鱼类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受到生长率、性成熟阶段、饲料配方、疾病及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五、矿物质

矿物质在体内的作用主要有:(1)结构:如钙和磷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磷又是构成细胞磷脂的必须成分:钠和氯用于细胞外液和血浆的电解质平衡;硫、钾和磷用于细胞内液的电解质平衡;(2)呼吸:铁和铜是血红蛋白的功能组分,在氧的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代谢:许多无机元素,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过程。矿物质缺乏时会引起代谢障碍,生理失调,生长变慢,多病,死亡率高等症状。

 

鱼类和陆地上的动物对矿物质的需求不同,主要是因为鱼类除了由消化管吸收食物中的矿物质外,还可以利用鳃、肠等器官从养殖水体中直接吸收矿物质,如将斑点叉尾鱼回 养殖在钙含量为14mg/L的水体中或投喂含钙量为0.05%的饲料,斑点叉尾鱼回 不会缺钙。

 

通过了解饲料的营养构成成份后,投饲养殖鱼类的饲料配方不是固定不变,设计配方要根据原料情况、鱼类的营养需求水平及饲料成份确定。

 

 

鲤鱼饲料配方

1)麸皮45%、豆饼40%、大麦10%、鱼粉5%,添加复合维生素、无机盐、赖氨酸、蛋氨酸适量,饲料系数为2,该配方由北京市水产科研所提供。 
  (2)麸皮45%、鱼粉30%、豆饼15%、大麦10%,添加剂量同(1),饵料系数为2,该配方由北京市水产科研所提供。 
  (3)豆饼50%、鱼粉15%、麸皮15%、米糠15%、复合维生素1%,无机盐、抗生素下脚料各1%、粘合剂2%,饵料系数为2.7,该配方由上海市水产科研所提供。

成鱼饲料原料组成(%):鱼粉10,虾糠20,麸皮50,玉米10,干薯粉10,维生素 0.3 

  粗蛋白(%)25.5 

  来源山东 

鲤鱼饲料配方:
1) 贻贝粉15%,豆饼15%,麦麸45%,大麦10%,玉米15%。成鱼使用。
2) 贻贝粉5%,秘鲁鱼粉30%,豆饼15%,麦麸40%,玉米10%。成鱼使用。
3) 秘鲁鱼粉5%,豆饼40%,麦麸45%,大麦10%。成鱼使用。
4) 贻贝粉5%,秘鲁鱼粉40%,豆饼15%,麦麸10%,大麦30%。鱼种使用。
5) 贻贝粉5%,秘鲁鱼粉45%,豆饼15%,麦麸10%,大麦20%,啤酒酵母5%。鱼种使用。
2
、草鱼饲料配方:
1) 米糠40%,血粉12%,麦麸37.5%,豆饼10%,贝壳粉0.2%,尿素0.1%,生长素0.1%,食盐0.1%
2) 稻草粉40%,大麦粉40%,菜籽饼15%,鱼粉5%,另加贝壳粉1%,食盐1%
3
、罗非鱼饲料配方:
1) 麦麸30%,豆饼35%,鱼粉15%,玉米5%,槐树叶5%,大8.5%,生长素1%,食盐0.5%。用于淡水养鱼。
2) 鱼粉10%,骨粉10%,豆饼35%,麦麸25%,干豆渣20%

鲤鱼饲料配方

    成鱼: 饲料原料组成(%):鱼粉12,豆粕25,花生粕10,菜粕13,玉米胚芽饼15, 次粉麸皮20,添加剂5 ,粗蛋白:30 
  饲料系数:2.2 
  成鱼: 饲料原料组成(%):鱼粉12,豆粕25,菜粕20,棉粕7,玉米胚芽饼15,次 粉麸皮16,添加剂5 
  粗蛋白:32.0 
  粗蛋白:30 
  饲料系数:2.2 
  成鱼: 饲料原料组成(%):鱼粉8,豆粕25,菜粕20,菜饼10,棉粕7,次粉10,麸 皮15,添加剂5, 粉麸皮16,添加剂5 
  粗蛋白:32.5 
  饲料系数:2.5 
  
  成鱼: 饲料原料组成(%):鱼粉8,豆粕20,干杂鱼10,菜粕13,棉粕10,次数15 ,麸皮21,添加剂3
 
  粗蛋白(%)31.0 
  饲料系数:2.2 
   
  成鱼: 饲料原料组成(%):鱼粉8,豆粕15,干杂鱼15,菜粕13,棉粕10,次粉15 ,麸皮21,添加剂3 
  粗蛋白(%)2.0 
  饲料系数:2.2 
   
  成鱼: 饲料原料组成(%):干杂鱼30,豆粕20,菜粕10,棉粕7,次粉10,玉米5, 麸皮15,添加剂3 
  粗蛋白(%)31.5 
  饲料系数:2.0 
   
  成鱼: 饲料原料组成(%):鱼粉10,虾糠20,麸皮50,玉米10,干薯粉10,维生素 0.3 
  粗蛋白(%)25.5 
   
  成鱼: 饲料原料组成(%):鱼粉5,豆粕10,玉米33,麸皮50,复合添加剂2 
  粗蛋白(%)18.0 
  
  成鱼: 饲料原料组成(%):鱼粉3,豆粕15,葵花粕25,玉米10,麸皮45,复合添 加剂2
 
  粗蛋白(%)25.0 


  成鱼: 饲料原料组成(%):鱼粉5,豆粕30,玉米15,麸皮40,稻草粉8,食盐1, 矿物质1 
  粗蛋白(%)24.0 
  饲料系数:3.5 


  成鱼: 饲料原料组成(%):鱼粉5,豆粕70,玉米10,麸皮10,稻草粉3,食盐1,矿物质1 
  粗蛋白(%)34.0 
  饲料系数:3.2 


  成鱼: 饲料原料组成(%):鱼粉5,虾糠5,豆粕10,麸皮70,花生秸粉5,干薯粉5,食盐04 
  粗蛋白(%)20.0

 

成年鲤鱼饲料配方 饲料原料组成(%)

1)鱼粉12,豆粕25,花生粕10,菜粕13,玉米胚芽饼15,次粉麸皮20,添加剂5 

  粗蛋白:30 

  饲料系数:2.2 

  

2)鱼粉12,豆粕25,菜粕20,棉粕7,玉米胚芽饼15,次粉麸皮16,添加剂5 

  粗蛋白:32.0 

  粗蛋白:30 

  饲料系数:2.2 

  

3)鱼粉8,豆粕25,菜粕20,菜饼10,棉粕7,次粉10,麸 皮15,添加剂5, 粉麸皮16,添加剂5 

  粗蛋白:32.5 

  饲料系数:2.5 

  

4)鱼粉8,豆粕20,干杂鱼10,菜粕13,棉粕10,次数15 ,麸皮21,添加剂3 

  粗蛋白(%)31.0 

  饲料系数:2.2 

   

5)鱼粉8,豆粕15,干杂鱼15,菜粕13,棉粕10,次粉15 ,麸皮21,添加剂3 

  粗蛋白(%)2.0 

  饲料系数:2.2 

 

6)干杂鱼30,豆粕20,菜粕10,棉粕7,次粉10,玉米5, 麸皮15,添加剂3 

  粗蛋白(%)31.5 

  饲料系数:2.0

7)鱼粉10,虾糠20,麸皮50,玉米10,干薯粉10,维生素 0.3 

  粗蛋白(%)25.5 

   

8)鱼粉5,豆粕10,玉米33,麸皮50,复合添加剂2 

  粗蛋白(%)18.0 

  

9)鱼粉3,豆粕15,葵花粕25,玉米10,麸皮45,复合添加剂2 

  粗蛋白(%)25.0 

 

10)鱼粉5,豆粕30,玉米15,麸皮40,稻草粉8,食盐1, 矿物质1 

  粗蛋白(%)24.0 

  饲料系数:3.5 

 

11)鱼粉5,豆粕70,玉米10,麸皮10,稻草粉3,食盐1,矿物质1 

  粗蛋白(%)34.0 

  饲料系数:3.2 

 

12)鱼粉5,虾糠5,豆粕10,麸皮70,花生秸粉5,干薯粉5,食盐0.4 

  粗蛋白(%)20.0

 

淡水鱼类配合饵料

摘要:配合饵料是按照不同种类的鱼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将数种营养价值具有互补作用的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调制成能满足鱼类生长繁殖需要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饵料。

 

 配合饵料是按照不同种类的鱼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将数种营养价值具有互补作用的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调制成能满足鱼类生长繁殖需要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饵料。配合饵料具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饵料报酬高等优点。按形态的不同,可将配合饵料分为: 

 

1)粉状饵料 是将粉碎达到一定粒度的粉状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匀而成。如鳗鱼饵料是将粉状饵料按比例加水,加油,再充分搅拌形成具有较强黏性和弹性的团状饵料,进行投喂。培育鱼苗可选用600微米直径筛网过筛的粉状饵料,这种饵料进入水体;呈悬浮状,有利于鱼苗摄食。 

 

2)颗粒饵料 颗粒饵料呈短棒状。颗粒的直径,根据鱼的大小而定。一般颗粒饵料直径的范围为28毫米,长度为直径的12倍。依加工的方法和成品的性质不同,颗粒饵料又分为软颗粒饵料、硬颗粒饵料和膨化饵料(或发泡饵料)3种类型。

 

 ①硬颗粒饵料:硬颗粒饵料经加工冷却后,含水率在13%以下的饵料。这种饵料的加工工艺特点是从原料的粉碎、搅拌、混合、制粒成形,直到冷却等过程都是连续的。硬颗粒饵料广泛用于青鱼、草鱼、鲤鱼、团头鲂、罗非鱼和虹鳟等鱼类的养殖。硬颗粒饵料颗粒直径一般应为48毫米,养殖鱼体重大者所用颗粒饵料直径稍大,体重小者所用颗粒饵料直径稍小。硬颗粒饵料在水中应有良好的稳定性,入水10分钟,损失重量不应超过 10%。

 

 ②软颗粒饵料:软颗粒饵料是指用绞肉机式的制粒机生产的含水率在25%~30%且质地较松软的饵料。这种饵料适用于养殖团头鲂、草鱼、鲤鱼和虹鳟等鱼类。软颗粒饵料属于沉性颗粒饵料,缺点是水中稳定性较差。

 

③膨化饵料:膨化饵料是指粉状原料经充分混合后用蒸气形式加进水分,在经过高温和高压处理后立即减压使饵料体积迅速膨胀的一种饵料。这种饵料中含有的淀粉在高温下糊化形成了结构疏松、颗粒牢固的发泡颗料。这种颗粒饵料适宜饲养观赏鱼、草鱼和团头鲂等。 

 

3)微粒子饵料 微粒子饵料是日本开发的一种配合饵料,供饲养虾、贝类幼苗和鱼类幼苗使用,也可以用来饲养滤食性鱼类。我国目前在虾育苗过程中已使用微粒子饵料。微粒子饵料的加工条件要求比较高,一般颗粒的大小在10100微米,依制造方法和性状的不同可分为3类,即微膜饵料(MCD)、微黏饵料 (MBD)和微胶囊饵料(MED)。 

 

养殖淡水鱼的营养搭配

在养殖淡水鱼的时候只有各方面的饲料配合的好了,才能让淡水鱼的营养得到均衡发展,否则,就会导致养殖的淡水鱼营养缺乏。

 

1.蛋白质不足或过多症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淡水养殖动物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缺乏,不仅影响淡水养殖动物增重,而且还影响其生命活动。如鳗鲡饵料中不含蛋白质时,鱼体明显减重;鲤鱼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时,体质恶化,脊柱弯曲,平衡失调,并严重影响内脏组织。

 

淡水养殖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较高,虾为30%~40%,鱼类为40%~50%,鳖则为43%~55%。

 

如斑点叉尾鲴在密养的情况下,饵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能低于40%,当饵料中蛋白质含量为25%时,鱼体增重仅为吃饵料中含40%蛋白质鱼体增重的12.8%;当饵料中仅含10%蛋白质时,鱼体失重。鳖饵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3%时,才可满足生长需要。

 

但也不是蛋白质越高越好,蛋白质过高,不仅不经济,而且增重率降低。鳗鲡饵料中蛋白质含量超过43.4%时,鱼体增重;超过 44.5%时,饵料系数增加,鱼的生长和蛋白质积累却几乎不变。

 

 另外,饵料中各种氨基酸比例不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害的。斑点叉尾鮰饵料中的赖氨酸低于 1.25%~1.75%时,生长缓慢;虹鳟投喂含13.4%亮氨酸的饵料1011周后,则出现脊椎侧凸、鳃盖和鳞片畸形等病症。

 

2.糖类不足或过多症 淡水养殖动物可将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等糖类作为能量来源。大量研究表明,鱼类饵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应为10%~40%,其中,温水性鱼类饵料中碳水化合物的适宜含量为30%,冷水性鱼类为21%;草鱼饵料中纤维素含量应为10%~20%,青鱼为8%,团头鲂为12%。饵料中糖类含量过高,易引起淡水养殖动物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机能。糖类摄入不足时,饵料利用率降低。糖长期摄入不足,还可引起代谢紊乱,生长速度下降,肌体消瘦。

 

3.脂肪不足或变质症 淡水养殖动物对脂肪的需求不高,如鱼饵料中脂肪含量为4%~18%,鳖饵料中油脂含量为3%~5%已足以。饵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可引起淡水养殖动物组织器官脂肪沉积过多,妨碍其生理机能。但饵料中必需脂肪酸缺乏时,可引起生长缓慢、贫血、烂鳍、竖鳞、眼球突出、死亡率增加等症。脂肪很容易氧化,氧化后产生的醛、酮、酸不仅影响饵料价值,而且对淡水养殖动物有一定的危害性。如鲤鱼摄食氧化脂肪1个月后,患背瘦症,病鱼背部肌肉萎缩、坏死,严重时死亡。鳖投喂变质鱼肉,会出现变性脂肪症,病鳖柔软乳白色的脂肪组织变成较硬的淡黄色或黄褐色,肝脏发黑,骨骼软化;病重者背腹部显著隆起,全身浮肿,最后死亡。

 

4.维生素缺乏症 一种好的饵料应含有维生素ADEKB1B2 B6B12C、烟酸、叶酸、泛酸、胆碱、肌醇等。如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淡水养殖动物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死亡。

 

如鲤鱼饵料缺乏维生素B时,食欲可降低45倍;缺乏维生素B6时,可引起痉挛、腹部水肿、眼球突出。鳗鲡缺乏维生素B1B2及泛酸时,生长缓慢、运动失调、皮肤出血;缺乏维生素 B2时,畏光。罗氏沼虾缺乏维生素C时,厌食,活动力降低,创伤愈合缓慢,腹部、头胸甲和附肢的几丁质下面,鳃、前肠及后肠的壁上出现黑斑。

 

5.矿物质不足症 矿物质不仅是淡水养殖动物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其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倘若缺乏这些物质,就会产生代谢障碍和多种缺乏症。如饵料中缺乏矿物质磷时,鲤鱼头盖骨、鳃盖骨畸形,眼球突出;团头鲂鳃盖骨凹陷、残缺,肋骨畸形。鲤鱼、虹鳟饵料中缺锌时,生长缓慢,皮肤、鳍易发生糜烂,虹鳟还会出现白内障。

在养殖淡水鱼的时候需要按照以上这些方法来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

 

草鱼配合饲料

适用阶段或对象:适用于100-150g的草鱼

主要组成原料:豆粕、菜粕、棉粕、鱼粉、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磷酸氢钙、碳酸钙等。谷实类、饼粕类、动物性蛋白、植物油、磷酸氢钙、石粉、食盐、多种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等。玉米粉、次粉、膨化大豆、矿物质元素等。

有效成分指标

粗蛋白质 %  30

粗脂肪   %   3.0-7.0

粗纤维   %   8

粗灰分   %  14

赖氨酸   %   1.30

       %     0.80-2.00

总磷     %   1.00

食盐     %     0.30-2.50

水分    %     12  

 

使用说明

1、在离池埂3-4米处设投料台。

2、投饵前5分钟敲钟召集鱼群采食。

3、坚持“定时、定点、定量、定质”饲养原则。

4、将料慢慢地大扇形地撒开。

5、建议每天分四次投料(推荐时间800110014001700)。

6、投饲料量:1)一般鱼摄食与鱼体重、水温成正相关。(2)日投饵量=体重×尾数×投饵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网箱养鱼用什么饲料,网箱养鱼饲料
中华鲟的养殖技术
鱼类的营养和饵料配方
教你如何自己配制鱼饲料
水产饲料中鱼粉的作用
自配饲料养殖:有优势但也有缺陷,可行但不一定可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