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莉臻】樊登讲《论语》·《颜渊篇》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问:“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中,大部分都是孔子和学生之间的问答,学生向他请教问题。

第一个登场的是颜回,颜回什么是仁。孔子在回答学生提问的时候,他的回答并不是刻板的,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具有的不同的性情、禀性、经历,他给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

在本篇中孔子和颜渊说的是关于仁的一个非常高级的定义:克己复礼为仁。

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会觉得“克己复礼”是一件很虚伪的事,但是现在如果你更深入的理解了我们的大脑,你就会知道“克己复礼”就是一个人更加像一个人的过程。

我们曾经讲过一本书——《怪诞脑科学》,这本书里面说,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刻录机,是一个半成品,我们的大脑是在进化的过程当中不断拼凑而成,凑合着差不多能用的一个东西,这个设备具有特别多的Bug(漏洞),有很多不好用的地方,比如我们容易冲动,比如我们有强烈的欲望,完全无法抑制,当时的你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比如我们想问题的时候更多地去想负面的东西,被他人的、外界的威胁、恐慌所支配。还比如说我们对于他人的行为,我们总是会作不自觉、不理性的推理、简单归纳。

总之,我们的大脑经常会犯很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如果不加以克制,我们在生活单位一遇到矛盾,第一反应就是自我保护,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更安全,全部都是由焦虑的大脑主导着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会无限接近于原始人,你体内动物性的特征就会无限显现。

什么叫克己复礼,就是管好你的大脑,当你能够管好你的大脑,孔子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意思是,你不要任凭你的大脑作出决定,在你的大脑作出反应的一瞬间就付诸于实践,这中间能够停一下,思考一下,这里边的礼到底是什么,克己复礼,礼的作用是保护我们,给我们做出相应的保护和规定,这时候你就更接近仁的状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王蒙先生写的关于《论语》的书,名字就叫《天下归仁》,就是用的这个成语。

这话说得是不是有点大呢,你一个人,这一天你能够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全天下的人就都能够回归到仁德的境界,这怎么可能呢?

你要知道,烦恼是由我们自己内心而生出的,我们眼中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你要希望整个世界变好,不是一个一个的去改变你的世界当中的每一个人,而是去改变你自己的心境,当你自己能做到克己复礼的时候,你的世界中的整个天下就复归于仁爱的境界。

这一段内容有个印证,我们讲过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叫做《思辨与立场》,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西方人研究批判性思维,研究到最后的结果是,如果你在社会生活当中,还感受到有烦恼,那么一定是因为你的思维方式错了。

这两句同样绝对的话,一个是两千多年前东方的哲学家讲的,一个是现代西方思想家们的研究成果,最终的结论是一样的,你只要能够把你自己的内心管好,属于你的世界就会发生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法就发生改变,所以你的世界就能做到天下归仁。

这里要强调的是“仁”不是一种秩序,很多人反对这句话,或者说不理解这句话在于,你变好了,那别人是个坏人怎么办?那个人照样干他的坏事,难道你能够虚伪的讲这是天下归仁吗?

“仁”不是秩序,“仁”是个人修养的境界,所以“天下归仁”,不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合理的事情,不是说这个世界一切东西都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自己的那个世界发生了改变,你看待这个虽然有点混乱,虽然并不是那么很合理的世界的看法不一样了,你的内心一下子变得宁静而接纳,这才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的真正含义。

所以“克己复礼”是向内用力,是说我们自己世界的,所以孔子的态度永远是“君子思不出其位”,我能把我自己的事情搞好,整个世界就好了。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对前面那句话的注释,为什么我敢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呢,因为你想要实现仁德的这个境界,就跟你一个人有关系,为人由己,和别人没关系。

我们很多人在生活当中感受到很无奈,我是想做一个好人的,但是别人不允许呀,身边那么多人都是那样的,他们逼得我也必须变成那样子。很多人把自己的修为不高,充满痛苦、烦恼,甚至是同流合污,全部都归结为外在的环境,归结在他人身上,孔子在这儿告诉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讲,只要你想要仁,吾欲仁,斯仁至矣,只要你想要仁,仁就立刻就到来了,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跟别人无关。

颜渊对孔子所说的话,是无所不悦的,就是没有什么质疑的,所以颜渊马上就顺着老师的这个思考路继续问“请问其目”。

有一句成语“纲举目张”,就是那个网眼,撒鱼时的网眼就是纲目,请问其目,就是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能不能给一点操作层面的建议。

然后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中国古代有很多对孔进行讽刺的文章,其中有一个楚人写的文章,记录在楚简里面。他说,颜渊问完孔子以后,颜渊马上跑回家,把门关起来,别人就问他干什么,颜渊说,我刚听夫子说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我现在不敢出门了。

但实际上什么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呢?

我们这样来理解,你在行动之前你在有所觉知,我们为什么会做一些非礼的事情,这个东西不在规范之内,我们总是不小心越过一些规范,原因是因为我们做这些事情的过程当中,根本没有觉知,我们不知不觉地伤害他人,不知不觉的说错话,不知不觉的去看那些无聊的、八卦的、糟糕的新闻,都是没有觉知的,当你没有觉知的时候,礼就不存在,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遵循着礼的方式去做。

所以孔子所说的这四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行动之前停一下。前面讲的“克己复礼”,怎么“克己复礼”,行动之前停一下,跟今天西方的心理学,讲的是一模一样的,心理学说的是,人要改变自己的行为,第一步是觉知,第二步是接纳,第三步是改变。

如果你对你所做的这些错误的事情,都没有觉知,你就不可能改变,更不可能做到“克己复礼”,所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同样的道理,不以恶小而为之,虽然这个东西逾越了礼的规范只有一点点,但是我们尽量不要让自己养成这样的坏习惯,这就是要想克己复礼的纲目所在。

颜渊最后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很多学生都说过这句话。

什么叫做“请事斯语矣”,有人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行之,当时的学生都希望,能够从孔子这儿找到一句最适合自己的座右铭,我只要每天反复念诵这句话,按照这句话去做就行了。

释迦牟尼佛曾经教育他的一个弟子,那个弟子天资不聪颖,经典也记不住,后来释迦牟尼佛就教给他说,别人都嘲笑你,说你什么都记不住,那么你就扫地,扫地的时候就念,剔尘除垢,剔尘除垢,每天不断的念,结果这个人最好证悟。

这就是有一言而终身行之,有这么一句话,我能够把它当作一个话头,抓住它不断地去反省,所以颜回说“回虽不敏”,我虽然不是一个聪明人,颜回很谦虚,说我这个人虽然天资有限,但是“请事斯语矣”,我愿意将这句话“终身诵之”。

这就是关于如何克己复礼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结合今天关于大脑的认知,来重新看待孔子当年所说的这些建议。

学习心得:

这段对话中的重点内容是:

孔子提出了做人要克己复礼,然后成仁;

做到克己复礼的人能达到一个天下归仁的境界;

做到克己复礼需要修炼自己,与他人无关;

如何做到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下面我按照以上顺序谈一谈听了樊登老师讲课以后自己的理解。

第一条,做人要克己复礼,目的是为了成为一个仁人。

老师将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与现代西方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联系在一起,我们人类的大脑是造物主最神奇的创造,神奇且可创造无限可能,我们人类向外探索,知道那么大的宇宙中的运行规律,但是回归到人类本身,对于大脑却所知甚少。

大脑是生物性的,可进化的,这一点已成共识,孔子所说“克己复礼”,用现在脑科学语言来说,就是通过觉知、接纳、改变这一系列的过程,逐步改造大脑,让它从一人原始、蒙昧的状态,进化到更高级的状态。而“克己复礼”就是大脑进化过程中所做的事情。

达利欧在《原则1》中说,如果你能坚持某种行为18个月,你就会形成一种几乎要永远做下去的强烈倾向。换一句话说,我们如果坚持“克己复礼”18个月,大脑便可完成初步的改造,达到初步的“仁”的状态。

结合自身,我的知识结构还未完善,对于自己未来唯一清晰的目标是,学习将成为未来人生的主基调,那么现阶段我的“克己复礼”就是要养成学习的习惯,看不清楚最终的目标,就在学习的路上慢慢摸索,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反省,不贪心,不轻易走偏,要学习“扫地僧”找到自己的道,然后一以贯之。

第二条,做到克己复礼的人可以达到天下归仁的境界,和第三条,做到克己复礼需要修炼自己,与他人无关。

这里的天下归仁,指的并不是你一做到克己复礼,你马上会被全人类所理解、所景仰,甚至所追随,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人家凭什么就要理解你,就要接受你,大家都很忙的,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是狭隘的。

老师说,孔子所说的天下归仁,指的是你做到了“克己复礼”,你做到18个月坚持一件事情,那么你就能通过这样持续的改造自己,而达到改造自己这个小世界的结果,你好了,你的世界就好了,你学会了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变正确了。

也就是说,你觉得自己这么善良,这么忍让,这么牺牲,可是人们为什么就看不到,就理解不了呢,所以为此很痛苦,可是换一个角度,你做到了你应该做的,那么你知道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有着牺牲精神的人,你做到了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你已经从中得到了回报,因为你自己变得更好了,又何必他人的肯定呢?无论他人怎样对待你,并不能改变你是怎样的人的结果。

我们所说的内心要强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当然要先有是非观念,确保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是真的对,而不要被自身的自私狭隘、想当然所蒙蔽,一直陷在“自以为对”里出不来,这就牵涉到另一个思考,一个不断反思自身,向内求索的过程。

第四条,如何做到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这16个字,简直就是个笑话,历史上也有很多文学作品用这16个字讽刺假道学的人。

老师说,这16个字的意思,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听不要看不要说不要动,这是不可能的,意思是说我们做所有事情,在听之前看之前说之前动之前,也就是说行动之前,作出反应之前,都先停下来想一想,我要作出的反应是对的吗,是合乎礼的规范的吗,如果我这样反应了,这样做了,会造成什么后果,这样的后果是我愿意接受的吗,是不是有更好的选择呢,也就是说,每个人要学会反思自己,审视自己,作出理性的决策,而非感性的应激反应。

联系到柏拉图的战车理论,遇事的时候,车夫需要先拉住白马黑马,停下来思考这件事情是否合乎礼的规范,如果经过思考,认为这件事情不符合礼的规范,那么就要做到勿听勿视勿言勿动。

这也就是说我们要管住自己头脑中的白马黑马,不要让它们乱跑,不要在没有经过思考的情况下被直觉和情绪牵着鼻子走,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孔子所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车夫成长,掌握了大脑这辆战车的绝对控制权,二者异曲同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了同样的境界。

修炼自己才是根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隐藏的论语》否:颜渊第十二
“仁”在那里找?“礼”又在何方?———读《论语》第十二篇 《颜渊.问仁》有感(21)
那句著名的“克已复礼为仁”,到底应该怎样理解?
【第253期】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1章》克己复礼为仁是何意?
论语12.1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