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拼图解论语》孔子论孝04行孝必以礼
《论语》原【第02篇为政第05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杨伯峻译文】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钱穆译文】孟懿子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奉事。死了,以礼葬,以礼祭。”
【李泽厚译文】孟懿子问如何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懿子问我如何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亲活着,按照礼制来事俸;死了,按照礼制来安葬,按照礼制来祭祀。”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为孔子)驾马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游梦僧意译】孟懿子问如何行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为孔子驾马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行孝需要做到:父母生,事之以礼;父母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凡事不要违反礼节习俗。”
【详解】前些文章明确“父之道”就是侍奉父辈之道,《论语》从这章开始,正式开始教导行孝如何实操了。
《论语》此章,明确提出,事父以礼,以礼为重,不是以父为重。这也是行孝的根本:以礼。所以这章句就成了行孝实操的第一篇。
先介绍此章两个人物。
孟懿子:鲁大夫,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之一,氏仲孙,名何忌。懿,其谥。其父僖子遗命何忌学礼于孔子,乃孔子早年时期的学生。后孔子为鲁司寇,主堕三家之都,何忌首抗命。故后人不列何忌为孔门之弟子。
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孔子教育学生,讲求因材施教,孟懿子问孝,他以“无违”来回答,也足见这一点。下面,咱详细解读。
首先,孟懿子能成为孔子的学生,不是他自己所愿,而是受其父亲僖子遗命所迫。《左传·昭公七年》有记,及其(孟僖子)将死也,召其大夫曰:"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
故孟懿子来问孝,孔子以“无违”回答,就有“不要违背你父亲所命,好好学礼”的意思,这是其一。(遗命学礼,此为合道,故必无违。)
三桓权倾朝野,有不臣之意,常有越礼的行为。如《论语》【03八佾篇0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孟懿子来自三桓家庭,故孔子就其问孝之机,教其“无违”来暗示:你们作为臣子之家不要违礼作乱。此为其二。因为君王对于臣子,正如父对于子。
最后,就是孟懿子这人,平日估计并不太讲礼,何以见得?“后孔子为鲁司寇,主堕三家之都,何忌首抗命”,自己的老师依礼要拆毁三家大臣越礼建起的高大城都,作为弟子,还首起抗命,一违君臣之礼,二违师徒之礼。这就是孟懿子问孝,孔子以“无违”答之的原因之三。
孔子以“无违”答孟懿子之问孝,真可谓是“对症下药”,可惜“药到病不除”而已。
现在孔子又向樊迟说,为孝,要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为什么呢?樊迟,是孔子弟子中年纪较小的,比孔子小36岁。孔子以此示意樊迟好好学礼,也未为不可也。
此章三个“礼”字,故得解释何为礼。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古文礼。灵启切。又《说文》:履,足所依也。本作,今作履。履为足之范,足象征行动,故履象征为行为规范,即“礼”。所以,“履”用作动词,指按照规定的规范所采取的行动:履职,履行。
孔子所推崇的是周礼。周朝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  ,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简单来说,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孔子要求行孝,就要做到一切合宜于礼。比如葬,要合于身份,不能越礼,也不能失礼,该能马车运柩,就用马车;该用牛车就用牛车。
《史记·张汤列传》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为何张汤官那么大,最后汤母要求“载以牛车”呢?就因为张汤“被污恶言而死”,是被冤枉至死,而非立大功成大事而死,故不能“风光大葬”。此举,一者警醒天子;再者,亦合其死之宜。
《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考古发掘证明,这种可以称之为周制的棺椁制度,战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实行。
从解读的角度来说,《论语》这章句没什么难点,就算解读有些许出入,也不影响整体理解。但有一个问题,本僧觉得需要详细说道说道,就是关于人的谥号。这个使用问题,大师搞错,影视中也时有出现。
李泽厚把孔子说的“孟孙问孝于我”译为“孟懿子问我如何是孝”,谬误也,可谓是狗尾续貂:原文好好的称呼“孟孙”,非要改成“孟懿子”!
为什么这么说?前面孟懿子的介绍里有“懿,其谥”。这个“谥”是什么意思呢?“谥”,就是“谥号”。
谥号是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古人用谥号来进行概括。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逸周书·谥法解》:“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也就是说孟孙活着的时候,世人(包括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之后谥号是“懿”的。所以,只要孟孙活着,就不能也不可能用“孟懿子”来称呼孟孙这个人。
可能有人会问:“为何此章开始就称'孟懿子问孝’就可以?”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一起写出来的,写的时候,孟孙已死,是可能的。按咱的推论,是一定的。
此章中,孔子明确称之为“孟孙”,翻译的时候,直译就可以了。
这种“人还活着,就用谥号来称呼”的错误,时有发生。比如电视剧场《康熙王朝》中,孝庄皇后就总喜欢自称“我孝庄”什么什么的,这就显得没文化了。咱可以称之为孝庄,因为她死后,清朝才封她谥号“孝庄”。但她活着的时候,世界(包括她自己)都不知道后来会封其谥号“孝庄”的。
《康熙王朝》中,孝庄皇后屡屡自称为“孝庄”,实在不妥。
为什么孔子会向樊迟说起孟懿子问孝一事,有多种解读。本僧觉得并没有那么复杂的原因,孔子纯粹是想借赶路之机,提起此事,顺势教导樊迟行孝而已。
此章,孔子行孝以礼,即事父以礼,礼还是有点广而泛、虚而不实。故圣人后续会教咱以更实际可行的操作。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谢谢。
【第02篇为政第05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游梦僧直译】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为孔子)驾马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游梦僧意译】孟懿子问如何行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为孔子驾马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行孝需要做到:父母生,事之以礼;父母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凡事不要违反礼节习俗。”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年感悟]:(1486)不仅是养,更是敬
《论语》不讲礼?这算孝?
《论语·为政篇第二》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孝敬父母也要遵守礼义!
论语68
《论语》卷2为政第二诗解1为政以德求己心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