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冷冷清清地风风火火——舒生读《论语》第169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施耐庵,其实施耐庵原来不叫这个名字,他原名施子安。施子安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但他热爱读书,不仅每天去私塾偷听,还经常向邻居借书。但是他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热板凳三分钟。写《水浒传》的时候,经常写着写着就不想写了。他的一个朋友听说了,跑过来告诉他,他隔壁住着一个念经的和尚,和尚端坐庵内三十年,居然把木鱼敲出了一个坑。施耐庵深受感染,于是把'耐庵’两个字贴在墙上告诫自己,后来干脆就改名叫施耐庵。终于耐住寂寞,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水浒传》。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如果说我是圣人或仁人,我怎么敢当?不过我有两个不厌倦是可以自诩的:努力践行不厌倦,教诲别人不厌倦。”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到的啊!”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文化在三代以后,便建立了一个做人的最高标准,就是圣。和印度的佛、中国的仙、西方文化的神,差不多同一个概念。圣之次为贤,贤者也就是君子,再往下是仁者,过去人们往往尊称对方是“仁”,当然现在说“仁兄”有点调侃的味道。什么是圣呢?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其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而且能教化天下,化育万物,这就是圣人!现在大家理解的大而化之,都是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和孟子的原话差之万里。什么是仁呢,张居正说,心德纯全叫做仁。纯,没有一点杂质杂念,全,没有遗漏。
一个人真的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仅需要成为有恒者,还需要在学习中找到乐趣,需要找到和别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状态,以及对别人“不智”的宽容和耐心。有人说“你的顿悟,有时候只是别人的常识;你的追求,有时候只是别人的起点。”公西华、子贡等学生,拼命做到的言行,其实只是孔子的日常行为,所以颜回才会说老师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作为学生来讲,一生遇此良师,真是三生有幸。
从孔子这话,可见他不是死后才被尊为圣人,当时已经有人尊他为圣人了,所以才有这自谦之词。孔子死后,子贡推举自己的老师,他说:学而不厌就是智,诲人不倦就是仁,智且仁还不是圣吗?逐渐人们就尊孔子为圣。随着儒家文化的昌明,历朝历代为其加封,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和至圣先师。
可是,孔子自己却很谦虚。他说自己只是努力在做,至于“圣”和“仁”,他不敢当。至于将来会做到什么境界,他也不曾想过,只是始终毫不懈怠、毫不厌倦地去做,并把自己的感悟教给学生。这也是孔子跟自己的学生樊迟所说的“先难而后获”便是君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执着着自己的执着,坚守着自己的坚守。在别人看来是冷冷清清的寂寞,而在自己心中却是风风火火的激情。
圣人之道,本来就极简单,就是要去做,而且每一时每一事都做到,都不偷懒,不放弃。具体而言,就是为而不厌、诲人不倦。前者是信仰,后者是传承。所谓为而不厌,《中庸》里这叫“至诚无息”,无息,是没有停息。无息则博厚,就是厚德载物;则悠远,就是永续传承;则高明,就是活在他人想象之外。博厚、悠远、高明,这就发扬光大,大而化之,就是圣了。
在一个“快餐化”的时代里,浮躁、功利等心态浸润了许多人的精神世界。人们热衷走捷径、渴望立竿见影,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等不起”。总是试图找到一条能够迅速利益变现的通道,不行就去换另一条通道。可是,如果一项技能轻轻松松就能掌握,如果一项手艺不用学习多久就可以“出师”,往往意味着这项技艺缺乏含金量,并不是一个“铁饭碗”,更遑论“金饭碗”。
所以今天更应该讲为之不厌,对圣仁君子之道,孜孜以求,一事一物去做,永不厌倦。“满腔热情”地去“坐冷板凳”,这不仅是一个技能不断突破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灵净化、精神洗礼的过程。推而广之,当一个人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坚持不懈、精益求精;不达目标不罢休、越过此山上彼峰;心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事业与理想的追求时,就是为之不厌的境界。就会有一种一生耐得住寂寞的毅力与坚强,拥有追求无止境的卓越精神,拥有专业、专注、求精之永不罢休的理念,跨越万水千山,通向梦想的彼岸。
“一个人,最好的作品就是他自己”,这是讲为而不厌。而孔子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强调,诲人不倦。个体的好不是真的好,群体好才是真的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难不难做到,看看网络上那些辅导孩子功课的“鸡飞狗跳”,就知道这有多难。而且这并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孔子基于自身文化传承的责任,基于自己内心的信仰、梦想而自发自为、自觉自愿。梦想便是火种,一个梦想可以点燃另一个梦想,孔子的诲人不倦,唤醒了满天星光。而再强大的权力也不能熄灭满天星光,最终2500多年薪火相传、文化不灭。
禅师见盲人打着灯笼,不解,询问缘由。盲人说:“我听说天黑以后,世人都跟我一样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我才点上灯为他们照亮道路。”禅师说:“原来你是为了众人才点灯,很有善心。”盲人说:“其实我也是为自己点灯,因为点了灯,在黑夜里,别人能看见我,就不会撞到我。”
禅师大悟:原来,为别人,就是为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连载(184)《述而篇》第34章,“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论语·述而篇第33章》孔子因何不以“圣与仁”自居?
论语: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
如何成为圣人?
论语7.34
《向孟子问道》11、人格的六种境界(傅佩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