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2·6】父母唯其疾之忧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尽力解除父母的痛苦之忧。”

【感悟】

一、孟武伯问孝

孟武伯,是鲁国三桓之一的孟懿子的嫡长子。生活条件非常优裕,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让父母多可忧之事。

孟武伯是鲁哀公的重臣,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孔子认为,为人子,为人臣,有诸多不义的行为,是最大的不孝。借武伯问孝之机,对他婉转教育。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女做事情要谨慎,不要胡作非为,让父母除了为你的疾病可能会有担心外,不再对你的其它方面有所担心,这才是孝道。孔子在这里先把预防针打好了,告诉孟武伯:要体谅父母的爱己之心,凡事必须谨言慎行,不能放纵自己的行为。

二、理解父母的痛苦是什么

本章的重点应该是理解“父母的痛苦是什么?”细细品来,讲“孝心旨在深体父母之心。”只要想一想自己生病时,父母为自己忙前忙后,焦急担忧的那种心情,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以父母之心为心,以父母之忧为忧,萦系挂念,尽力做好,让父母心安。

读这一章让我想起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因为不愿意听父母的批评教育而仇恨父母,是多么不应该。引起父母痛苦的,不是生活的艰难,也不是自己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灵的不健康。

子女在德行上出了毛病,轻则不能立身处世,在人世间碌碌无为,被人厌恶,自己也很不爽;重则为害一方,成为人类的渣滓,做父母的心里能好受吗?你看那些站在被告席上的胡作非为的罪犯,他们想没想到家里二老肝肠欲断的惨状?知不知道双亲已经为自己哭干了泪水?父母除了遭受精神折磨之外,还要遭受乡邻们的白眼,脊梁骨都要被外人戳烂了,连人都活不起了,哪儿还有快乐可言?

儿女能够自强自立,父母自然心情舒畅;父母心情舒畅,自然能够益寿延年,既是父母的福,又是儿女的福,何乐而不为呢?子女有成,父母脸上有光,子女不成器,父母脸上亦无光。

真正大孝的人,必须端正自己的品行,有道德底线,懂得珍惜生命,建立功业,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样,父母才算没有白白生养了你一场。

三、孔子至孝

1、孔子终生恪守母亲的教诲

孔子的母亲颜徵在的父亲是一位饱学之士,颜徵在自幼受父亲的直接传授,积累了丰富的见识。孔子三岁丧父,为了让儿子日后成长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光宗耀祖,便决定移居到继承周礼典籍丰富,名师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鲁都曲阜阙里。孔子的表哥伯尼九岁了,由于天生跛脚,经常受到家人的欺悔和讽刺,给他幼小心灵造成了极大伤害。颜徵在不忍心将他舍弃,毅然地独自担起养育伯尼与孔子的重任。

颜徵在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孔子就跟着母亲学习。孔母这一段家教生涯,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颜徵在深谙“礼”的重要,每到祭礼的时候,都会想办法让孔子前往参观,还买回了一大堆陶烧的礼器,让孩子穿上做礼服,教孩子陈俎豆,设礼容,颜徵在还让儿子经常观察贵族习礼的活动,学习周朝的各种礼仪,以便将来从政治国,辅佐明君。在阙里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生活,对孔子一生产生着有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外祖父颜囊也非常重视孔子远大理想的培养:他告诫孔子:要牢记自己的家世:记住“先祖父正考父辅佐宋国三代国君,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谦恭、俭朴的情景”。并说“君子有三思,简单地说就是少年不勤学,长大了没有技能,将来一事无成;二是老年不讲学,死后也无人纪念;三是有财时不施舍,自己穷了时也无人救助。”

颜囊还说:“为人之事世,首先要做个君子。当然,做君子不仅仅是刚才说的三思,更重要的是在德行上严格规范自己,以自身的学识服务社会,教诲万民,做个顶天立地的人物。”“应该致力于做一个君子,将来你出仕为官的时候,应当近守文武之法、远宗尧、舜之道、顺天时、察地理,小则可以教民安身,大则可以治国安邦,你要记住我这一番话。”

2、孔子主动学习生存本领 为母亲分担辛苦

孔子11岁时,看到母亲生活很清苦,决心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他对母亲说:“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本领,不像在乡校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是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孙家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尽可以借来阅读。可是母亲说:“丘儿,娘知道你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是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怎么能去干那些卑贱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呀!……”

母亲说着,又扯起衣襟擦那湿润的眼角。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孔子就悄悄地到叔孙氏家去放牛,而且讲定条件,叔孙氏家中的藏书一任他借阅。牧童们都愿与孔子结伴放牧,一则因为他力大无穷,和他在一起,便没有人敢欺侮;二则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特别是他腹中装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因此,孔子所到之处,便牧童尾随,牛羊成群。

3、孔子自己把“孝”做到了极致

孔子17岁时,母亲不幸离世。生活的艰难、苦难,造就了孔子的早熟、造就了伟大。可以说,孔子早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一生,孔子牢记外祖父和母亲的教诲。在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短短十七年的成长中,也使我们更加明白了孔子为什么把“孝、仁与礼”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

孔子自己把“孝”做到了极致,后人在推崇孔子的同时,对他的母亲颜徵在也不断加封。曲阜孔庙大成殿后边的“启圣王寝殿”便是专门供祀孔母的地方。尼山孔庙之东还设有一座孔母祠。历代诗人多有佳句赞美颂扬她,如“颜母山高上接天”等等。

学习《论语》可以净心、开灵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力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为政篇第二》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论语风云系列)
2-6为政篇。
《为政篇》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唯其疾之忧”到底是子女忧父母还是父母忧子女
孝道[69]-何为孝道?“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国学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