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
     □孙永庆

  蒲松龄家境贫寒,写完《聊斋志异》后却无力刻印,只能以手抄的形式传播,后来有了“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才广为人知。“青柯亭刻本”也为《聊斋志异》的经典化过程做出了卓越贡献。
  清代乾隆初年,《聊斋志异》在山东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传抄的活跃度也超过以往,进而通过士绅官员传播至省外。乾隆二十年以后,《聊斋志异》抄本流传到江浙一带,吸引了刻书家的注意,并出现了《聊斋志异》的第一个刻本“青柯亭刻本”。
  说到《聊斋志异》“青柯亭刻本”,就要说一下赵起杲和鲍廷博这两个人。
  赵起杲,字清矅,山东莱阳人,清代中期官吏和学者。莱阳与蒲松龄的家乡淄川相距不远,因此赵起杲从小就听人们说起过《聊斋志异》,并深受影响,开始搜求抄本《聊斋志异》。赵起杲后来以贡生补官入仕,先任福建连江、古田知县,后任杭州府总捕同知,再任浙江严州府知府。踏入仕途后,他依然寻觅手抄本《聊斋志异》。功夫不负有心人,赵起杲从福建长乐人郑方坤的后人手中,得到了《聊斋志异》全套抄本,他终于如愿以偿,而且这套抄本是最接近蒲松龄原著的全本。
  再说鲍廷博,他是安徽歙县人,清代中期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及刻书家。鲍廷博与赵起杲相识于乾隆二十八年,两人都爱好读书和藏书,而且时常互通有无。赵起杲并没有因为自己做官而影响与鲍廷博的友谊,两人可以说是莫逆之交。赵起杲调离杭州前往严州任知府后,鲍廷博还曾专程到严州探望,并借机抄录了宋人周煇的《清波杂志》十二卷,可见两人都是嗜书如命的读书人。
  鲍廷博知道赵起杲得到了《聊斋志异》全本后,便劝说他将《聊斋志异》付梓刊刻。赵起杲开始时还有些顾虑,鲍廷博表示愿意资助他刊刻,对此赵起杲有自述:“癸未(乾隆二十八年)冬,官武林,友人鲍以文屡怂恿予付梓,因循未果。后借抄者众,藏本不能遍应,遂勉成,以公同好。他日见闰轩,出以相赠,其欣赏如何也!独恨吾友季和已赴九泉,不获与之商榷定论已。此书之成,出勷事者,鲍子以文;校雠更正者,则余君蓉裳、郁君佩先暨予皋亭事也。乾隆(三十一年)端阳光前二日,莱阳后学赵起杲书于睦州官舍。”
  赵起杲调任严州知府后,等到工作理顺了,就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些银两,便在府衙后院里开启了《聊斋志异》的刊刻之路。赵起杲与鲍廷博对手抄本《聊斋志异》进行反复校勘,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聊斋志异》前十二卷刻成,因为府衙后院里有青柯亭,他们就给这一版本取名为“青柯亭刻本”。
  正当此书即将刻印完成之时,赵起杲却因病去世,留下了来不及付刻的后四卷,临终前他把刊刻之事委托给好友鲍廷博。鲍廷博从家中取了刊印资金,无暇打理自己的产业,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严州,并召集原有刊刻人员,沿用过去的编辑和刊刻体例,继续完成《聊斋志异》余卷的刊刻工作,“取四卷重加审定,续而成之”。
  为了扩大影响,鲍廷博邀请了当时的名流王承祖、魏之琇、沈烺、余集为刻本题词。据周生杰、杨瑞的《鲍廷博评传》(凤凰出版社),鲍廷博信守诺言,将刻印完成的《聊斋志异》十二卷“饰以牙签,封以玉匣”“遵富春,涉桐江,支筇挟册,登严陵之台,招先生羁魂,焚而告之”,以此告慰亡友的在天之灵,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段书林美谈。
  《鲍廷博传》的作者不无感慨,写下了这段话:“鲍廷博襄助友人刻书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力助好友赵起杲刊刻《聊斋志异》,写下了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聊斋志异》以抄本形式流传时,赵起杲和鲍廷博就被《聊斋志异》的艺术魅力所折服,鲍廷博曾多次建议赵起杲刊刻发行,让更多的人一睹这部奇书的风采,让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世代相传。他们俩呕心沥血为聊斋,“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终于面世。
  青柯亭上有对联:“桂馆秋香青柯传世,梅城春丽志异留仙”。赵起杲和鲍廷博的这段感人的故事,就这样融入了这幅对联里,也融进“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聊斋志异》流传至今,这位莱阳人的倾力刊刻功不可没
刘杰、宁稼雨|《聊斋志异》首刻本青柯亭本鲜为人知的故事
《聊斋志异》最早的木刻本: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年)赵起杲刻“青柯亭本《聊斋志异》”
淄博拍回青柯亭本《聊斋志异》 现存于淄博市博物馆,将适时展出
韦力 | 如此“赏鉴家”,岂止只有书皮学问!——《鲍廷博传》序
袁世硕:《〈聊斋志异〉珍本丛刊》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