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匡:命陨泰山
说起汉末诸侯之一的王匡,很多人对于他的认识都是不甚了了。首先,无论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还是南北朝范晔的《后汉书》中,都没有他的传记;其 次,就算在前面说到的二书中曾经出现关于他的事迹,加起来也就百余字,很不完整,而且其中甚至出现了一些相互矛盾的记载。因此,这么一位当年讨董战争中的 诸侯,也就逐渐被后人所遗忘了。

  不过,如果把《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关于王匡的记载梳理一番,再联系到汉末之时错综复杂的各种力量 的角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中,王匡对于当时中原的形势发展,尤其是兖州的局势和曹操势力的草创和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对王匡这个人物的历史记载加以考证,还能发现一些史料记载中的错误。

  早期的王匡

  王匡,字公节,泰山(今山东 泰安)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这种作风和张邈的“少以侠闻”,曹操的“任侠放荡”,以及袁绍的“好游侠”,可以说都是如出一辙。我们都知道在东汉时 期,豪强地主的大量出现不但对东汉政权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形态都造成深远影响,而且对东汉的衰落和最后灭亡都产生了一些作用。而这位王匡就属于汉 末豪强地主家族的一分子。不仅如此,王匡少年时就和后汉大儒蔡邕关系密切,由此可见,他的文化修养也不低。良好的家庭出身、轻财好施品性,加上一定的文化 修养,早年的王匡已经名扬一方。大将军何进闻其名声,便征召王匡,由此,王匡和当时很多名士一起参与了对抗宦官的斗争。

  王匡的这一段 经历,原本就已经是十分的简单了。但是就这么一段简单的记载,还出现了史料的矛盾之处。问题出在王匡在何进手下所担任的职务上。《三国志·武帝纪》注引 《英雄记》中说王匡为进符使,而《后汉书·何进传》中则说是府掾。那么,究竟哪一个记载才是准确的呢?也许是因为王匡这个人物在研究者的眼中显得实在是太 无关紧要了,这个问题似乎一直被遗忘了。直到上世纪的1990年,这个问题才由著名三国专家吴金华先生解释清楚了。吴金华先生在其《三国志校沽》一书中指 出:查考汉制,三府掾属中并无“进符使”之职。此文当于“府”字绝句。《全后汉文》卷七十八蔡邕《陈寔碑铭》叙其为三公所辟,一则曰“辟司徒府,纳规建 谋,匡弼三事”,再则曰“复辟太尉府,迁太丘长”,三则曰“辟大将军府,道之兴废,有分于命,乃离密网,以就禁锢,潜伏不试”;此云“辟大将军何进府”, 句例相同。然则“进符使”三字应属下句读,“进”即何进,“符”指符信,“使”乃派遣之义。汉刘熙《释名·释书契》:“符,付也,书所救命于上,付使传行 之也。”募兵须凭符信,史书多有记载,如本志《阎温传》注引《世语》

  ……“王濬在益州,受中制募兵讨吴,无虎符,敩收濬从事列上,由 此召敩还。”此言募兵而无符信,则被人依法上告也。又如《宋书·刘敬宣传》:“求救于姚兴,兴与之符信,令关东募兵,得数千人。”标点本盖不明“符”字之 义,误以“进符使”为官号,遂致断句不当。《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八引《英雄记》

  云:“辟大将军何进府,使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文中已略去“进符”二字;《后汉书·何进传》则曰:“又使府掾泰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其文更明以“府掾”称王匡,均可参证。

  自此,关于王匡早期的官职问题的疑问总算是得到了一个合理而权威的解释。也正因此,后来出版的《三国志》都把这句话的断句由以前的“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改成了“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

   说完了这个疑问,接着又出现了第二个疑问:王匡在何进手下的时间有多长,都做了些什么呢?历史记载非常少,从现存的资料上所看到的是他受何进的委派去募 兵。王匡在哪里募兵呢?史料中又出现了一个相互矛盾的地方。同样也还是在《三国志·武帝纪》注引《英雄记》与《后汉书·何进传》中。前者说是到徐州,后者 则说是回其郡——也就是泰山郡。关于这个问题,近人卢弼在所著《三国志集解》中认为《英雄记》中的徐州当为兖州之误,他觉得《后汉书》中的记载是正确的。

  河内太守

   上面把有关王匡早年生涯中的两个疑问解释完了,该转入正题了。王匡受命到家乡募兵,结果算是不辱使命,他募得强弩兵五百,回返洛阳参加诛杀宦官的行动。 不久,洛阳发生重大变故。王匡的老上级何进由于优柔寡断,不但未能将宦官斩尽杀绝,反而自己人头落地。洛阳的局势一片混乱。先是袁绍、袁术兄弟火烧宫门, 在洛阳大开杀戒,算是完成了何进的意愿,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困扰东汉王朝百年之久的宦官之祸。然后是董卓进入洛阳,控制朝政,东汉末年的一场大混乱由此开 始。此时的王匡身在何方呢?《后汉书·袁绍传》注引中有一条《山阳公载记》中的资料:“(袁)绍与王匡等并力入瑞门,遂于永明堂上格杀中常侍高望等二 人。”后来发生的事情众所周知,董卓欲立陈留王刘协为帝,遭到袁绍等人的强烈反对。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离开洛阳。笔者猜测王匡此时应该也是在这个时候离 开京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泰山。不久,他的好运气来了,他被任命为河内太守,由一名大将军府的府掾摇身一变,做上了地方诸侯。谁封的官呢?从当时的情况 看,应该是董卓给的。不过,王匡和袁绍、曹操等人一样,根本没有理睬的董卓的拉拢,上任后不久,就和关东各路诸侯一起,组成了讨董联军。

   要说对付董卓,王匡算是最卖力的诸侯之一了。首先,为了做好军事准备,王匡征召河内陆方武装——韩浩的军队加入自己的队伍,并委任韩浩为从事,直接开赴 前线与董卓对峙。而韩浩也是不辱使命,在盟津一带抵御董卓,就算自己的舅舅杜阳被董卓抓获并进行要挟,韩浩都是不为所动。其次,为了筹集到足够的钱粮,王 匡在河内郡打起了郡中富人们的主意。《三国志·常林传》记载:王匡派出很多手下到郡中探察官员的过失,发现有问题的马上关押。不过他的目的不是秉公执法, 以正纲纪,而是勒索钱粮。如果延误的还要灭族。如此一来,逼得河内郡的部分大族逃亡。其次,由于河内与洛阳隔河相望,因此,王匡的军队可以说是最早做好战 争准备的部队。说到关东联军和董卓之间的战争,后世多数认为关东联军中只有曹操、孙坚是全力作战的。但实际情况却有些不同,在这场战争中最早同董卓交战、 损失最为惨重的却是河内太守王匡了。王匡的军队驻扎小平津,准备渡过黄河,进攻洛阳。董卓也感觉到这支队伍对洛阳的严重威胁,对其动向十分担心。命令对王 匡的军队进行打击,准备拔掉这颗眼中钉。他命令其部队以疑兵佯渡平阴,主力从小平津秘密渡河,包抄王匡侧翼,并在渡口北岸大败王匡。这一仗王匡倾尽全力, 依然大败而回,基本上是全军覆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匡:参与讨伐董卓才是我的主要事迹
不一样的三国:董卓之乱内幕解析⒃——袁绍正名
东汉王匡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战
最糊涂的汉末诸侯:坚决讨伐董卓,离奇丢了地盘军队和性命
河内太守王匡——一个小公务员的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