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元璋:每天都会上朝的勤政皇帝
发迹于田野之间的朱元璋,经过17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早年所受的痛苦,创业时的种种磨难,都让朱元璋深深地感到这一切的来之不易。 虽然他常常以汉高祖刘邦自比,但是连他心里也明白,自己比刘邦还不容易。两汉有四百年的基业,有为后世所传颂的“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武功盖世、光武中兴 等。自己如此辛苦创下的基业,不仅要赶上两汉,还要超越两汉。他也希望自己能像过去那些有为君主一样,除旧布新,文治昌盛,成为四方来朝的天朝圣主。这就 要求他必须做一个勤政的皇帝。因此,自朱元璋登基以来,他事必躬亲,夜以继日地工作,成为各朝各代皇帝中勤政的典范。


 
  朱元璋共在位 31年。在这31年中,除了生病之外,朱元璋每天都会上朝,与大臣议事。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日上三竿后退朝。在吃过早饭后,便到御书房批阅奏章。每天还 要安排出一定时间,接见大臣或上访人员,直到日落后才回寝宫。朱元璋每天要处理的政务很多。为了不使自己遗忘,他常常把这些事写在纸条上。这些纸条或者被 别在衣服上,或者被贴到墙上。在上朝时,别在衣服上的纸条会被一一处理,贴在墙上的那些,在经过办理后,又马上被换成新的。有时,这些纸条一天会被换好几 次。

  也许这样比较抽象。如果列举几个简单的数字,我们就会明白朱元璋到底有多勤政了。有人作过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从九 月十四日到九月二十一日这8天时间里,内外衙门共上奏章1160封,涉及的事情多达3391件。如果每个奏章按一千字的文字量计算的话,那么就有116万 字。平均下来,朱元璋每天的阅读量要在20多万字左右,要处理的政务有423件之多。而且,事实上还不止这些。朱元璋为了广泛了解民间疾苦,还在午门外设 登闻鼓,允许民间有冤情者直接击鼓面君申诉。在洪武十年,又许百姓密封奏事。这就要求朱元璋每天接待前来京城上访的民众。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的工 作量,不能不说朱元璋的工作热情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值得我们钦佩。

  话又说回来。朱元璋如此操劳,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因为目睹了李善 长、胡惟庸先后利用丞相的职位结党营私,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酝酿着如何改革中央官制。洪武十二年(1380),胡惟庸案发。朱元璋借此机会解决了困扰他 已久的中书省和中书丞相问题。正月,他处死了汪广洋和胡惟庸两位丞相。当月十一日,他又正式向全国下诏,罢黜中书省,并将其写进《祖训》。至此,在中国实 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彻底被废除。从而改变了自汉唐以来“皇权高而虚,相权低而实”的政治格局。君权在斗争中大获全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巅 峰。为了填补宰相制度废除后的权力空间,朱元璋相对提高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和地位,分掌原来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 责。由此,中书省过于集中的权力被分散到了六部,而六部又被牢牢地控制在皇帝手中。

  皇帝权力虽然得到加强,但朱元璋却一个人充当了皇 帝、宰相两个角色。原来可以由丞相代为处理的事情,一下子全部压在了朱元璋一个人身上。朱元璋的工作量骤然增加,一时间他有点承受不住了。朱元璋自己也慨 叹道:“以我一人之血肉之躯来处理天下之事,是肯定行不通的。所以一定要有辅臣,但辅臣一定要正直无私。”如何既能够减轻自己负担,又不让权力旁落,这成 为朱元璋首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有洪武十三年(1380)九月设立四辅官的举措。依据周制,仿照上古时期四时命官之制,置春、夏、秋、冬四个辅官。四辅官按 季节轮流当值,官秩正三品,仅次于公、侯、都督。由于四辅官的地位过高,朱元璋不想看到继丞相之后又出现大臣专权的局面,对于四辅官的人选,朱元璋可谓是 煞费苦心。他放着满朝文武不用,另外从民间召来耆儒担任这一官职。可是这些耆儒却让朱元璋大失所望,他们来自民间,并不熟悉朝廷政务,难以胜任其职。结果 四辅官政策实行不到两年,朱元璋断然将其撤消。

  四辅官制度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朱元璋只能从官僚集团内部寻找新的解决办法。洪武十五年 (1382),朱元璋仿照宋朝设殿阁大学士的办法,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由品级比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等官来充任,帮助 朱元璋阅读奏章,起草、处理文书。他希望通过低级官员来制约高级官员。这就是明清两代内阁的雏形。不过在朱元璋时期,内阁与四辅官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只 是一个顾问咨询性质的机构。朱元璋仍以他惊人的毅力,承担着从皇帝到宰相的工作,直至他弥留之际,仍强撑病体批答奏章。

  可惜,朱元璋对于权力考虑得如此周详,却偏偏忘记了一个重要因素,他的子孙们能否像他一样如此地勤政?没想到子孙们竟“一代不如一代”。当他子孙出现怠政的时候,朱元璋的一切设想都成了空中楼阁

   朱元璋去世不久,殿阁大学士的权力便迅速膨胀,发挥了参与国政、批答奏章的重任。建文一朝,黄子澄、方孝孺就依靠殿阁大学士的身份,执掌朝政。到了永乐 时期,内阁这一称呼正式出现。但成祖同时又规定,进入内阁的官员必须从编修、讲读这些低级官员中挑选,大学士的官品也很低(正五品),还不如一个外省的知 府(正四品),更不能与六部尚书(正二品)相比。除了身份上的规定外,成祖对于内阁的权力也是大加限制,规定内阁不能置官署,不得干涉其他部门办公,政府 各部门也无须向内阁汇报工作。

  在成祖这样的强势君主的控制下,内阁的权力得到有效的限制,其权力与地位尚无法与六部尚书相比。从仁宗 时,内阁的地位和职权逐渐提升,阁权开始高于部权。仁宗把阁臣的官阶,从正五品一下提高到正三品。宣宗更是把他们的官阶提升到正、从一品。随着官位的提 升,内阁的权限也日益扩大。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怠于朝政,内阁的权力愈发扩张,至隆庆、万历时期,内阁已成为当时的最高权力机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的内阁 内阁的形成
为什么明朝太监权力那么大?
明朝出现了内阁首辅和廷推,为什么没能演变成类似英日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的确立和演变:逐渐从一个秘书机构演变为行政机构
明朝政治状况 明朝的权力部门
明代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