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宗师(3)


  于是,荀子适时出现了。

  他与孟子是如此靠近,所以他的观察更逼真,发现问题更深刻。

  他不是以一个欣赏者的姿态来打量孟子的,相反,是以一个严苛的批评者形象出现的。这当然不是荀子背弃儒学原旨在标新立异,而是他想超越孟子,向早期的儒学原典回归,在批判中重建儒学思想新体系。

   《荀子·非十二子》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如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严厉而深刻的批判。他 认为,只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那么才能“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

  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与孟子虽生存时代很近,但他们之间的为学宗旨不同,甚至完全相异。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吾心”,所以他很少用孔子的具体话语来谈理论事,对儒家经典似乎只是取其大义于微言,更将儒学之外的一切思想学说视为离经叛道的异端 邪说;荀子则不是这样,他不仅浸淫于各类儒家经典,而且在稷下“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认真思考儒家与百家的学说碰撞,兼收并蓄,批判性地吸收诸子百家 于己有益之处,对儒学内部的芜杂也进行汰艾与扬弃。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荀子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由此可以清晰看出,他不是儒家的一个异类,而是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发展、纠偏、补充与改良中,重新将儒学回归儒家原旨的划时代宗师。

  我又将眼光射向淄博,去触摸那个“最为老师”的宽大衣袍。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在遥远的齐国国都临淄,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形成了当时独一无二的中华精神汇聚点,最高等级的文化交流中心。

  尤为可贵的是,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种学派荟萃的中心。

   在这里,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商榷、吸收,出现了中华文化史上首次思想大碰撞、文化大繁荣的可贵局面。这里学术思想最为深厚,一派繁荣;这里学术交流 最为畅达,百花齐放,海阔天空。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著名的学者淳于髡、孟子、邹衍、宋钘、慎到、田骈、接子、屈原、鲁仲连等,都曾经是稷下学宫的学士。

  这里不能没有荀子的身影。

  天命之年的荀况,从邯郸一路向东,来稷下游学。

   而这个当时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中心,自荀子莅临后,竟然在其以后两次离去又三次回来时,无一例外都将至高无上的最高学术职位“祭酒”赠予这个学养 丰厚的老人,可见荀子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感召力是多么巨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如此记述的:“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 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与被齐王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稷下先生、稷下学士荣誉称号的一帮游学之 士,操着不同的方言,持着不同的学术观念,在讨论中争辩,在争辩中融合,在融合中发新,在发新中求异,使得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一时。齐国的国君面对这些学 士,则不分国度,不管门派,不论老少,食享美味,衣着帛锦,出入车马迎送,均给予优厚的待遇。而且,虽不赋予他们具体的行政职权,但他们对国事、对君王可 自由发表意见,这就是所谓的“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由于“无官守,无言责”,自然形成了学术释放无忌、言路大开的局面。他们争相发言,各抒己见,不作违心之论,不献阿谀奉承之词,纷纷著书立说,将这里营造得一派人文炳焕,锦彩霞披。

  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老师,老师也可以自主择生讲学,这些宽松自如的游学方式,和自由无碍的学术争执辩论,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碰撞与发展,更有益于新的学说诞生,创立。

  也许,正因为稷下学宫海纳百川、吞吐磅礴,这才成全了汲取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成就,而终成荀子自己庞大而严密的学术系统。

  没有稷下学宫,仍然会有孟子,但没有稷下学宫,也许就没有荀子。


  离开书桌,文人永远是孤独的。

  文化的不妥协性,使文人在现实世界常常捉襟见肘,寸步难行。

  政治可以让文化走近,但那是出于主政者的一种装饰心理,一种摆设之需,而不是土壤对雨水的渴盼关系。

  所以,远离王庭,始终伶仃于路。这基本上是所有真正文人的集体宿命。在孔子如此,在孟子如此,在荀子仍然如此。

  公元前二八六年齐灭宋后,齐闵王颇为自负,立刻骄傲无比。作为稷下文人集团的学术领袖,荀子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劝谏齐王不可以骄傲自满,这样有亡国之祸,但齐王不屑一顾。

  于是,备感失落的荀子南下去楚。

  哲人的眼力就是如此犀利,两年后的公元前二八四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陷齐都临淄。除仅剩两座城池外,齐国几至全面沦陷。

  公元前二七九年,田单乘燕惠王用骑劫代乐毅为将之机,向燕军发起反攻,一举收复失地。齐襄王复国后,又招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

   此时,荀子在楚国,正逢秦将白起攻楚,陷郢都。战乱中的荀子离开楚国,再次回齐,投身于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工作,意图再现往日稷下盛况。但,事实证明这 只是妄想。公元前二六四年,荀子在齐国深感己志不抒,恰逢秦国延请,于是离齐赴秦。在对秦国进行全面考察之后,他建议秦昭襄王重用儒士。

  秦昭襄王对待荀子,像卫灵公对待孔子一样,表面尊敬,弃而不用。

  仰天叹上一声,走吧。

   灰心丧气的荀子离开秦国,公元前二六〇年,荀子回到阔别已久的母国。此时,廉颇正统兵长平,赵括的“长平之战”即将上演。赵孝成王慑于秦军之威,想派使 者赴秦议和。荀子从战略高度上说:和与不和,关键取决于秦,秦国现在一心想击败赵国,所以派使者去根本无济于事,不如派使者结交楚、魏,那么秦国会怀疑我 们要合纵击秦,它反而会主动与赵议和。

  《资治通鉴》与《史记》都详细记录了荀子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兵的精彩对答,其见解之深,运用之妙,连愚蠢的赵孝成王都连连称是。

  耶稣说过,不要把神圣的东西丢给狗,它们会转过头来咬你们;不要把珍珠扔给猪,它们会把珍珠践踏在脚底下。

  猪一样的赵孝成王,最终不能用荀子的谋略。失望之后,他只好背起行囊,再次回到第二故乡齐国。

  公元前二六四年,齐王建登基,齐国朝政却在君王后手里。荀子向齐相进言“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与之参国政,正是非”,并大加挞伐“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的齐国政体现状,结果自然是得到非议一片,“齐人或谗荀卿”。

  那就再次选择离开吧,荀子怀揣着他的大道来到楚国。

  客居楚国的荀子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为时不久,又有人向春申君进谗,荀子只好离楚回赵。后来,深为后悔的春申君连连向远在赵国的荀子写信表达悔意,并一再坚请他赴楚,荀子才又回到楚国,重新担任兰陵令。

  就这样,一路用他冷峻的目光观察,一路用他别有远见的思想归纳,一路用他不合时宜的语言进谏,一路迎接嫉恨与漠然,引谗见逐,不断遭弃。

  最终,这个思想老人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兰陵,“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这个“数万言”,应该就是汉代刘向编订的荀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从此,他用他的思想让全世界的人们一遍遍朗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他辗转千里,很苦。

  他终成江海,值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学治国理论的转化
《中华荀姓》-荀况,荀卿,荀子,荀卿子
辞赋之祖——荀子
百家争鸣中最后的儒学大师
儒学大师——荀子
孟荀之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