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清华【三国研究】阳平关的历史文化定位

一、阳平关的历史文化内涵特点与现状

阳平关,一名白马城,亦名石马城,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三面环山,两面邻水,这里是汉中盆地的开端。需要说明的是,宁强县阳平关汉代称为“关头”、“关城”,南宋吴玠、吴麟抗金时期才改为今名。

我们经常提起的汉中盆地,它西起勉县阳平关,东止洋县的龙亭镇,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2——25公里。阳平关在历史上十分知名,史书多有记载,归纳起来看,其历史文化内涵特点与现状如下:

 

1、阳平关关城为公元前206年萧何所筑:城周长十五里,有三门,东曰镇江,南曰定军,西曰拱汉,东、西具为重门,因关城修筑在沔水之阳(北面)的平坦之地而名。阳平关南城墙下为沔水,西门外为沮水,古为“浕口水”。著名的古“金牛古道”(蜀道)穿阳平关城的东、西门而过。诸葛亮北伐时期“营沔北阳平、石马”即此。阳平关是汉中盆地的西部门户,一旦丢失,汉中不保。特别是,它是出秦入蜀间的军事重镇,舍此则无法通过。因此,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发生过多次争战。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张衡、张修、张鲁、曹操、司马懿、刘备、诸葛亮,以及名将夏侯渊、张郃、徐晃和马超都曾经驻守阳平关。

 

2、阳平关做县治有千年之久:南北朝的梁、宋时期,当时的“沔阳”县治就在今天的阳平关。隋、唐、五代时期的380多年间,勉县曾经称为嶓冢县、西县,县治就设在阳平关,所以,阳平关又称为“西县白马城”。为什么把阳平关又称为“西县白马城”呢?这是因为根据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说,公元179年,张鲁的父亲张衡与母亲卢氏在阳平关对面的山上乘坐白马羽化升天,从此以后,这座山就叫白马山,后来,张鲁在山上修建了张鲁城,山下的阳平关也曾经叫“西县白马城”。明洪武四年(1371),当时的勉县正式开始叫沔县,县治就在阳平关,一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才将县治迁移到今天的县城—菜园子,如此算来,阳平关先后做县治有千年之久。

  

3、阳平关是“五斗米”教管理全国各“治”的核心—“中央教区”:据史料记载,从汉永寿二年(156年)第二代天师张衡继承“五斗米”教后,到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灭了第三代“五斗米”教首张鲁的这六十年期间,“阳平关”一直是“天师道”所设立“二十四治”中的“浕口治”,后来也称“阳平治”,属于“五斗米”教管理全国各“治”的核心—“中央教区”。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中央首府所在地。

 

4、阳平关的现状:阳平关城内现在有武侯村、涟水村约350户1200人居住,古城街道规范,民风古朴。城的西南直通西蜀,西北方向便是经通略阳、甘肃的要道。1937年,国民党政府修建川陕公路时,破坏了阳平关北城墙,现在的108国道就在川陕公路原址。农业学大寨的极左思潮时期,彻底破坏了东、西、南三面的城墙。现在,南面沔水的堤岸边,仍然保留着西汉时期萧何修建阳平关的城墙遗迹,土筑墙体的夯筑层清晰可见,里面还夹杂着汉代的砖瓦、陶片等文物遗物。2000年以来,为了有效保护文物古迹,发展旅游业,政府投资300余万元,在原有的基础上整修了阳平关西城墙300米和城门,修建了北边护城河的索桥,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

阳平关东门关楼上原来有于右任题写的“阳平雄关”匾额,1969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了彻底破坏。

阳平关东门外,有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神宗朱翊钧为其母祝寿而号令天下普遍修建的万寿宫和万寿塔,万寿宫先后在清代嘉庆七年(1802年)白莲教和同治二年(1863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遭到破坏。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军队在此修建碉堡时,将万寿宫彻底毁掉,仅存万寿塔高高的树立在原址至今。万寿塔为六边形空心砖结构,共十一层,高24·85米,直径6米,塔基周长17·4米,威风凛凛,是过去地方的一个标示性建筑,属于当时沔县的八景之一的“东塔倒影”。

清代的光绪五年(1879年)5月12日发生地震,将塔顶摇落。该塔在陕南不多见,所以,被收入《中国百塔图集》)。1983年12月、2000年10月、2008年8月,阳平关和万寿塔先后被县、市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阳平关以北的卧龙岗上,有诸葛亮的读书台,占地约500平方米。据地方志记载,建兴五至六年(227—228年),诸葛亮曾经多次在此台上居高临下的观察地形,研究兵书军事,运筹北伐方略,后人在此立碑修亭子以示纪念。历史上,不少达官显贵和文人学士路过阳平关时,都曾经游览该读书台。

乾道八年(1172),南宋诗人陆游在汉中抗击金人侵略时,也登读书台游览,逐景生情,思绪万千,于是他写下了《游诸葛武侯读书台》的千古绝唱:“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当日典午(指司马懿)称滑贼,气丧不敢挡王师;定军山下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松风想象梁父吟,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二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世上俗孺宁辩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在读书台之后,有莲花池,占地约二亩,史传诸葛亮当年曾经在这里种植莲花,“莲不数开,开必并头”,是过去沔县的八景之一的“书台晚翠”。后来,读书台的古迹建筑虽然荒废不复存在,但是,陆游等人的题诗碑刻依然存在。1983年,诸葛亮的读书台被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阳平关、武侯祠、马超墓祠连片配套,是重要的三国古迹,供人们参观凭吊。

 

7、阳平关与张鲁城的历史地位:

A、阳平关是汉中盆地的西部门户,西汉初年萧何所建,其知名度很高;

B、阳平关是秦、蜀间行旅通商的必经要津,更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隘,它与定军山、天荡山形成了三角对峙,山水盘护,易守难攻,牢牢地控制着汉中盆地的安危,一旦丢失,汉中不保,益州门户洞开,所以,历史上在阳平关先后发生数十次保卫战和争夺争,因此说,它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

C、阳平关又是历史上勉县县治所在地,长达千余年,历史地位很高;

D、除上述特点之外,阳平关还是“五斗米”教创建的75年间,其中60年的“中央教区”活动中心。张鲁接替“五斗米”教后,继承父辈遗志传教,在白马山顶开阔的地域,根据发展需要,因地制宜不断扩建完善修建“天师堂”——张鲁城的群体建筑,与山下的阳平关遥相呼应,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政教合一”活动,后世俗称张鲁城,从此奠定了中国道教的基础,堪称道教的鼻祖,在国内外影响深远,所以其历史意义很大。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给阳平关的历史文化内涵定位为:

一、       秦、蜀军事重镇,二、汉中盆地第一雄关,三、中国道教鼻祖——五斗米教的中央教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收藏:汉中勉县三国历史文化旅游攻略
汉中古代县城、州城、城堡都有哪些?
三国中大名鼎鼎的阳平关,究竟在哪?
说说宁强县的来历
“赐九锡”和“定汉中” ——闲话三国
你知道三国演义里提及的古地名,现在在哪里吗?(二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