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德义论语解读—阳货篇第十七(7)

【原文】

17.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读】

这条重出,见《学而篇》,第3章。

【原文】

17.18子曰:“恶紫之夺朱也①,恶郑声之乱雅乐也②,恶利口之覆邦家者③。”

【注释】

① 紫:红色和蓝色混合成的颜色,不是正红色,但却很接近。朱:大红色。古代称“朱”为正色。   ② 郑声:郑国的民间音乐。古人认为它淫靡放荡,不能登大雅之堂。雅乐:周王朝的正统音乐。雅,典雅。   ③ 利口:口齿伶利,也即花言巧语。

【语译】

孔子说:“我憎恶用紫色取代大红色;憎恶用郑国的音乐扰乱典雅的音乐;憎恶用巧嘴利舌颠覆国家的人。”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似是而非的指责。

孔子与颜回在《颜渊篇》中讨论什么叫“仁”,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就颜色而言,则是“恶紫之夺朱也”;“非礼勿听”,就音乐而言,则是“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非礼勿言”,就语言而言,则是“恶利口之覆邦家”。“夫礼,所以制中也。”“礼”,即为恰当适中,颜色非正色不视,音乐非典雅不听,言辞非中綮不说。当然视听言动,非仅仅就只是声色言辞,但声色言辞就人而言,已近大端,不可不慎。

孔子本章“三恶”,孟子在《尽心篇》下引孔子话有“六恶”,录以供参考。

“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

【原文】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语译】

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什么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但春夏秋冬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解读】

本章探讨无言之教。

教,有两类,一是有言之教,一是无言之教。或曰有可言之教,有不可言之教。犹如道家的道有两种一样。有可道(言)之道,有不可道(言)之道。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言),则非恒常之道,道无可道(言),乃常道。同理,教可教,则非常教,教不可教,乃恒常之教。因此,我们说:有言之教,是普通的教,是可教之教。无言之教,是恒常之教,是不可教之教。可言之教,教“三纲”,教“八目”,教“修身”,系可言状之教;教是为了不教,言是为了不言,无言之教是有言之教的升华。不可言之教,境界则更高,是圣人之教,所效之道,乃天道。“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效法)之。”(《泰伯》)“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

孔子所说:“予欲无言”,所讲时间,应是晚年,天、地、人三道,有关人道,孔子对弟子业已述说殆尽,天地之道,当由弟子用心体察。“予欲无言。”意在告诉弟子静思默察以识天地之道。人道修炼,最高境界当是效法天道。在这一点上儒道是相通的,老子在六十三章中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把无为当作有为,把无事当作有事,把无味当作有味。在四十三章中又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说的也是“无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很少有人做得到。一部《易经》乃是效法天道的典范,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均是尽人事以法天道,如效法天道刚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如效法地道柔弱,君子当以厚德载物。天道刚健,何言哉!地道坤柔,何言哉!孔子教弟子也是意在引导他们超凡入贤以达圣境。子贡悟性极强,都未能明白孔子的一番用心,仅仅理解为“子如不言,小子何述焉。”子贡的认识在天、地、人三道上,仍停留在繁琐的人道之上,没有理解孔子超圣之境界。于是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春夏秋冬,依时运行,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万物资生。譬如人道守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天道亦当守信。北齐思想家刘昼说:“故春之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功能)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卉木不长,卉木不长,则长嬴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以天地之灵,气候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就是天地之道。“气候不信,四时犹废。”人当效法天地之道,恪守信誉,以行无言之教。

【原文】

17.20孺悲欲见孔子①,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②,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①孺悲:鲁人,鲁定公曾命他向孔子学士丧礼,故亦是孔子学生。孔子为何拒见,待考。②将命者:奉命的人。这里指传话的人。

【语译】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理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过瑟来边弹边歌,故意让孺悲听见。

【解读】

上章谈无言之教,本章谈“不屑之教”。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围绕“因材施教”而展开的方法则有很多:对绝顶聪明的子贡用无言之教引导他臻入圣境,对较为愚纯、性格憨直的樊迟以及宰我则采用传言之教,对颇有权势的孟懿子则采取模糊教育法,对悲戚忧伤的弟子则采用快乐教育法,对耿直刚勇的子路则采用直言教育法,对孺悲则采用“不屑之教”。

“孺悲欲见孔子。”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去向孔子学习士丧礼。孔子不愿见孺悲的确切原因已无法查考。有人说按当时礼节,年轻人初次见年长位尊的人一定要有介绍人,孺悲没有介绍人,所以孔子推病不见。也有人说孺悲得罪过孔子。孔子不想见他,不想见也罢,却“辞以疾”,推辞身体欠佳,“辞以疾”也罢。“将命者出户”,传话的人刚出门,孔老夫子却又“取瑟而歌”。“取瑟而歌”也罢,孔子似恶作剧一般“使之闻之”。从表面看,孔子似乎是有意调侃戏弄于他,实则是一种不屑之教。对孺悲则不值得采用耳提面命,口授心传的教育方法,即如孟子在《告子篇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不屑之教教诲他,亦是教之诲之。无言之教是对贤人设教,传言之教,直言之教是对有德的君子施教,模糊之教是对有位无德的君子施教,快乐之教是对众弟子心理设教,不屑之教也是对无位无德的凡庸之辈行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德义论语解读17——阳货篇第十七
安德义论语解读
论语:予欲无言(17-19)
第十八章第四节
孔子的世界观、人性观、人生观和社会观
子贡语录、箴言名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